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八景
我的家乡———通渭

人口
2012年末,通渭县总人口43.14万人,常住人口40.21万人。人口出 生率11.59‰,死亡率6.26‰,自然增长率5.33‰,城镇化率15.73‰。
截至2012年,通渭县有16个民族,3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
经济
通渭是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 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 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 类。
民国30年(1941) 8月,改渭川行政区为廿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6日,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至1955年10月 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3]
截至2013年,通渭县共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10个社区、2440个 村民小组。 6镇: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河镇、义岗川镇。 12乡:陇阳乡、陇山乡、陇川乡、新景乡、碧玉乡、襄南乡、李店乡、 什川乡、三铺乡、华岭乡、寺子乡、北城铺乡。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2年,通渭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30期,完成普及性培训8 万多人(次)。全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7项,有5项列入国家科技 发展计划,承担实施国家科技项目5项,有2项列入全省科技发展 计划。取得科技成果6项,通过市级鉴1项,评定县科技进步奖6 项》。
教育事业
截至2012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50所,在校学生38641人;小学 242所,在校学生31270人;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2211人。小学适 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向大专及以上院 校输送新生2128人。
人杰地灵
秦嘉,东汉时期有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 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之丈夫。
渭源县八景

渭源县地处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交汇地带,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灿烂,令人神往的景观众多。
所以,历代文人所列“八景”也非止一端,有渭源县境的“渭源八景”,有南川(会川)一地的“南川八景”,等等。
清康熙《渭源县志》中记载的渭源八景为:鸟鼠同穴、渭川东注、七圣雾雨、庆坪夜月、锹峪南横、五竹积雪、龙湫灵异、分水春涛等。
南川八景是:石堡春耕、沙堤柳浪、灯盏元宵、西牛望月、麻坂雾雨、塔寺松风、露骨积雪、乌鸦晚朝等。
这些景观中, 有些是名副其实、千秋永在的, 如“鸟鼠同穴”、“五竹积雪”等。
有些则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
如“庆坪夜月” ,也叫“关山夜月”,这是因为历代戍边将士驻守关山,碧空静夜,皓月东升,望月思亲, 故有此景。
或说关山脚下, 庆坪西边有一片白色岩石, 每当入夜, 这片岩石上就有一匹金马驹走到河中喝水, 岩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 戍边已成为历史, 金马驹的神话也无助于此景的永世长存。
又如南川八景中的“乌鸦晚朝” , 原指会川临街长满参天白杨, 每当夕阳西下, 黄昏降临, 有成千上万只乌鸦在空中盘旋, 而后栖息白杨树梢, 形成“乌鸦晚朝”一大景观。
后来这些树木被砍伐, 乌鸦无处栖身, 不再来朝, 景观随之消失。
像这样因自然界或社会变化而消失的景观, 还有“分水春涛”、“沙堤柳浪” 、“灯盏元宵” 、“塔寺松风”等。
有些景观是由于某种偶然巧合而形成的。
如“龙湫灵异”,说的是明朝末年渭源大旱, 当地百姓在渭水源头品字泉求雨, 当天就有祥云升起, 大雨倾盆, 连降三日, 当地百姓视为神灵感应,即有此景之名。
此外,还有一些景是为凑“八景”而随意所定,如“七圣雾雨”、“锹峪南横”、“麻坂雾雨”等。
近几年来, 结合编写县志和发展旅游业, 渭源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考察, 发现有许多很美的景观并未列入以前的八景之中, 有些实景又与名称不符。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通渭县城及周边乡镇调查对象:通渭县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调查人: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北纬34°55′-35°29′,东经104°47′-105°38′之间,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2908.5平方千米。
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静宁县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80千米。
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通渭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
夏、商、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
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
公元前272年,秦在陇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
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
公元前114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年。
东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
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

