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风痧的特点是A、热1~2天出疹,疹点细小有痒感B、发热3~4天、热退疹出C、发热1~2天、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及结痂D、发热半天至1天出疹,疹点细小鲜红颜面无疹E、发热3~4天、皮疹出现、热度增高正确答案:A2、患儿,3岁。
发热,咳嗽,咳声嘶哑如犬吠状,其诊断是A、顿咳B、急喉风C、哮喘D、咽炎E、感冒正确答案:B3、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瑰红色者是A、奶麻B、丹痧C、风痧D、瘾疹E、麻疹正确答案:A4、下列各项,属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征A、束臂试验阴性B、瘀点多为针尖样大小,一般不高于皮肤,或可见瘀斑C、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臂部、关节周围D、多呈对称性,分批出现E、可出现肉眼血厌或镜下血尿、蛋自原正确答案:B5、急惊风湿热疫毒证的主症是A、高热不退,神昏抽搐,腹痛拒按,便下脓血,舌红苔腻B、发病较急,突然抽搐,神昏惊叫,四肢厥冷,脉乱不整C、面色萎黄,嗜睡露睛,频繁抽搐,舌淡苔白,脉象沉弱D、身热形瘦,手足心热,肢挛强直,舌绛少苔,脉细弦数E、发病急骤,高热,抽搐,昏迷,头痛,项强,舌红苔黄正确答案:A6、患儿,11 个月。
泄泻 2 周,起病时每日泻十多次,经治疗大减,但近日仍日行 3~4次,大便稀溏色淡,每于食后作泻,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
其病机是A、湿热蕴肠B、风寒伤脾C、脾气虚弱D、脾肾阳虚E、食伤脾胃正确答案:C7、患儿, 出生 1 天。
面目红赤, 多啼声响, 大便秘结。
其诊断是A、胎怯B、胎惊C、胎毒D、五硬E、胎寒正确答案:C8、阴虚咳嗽的证候特点是A、咳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清稀B、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C、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D、干咳无痰,口渴咽干,喉痒声嘶E、咳嗽频作,咽痒咽痛,痰白清稀正确答案:D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周围血象检查时,可见A、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下降B、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C、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下降D、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升高E、白细胞总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以上正确答案:E10、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的时间为A、6~12 周B、1~3 周C、6~12 个月D、3~6 周E、1周正确答案:D11、患儿,3岁。
中医儿科学课件-惊风

3.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腦脊液檢查有異常改變,神經系統檢查 出現病理性反射。
4.細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常增高。
5.必要時可作大便常規及大便細菌培養、血培養、攝胸片、腦脊液 等有關檢查。
【辨證論治】
一.急驚風四證
1、熱證:有表熱、裏熱。昏迷、抽搐為一過性,熱退後抽搐 自止為表熱;高熱持續,反復抽搐、昏迷為裏熱。
證候:起病急驟,高熱煩躁,口渴欲飲,神昏驚厥,舌苔 黃糙,舌質深紅或絳,脈數有力。
治法:清氣涼營,息風開竅。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常用藥:連翹、石膏、黃連、黃 芩、梔子、知母清氣透熱,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參、丹 皮清營涼血,羚羊角、石決明、鉤藤熄風平肝。
3.邪陷心肝
證候:高熱煩躁,手足躁動,反復抽搐,項背強直,四肢拘 急,口眼相引,神識昏迷,舌質紅絳,脈弦滑。
【慢驚風】
慢驚風多因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而致脾虛肝亢或虛極生 風;或因急驚風後祛邪未盡,損傷肝腎陰津,虛風內動。
慢驚風來勢緩慢,以抽搐無力,時作時止,反復難愈,常 伴昏迷、癱瘓為特徵。
病位常在肝、脾、腎,病性以虛為主,也可見虛中夾實證。 本證常見於慢性腹瀉、礦物元素缺乏症,缺血缺氧性腦病、 腦炎後遺症、代謝性疾病、中毒等。
2.辨臟腑 僅有形神疲憊,面色萎黃,肢體抽搐,大便稀 溏,四肢不溫,為病在肝脾;若面色蒼白,囟門低陷,四肢 厥冷,手足蠕動,大便清稀、舌淡、脈細無力,為病在肝脾 腎。
二、治療原則
慢驚風的治療,以補虛治本為主。土虛木旺,治以健 脾平肝;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陰虛風動,治以育 陰潛陽。治療過程中,可結合活血通絡,化痰行瘀之法。
顱內感染性疾病常見有腦膜炎、腦膿腫、腦炎、腦寄 生蟲病等;
惊 风

急惊风—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1.风热动风(高热惊厥)
证候特点 风热表证+惊风
证候 起病急骤,发热,头痛,鼻塞,流浊涕 或黄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 惊厥,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在风关。
治法 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急惊风—西医治疗
三、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退热剂。 2.脱水降颅压 甘露醇、速尿,肾上
腺皮质激素。
急惊风—西医治疗
四、病因治疗 尽快找出病因,采取相应治疗
对原因不明的新生儿惊厥、抽血留作 需要的检查后立即静注25%葡萄糖10~ 15ml,以纠正可能存在的低血糖。无效时 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后)。 仍无效时再静注维生素B650mg,如系维生 素B6依赖症,则发作立即停止。
急惊风—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5.惊恐惊风 证候特点 暴受惊恐病史+神昏抽搐 证候 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
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风,神志不 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治法 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 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粉、远志、
