风靡古代的行酒令——投壶

合集下载

春节 投壶活动

春节 投壶活动

春节投壶活动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源自中国古代的射礼。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聚集在一起,通过投壶游戏来庆祝节日,增加节日氛围。

投壶游戏的规则相对简单,通常是在一个固定的距离内,参与者需要将箭矢投向壶中。

壶的口很小,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投中。

游戏的难度和规则可以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和技能水平进行调整。

在春节期间举行投壶活动,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参与者可以通过游戏来放松身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投壶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可以让人们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除了娱乐和社交功能外,投壶活动还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通过参与游戏,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的射礼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春节投壶活动是一种有趣、有益的传统文化活动,可以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觥筹交错话酒令

觥筹交错话酒令

觥筹交错话酒令酒的魅力,在我国其实不完全在于酒本身,还在于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附加的娱乐功能。

酒令就是国人在酒席上助兴取乐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除了能够使人欢愉畅饮、气氛融洽、增添友谊外,还是古代礼仪教化的方式之一,因此盛行于各个朝代,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试举几种酒令形式:一、投壶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玩的一种投掷游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

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是一种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

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即搁一个壶在那儿,然后把箭投进去,输者罚酒。

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礼记·投壶》记载:“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秦汉以后,投壶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投壶助兴。

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不仅产生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

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记载了宴席投壶之事:“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二、流觞曲水魏晋时,文人雅士喜袭古风,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

所谓“流觞曲水”,就是选择风雅静僻的地方,文人雅士按秩序排列坐在潺潺流波的曲水边,一人将盛满酒的杯子放在上游使其顺流而下,酒杯停在某人面前就取而饮之,再乘微醉作诗。

最著名的一次当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载如下:“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三、花枝令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

具体为一人在屏后击鼓,座客依次传递花枝,若鼓声停止,花枝停在谁的手中谁就要被罚酒。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就有一段关于“花枝令”的描写:“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叫个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在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

古代流行的酒席游戏——“投壶”助酒

古代流行的酒席游戏——“投壶”助酒

古代流行的酒席游戏——“投壶”助酒酒桌宴席是中国人重要的精神舞台。

无论悲欢离合,无论喜怒哀乐,都能在一席觥筹交错之间畅饮而尽,欢谈而散。

几千年的沉淀发展,酒席之上诞生了异彩纷呈的中国饮食文化,而相伴中国饮食文化而生的则是一个个悠久而鲜活的酒席游戏。

这些酒席游戏是我国封建文人和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致生活方式之下派生而出的独特文化形态。

