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麻子故事之一、何三麻子下汉口
何三麻子的故事

何三麻子的故事
许德鹏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22()2
【摘要】(一)何三麻子的故事之“我叫何三麻子”1.外景集市日(画外音)何三原名何涛,他原本不是麻子,可是在民间偏偏人称何三麻子。
1609年10月生于湖北汉川县南河何畈,卒于1688年5月。
父母早逝,无妻无后,终生以农为业,其性格耿直、放荡不羁、诙谐之至,平时喜欢打抱不平。
关于他的故事在汉川市周边县市应城、云梦、安陆、孝感久负盛名,甚至江西、河南两省也有广为流传。
【总页数】7页(P172-178)
【关键词】何三;画外音;汉川市
【作者】许德鹏
【作者单位】汉川市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
【相关文献】
1.王麻子之死: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2.张小泉和王麻子两把老剪刀的故事
3.“王麻子”的故事
4.蓖麻子的故事
5.有几个“小三麻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河南省军政机关沿革及人事动态

清末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河南省军政机关沿革及人事动态2011-08-29 11:44一、辛亥革命以前满清统治时期,河南省军政机关编制情况满清官制,各省疆吏以总督和巡抚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每省都设有督、抚,分管军民大权。
如直隶省(今河北省)有直隶总督,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有两江总督,福建、浙江两省有闽浙总督,广东、广西两省有两广总督,湖南、湖北两省有湖广总督,云南、贵州两省有云贵总督,四川省有四川总督,陕西、甘肃两省有陕甘总督。
清光绪年间又设立东三省总督,管辖奉天(今辽宁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全国共设九个总督,每个省各设一个巡抚(总督驻省不设巡抚),共掌各省军政事务。
唯河南、山东、山西三个省不设总督,以巡抚为本省最高军政长官,直接听命于北京政府。
在满清末时,历任河南巡抚的人有倪豿丞、李鹤年、陈夔龙、许仙屏等人,许仙屏因治河有功,死后由清庭特旨在开封建立专祠,祠址在今刷绒街,时人称其祠为许公祠。
满清在河南的最后一个巡抚名齐耀琳,是清王朝镇压河南人民的一个大刽子手。
河南革命烈士张钟瑞、王天杰、张照发等人,就是被齐耀琳派巡防营统领柴得贵率兵捕获,先后遇害的。
在河南巡抚之下,设有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布政使是从二品,主管全省的民政和财政工作。
全省各州县的知州、知县的任免考核,都归其负责。
他的官衙称为布政使司。
因为衙址在开封城内东边,所以又称之为东司,今开封城内东司门街,即其旧址。
按察使是正三品,主管全省的司法工作,一般人称为廉访、臬司,属下则称之为臬台。
他的官衙称按察使司。
衙址在开封城内西边,所以又称之为西司,今开封城内西司门街,即其旧址。
河南全省分四个道,豫东道设在开封,管辖豫东三十八个县;豫南道设在南阳,管辖豫南二十七县;豫西道设在洛阳,管辖豫西二十四县;豫北道设在汲县,管辖豫北二十九县,四个道分管河南全省一百○八县。
从此河南省的地方行政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制。
河南全省有八个府,即开封府、河南府(今洛阳)、归德府(今商丘)、陈州府(今淮阳)、南阳府、卫辉府(今汲县)、怀庆府(今沁阳)、彰德府(今安阳)。
阎吏之后无汉人

阎吏之后无汉人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江阴降清,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
阴历六月二十八日市民请愿留发留衣冠。
方亨破口大骂。
众人大怒,骂道:“你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羞愧不已,暂停所议。
此后,方亨召集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
众人问道:“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
”众人道:“发可不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
”说罢就回衙了。
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我中国男儿岂可失身!!”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
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
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
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江阴义民正式反清复国。
江阴百姓起义的消息传开后,鞑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
江阴军民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闰六月二十一,鞑清贝勒博洛命汉奸奴才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
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
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
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
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十万。
江阴形势的日益严峻,陈明遇虽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
陈明遇专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应元道:“你们能从我则可。
不然,不为你们主持。
”众人道:“敢不惟命是听?”九日,阎应元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执械入城。
入城后,阎应元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
忆李洪春先生兼谈关公戏