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人参、茯苓、全蝎、钩 藤、石决明。
颅外
急惊风—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内陷厥阴 时邪包括六淫和疫疠之气。 (1)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邪,易于传
变, 郁而化热,热扰神明,热极生风(高热惊厥)
(2)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暑为阳 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内陷厥阴,入营入血; 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窍,痰动 则风生(乙脑)
急惊风—西医治疗
二、控制惊厥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含答案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含答案1、以下各项,不属于慢惊风常用治法的是A、清心开窍B、温中健脾C、育阴潜阳D、柔肝息风E、温阳逐寒答案:A2、麻疹的好发季节是A、春秋B、冬春C、秋冬D、春夏E、夏秋答案:B3、下列对于哮喘描述错误的是A、有反复发作的病史B、支气管哮喘有继发感染,可闻及湿啰音C、多有婴儿期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喘史D、肺部听诊两肺可闻及哮鸣音,以吸气时明显,吸气延长E、常突然发作,发作时咳嗽阵作,喘促,气急,喉间痰鸣答案:D4、患儿,4 岁。
咽痛 1周。
喉核肿大暗红,咽干咽痒,日久不愈,干咳少痰,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其治法是A、疏风清热,利咽消肿B、清热解毒,利咽消肿C、养阴润肺,软坚利咽D、清热解毒,软解散结E、利咽消肿,活血化瘀答案:C5、病后体虚未复,久病久泻,津液大伤,阴液耗损,而致口疮虚火上浮证其病位是A、心B、肺C、胃答案:D6、小儿水肿的病机是A、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B、脾肾阳虚C、肺脾气虚D、湿热内侵E、感受风邪答案:A7、患儿,6岁。
症见轻微发热恶寒,左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咽红,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普济消毒饮B、五味消毒饮C、荆防败毒散D、柴胡葛根汤E、桑菊饮答案:D8、患儿,6 岁。
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少气懒言,气短,自汗多汗,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其证候是A、肺脾气虚B、营卫失调C、脾肾两虚D、肺脾阴虚E、气阴两虚答案:A9、肠蛔虫病治疗治疗原则是A、安蛔定痛B、驱蛔杀虫C、调理脾胃D、散结下虫E、通腑排蛔答案:B10、胸骨高突,按之不痛者是A、正常胸D、漏斗胸E、桶状胸答案:B11、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肾两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黄芪桂枝五物汤B、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C、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D、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E、补中益气汤合生脉饮答案:C12、患儿,8个月。
因一次食入2个鸡蛋,并饮用大杯牛奶而致呕吐,不思进食,腹胀,啼哭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
《中医儿科学》学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学习重点1、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2)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2、小儿感冒的致病特点夹痰,夹滞,夹惊2、小儿感冒发病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特点:婴幼儿更为常见,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证。
夹痰:肺常不足,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生痰,痰阻气道--咳嗽加剧,喉间痰鸣—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夹滞:脾常不足,脾失健运,食滞内停—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呕吐,腹泻—保和丸夹惊:小儿神气怯弱,热郁化火,热扰肝经—心神不宁,睡卧不实,惊惕抽风—镇惊丸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邪感冒—清热解表—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3、何为惊风?惊风的四证八候概念: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小儿常见急危重征候。
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四证八候1四证:即痰、热、惊、风。
2八候: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4、麻疹、风疹以及猩红热的鉴别表:(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2)好发年龄:6月~5岁;6月~1岁;1~5岁;2~8岁(3)潜伏期:6~21天;7~17天;5~25天;1~7天(4)初期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突发高热,一般情况好;发热,咳嗽,流涕,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咽喉红肿化脓疼痛(5)出疹与发热的关系: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发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发热1/2~1天出疹;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热高(6)特殊体征:麻疹黏膜斑;无;无;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7)皮疹特点: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四肢,3天左右出齐。