它将娱乐、文学、情感、技艺等相互嫁接、融合。

融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射礼演化的“投壶”助酒公元前五百三十年。

晋昭公即位,大宴四方宾客,齐景公列于其中。

席间宾主尽欢,兴致盎然。

于是玩起游戏,以助酒兴。

游戏要求宴会嘉宾分别将无镞之箭投向不远处的特制投壶,以投进者为胜。

晋昭公首先拿起无镞箭投掷,大臣行穆子祝词道:“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

轮到齐景公拿箭起投时,齐景公自己祝词道:“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为君代兴”。

《左传》的这段历史记载,齐、晋两国对抗之势见诸酒席之上。

而酒席间晋昭公、齐景公乘兴而玩的这个投掷游戏正是“投壶”。

“投壶”是很早便出现的酒席助兴游戏。

早在春秋时期,从大到诸侯列强会盟聚宴,小到三五知己推杯置盏。

“投壶”游戏都能见诸其中,盛行一时。

“投壶”源于古时“射礼”。

射礼是古时常见的运动娱乐项目,但对场地等都有较高限制。

于是古人以酒壶为靶,用棘矢代箭,游戏者手持箭矢掷向靶壶。

从射礼出发创新出更加简便、更易性、更能助兴的“投壶”游戏。

“投壶”所用的壶,广口细颈大腹。

壶内放有小豆,富于弹性;“投壶”所用箭矢用棘木制成,形直而重,但长短不定。

投壶前要指定一个“司射”,其职责如同现在各项比赛的裁判员。

以投中多少来决定胜负。

投掷完毕,由司射宣布“胜饮不胜者”,意思是优胜者让输的一方喝酒,并令奏乐。

“投壶”是古人酒席间的重要娱乐内容。

“主人前进酒,弹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

宴会之上,投壶似乎成为必备设具,许多人一端酒樽便要投壶。

征虏投壶的历史典故

征虏投壶的历史典故
【投壶接高宴】 唐·李白:“他日观军容,投壶接高宴。”
【投壶祭征虏】 宋·梅尧臣:“聊奉投壶祭征虏,休言击剑马相如。”
征虏投壶的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
《后汉书 ·祭遵列传》:“ (祭) (zhai) 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释义用法
投壶是古代宴会上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宾主依次把箭筹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用此典表示武将的风流儒雅的气度。
用典形式
【投壶乐】 宋·曾巩:“柳间自诧投壶乐,桑下方安佩犊行。”
【军中歌吟】 金·元好问:“诗书义府无古今,祭遵军中亦歌吟。”
【征虏投壶】 清·顾炎武:“征虏投壶暇,东山赌墅优。”
【宾从投壶】 明 ·陈子龙:“檄书倚马销金甲,宾从投壶佐玉觞。”
【雅咏投壶】 明 ·高启:“如今四海无征战,雅咏投壶乐太平。”

投壶具体流程

投壶具体流程

投壶具体流程——社长吴世界整理《礼记》中所记载的投壶礼,主要有以下八个步骤:1、请宾投壶即主人邀请宾客投壶。

投壶之前必定先行燕礼,宾主己脱履升堂,可知此时主人在昨阶之上,面向西边的宾。

而由《仪礼·乡射礼》将射之时,司射升自西阶,面向北告于宾,故知司射奉中在西阶面向北,执壶之人贱于司射,在司射之西。

宾推辞两次后,在主人的“固请”之下答应,说“敢不敬从”,就是恭敬的遵从主人的建议。

2、送矢就筵即主人引导宾就投壶之筵。

宾同意投壶后,行再拜之礼,两拜之后接过主人捧着的矢,主人行礼拜送,因主人授矢时手中有物不便拜,故先授而后拜。

然后主人由使者手中接过矢。

这时主人要为宾指示投壶之位。

主人退反,西向揖宾,请宾就投壶之筵。

宾主各就其筵。

3、度壶并算即设置壶、中、算等器具。

宾主就位后,司射于西阶之上由执壶人手中接过壶,并测量距离,摆放壶。

壶在宾主席前,即在宾主席南,壶距宾主之席各二米半。

司射设壶完毕,返回西阶之上取中,中里放入八支算,而后向东,手中另拿八支算,站起来。

其余的算横放在中的西面。

一算对应一矢,投壶每人四矢,所以算的数量应为人数的四倍。

4、宣布规则壶、中都设置妥当之后,司射先后走至宾主席前宣布规则:投壶时,以矢头入壶为中。

宾主更替而投,连续投的,即使投中,也不计分。

四矢投完为一局,胜者酌酒饮不胜者,喝酒完毕即所谓“正爵既行”。

正所谓“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随后,司射又命令乐工“奏《狸首》(已失传,现用《鹿鸣》代替)”每一轮投壶,要奏乐五遍,奏乐时先一击磐以宣告音乐开始,结束时再一击鼓宣告结束。

至此,投壶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

5、投壶司射分别向宾主报告矢已齐备,请他们轮流投壶。

投壶时将矢放于身前地上,一一取之而投。

有投中者,司射就坐下由中取出一算置于地面,以此计分,称为“释算”。

宾赢得的筹置于中的右边,主赢得的算置于中的左边。

6、数算立马一局投壶结束,司射为宾主双方数算。

数算时,司射以两支为单位(称为一纯),用右手从地上将算拾起放入左手,满十纯则将其竖放于面前地上,每十纯都相互隔开,剩下不满十纯的横放于下,如果剩下一筹则称为奇,竖放于余纯下。

古代流行的酒席游戏:春秋时已用“投壶”助酒(3)

古代流行的酒席游戏:春秋时已用“投壶”助酒(3)

古代流行的酒席游戏:春秋时已用“投壶”助酒(3)文人雅趣的“曲水流觞”“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

王羲之等一众风流雅士,咸集兰亭。

在这场垂名千古的诗文聚会之上,惠风和畅之中,茂林修竹之侧的“流觞曲水”让后世对魏晋时期的风雅志趣产生无限浮想。

“曲水流觞”是文人饮酒时的一种游戏活动,参与者坐于弯曲的流水两旁,酒杯放在船形的载体上,随水漂流。

其中“流觞”所用酒杯是一种木胎髹漆酒杯,椭圆形的杯身,两侧有一对耳朵形或新月形的杯柄,人们称它为“耳杯”或是“羽觞”。

盛着酒浆的耳杯像小船一样沿着曲折的溪水漂浮而下,漂到谁面前,谁就必须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

