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通渭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家乡通渭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1俗话说“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在通渭,家家户户的墙上总会挂上几幅字画,颇有文化气息。

在那里,人们一提笔就能写出重峦叠嶂,一沾墨就能画出烟波浩渺。

我的家乡,也是书法之乡。

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县乡里,却有着无限的的魅力。

你若是在某一个秋天慢慢的走进一片农田,相信我,你不会后悔的!金黄的麦子犹如海一般的漂荡,被微风带起的麦浪让人感到异常的舒服。

闭上眼,麦子的香气扑鼻而来,轻柔的微风吹在脸上,就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你。

时不时地还有几只鸟儿在空中划过,在树上歇息,在这种情形下,让人不由得想要多停留一些时间。

在通渭,还保留了许多中国的传统习俗,每当在除夕的时候,每家每户的男人们都会在固定的地方去烧纸、烧香、放鞭炮,这个过程叫做“接仙人”,意思就是把已经去世的亲人接回家和我们一起过年,初一到初五再把“接仙人”的过程重复一遍,就是“送仙人”,意思是把已经去世的亲人送回去。

虽说这些都是老一辈的迷信,但还是把许久以前的东西传承到了现在。

通渭,在粗犷的黄土高原之上,往事已如过眼烟云,但记忆不会被抹去,革命时期的`榜罗会议是在这里召开的、严重的饥荒是在这里开始的……你可知道因为榜罗会议取得了多大的胜利吗?你又能知道那一次严重的饥荒饿死了多少的百姓吗?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这就是我的家乡——通渭,在那里不仅有我所讲到的,还有着更多的魅力等着你发现,如果你愿意,你不妨去探索一番。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2通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北小县城,每当别人问起,“通渭都有什么”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是啊,通渭有什么呢?难道有的仅仅是“全国书画艺术之乡”这么一个名号吗?难道只有书画值得一提吗?不,这个人类文明繁衍生息五千多年的地方绝不仅是这样。

写通渭的作文

写通渭的作文

写通渭的作文
《我的通渭老家》
嘿,要说通渭,那可是我的老家呀!那里虽然不是啥繁华大城市,但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正赶上过年。

那场面可热闹了,大家都忙着准备各种好吃的。

我跟着家人一起去赶集置备年货,一到集上,那真是人山人海呀!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

我们逛啊逛,看到了卖春联的,那春联上的字写得可好看啦,龙飞凤舞的,我就想这字咋写得这么棒呢。

然后又看到了卖鞭炮的,一大箱一大箱的,我心里那个痒痒啊,就盼着晚上能赶紧放鞭炮。

我们还去买了好多好吃的,有那甜甜的糖果,各种各样的水果。

我还看到了卖通渭荞圈圈的,那一个个圆圆的荞圈圈看着就好诱人,我缠着大人给我买了几个,咬一口,满嘴都是荞面的香味,特别好吃。

到了晚上,可就更热闹啦。

烟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把整个天空都照亮了,那五彩的光芒可真美。

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在院子里又跑又跳,玩得不亦乐乎。

哎呀,在通渭的日子总是那么有趣,那么让人难忘。

这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但有浓浓的乡情,有温暖的家人和欢乐的时光。

通渭,永远都是我的老家,我心里最特别的存在呀!
这就是我心里的通渭,充满活力和乐趣的地方,我爱通渭!。

写通渭的作文

写通渭的作文

写通渭的作文
《通渭,我的别样家乡》
嘿,说起通渭,那可是我相当熟悉的地儿啊!
通渭这地方,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热闹,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就说那街道吧,不宽也不窄,两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小店。

有卖吃的,那阵阵香味儿直往你鼻子里钻,尤其是那卖荞圈圈的,一个个金黄酥脆,看着就流口水。

还有卖书画的,通渭可是有名的书画之乡呢,那些书画作品挂满了店里,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

记得有一次,我在街上溜达,看到一个老爷爷在路边摆着小摊卖土豆。

那土豆一个个圆滚滚的,特别可爱。

老爷爷看到我在看,就笑着说:“娃娃,咱这土豆可好吃咧,买点不?”我就好奇地问:“老爷爷,咋个好吃法呀?”老爷爷立马来了精神,说:“俺这土豆啊,煮熟了面面的,咬一口,满嘴都是香味儿,还带着点甜味咧。