注重家风,他在讲话中多次引用经典来阐述修身齐家之道。
修善德齐家风在古代经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都有非常精到的见解。
孔子曾说孝顺父母,要的是不仅要赡养老人,更重要的是还要尊重老人。
有一次,他的学生子游问他,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是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做到饲养,如果不敬重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么又怎样才能算敬重呢?子曰:“色难。
”这个色难人们可以理解为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对父母和颜悦色。
也就是不仅能使父母满足于物质需要,精神上也能使父母高兴。
这样就能够算得上尊孝道,齐家风了。
《孟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齐国大夫淳于髨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的规定吗?”孟子回答道:“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到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可以吗?”孟子说:“嫂嫂掉进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就是畜生,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他,这是通权达变。
”这则故事说明规定规矩与现实生活中通变善变之间的关系,运用各种礼规,要权宜应变,不要刻板拘泥。
孟子的家道观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
人们提倡读点经典,就是因为它能够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
多年来,京剧界多议少春先生、万春先生和长春先生。
几位前辈行当不同,亦无实质关系,但仅由名字而起,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另一位京剧名家——李洪春先生。
李洪春先生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红生演员。
他于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五日,也就是1898年5月25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香厂玉皇庙内。
他的父亲李春福曾入大老板的“三庆班”习铜锤花脸,“倒仓”后改学老生。
出科后,他搭过谭鑫培的“同庆班”,余玉琴、俞菊笙的“福寿班”和田际云的“玉成班”,都唱三路老生,亦教戏。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李洪春被父亲送入陆华云办的“长□高瑜忆李洪春先生兼谈关公戏春”科班学艺,时年七岁。
何三麻子的笑话故事

何三麻子的笑话故事
关于何三麻子的笑话故事,以下是两种流传版本:
1. 版本一:何三麻子与人打赌,要将汉川的一个县官哄出衙门,他谎称,我的扯谎架子太大了,在县街外面搬不进来,县官信以为真,即出去看架子,被何三麻子哄下了台。
2. 版本二:何三麻子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这饭里怎么有腊肉啊!”众长工也故作惊讶地说:“我们碗里也有呢!”何三麻子又接着说:“怪不得老板娘不叫我们吃小碗哩!原来这儿放着的饭碗里,碗碗都装着腊肉。
”众长工也附和着说:“今天我们得多谢老板娘啊!”何三麻子将一块腊肉送进嘴里,一边吃一边说:“哎呀!我说伙计们,我们都是些粗人,是不该吃肉的,这肉给我们也真是吃糟蹋了。
老板、老板娘、公子,小姐们吃了才有用。
我们今天真是大不该,大不该呀!”众长工你—嘴,我一舌地说:“老板的家里人也是人,我们长工也是人啦!肉是人吃的,有什么该不该的!”何三麻子又语意双关地说:“原来每年老板家里掩着的几百斤腊肉,都是给自己家里人吃了啊!”众长工们接着说:“胡老板说每年的腊肉都是给我们长工吃了,原来是说的假话啊!”
这些故事反映了何三麻子的机智和幽默,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