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
疹出后1~2天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头面→躯干→四肢,24小时布满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很少有脱屑;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 生长发育2.* 纯阳3.* 稚阴稚阳4.上、下部量5.变蒸四、名词解释:1.生长发育: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如身高.体重等为量的变化。
发育指小儿各种功能的演进。
2.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3.稚阴稚阳: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4.上、下部量: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5.变蒸:是指初生儿到周岁时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在不断的变化,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在此时期,如出现低热和出汗等证而无病态者,谓之变蒸,即所谓,变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也。
四、名词解释1.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肾常虚:主要指肾精不足,即小儿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病。
3.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4.易寒易热: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现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侯,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而出现阴寒之证。
四、名词解释1.母乳喂养2.人工喂养3.混合喂养4.补授法1.生后5~6个月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的称为母乳喂养。
2.因母乳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母乳喂养,完全改用代乳品(代替母乳的食品)喂养者称人工喂养。
3.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部分用牛乳或其他乳品,称为混合喂养。
4.指每日喂哺人乳的次数照旧,每次喂完人乳后再补喂代乳品,直到婴儿吃饱。
四、名词解释1.. ﹡苗窍2.﹡一指定三关3.﹡囟填4.指纹5.闻诊6.五脏辨证四、名词解释1.苗窍:指舌、目、鼻、口、耳及前后二阴。
06第六节--惊--风B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慢惊风病程较长,起病缓慢,神昏、抽搐症状相对较 轻,有时仅见手指蠕动。 辨证多属虚证,继辨脾、肝、肾及阴、阳。 脾胃虚弱者,证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不欲饮食, 大便稀溏,抽搐无力,时作时止; 脾肾阳衰者,证见神萎昏睡,面白无华,四肢厥冷, 手足震颤; 肝肾阴虚者,证见低热虚烦,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 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
⑵耳针:取穴神门、脑(皮质下)、心、脑点、 交感。强刺激,每隔10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
[其他疗法]
3.推拿疗法 ⑴急惊风欲作时,大敦穴上拿之,或鞋带
穴拿之。 ⑵惊风发作时,身向前曲者,将委中穴掐
住;身向后仰者,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 窍闭,掐合谷穴。
[其他疗法]
4.西医疗法 惊厥发作时的治疗:尽快控制发作,
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防风、 牛蒡子疏风清热;
钩藤、僵蚕、蝉蜕祛风定惊。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2)气营两燔: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 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 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病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 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辨证论治]
附:危重急症救治方法: ⒈ 退热: 物理降温:放置冰帽,冰袋,50%酒精擦浴。
中 成 药:小儿回春丹、紫雪丹 针灸降温:风池、大椎、十宣放血(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 中 药:生石膏、黄芩、知母、水牛角 ⒉ 止惊: 针 灸:合谷、涌泉、百会 中 成 药:止痉散、安宫牛黄丸 中 药:水牛角粉 西 药:10%水化氯醛、安定 ⒊ 开窃: 针 灸:人中、颊车、丰隆 中 成 药:至宝丹、通关散、苏合香丸、 中 药:菖蒲、郁金、胆星、 西 药:20%甘露醇、25%山梨醇 (降颅内压)
中医儿科学——急惊风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阴阳解析

中医儿科学——急惊风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阴阳解析清瘟败毒饮——阴阳解析急惊风气营两燔证候: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先煮石膏后下诸药。
解析:阳性药:无平性药:桔梗、甘草阴性药: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丹皮君药:犀角(水牛角)桔梗:苦、辛,平。
归肺经。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水牛角:苦,寒。
归心、肝经。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黄连:苦,寒。
归心、胃、肝、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栀子: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