古代进士、举人名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沿至清末,1905年始废。
一千三百余年间,设闱试,选拔取士,任用官吏。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亦称大比。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痒生),考中的称为举人。
第一名俗称解元。
乡试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
会试在京城由礼部组织举行,一般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进行,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取中后称贡生,第一名俗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又称廷试,考策问。
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为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通渭八进士在古代“科举取士”中,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八位通渭学人考中了进士。
王瓒,字宗器,号中林,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今鸡川镇金城村人,后迁居县城。
27岁考取举人,34岁中进士,后入仕任工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升为工部郎中,先后出任河南省怀庆府知府、开封府知府。
他博学多才,长于诗赋,著有《中林集》、《通渭八景诗》。
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
李鏊,今平襄镇人。
明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举人,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
登第后任行人司行人,主管封藩事宜。
韩三奇,字良玉,今安远镇(1950年划属甘谷县)人。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官至知州。
魏藻德,今平襄镇西关村人。
他和安远韩三奇同为明天启年间恩贡,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廷试,上大悦,赐同进士”。
曾任四川石泉知县,升云南北胜知州。
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
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
在四川省任职。
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
清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秦嘉徐淑公园导游解说9.9日期修改

通渭县秦嘉徐淑公园简介1、鹊桥:尊敬的各位来宾(领导),欢迎大家来到秦嘉徐淑公园。
我们要进入公园首先要经过的是这座鹊桥。
各位来宾(领导)请上台阶,让我们穿过鹊桥,去了解一个关于秦嘉徐淑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吧!大家请看桥下面有一条河,这条河叫做牛谷河,牛谷河是一条横贯通渭的河,它的发源地是通渭县牛营大山,他最终流入渭河、黄河。
因为牛谷河通往渭河所以通渭也因此得名。
2.牌坊门:各位领导大家请看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个门叫做牌坊门,它也是我们公园的南大门,大门匾额书写“秦嘉徐淑公园”,起到点题作用。
它是由张海的题词。
为什么要将公园命名为秦嘉徐淑公园呢?因为秦嘉徐淑是甘肃通渭人,他们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恩爱夫妻诗人。
为铭记秦嘉徐淑在五言诗创作上的贡献,怀念他们感人泪下的真挚爱情,2010年县委、县政府启动建设这座纪念性主题公园,并以秦嘉徐淑命名。
好了我们看完了牌坊门请大家进入南大门。
大家请看我们眼前的这座山是清凉山()左边的这座山是南屏山()。
秦嘉徐淑公园位于县城西南方的南屏山和清凉山山脚下,总面积大约是150亩,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90米,以南屏山森林公园为生态环境大背景。
公园在一期建设中先后投资2300万元。
3.大家请看我们眼前的这座雕像是秦嘉徐淑的人物主题雕像,雕像高约5米左右,底座四周刻有秦嘉徐淑生平简介和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
雕像由黄河母亲的设计者何娥齐名的罗代奎大师几次修稿而成。
因为秦、徐夫妇该算我国历史上是最早真实版的梁祝,他们夫妻一往情深,并且都喜欢五言诗。
从这座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美好的生活场景。
秦嘉在朗诵诗文,徐淑在弹琴唱歌。
所以罗代奎大师将雕像命名为“合鸣”。
让他们的这一刻永远定格,从此再也不要分开,我们也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到此一游,让秦嘉徐淑见证你们的爱情并祝愿你们终成眷属。
4、古八景塔林:好了,看完了雕像,请各位领导右边请。
大家请看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八根方形塔柱,我们称它们为“古八景塔林”也叫八景灯,晚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是八根五颜六色的灯柱,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八根柱子,它们可代表的是通渭的八大景观。
我的家乡———通渭

甘肃通渭 我美丽的家乡
通渭简史
地名由来
• 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 (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 筑一大堡 (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 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 历史沿革 • 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 • 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 • 三国时,曹魏从平襄、略阳县分置临渭(治今秦安县东南)、清水 县,合4县立广魏郡(治临渭),属雍州辖。 天会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3县。通渭属临 挑路巩州辖。 元至元七年(1270),并鸡川县入秦安县:废甘谷县.于秦州属伏羌城置 伏羌县(今甘谷);通渭县移治今城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中华民国2年3月,废府设道,通渭县属甘肃省陇南道(旋改渭川道, 治今天水)辖。
民国16年(1927) 7月,改道为行政区,通渭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辖。
民国30年(1941) 8月,改渭川行政区为廿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6日,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至1955年10月 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3]
交通 截至2000年底,通渭县有国道1条57公里,省道2条94.35公 里,县道11条444.65公里,乡道4条43.66公里,公路总里程 39.66公里,公路密度为21.99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达到 以国、省道为骨干,县、乡道为辅助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络。 西兰公路通过县境西北,华双公路横贯东西,于华家岭交 汇。两条重要公路干线与通会、马陇、通榜等10多条公路 相互交织,形成网络。
书画艺术之乡
历史文化
文化现象 文化底蕴深厚。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 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 万件以上。截至2013年,全县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 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 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 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 上,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 1993年,通渭县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 乡”。[2] 魏岳嵩的《梅兰菊竹》条屏1984年由甘肃人民出 版社出版发行,楷书扇面1987年在《书法》杂志发表。刘 铎的行草在中国、日本等国书法爱好者参加的《纪念孙中 山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中入选,并在杜康杯全国大奖中 获佳奖。
通渭八景