”说着,他还拿起一个土豆递给我让我摸摸,嘿,还真的是光溜溜的呢。

我被老爷爷的热情给逗乐了,最后还真买了几斤土豆回去尝尝,还别说,真如老爷爷说的那么好吃。

这就是通渭,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县城。

也许它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就是这些小小的人和事,构成了通渭独特的风景。

我爱通渭,爱它的真实,爱它的质朴。

不管走到哪里,通渭永远在我心里有着特殊的位置。

怎么样,这就是我眼中的通渭,一个有着独特韵味的地方。

下次有机会,你也一定要来通渭逛逛哦!。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生作文大全美丽的通渭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生作文大全美丽的通渭

小学生作文大全美丽的通渭【篇一:美丽通渭,我的家乡】美丽通渭,我的家乡甘肃省通渭县平襄初中八10班张子涵我的家乡通渭,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西南,北控长城,南通渭水,四面群山环抱,地势开阔坦荡;县城背枕笔架山,前挹南屏山,牛谷河三面萦绕,脉络疏通有致。

地扼陇右交通要冲,是川,陕通往河西,西城的重要门径。

就是这样一片土地,从古至今始终洋溢着她独特的韵味,养育这一代又一代辛劳朴实的通渭人。

通渭人独特的“通渭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就是这样一片土地,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才俊,孕育了独具通渭特色的文化艺术,它们是通渭的精髓,是通渭的魂。

在通渭众多历史人物中,最著名的要数秦嘉徐淑夫妻二人。

他们二人刻苦好学,生性聪慧,文思敏捷,善作诗文。

汉恒帝时,秦嘉被辟为陇西郡,后又升至黄门郎。

二人所做五言诗,在两汉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为纪念这对诗人夫妻,我县人民在南屏山下修建了秦嘉徐淑公园,其中的比翼阁,高大宏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很有艺术风格。

通渭人习惯吃浆水面。

浆水面以酸菜浆水和手擀面条做成。

酸菜浆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菜叫酸菜,汤叫浆水酸味独特,清冽芳香,也是通渭人饮食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

手擀面有小麦面做成的,也有荞麦面做成的。

浆水面制作简单但味道极美。

其中虽无燕窝鲍翅,人参丹桂,但养活了祖祖辈辈的通渭人,而且形成了他们如同浆水面一样单纯质朴的性格。

通渭这片黄土地还盛产土豆。

通渭土豆名声远扬大西北,与浆水面并为通渭人主食。

你可别小瞧这其貌不扬的土豆,用不同方法烹制就有不同的味道。

尤其是煮着吃,那种纯天然,纯绿色的味道,真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热气腾腾的土豆刚出锅,毫不夸张,准会让旁边的小孩垂涎三尺。

更让人高兴的是这土豆如今变成了“金蛋蛋”,成了通渭人经济的支柱,引领通渭人向小康迈进。

徐此之外,通渭也是书画艺术之乡,如果漫步通渭县或任何一个小镇,随处可见书画装裱部,里外挂满字画,墨香飘荡。

关于定西市通渭县的家乡的作文850字

关于定西市通渭县的家乡的作文850字

关于定西市通渭县的家乡的作文85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关于定西市通渭县的家乡的作文字篇1我那美丽的家乡坐落在那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脉西侧,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宜人,古迹名胜闻名遐迩,物产丰富的地方。

家乡的北山,是最让我喜欢的地方。

一到晚上,北山公园人山人海,热闹极了!特别是北山下方的那条阶梯河,如同通向天国的台阶,从那儿流下的水仿佛是神仙赐给我们的,那么圣洁。

水底刻的一幅幅罗马图案都那么生动、逼真,再加上周围的奥林匹斯十二神石像,犹如仙境一般。

北山那片绿油油的草坪,一眼望去就像通往神界的大门。

草坪上盛开着各种颜色的花,有黄的、白的、紫的、粉的,伴随着一首首乐曲在微风的吹拂下展示着优美的舞姿,让人不知不觉陶醉在其中。

位于阳泉市北60公里的藏山很出名,是因为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相传是在春秋时期,程婴冒死救下了赵孤,藏在了山里的一个洞里,避开了屠岸贾的追杀,最终,赵孤成为了晋国政权的一颗明星。

