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方言特点及历史成因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通渭小曲是陕北一带的民间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通渭小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通渭小曲的起源与发展通渭小曲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调,起源于通渭县一带。
通渭县是陕北地区的一个古老县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通渭小曲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成为陕北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通渭小曲曾经是通渭县丰富多彩的乡村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过去,人们常在农闲时节聚集在一起,以小曲为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通渭小曲的传唱形式多样,有席上歌舞,有田间劳作时的口头传承,更有传统节日时的集体演唱形式。
二、通渭小曲的艺术特点1. 曲调婉转动听:通渭小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
曲调常常固定,朴实自然,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温暖感。
2. 旋律简洁明快:通渭小曲的旋律简洁明快,朗朗上口。
一般由三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由数个音符组成,音符的长度比较均匀,节奏鲜明。
3. 剧情扣人心弦:通渭小曲的剧情多关注生活琐事、村庄风情和民俗风情等,贴近人民生活。
剧情简洁,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4. 表演形式多样:通渭小曲的传唱形式多样,可以是个人独唱,也可以是集体演唱。
在表演时,通常伴有舞蹈和打击乐器等。
三、通渭小曲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通渭小曲的总体知名度还不高,受众面相对较小。
缺乏宣传推广,使得通渭小曲没有得到更广大的传统艺术爱好者和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四、传承与保护策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通渭小曲,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对通渭小曲的研究和整理,将其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并编纂成专著或教材,方便后人学习和了解。
2. 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通渭小曲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并举办相关活动,如演出、比赛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 加强对通渭小曲的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传承人,注重传帮带的方式,提高年轻人对通渭小曲的兴趣和认同感。
通渭(平襄镇)方言音系研究

通渭(平襄镇)方言音系研究通渭(平襄镇)方言音系研究导言方言是指在某一地区使用的特定语言表现形式,是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方言研究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探究方言的发音特点、词汇差异以及语法结构等内容,有助于了解方言发展的轨迹和语言变迁的规律。
本文将围绕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音系展开研究。
一、通渭(平襄镇)概况通渭(平襄镇)位于中国陕西省兴平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也是方言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通渭(平襄镇)方言中,兼具中原官话和陕西方言的特点,并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系统。
二、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音系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音系是方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对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音系进行介绍。
1. 声母通渭(平襄镇)方言的声母比较接近中原官话的声母系统,但也有一些特殊发音。
例如,“b”、“w”、“m”在一些特定的音节位置上发音清晰,而不是发生变音。
此外,“f”、“v”、“z”、“zh”、“j”这些声母的发音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2. 韵母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韵母有较为丰富的变化形式,包括单韵母、复韵母和儿化韵母等。
