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全反射
光的全反射原理

光的全反射原理光的全反射原理光的全反射原理是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它发生在光线射入介质时,因介质间的折射率差异而反射全部光线回程,造成光线完全照入物体。
全反射只发生在光线由比较低折射率的介质射入到高折射率的介质时。
介质的折射率比较低的一种物质常为空气或蒸汽,而折射率比较高的一种物质常为液体或固体,全反射所产生的光线可以分为漫射及表面反射光。
使用全反射可以获得较大程度的反光、反照明或聚光效果。
现在,光的全反射原理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照明、显示器以及光学行业中,这也使得光学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未来,光的全反射原理可能会运用于更多的领域,如医疗设备等,有望获得更多的发展。
光的全反射是指介质间的折射率差异,使得由比较低折射率的介质射入比较高折射率的介质时,反射所有的光线到物体表面,无论是漫射光或表面反射光,它们都可以使用全反射法获得较大程度的反光,反照明或聚光效果。
根据实验可以确定,光波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的入射角超过折射极限角时,出射光线就会100%的利用全反射原理,而不会有折射发生,即“全反射”。
全反射的最常见的应用之一就是在矩阵式的光照明设备中,它们通过把封闭的空腔中的光源反射到室内环境上,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减轻环境污染压力。
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空腔设计要选择合适的反射曲面,从而使得反射光线全部利用全反射几乎无损地回程,产生聚光效果。
另外,全反射的一大优势就是消除反射面上的人眼可见微粒,从而实现反射光的高效折射,从而有效提高光源的强度。
另外,全反射也可以用于许多其他方面,例如用于圆弧照明,光源通过多个反射镜和反射物,形成平均分布的光,可以满足半球形及全球形的照明需求,用于发光字、照明塔、橱柜、无线遥控设备等方面。
因此,光的全反射是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现象,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具有重要成就和用处的物理现象。
通过深入的研究,以及正确的利用,可以发挥光的全反射原理的最大功效,节省能源、提高环境效率,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科技实惠。
光的全反射

新课引入
思考:当光从玻璃射入到空气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那么,是不是无论入射光线如何变化(非90°和
0°),都能看到折射光线呢?
演示视频
实验结果: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没有折射光 线,只有反射光线。
一、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1、光疏介质: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 2、光密介质:折射率大的介质叫光密介质。
(4)能总结要发生这样的现象,需要什么条件吗?
实验观察
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
角 反射角 度 折射角
增大 增大
强 反射光 增强 度 折射光 减弱
临界 只
90° 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全
反
反
最强 射
射
消失 光
量变 转折 质变
二、全反射
1、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到光疏介质时,若入射 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折射光线就会完全消失,只剩下反 射光线的现象。
提问:水是光疏介质还是光密介质?酒精呢? 3、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是相对的。 例如,当界面为空气和水时,水为光密介质;当界面 为水和玻璃时,水为光疏介质。 注意: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的概念与物质的密度的概 念无关。
思考1:
(1)光从玻璃砖射入空气时,谁是光密介质,谁是光 疏介质? 玻璃砖是光密介质,空气是光疏介质。
四、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1、全反射棱镜:横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
(1)光由AB面垂直入射 各种玻璃的临界角为320-420
A
在AC面发生全反射,垂直由 BC面出射。
θ
变化90 °
(2)光由AC面垂直入射
B
C
A
在AB、 BC面发生两次全
反射,垂直由AC面出射。 变化180 °
光的全反射与光的光路

光的全反射与光的光路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和传播方式。
在光传播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的全反射现象以及需要考虑光的光路。
本文将探讨光的全反射和光路相关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光的全反射光的全反射是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所发生的现象。
临界角是指入射角使折射角达到90度的情况。
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不再从界面透射到另一种介质中,而是完全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
光的全反射现象在光纤通信和光学器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特性将光信号传输的技术,其核心是将光信号完全反射在光纤的内表面上,实现信号的传输。
另外,光学器件中的折射棱镜、单模光纤等也依赖于光的全反射来实现光路的控制和传输。
二、光的光路光的光路是指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
在光的光路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折射、反射等现象。
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斯涅尔定律的现象。
反射是光在界面上发生的一种现象,分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两种。
光的光路在光学器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光路的设计和控制可以实现光的聚焦、分光、偏振等功能。
例如,透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器件,通过控制光的折射和反射,实现对光的聚焦和放大。
另外,干涉仪、衍射光栅等光学器件也需要精确控制光的光路来实现其特定的功能。
光的全反射和光的光路是光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和掌握光的全反射和光的光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光学器件的工作原理。
三、结语本文对光的全反射和光的光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光的全反射是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的特殊现象,其在光纤通信和光学器件中有着广泛应用。
光的光路是光在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和方向,对光学器件的设计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光的全反射和光的光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光学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光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对于人类的生活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