这个洞就被誉为藏孤洞,这座山也就被叫为藏山。

藏孤洞外是飞流而下的水瀑,如同蚕丝光华的珠帘,洞里有个四季都不融化的冰山,是一道神奇的自然景观。

周围是郁郁葱葱的小山林,每到夏季这里便会盛开五颜六色的野花,招来了叽叽喳喳的小鸟,穿梭在林中,好是惬意!除此,阳泉还保存有北魏石窟,南北朝摩崖石刻,宋代重建的有唐代遗风的林里关帝庙正殿,汉淮阴侯韩信驻军遗址,唐代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的遗址,还有明代陆深《浮山遗灶记》的碑文等等。

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家乡,还有很多特产呢!阳泉是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大量的煤炭远销世界,还用本地特有的煤精做雕塑,曾经连续两次获得百花杯金奖。

此外,还有陶瓷,因为制作工艺考究,年出口量达多万件;砂锅内外光洁,耐酸耐碱,受到人们的青睐。

除了这些,还有可口的黄瓜干、花椒、核桃、北岭牌食醋等等。

我的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欢迎大家来做客关于定西市通渭县的家乡的作文字篇2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同安,它位于厦门,它虽然没有上海、广州那么发达、繁荣,也没有北京、西安那么气势磅礴,但我也为自己是一个同安人而骄傲! 现在的家乡呀,简直焕然一新!变化非常大。

土地的誓言作文,通渭特产

土地的誓言作文,通渭特产

土地的誓言作文,通渭特产我的家乡通渭,是坐落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县城。

这里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也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但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魅力,尤其是那让人念念不忘的特产。

说起通渭的特产,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那香甜可口的通渭苹果。

通渭的苹果树大多种植在山坡上,远远望去,一片连着一片,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色的披风。

到了秋天,苹果成熟的季节,那景色更是迷人。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就像一个个小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我记得有一年秋天,跟着家里人去果园摘苹果。

走进果园,一股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瞬间让人陶醉其中。

我迫不及待地伸手摘下一个苹果,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咬了一大口。

“咔嚓”一声,那清脆的声音仿佛在宣告着它的新鲜和甜美。

果汁瞬间在嘴里四溢开来,甜津津的,一直甜到了心里。

仔细观察手中的苹果,它的表皮光滑细腻,带着一抹淡淡的红晕,就像害羞的小姑娘的脸蛋。

苹果把儿上还带着一丝绿,那是它与树枝相连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它成长的故事。

再看果园里,大人们有的站在梯子上,有的拿着长长的杆子,小心翼翼地把苹果从枝头摘下来,放进筐子里。

孩子们则在树下跑来跑去,帮忙捡着掉落的苹果,笑声在果园里回荡。

除了苹果,通渭的苦荞茶也是一绝。

苦荞茶是由苦荞麦的种子经过精心炒制而成的。

它的颜色呈金黄色,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麦香。

喝上一口,起初会感觉到一丝苦涩,但慢慢品味,就会有一股甘甜在口中蔓延开来,让人回味无穷。

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拿出了珍藏的苦荞茶来招待。

只见她把苦荞茶放入茶壶中,用沸水冲泡。

不一会儿,茶水就变成了金黄色,香气也弥漫了整个屋子。

客人们纷纷端起茶杯,细细品味。

大家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着天,气氛十分融洽。

那一刻,我觉得苦荞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通渭的粉条也是不得不提的特产。

通渭的粉条纯手工制作,选用当地优质的土豆淀粉为原料。

制作粉条的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勾芡、揉面、漏粉、煮粉、晾晒等多个环节。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我的家乡通渭作文美丽的通渭是我的家乡。

一提起通渭,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书画艺术,不错,“全国书画艺术之乡”――这个让家乡人倍感骄傲和自豪的称谓,鼓舞了多少通渭学子!“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在我们通渭,家中悬挂字画是一种装饰,更是家庭文化底蕴的象征。