其中,单韵母的变化比较明显,例如“i”音可以变化为“ei”、“ie”、“i”、“ü”等多种形式。
复韵母的变化也相对较多,如“iao”音可以变化为“iu”、“io”和“ü”等。
另外,通渭(平襄镇)方言中的儿化韵母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常常受到前后音节的影响。
3. 声调通渭(平襄镇)方言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声调变调现象比较常见,具体表现为轻声、重音等。
三、通渭(平襄镇)方言的特点通渭(平襄镇)方言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音变丰富通渭(平襄镇)方言中的音变现象较多,一个字在不同的发音环境下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这反映了方言中的音变规律,并与周边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声调变调现象通渭(平襄镇)方言的声调变调现象较为突出,表现为轻声和重音的使用。
通渭方言词汇特点辨析

通渭方言词汇特点辨析崔银拴内容摘要:古韵的定西通渭方言在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中属于北方方言,在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又属西北方言,在西北方言区中又属“秦陇语”,同时兼杂兰银官话,关中官话等。
它除了具有北方方言、秦陇语的共同特点外,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在词汇方面。
关键词:通渭方言词汇特点甘肃语言属于北方官话区,而在这一区内大多数官话是中原官话。
甘肃的中原官话分秦陇片、陇中片、河州片三个区域。
其中,陇中片分布在甘肃省的13个县区,内部可分为:渭河流域小片,包括天水市的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平凉市的静宁县、庄浪县,白银市的会宁县,定西市的安定区、通渭县、渭源县等11个县区。
通渭在甘肃中原官话中属于陇中片,又因为接近陕西省,所以语言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约定俗成,又是“秦陇语”的代表,其语言与现代汉语及甘肃的其他地方比较看,通渭方言词汇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又使其特点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一、词的构造通渭方言的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构造方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词语的构造上存在着差异。
1.普通话的一部分合成词在通渭话中为单纯词。
其中,大部分在普通话中不能单独成词的构词语素在通渭话中独立成词。
例如:眼(眼睛)、坡(山坡)、磨(磨蹭)、粘(粘糊)等。
此外,还有一些构词语素与普通话不同,例如:谝(闲聊)、喘(答应、说)、堠(不要)、夥(不要、别)、跒(音qia,去)、曹(咱们)、攒(给)等。
但也有少数相反情况,在普通话中是单纯词,在通渭话中是合成词,例如:天爷(天)、地哈(地)、腰窝(肾)、苦胆(音ku tan胆)等。
2.通渭话中,附加式比较多,且有比较特殊的后缀。
在通渭话中,附加式主要表现在前缀和后缀两个方面。
前缀以名词前缀最多,名词前缀有“阿”“岁”“老”等。
如:阿爷、阿达,岁爷、岁爸、岁哥、岁姐,老爸、老哥、老姐等,“岁”除用于称谓名词外还可用在表示具体食物、物体的名词中,如:岁鞋(音hei)、岁脚(音jie)、岁碗、岁缸等。
通渭话 通普话 普通话

通渭话通普话普通话通渭地处中国的大西北,通渭方言从大的方面来说属北方方言体系,从小的方面来说属西北次方言区的“秦陇语”。
由于历史上通渭地处边陲,境内丘陵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少,经济文化相对封闭,这就使得通渭方言除具有西北次方言的内部一致性外,还有自己较独特的一面,特别是通渭地处陇右腹心地带,通渭方言在“秦陇语”中极具代表性,因此对它的研究和探讨对通渭语言发展的特点及走向,以及探寻其与普通话具有规律性的对应关系,对通渭人学习、推广普通话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普通话相较而言,通渭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在四个方面:一.通渭方言多去声(俗谓四声),少阴平(俗谓一声),阴平多归去声,(如常见字电,骂,大,带,到,右等去声字都读阴平);阳平、上声不分(俗谓二、三声不分),因此声调变化少,没有抑扬顿挫感,听来平铺直叙。
外地人听正宗的通渭方言,据说语速快,如同鸟叫,如听鸟语,我们说得神采飞扬,别上看上去一脸茫然,加之语调多重少轻,说话如吵架,几个通渭人一起说话,外地人听上去往往以为在吵架,常常引得外人侧目而视。
二.通渭方言里没有鼻音n。
当声母n和i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鼻音有些就变成舌面音j,例如:你,在通渭方言里面就读jì,年读j ián,宁读jíng,泥读jí,碾读j iǎn,尿读j iào等。
常听一些上了年级的人,叫大娘为大娘(j iáng),称姑娘为姑娘(j iáng)。
有些声母n用边音l 代替,所以通渭人南,兰不分;拿,拉不别。
有一位校长检查老师上课情况,发现有一班没人上课,就问学生:“谁的课?”学生说:“liú老师的课”。