第377章梁山伯,祝 英台(二)
第378章梁山伯,祝 英台(三)
第379章唱歌 第380章梧桐树
第381章葫芦
第382章嫁人莫嫁读 书郎
第383章瞌睡来了
第384章一去二三里 (一)
第386章人背时
第385章一去二三 里(二)
第387章人之初
第388章丫头
1
丫
第389章三只
2
手
3
第390章大头
无云
第221章天团团 第222章月亮哥(一)
第223章月亮哥(二) 第224章月亮哥(三)
0 1
第225章月 月红
0 2
第226章月 婆婆
0 3
第227章月 娘娘
0 4
第228章瓜 菜谣(一)
0 6
第230章瓜 菜谣(三)
0 5
第229章瓜 菜谣(二)
第231章过阴兵 第232章进学堂
第233章忙年 第234章芝麻绿豆糕
第038章打麻
1
城(二)
第039章打麻
2
城(三)
3 第040章打麻
城(四)
4 第041章打哇
哇
5 第042章打金
鼓(官打巡强)
第043章打豆腐 第044章打头的
第045章打偏偏 第046章对角棋
第047章丢跤 第048章划头(一)
第049章划头(二) 第050章虫虫飞(一)
第051章虫虫飞(二) 第052章地雷
第081章捉老
2
鼠(二)
3 第082章剐老
鼠筋
4
第083章柿子
5 第084章咬尾
巴
第085章点点
1
脚(一)
第086章点点
【京剧《水淹七军》是依据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74回“……】三国演义谁水淹七军

【京剧《水淹七军》是依据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74回“……】三国演义谁水淹七军水淹七军。
京剧《水淹七军》是依据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74回“……关云长放水淹七军”改编的京剧传统剧目。
关羽大败曹仁。
曹操挂于禁为帅。
庞德为先锋。
统率七军往救。
庞德预制棺木。
誓与关羽死战。
于禁嫉庞德夺功。
不令出战。
并将七军移屯城北罾口川。
关羽喜曰:“鱼入罾口。
岂能久乎”。
遂乘襄江水涨。
放水淹之。
于是大破曹兵。
生擒于禁。
庞德。
中文名,水淹七军。
出自,《三国演义》第74回。
相关人物,庞德。
关羽。
曹仁。
曹操。
于禁。
时期,三国。
介绍。
京剧传统剧目。
《水淹七军》也称《威镇华夏》。
红生戏。
唱。
做并重。
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4回“……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剧情简介。
三国时期。
刘立汉中王后。
命关羽进攻襄阳。
樊城。
曹操以于禁为帅。
庞德为先锋统七军迎敌。
庞德挠勇善战。
关羽几为所败。
于禁嫉庞德。
急鸣锣收兵。
关羽回营。
夜观兵书。
窥敌阵。
利用襄江涨水。
开闸水淹七军。
生擒于禁。
庞德。
演出历史。
《水淹七军》原为徽班剧目。
唱[吹腔]。
[高拨子]。
清同。
光年间微班艺人景元福。
三麻子常演此剧于久乐。
金桂。
天仙等茶园。
后成为王鸿寿代表作。
王在此剧中着重表演关羽的大将风度和谋略。
“观书”一场词白不多。
主要通过表演动作刻画人物从具思苦索到豁然开朗的心理过程。
由周仓配合的舞蹈动作。
形成多幅具有造型美的画面。
描绘了关羽庄严肃穆的神态。
“观阵”唱腔高亢激越。
“水战”武打繁重。
孙玉声在《二十年来梨园之拿手戏》中评王鸿寿中年所演此剧“台步工架之稳……沟属空前绝后之作。
他人万不能及”。
除王鸿寿外。
后林树森。
李洪春。
李吉来等亦演此剧。
林树声有唱片行世。
有《戏考》。
《京戏考》。
《京调》。
《戏剧大观》。
《关羽戏集》等刊本。
京剧剧本。
《水淹七军》根据《关羽戏集:李洪春演出本》整理。
是京剧红生主要剧目。
关羽:红生庞德:净关平:武生周仓:净【第一场】庞德乌叶盔铠皂罗袍。
大将威风杀气高。
陡河两岸的枪声