实验结果和分析
实验结果
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临界角)时,光线不再折射进入空气,而是完全反射回玻璃 砖内。
结果分析
光从光密介质(玻璃)射向光疏介质(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 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
实验注意事项
光的偏振和色散
偏振现象
光波是横波,其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 方向。偏振光指的是光波中振动方向 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例如,通 过偏振片可以观察到光的偏振现象。
色散现象
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 散。色散现象表明,复色光是多种单 色光的混合。例如,棱镜可以将白光 分解为七色光。
光的量子性和波粒二象性
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01
02
03
04
深入研究全反射现象的物理机 制,探索其在不同介质和条件
下的表现和特点。
拓展全反射现象的应用领域, 如光纤通信、光学传感、光学
器件设计等。
探索全反射现象与其他物理现 象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非线 性光学效应、量子光学效应等
。
发展新型材料和结构,实现全 反射现象的可控和高效利用, 推动光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对光的全反射现象的深入理解
光的全反射现象是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 射角达到临界角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的现象。
全反射现象的产生与光的波动性质有关,是光在两种不同介质分界面上发生的一种 特殊现象。
在全反射现象中,光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遵循斯涅尔定律和菲涅尔公式, 同时伴随着倏逝波的产生。
01
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 避免灰尘等杂质影响实 验结果。
全反射

全反射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全反射:光由光密(即光在此介质中的折射率大的)媒质射到光疏(即光在此介质中折射率小的)媒质的界面时,全部被反射回原媒质内的现象。
英文名称: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光由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要离开法线折射,如图4-5所示。
当入射角θ增加到某种情形(图中的e射线)时,折射线延表面进行,即折射角为90°,该入射角θc称为临界角。
若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则无折射,全部光线均反回光密媒质(如图f、g射线),此现象称为全反射。
当光线由光疏媒质射到光密媒质时,因为光线靠近法线而折射,故这时不会发生全反射。
编辑本段原理公式为n=sin90`/sinc=1/sinc sinc=1/n (c为临界角)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只产生反射而不产生折射的现象.当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将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数值时,折射角将达到90°,这时在光疏介质中将不出现折射光线,只要入射角大于上述数值时,均不再存在折射现象,这就是全反射.所以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①光必须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必须大于临界角(C).所谓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是相对的,两物质相比,折射率较小的,就为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大的,就为光密介质。
例如,水折射率大于空气,所以相对于空气而言,水就是光密介质,而玻璃的折射率比水大,所以相对于玻璃而言,水就是光疏介质。
临界角是折射角为90度时对应的入射角(只有光线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编辑本段应用全反射的应用:光导纤维是全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
蜃景的出现,是光在空气中全反射形成的。
全反射是一种特殊的折射现象,当光线从一种介质1射向另一种介质2时,本来应该有一部分光进入介质2,称为折射光,另一部分光反射回介质1,称为反射光。
但当介质1的折射率大于介质2的折射率,既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是大于入射角的,所以当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先增大到90度,此时(入射角叫临界角)折射光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称为全反射现象。
光学中的全反射现象

光学中的全反射现象介绍:在光学领域中,全反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
当光从光密介质中射入光疏介质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一个临界角,光将完全反射回光密介质中,而不是折射进入光疏介质中。
全反射现象在很多实际应用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光纤通信和显微镜观察等。
全反射的原理:全反射现象的原理可以从光的波动性和几何光学两个方面来解释。
从波动性来看,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部分光将被折射,而部分光将被反射。
入射角越大,折射角就越接近于90°,这时候折射光的能量非常小,几乎等于零。
此时,全反射发生。
从几何光学的角度来看,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入射光无法通过光疏介质而呈现反射现象。
光纤通信中的全反射应用:光纤通信是一种基于全反射原理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光纤中的光信号是由光波在光纤内部的全反射中传输的。
光纤内部被包围着具有高折射率的芯层,而外层则是较低折射率的护层。
当光从光纤进入空气或其他介质时,会发生全反射,从而使光能够在光纤中传播很长的距离而几乎不损失能量。
光纤通信的高速、高清晰、长距离传输能力正是依靠全反射现象实现的。
全反射现象的实际应用:除了光纤通信之外,全反射现象在很多其他实际应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显微镜的原理就基于全反射。
显微镜通过利用全反射使得光在物镜与载物之间反复总反射来增强其分辨率,从而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
全反射还被应用在光导板、光隔离器、透镜和棱镜等光学器件中,将光线精确地传播和调整。
全反射现象与折射率的关系:全反射现象与介质的折射率有密切的关系。
折射率是一个介质对光的传播速度影响因素之一,通常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与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之比。
当光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射入折射率较低的介质时,全反射更容易发生。
折射率的不同可以导致临界角的大小变化,从而影响全反射现象的发生。
例如,钻石具有较高的折射率,因此在钻石中观察到的全反射现象非常明显。
总结:全反射现象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显微镜和其他光学器件中。
全反射