校长问:“哪个刘老师?”学生说;“不是刘老师,是liú老师。
”校长一听生气了,大骂到:“你(jì)念(jiān)书都念(jiān)成书呆子了,什么刘老师不是‘刘老师’。
”学生急了,连忙写在本子上,校长一看,越发生气了:“牛(j iú)老师就牛(j iú)老师吗,还刘老师,我又不是要扣他的钱。
我的家乡———通渭

甘肃通渭 我美丽的家乡
通渭简史
地名由来
• 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 (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 筑一大堡 (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 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 历史沿革 • 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 • 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 • 三国时,曹魏从平襄、略阳县分置临渭(治今秦安县东南)、清水 县,合4县立广魏郡(治临渭),属雍州辖。 天会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3县。通渭属临 挑路巩州辖。 元至元七年(1270),并鸡川县入秦安县:废甘谷县.于秦州属伏羌城置 伏羌县(今甘谷);通渭县移治今城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中华民国2年3月,废府设道,通渭县属甘肃省陇南道(旋改渭川道, 治今天水)辖。
民国16年(1927) 7月,改道为行政区,通渭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辖。
民国30年(1941) 8月,改渭川行政区为廿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6日,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至1955年10月 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3]
交通 截至2000年底,通渭县有国道1条57公里,省道2条94.35公 里,县道11条444.65公里,乡道4条43.66公里,公路总里程 39.66公里,公路密度为21.99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达到 以国、省道为骨干,县、乡道为辅助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络。 西兰公路通过县境西北,华双公路横贯东西,于华家岭交 汇。两条重要公路干线与通会、马陇、通榜等10多条公路 相互交织,形成网络。
书画艺术之乡
历史文化
文化现象 文化底蕴深厚。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 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 万件以上。截至2013年,全县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 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 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 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 上,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 1993年,通渭县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 乡”。[2] 魏岳嵩的《梅兰菊竹》条屏1984年由甘肃人民出 版社出版发行,楷书扇面1987年在《书法》杂志发表。刘 铎的行草在中国、日本等国书法爱好者参加的《纪念孙中 山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中入选,并在杜康杯全国大奖中 获佳奖。
通渭小曲概观1

“一唱众合”成为小曲的又一特色。 5、差异性特征:由于口传心授,没
有版本,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中必然形 成了腔体和唱本的差异,因此,同是一 个腔调,唱者不同、唱法有异;同是一 个腔调,唱词不同、唱法不同;即使是 同一个唱腔、同一段唱词,地域不同, 唱法也不尽相同,随意性强。只要“求 大同、存小异”是完全行得通的。正是 这种允许差异性的存在,方便了百姓, 丰富了创作,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通渭 小曲的腔调是唱念的统一,据民间艺人 口碑相传,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很 讲究抑、扬、顿、挫,以表达不同行当 的声腔和韵味,唱腔因每个人不同声嗓 的高低、地域审美情趣的区别、地方方 言语音的差异,而对腔调旋律带来一定 的影响和区别,“十唱九不同”,一个地 域与另一个地域在声腔各自音区用音习 惯和繁简上有较大差异,而形成鲜明的 地域特色。属同一曲调,在唱法上却有 多种风格。下举银钮丝前两句为例: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关于xx 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 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XXXX周边乡镇调查对象:XX 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调查人: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北纬34° 5535° 29’东经104° 47105° 3之间,东西长约78 千米,南北宽约64 千米,总面积2908.5 平方千米。