玄参:苦、甘、咸、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滋阴生津。
连翘:苦,微寒。
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淡竹叶: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清性热除烦,利尿。
牡丹皮:苦、辛,微寒。
归心、肝、胃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惊风
细目一:概述
一、概念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惊风是一个证候,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中。
二、发病年龄特点
一般以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具有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的特点。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三、惊风八候
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候。
搐:肘臂的伸缩溺:十指的开合
颤:手、足、头身的摇动掣:势如相博
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引:手如挽弓形状
窜:目珠斜视,左右偏移视:直视如怒,睛露不活
四、急惊风与慢惊风区别
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大类。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称为急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称为慢惊风。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急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
(一)病因
急惊风多由以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二)病机
1.外感时邪
热极生风;暑邪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包,痰动则风生;若感受疫疠之邪,化热化火,逆传心包,火极动风。
2.内蕴湿热
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
3.暴受惊恐
小儿元气未充,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守舍,神无所依,致神志不宁,惊惕不安;或痰涎上壅,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二、慢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可见虚中夹实证。
慢惊风患儿多体质羸弱,素有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脾肾阳虚不能温煦筋脉,致时时搐动之慢脾风证,也有急惊风后驱邪未尽,而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急惊风四证及治疗原则
(一)急惊风四证
急惊风痰、热、惊、风四证俱备。
1.热证:有表热、里热。
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痰证:有痰热、痰火、痰浊。
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心神。
3.风证:有外风、内风。
外风邪在肌表,如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风三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六淫所致的外风,春季以春温为主,兼加火热证,症见高热,抽风,昏迷,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常热、痰、风三证俱全;如夏季高热、抽风、昏迷,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二)治疗原则
急惊风的主证是热、痰、惊、风,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基本法则。
热甚者应先清热,痰壅者宜先豁痰,惊重者治以镇惊,风盛者急施熄风。
二、急惊风的辨证论治
(一)风热动风
证候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抽搐,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主方银翘散加减。
(二)气营两燔
证候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三)邪陷心肝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谵语,神志昏迷,反复抽搐,两目上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主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四)湿热疫毒
证候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昏迷,谵语,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主方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五)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则惊厥、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惊吓病史)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主方琥珀抱龙丸加减。
三、慢惊风的辨证论治
(一)脾虚肝亢
证候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中健脾,缓肝理脾。
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
(二)脾肾阳衰
证候精神委顿,昏睡露睛,面白无华或灰滞,口鼻气冷,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动震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主方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
(三)阴虚风动
证候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滋肾养肝。
主方大定风珠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