全反射光疏介质光密介质定义折射率较小的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传播速度光在光密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折射特点光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二、全反射1.全反射及临界角的概念(1)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若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折射光线就会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的现象。
(2)临界角:刚好发生全反射,即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
用字母C表示。
2.全反射的条件要发生全反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3.临界角与折射率的关系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或真空)时,sin C=1n(公式)。
三、全反射的应用1.全反射棱镜(1)形状: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
(2)光学特性:①当光垂直于截面的直角边射入棱镜时,光在截面的斜边上发生全反射,光线垂直于另一直角边射出。
②当光垂直于截面的斜边射入棱镜时,在两个直角边上各发生一次全反射,使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180°。
2.光导纤维及其应用(1)原理:利用了光的全反射。
(2)构造:光导纤维是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由内芯和外层透明介质两层组成。
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层的大,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层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
(3)主要优点:容量大、能量损耗小、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等。
达标练习1、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他被誉为“光纤通讯之父”。
光纤通讯中信号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光导纤维,它的结构如图13-2-3所示,其内芯和外套材料不同,光在内芯中传播。
下列关于光导纤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大,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B.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小,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C.波长越短的光在光纤中传播的速度越大D.频率越大的光在光纤中传播的速度越大2自行车的尾灯采用了全反射棱镜的原理,它虽然本身不发光,但在夜间骑行时,从后面开来的汽车发出的强光照到尾灯后,会有较强的光被反射回去,使汽车司机注意到前面有自行车。
光的全反射现象