通渭八景(诗歌)一、中林春晓1、清知县顾竟成一道烟岚浮翠曦,经年积雪半微澌。
黄鹂偏觉东风意,飞向林端唱柳枝。
2、清王秉宪古木森森老翠嵬,巍然独卧白云堆。
莺儿啼破枝头梦,早带江南春信来。
3、清张翼儒瞻彼中林,晓色欣欣。
山之萃矣,吐景敲云。
春风所届,载扬其芬。
有木维乔,有草如茵。
4、明王瓒四壁青山互罗列,中林矗立倚苍穹。
满川花柳争春发,却在扶桑日影中。
二、温泉冬涨(二首)1、清张翼儒(一)滭沸泉水,亦涨于冬;繄维阳德,溥此鸿溶;不须炊爨,可以饔飱;不须药饵,夙疴以攻。
(二)灵液四时温,经冬益涨[]。
冒雪一临池,悠悠得春意。
2、清张志达飒飒霜风水涌波,雪花落水水增多。
莫嫌寒气来侵骨,此地偏宜饮太和。
3、明王瓒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汨汨泛青烟。
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4、清顾竟成和气氤氲沸焰沦,不容霜雪近游人。
涧边绿草迎风舞,别是人间一洞春。
三、玉狼屏跡1、清参议刘宪玉狼山下玉狼游,狼去山空春复秋。
当道无声山色净,樵歌牧唱自悠悠。
2、清张翼儒山以玉狼名,狼今何处去?但见山空阔,不知狼跋疐。
四、华川芳草1、清典史王秉宪绿野晴川过午桥,翠微平接茂林遥。
莺歌留得行人懒,按辔闻嘶系柳条。
2、清张翼儒华者为川,芳者为草。
年年之绿,萋萋以葆。
日暖风和,斐披分藻。
王孙归来,供尔幽讨。
五、锦鸡循界1、清张志达拳石何为化锦鸡,却来此地只孤栖。
一声唤醒迷人梦,万古千秋不肯啼。
2、清参议刘宪天门初启锦鸡飞,独立峰头露羽仪。
介石不移人共识,任他风雨夜何其。
3、清顾竟成岩石一卷钟玉衡,红冠锦翅效鸡鸣。
几番唤醒征人梦,不与凡鸡逐队行。
4、清典史王秉宪十里声传午夜鸣,岿然独立势峥嵘。
如今懒逐凡鸡唱,尤恐惊人梦不成。
六、悠江夜月1、清顾竟成半轮弦月半轮秋,影入悠江波不流。
几欲乘槎一间渡,星河疑在昆仑头。
2、清张志达夜宿悠江堡,江清印月明。
碧空悬皓彩,波际斗晶莹。
影射蛟螭避,寒冲乌鹊惊。
精阴凝爽气,流水肃秋声。
翘首银河淡,临风俗念平。
红色古镇——榜罗镇

