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8讲 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复习习题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练习(名师精选历年真题练习+参考答案,建议下载练习)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向善而生,终遇美好①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善良的源泉来自于人的内心,心存善念的人观世界,世界便是美好的。
②心中充满恶念的人,看别人的眼光就会变异,而心中充满友谊、宽容的人,便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
苏东坡一次与佛印和尚辩经,两人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
”苏东坡问佛印:“在你的慧眼看来,你觉得我像什么样呢?”对于朋友的询问,佛印只是赞道:“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很高兴,却把话题转到了佛印身上,讽刺他:“你想知道我看你像什么样吗?就像一坨牛屎!”说完,苏东坡哈哈大笑,而佛印只是笑而不语,似乎没有生气。
苏东坡满意而归,与小妹言及此事。
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
”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
③善良,很普.遍.,却又很珍贵。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命的品质会在点滴的善念中得以升华。
④善和恶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一线之距。
丰子恺先生的回忆录里面记载着一段关于他的恩师李叔同的轶事。
上音乐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下面看闲书,另一个学生则随地吐痰。
李先生是个极其严肃的人,他当场看到了却不出声,下课后,李先生请那两位同学留下来,用很和缓的声音对他们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
两个学生觉得老师小题大作,刚要申辩,只见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向他们鞠了一躬,两个学生顿时满脸通红。
⑤在善面前,只有春风化雨般的滋润,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一个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时候,一切尘世间的浮华光景早已退却,只有一个平等和应该尊重的灵魂。
⑥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却是一种选择。
在排雷中为保护战友而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他本来也可以有另外的选择。
在大火中救出 2 岁幼童,却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的杨科璋,献出年仅 27 岁的生命。
2020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三) 议论文阅读第19讲 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

第19讲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一、(2019·达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痛定思痛说“戾气”陈鲁民①这些天,最使人悲痛而无语的消息,莫过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真相浮出水面:一名女乘客因自己不慎错过下车点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多次用手机殴打司机头部,司机还击之余来不及控制方向盘,致使车辆失控冲断护栏坠入江中,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②其实,像这样的人并不罕见。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坐过站、袭击司机”以及“抢方向盘”等关键词,搜索结果居然达40多起。
就在万州公交车坠河惨剧发生仅仅一天后,北京也有一名坐过站的乘客拿着一个装满牛奶的包装箱直接砸向了正在开车的公交车司机,还要抢司机的方向盘!幸好司机及时刹车,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除了公交车,还有在飞机、高铁上闹事的……③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痛悲剧?除了肇事者的目无法纪,漠视规则,极端自私任性,还有一条就是戾气太重。
戾气的主要成分是火气、怒气、怨气、恶气,而这四种气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带来好结果。
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
诸如这位女乘客,明明是自己没注意司机报站而错过下车点,却丝毫不顾公共安全,不考虑其他乘客的安危,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疯狂挑衅,结果就如同网友形容的那样,“本来只多坐了一站车,却一下子坐到了人生终点站”。
面对区区小事,一个戾气十足的人撒泼,胡搅蛮缠,甚至因此闹出人命,全车无辜者.....陪葬,...其戾气惊人至此,是典型的...”.。
...........“.垃圾人④毫无疑问,戾气已成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⑤戾气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譬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受种种不良现象影响,工作环境不好,生活压力太大等,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太差,缺乏教养,缺乏公德意识,缺乏法治观念。
因而就会戾气十足,不管不顾,见谁怼谁,不计后果,并把这种恶劣情绪常态化,弥漫在一切空间,浸淫在每一个细胞,迁怒于任何觉得束缚自己的规则。
2020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0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练习是语文中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哪些题可供同学们练习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xx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20xx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山也是可爱的,但和海比,的确比不起,我有我的理由!人常常说“海阔天空”。
只有在海上的时候,才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
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
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为天边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
海是蓝色的。
山是黄色绿色的。
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
蓝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气一些。
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
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