如果说书画是一种高雅的艺术,那么,我们通渭还有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它可是深深的扎根于民间的。

它就是久唱不衰、久听不厌的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是一种传唱艺术,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瑟瑟寒风中,街头几位爷爷、大伯模样的`男子,正分工明确、正儿八经地唱着小曲,唱得非常投入,我不解地问爸爸:“这些爷爷大伯他们不怕冷吗?”爸爸呵呵笑着:“唱上一嗓子小曲,他们比过年还开心呢!”是啊,只要是农闲时节,街头巷尾、客房场院,随处都可以成为小曲的表演现场。

有了板胡、二胡、三弦、碰铃等一些简单的乐器,少则五六人,多则数十人,一支小曲乐队就组成了,他们拉的拉,唱的唱。

茶余饭后,两盅酒下肚,脸上红扑扑热乎乎的,一场精彩的小曲表演就开始了。

围观的群众也是一脸的投入相,有时还忍不住抢过二胡,拉上两把,唱上一嗓子……人们之所以这样喜欢小曲,是因为小曲的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生活。

有祈求美好生活的《十支香》、《刘海撒金钱》,有祈求平安的《王灵官扫殿》,还有劝诫人们远离毒品和赌场的《张连卖布》、《看女》等等。

据爷爷奶奶说,以前这些小曲主要在田间地头传唱,一到春节,各个村庄都要大办社火,这些小曲就会在社火中闪亮登场。

社火作为各个村庄之间相互交流、联络感情的纽带,正月十五之前的每晚都要去别的村庄“客演”,或独唱、或对唱、或载歌载舞,临了,还要唱一曲《胡麻花儿蓝花花》对招待自己的村庄表示感谢,真是很有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火已经式微,庙会便成了小曲乐队大显身手的场所。

通渭小曲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表演也越来越正规。

现在,党的好政策、社会主义新生活都被唱进了小曲。

家乡的小曲以它特有的方式,娱乐了人们,也让人从中受到教育。

我的家乡通渭

我的家乡通渭

我的家乡通渭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有一个小县城,那便是我可爱的家乡通渭,这里干净、整洁、淳朴、简单是我停驻已久的温暖的港湾。

这里没有辽阔的草原,没有蔚蓝的海域,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但这里有浓厚的风土人情,华夏文明在这里孕育。

通渭被誉为书画艺术之乡、田径运动之乡,还是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乡。

通渭地处陇中,十年九旱,地瘠民贫,曾以苦甲天下而闻名。

然而偏偏就在这样一个地里环境中,出来的人个个心灵手巧,大多能书善画,这里的书画艺术氛围,广为人们关注和惊叹。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通渭人独以书画艺术显示着他们精神的高贵。

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出通渭,这是著名作家张贤亮感受了通渭现象后,即兴挥毫,对通渭人热爱字画的描述。

这里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那是1992年12月的一天,雄伟壮观的中国美术馆展览大厅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展览会上,一名德国妇女在一幅题为《黄土坡?小女孩》的国画前流连忘返、比划不已,好半天工作人员才明白,原来当她听说这是西北一个小县城的农民书画展出之后,她惊叹不已,感到难以置信,她想出高价收藏这幅作品。

看着这个场面,几个来办展览的通渭人激动不已,他们是受43万通渭人民的重托来北京创造梦想的,是来展作文示祖辈们留在通渭大地上的精神财富的,这次展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整个首都沸腾了,人们知道了通渭除了苦甲天下以外,还有遍地的书画艺人,书展后不久,通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由书画名家沈鹏先生题写的通渭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宣传牌矗立在大十字,为这座小县城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文化面纱。

如今的通渭艺术更是激发了新的创作活力,吸引着各地名家不断前来交流探讨。

这里人人钟情于书画,便有了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的说法,行走在通渭的大街小巷,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有吃有穿,平平安安;满堂字画,生活怡然。