纵情山水,风情雅致的“曲水流觞”,显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属娱乐方式。

雅奥难射的“射覆”游戏《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记载: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时,上边写着“射覆”二字,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了,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

薛宝钗称“射覆”为酒令的祖宗,可见“射覆”历史之悠久。

“射覆”确实是较早诞生的助酒游戏。

史料记载,三国时期,曹魏管辂、东晋郭璞等都曾行射覆事。

而,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无题二首》诗中亦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记载。

“射覆”游戏中,“射”字意味猜度,“覆”意为遮盖、隐藏。

“射覆”游戏早期玩法主要是制谜猜谜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

后来,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处一种以文字形式为基础的射覆游戏。

“射覆”游戏是古令一种,其令法规则是用相关的诗文、成语和典故提供线索,但又隐喻所覆事物,让人猜测。

若猜度者猜不出就要罚酒。

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今》云:“然今酒桌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

见证雅歌投壶的国家礼仪——西汉绿釉陶投壶

见证雅歌投壶的国家礼仪——西汉绿釉陶投壶

汉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成就辉煌,种类丰富的铅釉陶器,成为这一时期陶瓷的代表,反映了汉代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

投壶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既是一种民族传统礼仪,也是宴饮中娱乐宾客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析西汉绿釉陶投壶及铅釉陶器在河南博物院6号展厅,靠近角落的一个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十几件汉代的陶器,其中有一件深绿色的陶器(图1),它通高26.6厘米,颈高13厘米,口径只有4厘米;呈小口、长颈、鼓腹的造型,壶的底部有3个矮蹄形足。

除底足外,壶通体满施深绿色釉,釉色明亮;颈中部饰有一周凹弦纹,肩部和腹部各饰一周凹弦纹附加堆纹。

经专家考证,这是一件西汉晚期的铅釉陶器,1969年出土于河南省济源市泗涧沟八号墓。

汉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成就辉煌,种类丰富的铅釉陶器,成为这一时期陶瓷的代表,反映了汉代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

铅釉陶器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助熔剂,以铜和铁作为着色剂,在800℃左右的温度下一次烧成的低温铅釉陶器。

在氧化气氛中铜能使釉色呈翠绿色,铁则呈现黄褐或棕红色。

由于烧成温度较低,铅釉陶器的胎质不够坚实,吸水率较高,釉层也容易脱落变质。

大量考古资料表明,铅釉陶器只见于墓葬,应是随葬的明器。

汉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使物质生活奢华成为可能,厚葬之风盛行。

1969年,河南博物院和新乡市文化部门在配合济源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中,在南约2公里的泗涧沟和西约1公里的柿花沟,发掘了周、汉、唐、宋等时代的墓葬共计52座。

泗涧沟八号汉墓出土了包括绿釉陶投壶在内的40多件文物,有粮食加工工具和家畜、家禽陶塑模型,烹饪器陶塑模型,舞乐杂技陶俑等,是汉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的真实写照。

投壶礼的溯源据古籍记载,壶在古代既是盛水器,也是专用的盛酒器。

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有陶壶了。

难道这件绿釉陶投壶是盛酒器?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一幅图画给出了明确答案。

图中央放着一只壶(图2),壶中插着两支箭,壶前方放着一个盛着酒的三足酒樽,里面放着舀酒的勺子;壶的两旁是两个头戴高冠、身穿宽袖见证雅歌投壶的国家礼仪——西汉绿釉陶投壶河南博物院 张 滢长袍官员装扮的人,他们一手捧箭,一手拿着一支箭做投掷状,图的最右边有一个同样装扮的人正在全神贯注地注视他们;图的最左边是一位壮汉,被两人搀扶着。

诗经中的投壶

诗经中的投壶

诗经中的投壶
投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投壶礼来源于射礼。

投壶的玩法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醉翁亭记》中提到“射者中,弈者胜”,“射”就是投壶。

投壶从先秦延续至清末,流传了两千多年,一度极为兴盛,但始终伴随着一整套繁琐的礼节,导致它的流传范围变得狭窄,随着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投壶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诗经》中,也有一些关于投壶的描述。

例如《齐风·南山》中写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这是说齐国的女儿(文姜)既然已经出嫁,为什么还在怀顾?下段又说“既曰庸止,曷又从止?”这是在说文姜嫁到鲁国后又回来。

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
040Vol.150
在我国古代,投壶是一种既登大雅之堂又入巷陌百姓家的传统游戏,也被称作射壶。