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1) (凝神、凝视、凝望、凝聚)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
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到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四围是大海,与四周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
比如说海上山上看月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
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原也是的,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美丽的小鸟。
然而野花到秋冬之间,便都萎谢,反予以人以凋落的凄凉。
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
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
说到飞鸟,蓝雀,红襟自然也可爱。
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2) (飘移、飘逝、飘零、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唤名”。
而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你倚栏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倾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
2020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

的真理;②列举名人 更概括, 名言、格言、谚语、 更深
原理、定律等。
入。
①列举典型的事例; ②列举史实;③列举 统计数据;④列举亲 身经历、感受等。
具体准 确,说服 力强。
举例
《敬业与乐业》中多次 列举的孔子的名言。
《不求甚解》中列举的 “陶渊明”“列宁批评普 列汉诺夫”“诸葛亮读 书”等例子。
第三部分
句子包含本 体和喻体。
考纲导航
考情分析
名师考点精讲
常考考点
-4-
考查知识点及分值
年份
考查 理清 理解重要 掌握重要
篇目 结构 词、句的含 句、段在文
层次 意
中的作用
提炼论 点
掌握论据、论 证方法及其作 用
理解与概括 文章内容
《阅 读是 有重 量 2016 的精 — 神 运 动》
10.第① 段中加点 词语“这 样说”具 体指代文 中的哪一 句话( 2 分)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
考纲导航
考情分析
名师考点精讲
常考考点
-10-
( 3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分类
举例 论证
特点
辨别方法 答题格式
举例
①以事实为论据
列举……事例,证明 《敬业与乐业》中,作者
证明论点。 常常有 了……的道理( 或 举了当大总统和拉黄包
②要求所举事例 “如”“比如” 观点 ),令人信服。 车、做苦工和作演讲的
12.第⑤段 画线句子 在结构上 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 分析( 4 分)
11.本文第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 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 而通读《资本论》和 《列宁全集》这两个 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 5 分)
13.作者认为怎 样才能实现 “有重量”的阅 读?请结合全 文简要回答 ( 只需答出两 点 )( 6 分)
【2019-2020】云南专版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8讲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复习习题

⑦爱因斯坦说过: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⑧我们孜孜以求的强大,以为远在天边的强大,以为要靠什么人赐予或是相助才能达到的境界,其实原驻自己身上。
⑨一个再弱小的人,也比一条虫子要有力量。所以,强大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自知自己的强大。这真是天下第一悲剧。我们四处寻找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的一生也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其实从未须臾离开过我们。
④而“大”的本意,其实就是非常单纯地独指一个人。在甲骨文里,这个“大”字伸胳膊撂腿,就是一个人的体态临摹。
⑤“强大”是把“强”和“大”组成的一个铿锵有力的词。你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量。但倘若问某人,你觉得自己强大吗?大多数都会说,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强大起来。
⑥然而,错了。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强大的,强大的原意指的就是一个卑微如虫的生命,只要将精神弘扬出来,它就有力量。只要你是一个人,自然就强大。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二、(20xx·深圳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专题24:议论文阅读之议论文语言-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典例引领
④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 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 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 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 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 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 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 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②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 成立,用时22年。
③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 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
④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 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典例引领
【解析】 (1)本文前两段以毛泽东秋收起义的例子引出论题“信念”,接着通过 举例论证与正反对比论证来展开论述,讲述了信念与成功的关系。所以可 以确定第⑩段开头的句子“守住信念才有成”即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据此 可以用它作为本文的标题。 (2)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本文开篇主要列举了 毛泽东秋收起义的事例,从结构上看,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本文的论题“信念”;从内容上看,这个事例又是本文论点的一个有 力的论据,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直接提问文章的语言特点。作答此类题需要明确议论文语言特点的不同 表现形式,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宏来判断文章的语言特色。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课》导学案