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静宁县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 80千米。
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通渭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
夏、商、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
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
公元前272年,秦在陇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
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
公元前114 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 年。
东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
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
通渭方言

通渭方言古韵的定西通渭方言,有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的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约定俗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风情神韵。
如三国时期,通渭陇西属于魏蜀拉锯式的交战地带,可能今天这块地方归刘“蜀军”所占领归而曹“魏军”,因而人们口头谈论时就说,这是“刘的”(你的),那是“曹的”(我的)。
久而久之,将“刘的”和“曹的”用作人称代词。
又因为“刘字”与“牛”字发音相近,时间一长,慢慢地就把“刘”说成了“牛”,有时候农村说成牛[读酒]“刘”的就成了“牛的”。
陇西人口语中的“马勺”,指盛饭舀水用的长柄大勺。
元杂剧《秋胡戏妻》中有句“媳妇儿,你只待敦胡芦摔马杓哩”。
陇西人至今还通常把父亲叫“达达”,这实际上是元朝蒙古人对长者的尊称,还有一些方言和现在普通话一对照,也很有意思。
至答-指这里务答-指那里热头儿-指太阳阿公、阿家-指公公、婆婆长虫-指蛇你少“郝”撒!和豪耸(一般用来形容女孩爱打扮,并且很过分)狗狗----狗娃----鬼子孙长辈称呼小孩子辣辣声呀-辣辣叶-助词厉害的意思侨着:别人说话你不要插嘴惦东:人老了不明事理.耍子:玩耍片船:(片闲)聊天.活结:工作.(你有色活结要个帮忙不?意为,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头和里不和事:头脑不灵活,转不进弯.死皮:(同白莫治)无奈.时间类:东方痛了——拂晓时分。
麻麻个——凌晨。
干粮时候——早上10点左右晌午——下午四五点左右。
年斯个------去年。
前年个———前年明早——明天后早——后天外后早——大后天多暂------ 什么时候。
满年------ 往年。
将将个——刚才歇后语:把屎拿塞(虱子)——一功两得城隍爷刀骡子——闲畜生簸箩黑来睡觉--完着来烟洞眼里掏雀儿来-------- 没在五和头(没在那里头)。
黄瓜打驴来——半截子裸脱了。
乡里人背锅--------定(钉)的下山的驴臭棍-------- 吃劲。
脱裤子放屁——闲办的手续轳楮拉这半坡老-------上不得到哈不得一根筷子吃散饭——揽着宽得很吹着喇叭丢盹哩--------把事没当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渭方言特点及历史成因通渭地方语言属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区的“秦陇语”。
它除具有西北次方言的内部一致性外,还有自己较独特的一面。
特别是通渭地处陇右腹心地带,通渭方言在“秦陇语”中极具代表性,因此对它的研究在探讨语言发展的特点及走向,推广普通话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通渭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词汇上有较多的古语词;二、与普通话相比,语音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方言中滞留有部分中古语音(少数上古音),且保留少数古入声;三、受历史上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较大;四、县区内语言内部差异较明显。
一、古语词主要指先秦文言词和宋元的白话词语。
兹举例如下:1 、使:sh ǐ( si 括号内为方言音,与普通话相同者不注,下同)使用、驱使、役使之意。
如:A :~ 牛鞭(赶牲口的鞭子)。
B :他这人我~ 不动。
《论语〃学而》;“节用以爱人,~ 民以时。
”《商君书〃外内》:“故轻法不可以~ 之。
”2 、休:xi ū( hou 声调、音节长短随表意情感不同而变化)表否定,不要。
如:A :你~ 去,沟边上危险得很。
B :懒人儿你~ 使,犟人儿依他着。
C :要从我手里往去夺,~ 想。
杜甫《戏赠友二首》之二:“劝君~ 叹恨,未必不为福。
”辛弃疾《摸鱼儿》词:“~ 去倚危栏。