陡河两岸的枪声1938年八月份,一直有经挂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专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部队沿着长城,从京西打到了冀北,使北起长城南到北海,西起天津东到秦皇岛山海关的大片土地上生活着的百姓们,久旱逢甘露,迷途见北斗,人人喜上眉梢,处处欢呼雀跃,红军来了,红军来了,他如憾天雷,敲醒了千百年来做牛做马的人们的思想,震醒了穷苦百姓要当家做主的心声,使伪冀东政府胆战心惊乱成一团,使日本鬼子调兵遣将,到处镇压。
但是人民在觉醒,力量在欢聚,镇压反倒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冀东人民更进一步的认清什么“中日亲善”、什么“大东亚共荣国”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欺骗宣传,他要霸占冀东作为跳板,进而霸占华北甚至全中国。
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就要斗争,从此陡河流域枪声不断。
一、穷人要革命陡河支流旁边一个小村庄,名叫王家盘子,村里有一家哥俩,老大王克文,老二王克武,都已经三十出头二十七、八岁了,因为家里穷娶不起老婆,哥俩文化不高,没啥工作,除了种上几亩祖传薄地有时做点小买卖,勉勉强强糊口,稍微有些天旱水涝,就没了生路。
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哥俩冥思苦想,想起了卖力气贩盐的买卖。
王家盘子距渤海约70华里,海边上有官家开设的盐场,也有穷苦百姓私设的盐场,官盐白白净净,私盐黑黑暗暗,官盐一块大洋买三四十斤,私盐一块大洋可买八九十斤甚至上百斤。
冀东百姓一年四季习惯的副食是用芥菜疙瘩淹成的咸菜,所以家家户户每年要买盐,官家要百姓都要用官盐,不让用私盐,可是官盐要比私盐贵一倍还多,大多数穷苦百姓不愿买就偷偷摸摸买私盐用,官方为了不让私盐销售,专门成立了缉私队,到处设下盘查。
官方侦查到王家哥俩贩卖私盐,就在他们来回要经过的路边设卡堵捉,克文克武习惯是晚出早归,第一天晚上吃饱饭出发,第二天天不亮赶回,他们正在壮年,浑身力气用不完,用扁担担百八十斤盐来回140里是小事一桩,这样时他家的日子过的象点样子,也有人上门要给哥俩说媒拉线了,老娘也有点眉开眼笑了。
有一天正当他们大汗淋淋往回走快到家时,路边却突然冒出两名缉私警察,大喊一声:“站住,干什么的!”二人站住说做买卖的,“检查,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三麻子系列故事
何三麻子,本名涛涛,汉川市南河乡人,生活于明朝末年,终生以农为业,也有说系破落地主家子弟。
其性耿直,放荡不羁,诙谐之至,专好打抱不平。
关于他的传说,在汉川、应城、云梦、广水、安陆以及江西、河南等地也有传闻。
何三麻子故事之一、何三麻子下汉口
有个财主,仗着自己有个亲戚是县官,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老百姓把他冇得法,只好请何三麻子给他点颜色看看。
一天,何三麻子听说这个财主要上省城,便打好主意,跟着他一起上路。
财主问何三麻子:“我到省城去,你跟着做么事?”何三麻子说:“制台大人带信叫我去玩一下。
”财主好笑:“鬼话!你跟制台大人非亲非故,他认得你?”何三麻子说:“不信我们就赌点么事!”财主说:“好!要是制台大人真的认得你,我除了包下你来往的路费,还请你吃一桌酒席;要是制台大人不认得你,又么样说呢?”何三麻子说:“我就不要工钱跟你做一年活!”
到了省城,何三麻子偷偷地把事先写好的“我叫何三麻子”的字条别在胸前,走在财主前头。
不管走到哪里,人们都瞄着他说:“这个人是何三麻子!”何三麻子连连点头:“等我见到制台大人,再找你们玩吧!”
财主心想:“这大的地盘,连几岁的小伢都认得他,制台大还会不认得他?”就付了何三麻子来回的路费,请他吃了一桌酒席,除开这些还买了礼品送给他。
对制台大人的“亲戚”他哪能不好好巴结?
打这以后,这个财主有何三麻子管着,再也不敢横行乡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