课题:议论文阅读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文章的论证思路。
5、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重、难点:1、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文章的论证思路。
3、议论文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作者自已的主张;他关于生活、人生、社会等问题的一些看法);一般是正面的,积极的。
2、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3、论证: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真实性或成立的过程。
4、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5、文章的论证思路:(1)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2)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3)得出了什么结论.6、议论文语言的特点:(1)准确(2)严密(3)逻辑性强(4)形象生动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做一颗彩色的露珠杜旌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
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
而正式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
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
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
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
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
3考点精练
一、(2016·云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要学着自己强大
毕淑敏
①小时候学古诗,杜甫的这几句背得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主要它像童谣,或者说简直是句顺口溜。
②问过大人,“挽强”是什么意思。
大人说,强就是指弓很硬,拉这种弓要用大力气,好处是射得远。
从此把“强”和弓联系起来。
③渐渐年长,才知这个“强”字的根源,本意居然说的是一枚虫。
这要从“强”的繁体“強”说起,它原本的模样是在“弘”字右下角嵌进了个“虫”字组成。
“虫”指代的是单一的卑微生命。
不过若这小虫把体内的精神弘扬出来,就构成了坚强雄厚的力量。
“强”字像个微电影,描绘了一条卑微小虫的奋斗史。
④而“大”的本意,其实就是非常单纯地独指一个人。
在甲骨文里,这个“大”字伸胳膊撂腿,就是一个人的体态临摹。
⑤“强大”是把“强”和“大”组成的一个铿锵有力的词。
你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量。
但倘若问某人,你觉得自己强大吗?大多数都会说,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强大起来。
⑥然而,错了。
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强大的,强大的原意指的就是一个卑微如虫的生命,只要将精神弘扬出来,它就有力量。
只要你是一个人,自然就强大。
⑦爱因斯坦说过: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⑧我们孜孜以求的强大,以为远在天边的强大,以为要靠什么人赐予或是相助才能达到的境界,其实原驻自己身上。
⑨一个再弱小的人,也比一条虫子要有力量。
所以,强大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自知自己的强大。
这真是天下第一悲剧。
我们四处寻找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的一生也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其实从未须臾离开过我们。
⑩我们要和命运厮杀,哪里能不受伤。
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
强大也会受伤,只不过修复的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重上战场。
B11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和自己进行5 000次对话,其中绝大多数话语都是在否定自己。
B12“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这是贾拉尔·阿德丁·鲁米的诗,每当读起,我都心生痛楚的觉醒。
B13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对自己说的第5 001次话是——我已学会了自己强大。
(摘自2015年8月期《人民日报》)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你要学着自己强大。
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以杜甫的诗开头,引出话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考点一)第⑩段中画线句子有何含意?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
【示例】不仅弱小者会受伤,强大者也会受伤,人在奋斗过程中难免会受伤,受伤能让人积累经验,磨炼意志,并成为未来成功路上的宝贵财富。
由此看来,受伤不是羞辱,而是走向成功的勋章。
4.结合选文思考并回答:一个人怎样才能学着强大?
相信自己是强大的;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具备较强的修复能力。
二、(2018·深圳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
后,儿子悄悄
..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
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①严格的自律;②艰难困苦的历练;③从读书中得来。
2.(考点一)结合具体内容,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
..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悄悄”是一个副词,指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写出了儿子的沉静,与前面父亲的“抱怨”“四处寻找”“找不到”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心静才能有所得”。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举出毛泽东特意到喧闹地方读书的例子,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观点,使论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考点二)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示例】行走以静心。
在紧张的学习后,我通常会在闲暇时独自走走,来一场安静的徒步之旅。
在独自行走中,所有的不安、紧张、浮躁仿佛顿时烟消云散。
我看见天边褐红色的云霭逐渐变为鱼
肚白的流云;我看见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栀子花上的柔美;我看见夜色渐浓,那扇终于亮起的朱窗。
在行走中,我感受着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