顾名思义,投壶就是要把壶矢投到壶中去。

古人又把壶矢叫做“筹”,实际就是由箭杆改制来的,因为投壶渊源于上古的射礼。

西周礼制规定,天子朝会群臣时要进行“大射”之礼,比如诸侯在拜见天子时需要行燕射礼仪,而诸侯之间见面时需要行宾射礼仪,士大夫聚集时需要行乡射礼仪。

可以说,在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中,所有的宴会都离不开射箭礼仪。

后来或因庭院不够宽阔而不足以放置箭靶,或者一些宾客不会射箭,也可以采用投股的方式来代替弯弓,以娱乐方式招待宾客。

东周时期投壶已经逐渐替代了射礼,“举席问器以寄射礼焉”。

1 投壶规则
据《礼记·投壶》及其他文献的记载,结合在河南出土的东汉投壶实像考察,我们发现古代投壶过程中需要遵循规则:在室内或者庭院中放置一个比较大且广口、颈部细长的壶,宾主按规定的距离(一般是箭矢长度的两倍半),在壶的四周围跪坐之后,大家轮流将拓木和棘木做成的矢扔到壶口中。

壶的长度是以扶来计算的,通常一扶相当于四寸(约13.3厘米),但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采用不同长度的矢。

为了不使投的箭跃出,壶内用小豆(赤豆)等物填充。

双方如果有一人按照规则将壶矢投入了壶中,那就是投中了一筹,这时候仲裁要相应地为这个人立一算,一个回合结束,得算多的就是胜者,这时候胜者可以罚对方饮酒。

实际上粮食在古代很贵重,酒很珍贵,说是罚酒,其实更多是承载着劝慰和补偿的意味。

投壶的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是礼节却极为复杂,投壶之前要由“主人奉矢”,还要致词,投者再三辞谢后,方由司射进壶,乐师奏乐,投者投壶。

在河南南阳汉画馆中珍藏着一块刻有投壶场景的东汉画像石,印证了投壶规则的设定。

2 投壶的历史发展
2.1 春秋战国时期
投壶活动大约在春秋时已经出现,当时投壶的礼仪很多,相比射箭礼仪的繁琐,投壶与射箭礼仪在形式化方面几乎一致,可以说是射礼的另一种反映。

古代《投壶仪节》这本书中明确记载,标准的投壶环节在投的过程中除了主人、宾客二人之外,还需要多人进行参与,大家分工合作,包括司正、赞者、司射。

在投壶之前主人需要拿着投壶所用的矢热情招待客人进行投壶,首先由司放对壶位置进行度量,放置好壶之后,由司射宣布本次投壶的规则,随后会奏乐。

奏乐一般需要奏五遍,第一遍是序曲,第二遍完了之后需要击鼓,之后再开始发矢,到乐曲进行第五遍时,会停止乐曲和鼓声,投壶者需要全部投完手中的四只矢。

投壶的距离为二矢半,每位宾客投入一矢则可以作为一算。

在五到九尺(约166.6~300厘米)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投矢是比较简单的,不同的人在投壶中盛算器是不同的。

例如,大夫所用的是兕中,是用木头雕刻伏卧的野牛;而士用的是鹿中,由木头雕刻的伏鹿,中有八个圆孔算差于孔中。

宾客和主人投中一箭之后,司射便抽出一算插入中中,投完八个矢之后司射为获得算较多的人奖励一马,三马既立,则作为一局胜利。

如果此次比赛为平局,则惟均,完成胜负评定之后再进行罚酒。

可见当时投壶可以被称为是投壶礼仪,是对射礼从形式到伦理思想的继承,其思想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地位尊卑的伦理法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战国时期,民间也逐渐开始流行投壶,而且游戏方式逐渐增加,礼仪也逐渐简化,男女都可以参加,这种投壶活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2.2 两汉阶段
汉代自汉武帝就开始独尊儒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投壶继续在各个阶层中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礼仪的形式,同时投壶也开始向技巧性方面发展。

由于汉武
风靡古代的行酒令——投壶
赵琼
(许昌市博物馆,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投壶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极度盛行的博弈游戏,反映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精神。

文章对投壶的起源、规则以及历史发展做出初步分析,期望能唤起大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关键词:投壶;规则;变迁;礼乐精神
【作者简介】赵琼(1987—),女,本科,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41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2(上)帝本身是喜欢投壶的,不仅经常参与一些投壶的比赛,还张罗一些高手在宫中时常进行投壶比赛。

根据《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人叫郭舍人喜欢投壶,可以不用棘而用竹来代替矢,在壶中放有豆子,投中之后需要从壶中返回,接在手中之后再次进行投入,一投一接,连续百次不会间断,这种则被称为是骁。