光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是光学中一个常见而又神奇的现象。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折射率较低的介质时,当入射角超过一个特定的临界角时,光线将会完全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而不会折射到另一侧。
这种现象被称为全反射。
光的全反射现象可以在各种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例如,当我们在游泳池中看着水面时,水面显得非常明亮。
这是因为从空气中射入水中的光线被完全反射回空气中,而没有进入水中。
这种全反射现象导致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水面的倒影,同时也让光线从水中射入眼睛,形成了一个视觉上的幻象。
然而,光的全反射不仅仅发生在液体界面上。
它在光纤通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光纤是一种用来传输光信号的细长物体,它由一个芯和一个包围芯的包层构成。
当光从光纤的一端射入时,如果入射角小于临界角,光信号会经过包层到达另一端。
然而,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信号将在芯和包层的界面上进行全反射,并沿着光纤传输到目的地。
这种利用光的全反射传输光信号的方法,使得光纤通信具有了高速、低损耗和远距离传输的优势。
光的全反射现象是根据斯涅尔定律来解释的。
斯涅尔定律指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满足一个特定的关系。
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将无法通过界面进入折射介质,只能在原来的介质中发生全反射。
全反射现象不仅仅在自然界中存在,科学家们还利用这一现象来研究和开发新的技术。
例如,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器中,通过调整入射角和折射率,可以实现光的全反射,并利用反射光线进行观测和测量。
此外,全反射还被应用于光学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和光纤测温等领域。
总结起来,光的全反射现象是一种光学中非常有趣和实用的现象。
它不仅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一些奇妙的光学效果,还在科技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利用全反射现象,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光的特性,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科技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全反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能判断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全反射,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学习探究科学的方法——比较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全反射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通过互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全反射现象;难点是临界角概念和全反射条件。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通过一个带有魔术色彩的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再通过两个演示实验的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揭示全反射的现象与产生条件,另外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使学生对全反射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最后通过全反射的应用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
五、主要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演示一:用细铁丝穿过单摆小金属球,使其一端伸出作为把手,然后捏住把手,用蜡烛火焰的内焰将金属球熏黑,让学生观察。
然后将熏黑的铁球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现象发生了,放在水中的铁球变亮了。
好奇的学生误认为是水泡掉了铁球上黑色物,当老师从水中取出时,发现熏黑的铁球依然如故,将其再放入水中时,出现的现象和刚才一样,学生大惑不解,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全反射。
2、新课教学
2.1实验探究
演示二:实验1: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圆面(如图1)。
实验2: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直边的圆心O(如图2)。
图1 图2
教师演示两遍实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实验1现象:①当光沿着玻璃砖的半径射到直边上时,一部分光从玻璃砖的直边上折射到空气中,一部分光反射回玻璃砖内。
②逐渐增大入射角,看到折射光远离法线,且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
③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0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
实验2现象:①当光沿着空气射向玻璃砖的直边的圆心O时,一部分光从玻璃砖的直边上折射到玻璃砖内,一部分光反射回空气中。
②逐渐增大入射角,看到折射光远离法线,且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
③当入射角增大到接近900时,折射角小于900。
学生归纳不同点:①光从空气→玻璃,入射角>折射角;光从玻璃→空气,入射角<折射角;②光从空气→玻璃,同时存在反射光和折射光;光从玻璃→空气,当入射角达到某个角度时折射角达到900,折射光完全消失。
师:我们考虑直边分界面上光的传播规律,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一)什么是全反射现象?
引导学生回答:①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当入射角大于或等于某一个角度时,折射角达到900,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的现象。
②临界角: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当折射角达到900时的入射角。
(二)产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①光从玻璃→空气;②入射角≥临界角。
师:在实验2中,光从空气射向玻璃,虽然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增大,反射光增强,折射光减弱,但只有量变过程并没有实现质变。
而在实验1中,光从玻璃射向空气,随着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和折射角增大,反射光增强,折射光减弱,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就发生了质变,折射光完全消失,出现了全反射现象。
2.2引思:两个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生:实验1是光从玻璃射入空气,实验2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
师:两种介质有什么不同?
生:空气相对玻璃的折射率小,玻璃相对空气的折射率大。
师:把折射率大的介质叫做光密介质,把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做光疏介质,“疏”和“密”是相对的。
例如:水、空气和玻璃三种物质相比较,水对空气来说是光密介质,而水对玻璃来说是光疏介质,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线由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3推广:是不是只有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才会产生全反射现象?
把学生分成八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索。
教师统观进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适当时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部分小组活动。
方案1:器材:装有水(含稀释的牛奶)的大烧杯,激光器,蚊香,打火机。
探究过程:激光从介质1(空气)射向介质2(水)中,增大入射角,观察反射光和折射光;激光(用保鲜膜将小激光灯密封好,并用橡皮筋扎牢,以便于小激光灯能在水槽中做实验)从介质2射向介质1,增大入射角,观察反射光和折射光。
方案2:与方案1类同,将烧杯中的介质2改为氯化钠溶液。
方案3:与方案1类同,将烧杯一半放色拉油,另一半放水(含稀释的牛奶),用塑料薄膜隔开。
方案4:器材:装有汽油的圆形水槽,圆形的白纸,激光器。
实验现象:激光从水槽底部以不同的入射角从汽油射向空气(在液面的上面浮着一张白纸),会从白纸上发现亮斑在一定的圆形范围内出现。
各组学生回答现象并归纳产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
2.4结论
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光线全部被反射回
原光密介质的现象。
临界角: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折射角等于900时的入射角,用C 表示。
产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
(2)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临界角的计算:
2.6应用
①引课实验的解释:被蜡烛熏黑的铁球表面附着一层未燃烧完全的碳蜡混和物,对水来说是不浸润的,当球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其外表面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空气膜,光线透过水照射到水和空气界面上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②自行车尾灯:用灯光来照射尾灯时,尾灯很亮,也是利用全反射现象制成的仪器。
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尾灯内部的结构,回想在夜间看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它,从而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③光导纤维:用激光照射弯曲的细玻璃棒进行演示。
看到了弯曲的玻璃棒能够传光。
这是因为从玻璃棒的一端射进棒内的光线,在棒的内壁多次发生全
反射,沿着锯齿形路线由棒的另一端传了出来,用光导纤维实现光纤通信,原理也是这样。
教师介绍光导纤维的相关知识。
④让学生阅读课本P15蒙气差和海市蜃楼。
五、课堂小结(略)
六、练习(略)
七、布置作业:查找“海市蜃楼”现象、“光纤通讯”技术等。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两个实验的对比反映出全反射现象及其条件,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实验、交流成果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交流协作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体会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再提出假设。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众多生活事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做演示实验Ⅰ时要注意仪器的叙述,铁球要重复几次从水中抽出、进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相信不是被熏黑的部分被水泡掉而产生的光学现象。
3.新课的关键在于实验探究,教师事先要强调使用小激光灯的安全问题,以免照射伤害到学生的眼睛。
4.关于“全反射的探究实验”,因为光束在悬浊液、弥散烟雾的空气中可以直接观察,所以可以用点燃的蚊香,同时在水中溶入少量的牛奶,这样可以用小激光灯在容器外入射到水中,可直接观察到容器内的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