”案:休,《广韵》许尤切,平尤晓。
方言音转读hou 。
方言中,声母x 在以i 开头的韵母前有很多变为h ,并省去韵头i (分析见特点二)。
3 、偾:f èn 意为败坏、毁坏、覆亡。
如:A :休费劲了,看样子事情~ 着哩。
B :这事可(又)~ 了。
《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此谓一言~ 事,一人定国。
”孔尚任《桃花扇〃争位》:“今日一动争端,~ 俺大事,岂不可忧。
”4 、倏:sh ū( s ù) 犬疾行貌,引申为疾速,忽然。
方言倏后常带辅助音节“地下”。
如:A :兀(w ū方言代词,那,分析见后)只狗~ 地下就不见了。
B :这条蛇不厾(d ōu 方言,用指头、短棍等轻微地点击)时不动弹,一厾就~ 地下弯住了。
《后汉书〃张衡传》:“~ 眩眃兮反常闾。
”陶渊明《饮酒》之三:“一生复能几?~ 如流电惊。
”李白《大鹏赋》:“左回右旋,~ 阴忽明。
”5 、惙:chu ò忧愁、疲乏,引申为因忧愁、疲乏而脸色不好看,不高兴的样子。
如:A :他~ 着脸,一句话也不说。
B :客人这么多,你脸~ 下着象啥样子。
C :你休~ ,不~ 着没多好看。
《说文》:“惙,忧也,从心,叕声。
”《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 ~ 。
”6 、次:c ì( c ī) 等侯、暂停义。
如A :你~ 一下,我马上就收拾好了。
B :你休~ 了,再~ 就来不及了。
C :兀还在屋来~着哩。
案:次,本谓临时驻扎、防守之意。
《左传〃公四年》:“师退,~ 于召陵。
”三十二至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 ,乡师而哭。
”《左转〃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孔颖达疏:“……《谷梁传》曰:‘~ ,止也。
'则次亦止舍之名,过信以上,虽多日,亦为次,不复别立名也。
”《楚辞〃离骚》:“夕归~ 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引申为等候、暂停义。
7 、殨:ku ì( hu ī) 烂、溃烂。
如:A :这块肉放~ 了。
B :这种洋芋看上去外面光堂(光洁、好看),但从里往外~ ,放不了多长时间。
案:《说文》:“殨,烂也,从歺,贵声。
”段玉裁注:“今~ 烂字作溃,而~ 废矣。
”《广韵〃队韵》:“~ ,肉烂。
”《没韵》:“~ ,肿坏也。
”《广韵》胡对切,方言保留中古音。
本指肉烂,引申为溃烂。
8 、泚:ci ( 方言声调多变)把东西伸到液体中,引申为把东西伸出去。
如:A :他把笔~ 到墨里头,蘸了一下就写起来了。
B :我的脚刚~ 到盆里,就被开水烫了一顿。
C :你把手~ 过来还要啥。
宋〃赵叔向《肯綮〃俚俗字义》:“点笔曰~ 笔。
”宋〃陈造《陪盱眙王使君东游》:“赋诗聊~ 笔,寓意未须工。
”案:从赵叔向书条中可以看出,~ 在当时就已是不大通行的“方言俚俗”字,而通渭方言仍保留其义。
9 、亭:t íng ( t íng 或q íng ) 正、中间,引申为一半。
如:A :~ 炕一片砖,养(生)下的娃娃会当官。
(安房歌)B :你站到~ 当中,他站到边上。
C :今年产的苹果才卖~ 下(刚卖到一半)。
D :~ 头(一半)已经过了。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自非~ 午夜分,不见曦月。
”苏轼《上已出游所见作句》诗:“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 午。
”宋〃林逋《和史宫赞》:“鹤迹秋偏静,松阴午欲~ 。
”10 、浣:hu àn 休息。
如:A :你休干啦,~ 一下再说。
B :这事干不完不得~ 。
李白《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诗:“复此休~ 时,闲为畴昔言。
”案:唐代官员每十天休息沐浴一次,称“沐浣”(后又称十日为一~ ,一月上、中、下旬称上浣、中浣、下浣),方言保留此义。
11 、兀:w ū(w ū或w ū)指示代词,那、这(可指人、事、地)。
如:A :~ 是啥东西?B :你把~ 人休骂啦,~ 是个好人。
《窦娥冤〃楔子》:“~ 的是借钱的文书。
”第三场:“天哪,~ 的不是我媳妇儿。
”《水浒传〃第十四回》:“~ 那都头不要走。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 那弹一双琵琶的是哪位姑娘?”《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妹妹道:却是~ 谁?”案:兀:本是某些词的前缀,后逐渐分离,独立表意。
方言常连用,~ 搭(那儿);~ 昝(那个时候);~ 个子(提示语,用在句首,意谓是这样的。
……通行于县西北部,定西);~ 叫亏(提示语,用在句首,本义:那叫做,后虚化。
通行于榜罗、青堡、文树,陇西)。
音转或读做wo 。
12 、兀秃:w ūt ú(w úd ú或w énd ú) 不冷不热,引申为性格不温不火,不爽利,不干脆。
如:A :~ 儿的饭吃了不好,再热一下。
B :他这个人~ 儿的,半天问不出三句话。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我如今可酾些不冷不热,兀兀秃秃的酒与他吃。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九回:“半生不熟的咸面馍,不干不净的~ 素菜。
”案:~ ,源自蒙古语,方言音转读成w úd ú或w énd ú13 、差:ch ā( c ā) 打扰,惊扰。
如:A :你看他疯疯颠颠跑过来,把正吃食的雀儿~ 飞了。
B :娃娃正在睡觉,休叫~ 着。
汤显祖《牡丹亭〃闺怨》:“‘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 。
'”又:ch à( c ā) 同“”,歧路。