你会时刻感受到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特别韵味。

通渭不仅盛行书画,还有许多著名景点。

如被誉为陇上神泉的通渭温泉,波光粼粼的锦屏水库,蜿蜒曲折的华家岭林带,云雾缠绕的鹿鹿山仙境,还有中林山、清凉山等寺庙,吸引着外地人士不断前来参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 渭 欢 迎 您 !
甘肃通渭 我美丽的家乡
通渭简史
地名由来
• 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 (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 筑一大堡 (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 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 历史沿革 • 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 • 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 • 三国时,曹魏从平襄、略阳县分置临渭(治今秦安县东南)、清水 县,合4县立广魏郡(治临渭),属雍州辖。 天会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3县。通渭属临 挑路巩州辖。 元至元七年(1270),并鸡川县入秦安县:废甘谷县.于秦州属伏羌城置 伏羌县(今甘谷);通渭县移治今城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中华民国2年3月,废府设道,通渭县属甘肃省陇南道(旋改渭川道, 治今天水)辖。
民国16年(1927) 7月,改道为行政区,通渭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辖。
民国30年(1941) 8月,改渭川行政区为廿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6日,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至1955年10月 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3]
交通 截至2000年底,通渭县有国道1条57公里,省道2条94.35公 里,县道11条444.65公里,乡道4条43.66公里,公路总里程 39.66公里,公路密度为21.99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达到 以国、省道为骨干,县、乡道为辅助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络。 西兰公路通过县境西北,华双公路横贯东西,于华家岭交 汇。两条重要公路干线与通会、马陇、通榜等10多条公路 相互交织,形成网络。
书画艺术之乡
历史文化
文化现象 文化底蕴深厚。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 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书画收藏总量150 万件以上。截至2013年,全县有画廊260多家,从事书画习 作创作的人员3350人,有县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9人, 其中有国家、省级书法(美术)协会会员32人,从事书画 装裱和经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年书画交易额1000万元以 上,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 1993年,通渭县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 乡”。[2] 魏岳嵩的《梅兰菊竹》条屏1984年由甘肃人民出 版社出版发行,楷书扇面1987年在《书法》杂志发表。刘 铎的行草在中国、日本等国书法爱好者参加的《纪念孙中 山诞辰120周年书画展览》中入选,并在杜康杯全国大奖中 获佳奖。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民族文化
水烟瓶”、“通渭刺绣”、“通渭砖 雕”、“通渭剪纸”、“通渭古堡”、 “通渭彩绘”、“通渭木雕”、“通 渭草编”、“通渭社火”、“通渭皮 影戏”、“通渭小曲”等都是当地民 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渭小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名录。
逢年过节他们总会令人耳目一新!
气候 通渭县为温带半湿润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 差较大。无霜期147天,无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 日照时数2100~2430小时,年蒸发量1500mm以上。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气候特 点: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高原山地特点:地形高大起 伏,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人杰地灵
秦嘉,东汉时期有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 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之丈夫。 徐淑,东汉时期有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 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之妻子。 赵荣,明代工部尚书。 王瓒,明代开封知府王瓒。
李南晖,清代“陇右真儒”。
牛树梅,清代四川按察使牛树梅。
邢肇棠,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宁夏省人 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副省长,第一届 全国政协委员。 杨子恒,英国伦敦大学院大学(UCL) RA Fisher统计遗传学讲座教授,RA Fisher计算生物 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算与进 化生物学中心主任,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 院士。[13]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青藏高 原研究所所长。 尚永丰,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基础 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2002年)、 系主任,长江学者(2002年)。
截至2013年,通渭县共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10个社区、2440个 村民小组。
6镇: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河镇、义岗川镇。
12乡:陇阳乡、陇山乡、陇川乡、新景乡、碧玉乡、襄南乡、李店乡、 什川乡、三铺乡、华岭乡、寺子乡、北城铺乡。
地理环境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 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 间。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 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 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 地形地貌 通渭县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2] 多黄土梁、峁 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米~ 2200米。
