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合集下载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9章 侵 犯)【圣才出品】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9章 侵 犯)【圣才出品】

第9章侵犯1.你怎样理解侵犯的原因?怎样估价侵犯的普遍性问题?答:(1)侵犯的原因①情绪唤起水平a.个人的总体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一般化非特异性的唤起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b.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身体运动、性唤起等,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

如暴力色情的宣传会通过增加人们的性唤起水平的途径,增加人们的侵犯性。

②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a.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个人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其以别人痛苦为后果的侵犯行为也就越难于发生。

b.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

当个人的责任行为意识增强,侵犯行为的强度会明显下降。

当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会明显增加。

③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a.研究表明,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增加,这实际上证明了社会同一性(社会身份)同侵犯行为的关联。

当一种社会同一性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合理性时,人们侵犯冲动的释放也会变得更容易。

b.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群体的相互摹仿和激发,直接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而且群体的极化作用和去个性化作用,也可以使人更倾向于选择同群体相一致的侵犯行为。

④大众媒介暴力传播存在潜在危险,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模仿其中的情节而产生的侵犯行为。

(2)对侵犯的普遍性问题的分析经调查发现,从1945年到1990的2340个星期中全世界只有3个星期是无战事的和平日子。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的各种侵犯事件仍有增无减,并出现了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各种侵犯行为的新现象。

由此可见,侵犯行为的普遍性。

虽然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繁荣,财富在以级数增长的速度积累,但根据国内外侵犯行为的历史与现状,可以估价出侵犯行为可能会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①国外侵犯的普遍性问题。

2004年,美国包括强奸、谋杀、抢劫和严重人身伤害在内的各类暴力犯罪案件达136万起,2005年共发生139万起。

社会心理学 侵犯行为 知识体系

社会心理学 侵犯行为 知识体系

第七章侵犯行为伯克威茨(L.Berkowitz)认为,挫折所引起的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一种进行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而不是外在的侵犯行为。

而且这种“准备状态”不但可以由挫折引起,还可以由他人的攻击和个体以往习得的侵犯习惯产生。

伯克威茨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侵犯行为。

Berkowitz和Le Page(1967)进行了一项经典的研究,展示了武器具有激发攻击性的力量。

在这项研究中,男性参与者被激怒,然后电击另一名同伙。

在一种情况下,运动项目(球拍,球)在房间里。

在另一种情况下,房间里有一把左轮手枪和一支步枪。

在哪种情况下,参与者的攻击性更强?有枪的地方。

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叫做“武器效应”。

三、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性社会学习的解释)(The Social Learning Explanation for Aggression)似乎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攻击。

我们如何解释这些差异?尽管个体之间的攻击性存在着基因和生物学上的差异,但社会心理学家更感兴趣的是社会化在攻击性行为发展中的作用(Huesmann, 1988;Huesmann & Malamuth, 1986)。

正如前面提到的,社会化是孩子们学习他们文化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社会化是许多代理的工作,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学校、教堂和媒体。

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们学会了许多行为模式,包括好的和坏的,这些行为模式将伴随他们进入成年。

Albert Bandura(1973)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后天习得的,就像任何其他人类行为一样。

攻击性可以通过两个一般的过程来学习:直接强化和惩罚,以及观察学习或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

通常,有暴力行为的人生长在一个暴力司空见惯的社区。

这些人认为攻击是一种为所欲为的方法。

他们甚至可能自己尝试过,并获得了一些目标。

如果攻击得到了回报,那么一个人更有可能再次使用攻击行为,通过直接强化的过程来学习。

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班级:姓名:学号:辅导老师:[摘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暴力事件发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暴力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一、暴力事件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杀人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过激杀人,大学生杀人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都是蓄谋已久,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最易产生杀人行为;二是为财或为情而发生杀人行为的大学生较多。

三是手段极其残忍。

作案用的工具一般都是锋利的刀子,锤子,杀人方式一般是用刀捅或者用锤子砸。

四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女生的杀人行为相对较少。

五是具有群体性特点,往往在群体中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二、原因分析1.挫折应对及挫折承受力对于失败,他们不是去寻找原因,或者采取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却采用杀人的方式,挫折承受力弱也是大学生杀人的一个原因之一。

所谓的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能够容忍挫折的程度。

挫折承受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显得十分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选择侵犯引起自己挫折的个体,产生犯罪杀人行为。

,辽宁财专本科部大三学生虞忠维,因为追求女同学不成,一怒之下将其掐死[7]。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4]。

对挫折的反应,取决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归因,即使他认为产生挫折的归因。

当然其中之一就是直接攻击,暴力杀人就属于攻击的最严重的方式。

大学生在对待挫折时常常会有错误的归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经历贫乏,生活道路比较平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更是掌上明珠,骄傲,任性,自尊心强。

在调查的案例中,大都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挫折情景时,没有寻找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采取暴力杀人的方式,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考公务员,因为身体不合要求被拒绝,于是持刀杀死杀伤各一名招聘干部[5]。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侵犯一、侵犯的实质(一)侵犯的概念1.侵犯的定义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

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2)侵犯的分类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1)敌意的多种含义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

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

3.侵犯的普遍性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1.主要观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