这种骁改用竹子为材料,能够增加箭杆弹性,同时还可以除去壶中的豆子,使其能够投入壶中,立刻被反弹回来,游戏者能够将其接在手中,再投入壶中,连续不断。

这种投壶游戏更具有挑战性。

唐代杜甫在诗中写到的投壶郭舍人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东观汉记》中也记载了东汉大将祭遵将雅哥和投壶结合在一起,这成为了东汉时期大部分儒士的生活现状。

2.3 魏晋南北朝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投壶游戏更加广为流传,而且在方法和技巧上相比之前有了进步,对酒设乐、雅歌投壶已经成为很多人比较热爱的项目。

从三国邯郸淳创作的《投壶赋》中,我们可以发现能够连续投壶和连续抓箭的骁已经成为投壶技艺。

而汉代时期,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够掌握这种技艺。

贺徽在文中写道:“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隔障投之,无所失也。

”除了隔屏投壶的方式之外,也可以闭着眼睛进行投壶。

例如,《晋阳秋》中说王胡很善于投壶,而且可以闭着眼睛,投壶手较熟练,这种技巧也是当时比较高超的。

此外,在一些妇女中也有善于投壶者,《太平御览》一文中就有记载。

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投壶还受到道教影响,成为了道教的重要文化组成。

有历史材料表明,投壶已经成为当时求道求仙的重要内容。

例如,《弹棋诗》中提到了“投壶生电影,六博值仙人”。

葛洪在《神仙传》中也提到“玉女投壶天为笑”。

在很多历史资料中,投壶不仅是人们日常的游乐活动,也已经成为一些道教仙人经常开展的活动,被认为是仙人的生活象征。

这种情况也反应了当时投壶已经进入了仙界领域,投壶人仙化的程度加深。

2.4 唐、宋、元阶段
在唐、宋、元阶段,尤其是宋代熙宁五年(1072),司马光编著的《投壶新格》中对投壶的游戏规则进行了修改,主要是在计算以及投壶技巧方面,对技术要领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

《投壶新格》结合技艺来宣扬中庸思想,其规则也可以反映当时投壶已经提升到了一定的境界,利用投壶来维护古代封建的礼仪、反对变法。

因此,修改之后的投壶规则比较符合当时贵族士大夫的想法,但同时也将一些政治思想很牵强地附在投壶的技术上,一些评价
词,如“颠倒反复”“侥幸之胜”等,使投壶在计分方式上受到了限制,故在这一阶段中投壶技艺在发展上受到了阻碍。

2.5 明、清至民国阶段
明代和清代士大夫虽然也是从封建礼仪制度出发推崇《投壶新格》,然而在整体形式上并没有完全接受司马光的主张,仍然以增加难度、提出创新作为原则,进一步体现当时投壶的娱乐性特点。

《投壶新格》等一些旧书提出了十种投壶形式,并配有绘图和相关的说明。

而明代编著的《投壶奏矢》中配图甚至高达130多幅,还有明末期间所创作的《投壶读史》中有140种投壶方法,说明这一阶段投壶游戏仍然在继续发展。

此外,壶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四耳壶,可以转动的四耳壶进一步增加了投壶难度。

而在清早期,投壶在社会上仍然广为流传,在壶具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基于明代壶具的影响出现了双四耳壶具。

到了清中后期,由于各个阶级矛盾不断突显,社会治安较差,人们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完成投壶游戏。

另外,因西方列强的入侵,很多娱乐体育活动传回到国内,善于投壶游戏的人逐渐减少,甚至从社会上消失。

民国时期投壶处于没落期。

3 结语
投壶作为礼乐序列中的一种游戏,贯穿在其程序和参与者心态中的是一种雍容揖让、立德正己的态度,这就是我们说的礼乐精神。

孔夫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其争也君子。

”投壶几经演变,流传了两千多年,一度极为兴盛。

士大夫们认为它是一种雅致的娱乐活动,可以帮助人修养身心,具有积极的健身意义。

但是,投壶是由一种礼仪逐渐转变而成的娱乐性游戏,始终存在较为繁琐的礼仪,并没有与原有的礼仪断开,进而使得投壶在流传上越来越窄。

历史的年轮不断前行,如今投壶游戏已几乎消失泯灭,如何更好地保留我国传统文化习俗将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汝安,张越.“投壶”历史文化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8):34.
[3]王建玲.投壶——古代寓教于乐的博戏[J].文博,2005(3):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