红色记忆
榜罗会议”革命遗址 通渭县榜罗镇是红军一、 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的 重镇之一,榜罗会议遗址 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 里程碑。遗址旁建有《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
《七律· 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
秦嘉、徐淑这对夫妇生活在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年— 182年),均系汉阳郡平襄县(今甘肃通渭)人。秦嘉为郡 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徐淑因 病还家不能同往,两地相思,时时互赠诗、书以通情意。 后秦嘉病逝于津乡亭,徐淑尚青,兄逼其改嫁,她便毁 形不嫁,不久以哀恸过甚,亦卒。据明万历四十一年 《重修通渭县志》和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记载, 秦嘉故里在今什川乡大湾村秦家坪,徐淑故里在今榜罗 镇桃园村徐家窑,死后合葬于榜罗镇岔口村秦家坪。现 有“乾隆初有伍姓耕田,掘出墓志碑乃伏之”的文字记 载。
坚持洗浴,刺激人体皮肤,特别对 银屑病(牛皮癣)、湿疹、鱼鳞病、 皮炎、疥疮、脓疱疮、红斑狠疮、 痔疮、神经痛、瘫痪病、风湿病、 关节病、坐骨神经痛、脉管炎、白 癜风、肾炎、前列腺炎、盆腔炎、 宫颈糜烂、各类性病以及老年皮肤 瘙痒均有独特疗效。来温泉洗疗 7—21天,配合中西药合理辅助治疗, 总有效率达98%,治愈率达88%以上。
家乡特产 荞圈圈 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 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或 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 出。 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 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 稞,三是小麦。
莜麦面 莜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短,成熟后子实容易和外壳脱离, 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麦面,也叫裸燕麦面,又叫油麦面。
矿藏资源 主要有温泉地热、花岗岩、大理岩、安山岩、硅铁矿、高 岭土等。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 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 铁、碘、硼酸、硫酸、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 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花岗岩仅露地可采储量 29.4亿立方米,大理岩总储量约900万立方米,安山岩总储 量约10亿立方米。[6
荞麦精面 荞麦富含蛋白质、脂肪、VB1、VB2、VE等多种维生素及钙、镁、 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和纤维素,还富含其它粮食作物中所没有的 卢丁(VP)。
名胜古迹
通渭温泉历史悠久,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七) 记载:“温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 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经平襄故城南”。 今之通渭即古之平襄县。明代成化年间,工部郎中通渭 籍诗人王瓒就写过作为“通渭八景”之一的“温泉冬 涨”:“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汩汩泛青烟,路人莫讶 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清朝道光年间,通渭知县 屠旭初在此主持建二亭,以分男女之浴,并署名还写成 《温泉志》,他在碑文中说:“地无茂林绿荫交加,山 非秀岭层峦红云缭绕”,“四季温暖,可以熟鸡蛋,多 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成疴”,有“神泉” 之称。因泉水日夜涌冒,顺山谷自然流失,故温泉被当 地人叫“汤地河”。
体育事业 通渭县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 先进县”,[10] 常河、鸡川镇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 先进单位”,鸡川、寺子、常河、碧玉、榜罗、什川、义 岗、马营和原青堡等乡镇先后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 2012年,通渭县共举办县以上体育竞赛活动11场次,参加 运动员1991人(次),全县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92%。
卫生事业 截至2012年末,通渭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含 诊所)450个,其中医院2所,病床665张,卫 生机构人员数1283人,卫生技术人员1140人。 有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所各1个, 卫生社区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8所,床 位数460张。 体育事业 通渭县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和 “全国体育先进县”,[10] 常河、鸡川镇先后 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鸡川、寺 子、常河、碧玉、榜罗、什川、义岗、马营和 原青堡等乡镇先后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
人口 2012年末,通渭县总人口43.14万人,常住人口40.21万人。人口出 生率11.59‰,死亡率6.26‰,自然增长率5.33‰,城镇化率15.73‰。 截至2012年,通渭县有16个民族,3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 经济 通渭是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 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 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 类。
在神泉洗浴是享受高档次纯天然保健, 使皮肤光亮滑润,强身健体,其机理主 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刺激作用,温度 为34—36℃时,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镇 静作用,37—39℃时,胃液分泌增多, 胃肠蠕动增强,加快血液循环。42— 44℃时强烈发汗,排泄代谢产物,协调 组织机能的恢复,吸收对人体有益的各 种微量元素。化学的刺激主要是氟适量 进入人体,抑制嗜酸细菌的活性,阻止 某些酶对牙的不利作用,从而预防龋齿 的发生,同时防止血管壁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