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

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

在本能论和动机论看来,在侵犯 行为得以表现之前,其能量是一直维 持着的,只有通过侵犯行为的表现, 才能“发泄”这种能量,也才能减弱 这种侵犯的倾向。而社会学习理论认 为,人通过对 环境刺激和行为后果的 认知,就可以减缓情绪的唤醒,从而 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4、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 侵犯倾向 (二)侵犯行为的习得 班杜拉认为,大多数的侵犯行 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 得的。
2、亲社会侵犯行为(prosocial aggression) 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 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 取的侵犯行为。 3、被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是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 犯行为之间的行为。如自卫行为、教师 和家长教训孩子等。
(2)去个性化。
(3)炎热。
(4)噪声。 (5)挫折。
三、学习和经验的 1、观察——模仿。 2、大众传人的暴力行为可以使观众内心的 攻击性用转移的方式发泄出来,反 而可以减少他的实际的侵犯行为。
(2)失禁论。认为电视里的暴力会起 到激发和榜样的作用,使人的内在的侵犯 性失控而爆发出来,特别是对于判断力和 自控力较差的儿童更是如此。此论得到了 普遍的认同。
儿童目睹侵犯行为后的行为表现
———————————————————————
实验条件
有形的(打)
12.73
1.05
言语的(骂)
8.18
0.35
———————————————————————
暴力模式(实验组)
平静模式(控制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侮辱。 3、否定性评价。当个体受到否 定性评价,而他又认为这种评价是 不公正的,故意的,往往导致愤怒 和侵犯。

侵犯行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阐释

侵犯行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阐释

侵犯行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阐释作者:徐楚清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3期摘要:侵犯行为因其复杂的成因机制与消极的社会后果而成为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侵犯作为一种自然适应机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而延续至今,一方面受到特定脑区与激素水平的调控,另一方面也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早期经验与认知方式息息相关;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侵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组织结构的紧张关系,那些被社会标签化的个体或无法正常进行阶层流动的个体选择通过侵犯(越轨)行为以对当下社会控制方式和社会分层结果进行消极挑战。

关键词:侵犯行为;越轨;心理学;社会学中图分类号:B840.5;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3 — 0101 — 06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与研究取向从古到今,侵犯行为一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并在不同情况下带来众多复杂的、多半是负面的社会后果。

为了更好地减少侵犯行为对个人、群体与社会带来的危害,许多学科都将侵犯行为作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尤见于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中。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指的是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体现在身体、语言或关系上〔1〕,可能发生在现实或虚拟情境中〔2〕,并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大都集中在发出侵犯行为的特定个体或群体身上,并重点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但从侵犯行为产生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行为的信号一旦发出,不同行动主体之间将会产生冲突式的社会互动,并在更大的层面上对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甚至在代际传递下形成一种侵犯性的社会文化。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共同分析侵犯行为这一现象,并试图通过两种学科的视角,在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层面对侵犯行为的前因后果做一种更加综合的阐释。

二、侵犯行为的心理学阐释在心理学层面,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对侵犯行为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各异,提出的理论也有相似或冲突之处,这是由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 ⼼理学术语:侵犯:是个体的⾏为,也称侵犯⾏为,这种⾏为涉及个体对他⼈的伤害和危害。

凡是侵犯⾏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的⾏为。

侵犯⾏为是有⽬的的⾏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

表现在⾏为、语⾔上。

基本解释 1.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触犯 侵犯⾻⾁ 2. [intrude into;invade]∶进犯 侵犯领⼟或主权 详细解释 1. 侵凌触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灌夫通*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轢宗室,侵犯⾻⾁。

”《南史·傅昭传》:“及昭⾄,有⼈夜见甲兵出,⽈:‘ 傅公善⼈,不可侵犯。

’乃腾虚⽽去。

” ⽑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他们在⼯作中犯了⼀些错误,例如:⼀⽅⾯排斥贫农⼊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强迫富裕中农⼊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 2. 进犯。

《汉书·王莽传中》:“ 莽⽈:‘ 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

’” 宋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千馀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店。

” 清昭连《啸亭杂录·解易占》:“ 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

” 袁静《伏虎记》第七回:“ 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是⽆⽌境的,这次⼜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 3. 抵触。

《朱⼦语类》卷九四:“只是那⼀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

” 主要理论 有关侵犯的早期研究主要是S.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后来K.Z.洛伦茨等⼈提出的习性学说,它们分别从精神分析⾓度和动物⽣存中习性发展的⾓度解释⼈的侵犯⾏为,虽然⾓度不同,但结论却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侵犯是⼈的本能⾏为,是与⽣俱来的。

发⽣侵犯⾏为的动因来⾃⼈的内部。

这些看法因为缺乏实证,并且对深⼊理解侵犯现象⽆所帮助,所以不太受当代社会⼼理学家的重视。

挫折-侵犯假设 是第⼀个⽐较有影响的观点,由J.多拉德和N.E.⽶勒1936年提出。

9.2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9.2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R.A.Baron,G.w.Russell&R.L.Arms,1985;C.S.Carver&D c Glass,1978)。

表现为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等过激行为”(T.M.Dembroski &P.T.costa,1987)。

(二)敌意归因偏差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个体有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即敌意归因误差(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

如研究(K A.Dodge&J D.coie,1987) 证实,当男孩子的敌意归因误差倾向愈高时,他们愈有可能表现侵犯行为。

(三)性别差异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A.Bettencourt&N.Miller,1996;G.P.Knight,R.A.Fables&D.A.Higgins,1996),男性和女性不仅在侵犯的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侵犯的方式上也不相同。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但是,当男性和女性被他人直接激怒时,侵犯的性别差异也会缩小(B.A.Bettencourt &N.Miller,1996)。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研究发现有许多情境因素:高温、药物和酒精、唤醒水平等对侵犯行为有影响。

(一)高温很安德森、戴厄舍和德勒维等人的研究发现了侵犯的“热度效应”即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更多的侵犯念头。

(二)酒精和药物1.酒精:斯姆特和泰勒(G.T.Schmutte&S.P.Taylor,1980)的研究发现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2.药物: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用于治疗亢奋的镇静剂具有与酒精相似的作用(A.B.Gantnot & S.P.Taylor,198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