历史的见证:打麦场, 历史的见证:打麦场,在这 召开了连以上会议。 召开了连以上会议。
根据榜罗镇会议作出的保卫与扩大陕北 苏区新的战略决策,党中央率陕甘支队七 千余人,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北上,翻 越六盘山,冲破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个关 口———敌人在固原和平凉间的封锁线, 从甘肃进人陕北,于10月19日抵达陕 北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 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历时1 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 征。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终于找到 了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实现 了历史性的战略大转移。
•
• 1949年8月解放后,废榜罗 1949年 月解放后, 镇公所。 镇公所。成立了通渭县榜罗区人民 政府。1950年 政府。1950年4月更名榜 • 罗区公署 1958年6月撤销 罗区公署;1958 1958年 榜罗区公所,设榜罗镇。 榜罗区公所,设榜罗镇。
当年8月成立榜罗人民公社, 当年8月成立榜罗人民公社,实行政 社合一的体制,榜罗镇机构自行消失。 社合一的体制,榜罗镇机构自行消失。1 961年 月设榜罗区工委, 961年6月设榜罗区工委,7月将榜罗 人民公社改称为文峰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改称为文峰人民公社。1964 月底撤销榜罗区工委,所辖4 年5月底撤销榜罗区工委,所辖4个人民 公社合并,恢复榜罗人民公社。 公社合并,恢复榜罗人民公社。1983 月撤销榜罗人民公社, 年9月撤销榜罗人民公社,更名榜罗乡人 民政府。2001年底更名为榜罗镇人民 民政府。2001年底更名为榜罗镇人民 政府。 政府。
榜罗镇有着自然与人工相 结合的亮丽风景。 结合的亮丽风景。据史料记 载,榜罗镇桃园村有山岭名 桃岭,每当桃花盛开时, 桃岭,每当桃花盛开时,红 艳艳的桃花遍布山岭, 艳艳的桃花遍布山岭,犹若 天上的红霞,故誉称“ 天上的红霞,故誉称“桃岭 红霞” 红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渭八景诗歌赏析
温泉冬涨
顾竟成
和气氤氲沸滔沦,不容霜雪迈游人。
涧边绿草迎风舞,别是人间一涧春。
【注解】
1、涨: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
诗中指通渭温泉,在寒冷的
冬日,依然沸腾如滔。
2、氤氲:形容烟或气很胜,诗中指温泉水气温暖而弥漫。
3、沦:消失,诗中指水汽浓重,久久无法消散。
4、涧:山间的水沟。
通渭温泉位于沟壑中。
【赏析】
通渭温泉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依然沸腾翻滚,散发出清凉的浓重水汽,使得在风雪中的路人心驰神往,深深的被陶醉着,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
在时令已近春日,沟壑边朝阳处,露出点点野草,迎风起舞。
美妙的图画,可谓是人间一处绝境,在哪才能寻找到呢?
温泉冬涨
刘宪
穷冬登览独踟躇,一勺中涵万象殊。
欲识源头何处来,乾坤别自有红炉。
【注解】
1、览:观看。
诗中也指欣赏。
2、踟躇:
温泉冬涨
王瓒
万壑繇珧早雪天,灵泉汩汩泛晴天。
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
温泉冬涨
张志达
飒飒霜风水汹涌,雪在落水谁增多。
草嫌寒气采侵骨,此地偏宜饮太和。
白塔晨烟
顾竟成
七级浮图碧玉妆,千年中表胜潦阳。
晓风吹送白云获,疑是玉龙飞上芳。
白塔晨烟
刘宪
白石凌霄八九重,晓烟缭绕淡远浓。
隔溪应有早行者,认作擎天第一峰。
白塔晨烟
王瓒
危塔孤撑野寺中,晴烟浩浩淡远浓。
禅僧定起初移榻,疑是瑶天起玉龙。
中林春晓
顾竟成
一道烟岚浮翠溪曦,经年积雪冸微澌。
黄鹂偏觉东风意,飞向林端唱柳枝。
中林春晓
刘宪
金鸡啼破海桑红,最好春光在眼中。
匹马适从林下过,花鬃柳眼醉东风。
中林春晓
王秉宪
西山积翠插青天,古木森森笼淡烟。
有脚阳春崔晓锌,数声莺语过花欺。
中林春晓
刘宪
古木森森老翠嵬,岿然独卧白云堆。
莺儿啼破枝头意,早带江南春信来。
悠江夜月
顾竟成
半轮弦月半轮秋,影入悠江波不流。
几欲乘槎一问度,星河疑在昆仑头。
悠江夜月
刘宪
秋满悠江净不流,半轮弦月夜迢迢。
分明赤壁矶前景,更有何人吹洞箫。
悠江夜月
刘宪
水光月色照鸿蒙,影落山河菎蜳中。
半夜悠江清到底,分明流动广寒宫。
悠江夜月
张志达
悠江潭水静高秋,夜夜清光水上浮。
莫怪水清清见底,一轮明水照蓝洲。
华川芳草
顾竟成
华川佳丽锦成洲,风物偏宜载酒游。
几度王孙空聚散,斜阳日日照川流。
华川芳草
刘宪
春风绿遍华川崖,肯为王孙患别离。
山雨一灯孤患夜,谢家清思梦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