如:C :他到现在还不来,怕是走到~ 路上去了。
唐诗:“枯木岩前~ 路多。
”又:ch à( c ā) 奇异、异。
《南史〃刘显传》:“约(沈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
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显问其五,约对其二。
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郎子可谓~ 人。
”唐〃韩偓《两贤》诗:“而今若有逃名者,应被品流呼~ 人。
”案:方言引申为生僻、生疏义。
~ 人即陌生人。
如:D :你再不听话(假设句),兀个~ 人就把你的耳(r ù)刮子(耳朵)割了。
(吓小孩语)14 、瀽:ji ǎn ( ji àn ) 倾倒,泼。
如:A :这碗饭我吃不上,给你~ 上一点。
B :把这桶水~ 满。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有~ 不了的浆水饭,~ 半碗儿与我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甕~ 盆倾骤雨。
”第四折:“风刮的似箭穿,雨下的似甕~ 。
”15 、签:qi án ( qi ē或qi è) 背靠东西斜着身子躺着或睡叫签。
如:A :你不做饭,~ 在床上等啥着哩。
B :看你~ 在沙发上的样子,真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
《西厢记〃长亭送别》:“[ 脱布衫]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酒席上斜~ 着坐的。
”16 、死(个)临侵地:意谓呆板、缺少活动。
如:A :这花儿~ ,看样子活不了。
B :你精神点儿。
一个年青人,~ 象啥样子。
《西厢记〃长亭送别》:“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 。
”17 、款款:ku ān ku ān (ku àn ku àn )轻轻,轻缓,徐缓。
如:A :你寝(方言读qi ē,古语词)娃娃的时候~ 儿的,休叫吓着。
又:不要动。
如:B :你给我~ 儿的放着,兀不是随便看的。
杜甫《曲江》:“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晴蜒~ 飞。
”王实甫《西厢记》二本二折:“你索~ 轻轻,灯下交鸳颈。
”18 、垐:c í用土铺垫,整修路面。
如:A :下雨后,人们赶紧去~ 路。
B :这搭(这儿)太窄了,车子过不去,需要往宽来~ 一下。
《说文》:“~ ,以土增大道上。
”段王裁注:“以草次于屋上曰茨,以土次于道上曰~ 。
”19 、雷堆:累赘,粗笨;脏、乱。
如:A :他这个人住的屋里~ 得很,人不能进去。
B :你看你脸上~ 不,还不赶紧去洗。
《西游记》三十回:“我这大圣的部下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 ,定是别处来的妖魔。
”案:古法场上有泥堆曰~ ,借指在法场上被杀。
《扬州评话选〃扬州劫法场》:“……标竿后头堆起两个烂泥堆子,名叫‘~ '。
‘~ '这两个字,骂出来人不懂,实在恶毒得很,等于骂人上法场。
”方言脏、乱义当从此引申出来。
20 、若、若果、若是:表假设、如果。
如:A :你若(是)不同意的话就拉倒。
B :若果(着)他不来,我就一个人去。
《窦娥冤》第三折:“若果有一腔热血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若是财利双关,自不必说。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人在原同一梦,梦中何异醒中?若果夜间富贵,只算半世贫穷。
”21 、是事:任何事情,凡事、事事。
如:A :他~ 不会,光吹牛。
B :~ 都离不开他,不然就没法干了。
韩愈《戏题牡丹》诗:“长年~ 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柳永《定风波》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 可可。
”唐〃修睦《秋日闲居》诗:“~ 不相关,谁人似此闲。
”案:从以上例中可以看出,“是事”在唐宋已转成口语。
其它如(加点词为古语词,入声不注声调):业已(已经);扶侍;滞板(死板、不开窍);锸地(锸,本为农具名,引申为动词,方言读c ā);浑全(完整无损);霈雨;设若(假设、如果);一霎儿(一会儿);碎(小,由物及人)娃娃;噆木虫(噆:z ǎn ,叮、咬。
啄木鸟);公之允之(公允,公正,离析式);大而划之;泼米漾面;烧火雏儿(指小孩子);伺前掖后;宁折不弯(宁,方言读n ēng ,是宁肯二音的急声);蚍蜉蚂蚂(蚂蚁,又:蚂蚂蚍蜉);吃之喝之,看你临完的落之(下场、结果);嘴里说的唐尧虞舜,怀里揣的连枷拐子带棍(喻人口蜜腹剑);碗里的水耗干了;休整饬(作践,侮辱,玩弄)人;他哭着不已(停、完)了;老人康宁(方言读gang j íng )着没;花儿繁得很;唆( 方言读su )的笨(方言读m ēn )狗儿上墙哩;把人挼成烟叶子了(挼:方言读ru á,揉、搓,引申为刁难、欺负);他擦黑儿走了;把这几样东西饾(方言读d ōu ,拼凑)在一起;你盻住他着干啥哩(盻:方言读xi ,怒视,引申为定睛、专注地看);这根绳子短着奔(接近,够)不着;日头爷昳窝了,懒干手发威了(昳:方言读die ,日过午偏西,引申为倾斜);今日是娃娃的晬(方言读zu ī,生日);他干了一天的活,没奈何了(承受不住);这东西劣(方言读l è,不好)得很;做饭时先饧(x íng )面,后切菜;把碌碡(方言读ye ,牲口拉犁或车)着半山啦;过河要踩稳蹑石(河中踩脚石);他蹜蹜蹜地走得快得很(蹜:方言读s ù,形容小步快走);你走开,休把光线叉住了(叉:方言读c á,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