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境意象训练题

合集下载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目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目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目诗歌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将给大家提供几个诗歌鉴赏练习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题目一:《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请简要介绍这首诗的背景,并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题目二:《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名篇,请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分析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

题目三:《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请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解读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式。

题目四:《望天门山》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请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分析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题目五:《春晓》是唐代文学家孟浩然的作品,请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解读诗人对春天的描写方式。

题目六:《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请简要介绍这首诗的背景,并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题目七:《夜泊牛渚怀古》是宋代文学家张继的作品,请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分析诗人通过对古代历史的怀念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题目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请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解读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方式。

题目九:《江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请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解读诗人对江雪的描写方式。

题目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作品,请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分析诗人通过对友人离别的表达方式。

以上是几个关于语文诗歌鉴赏的练习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通过对这些题目的思考和分析,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来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些题目,享受诗歌带来的美好体验。

2024届高考复习:鉴赏诗歌形象小专题(常见意象 意境)

2024届高考复习:鉴赏诗歌形象小专题(常见意象 意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酬和赠答诗,诗人用友人张敏则赠诗之韵写成,然后回赠给他。 B.叶落花开自有其客观规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远,漫长而曲折。 C.“摩挲老眼”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新贵的不屑,以及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D.九鼎本为重,鸿毛本为轻,但诗人却对此发出了疑问,表达出批判之意。 解析 C.“对自身年老的感伤”错误。“摩挲老眼”指用手揉揉眼睛,是对看新贵 的动作描写,没有表现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要背记!!!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1.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
高远、旷达洒脱。2.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 恬静优美。3.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 斑斓。4.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5.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6.超 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13.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 其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以杜鹃鸟的 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4.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 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问题】分析诗中小松形象,说说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自身特征
一、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征: 与所处的 环境特征 自小刺头深草里 外在特征:生长于深草。 深草 内在特征:不甘埋没
外在特征:“刺头”指松针,又直又硬 。
刺头
内在特征:生命力顽强。

第3辑:景物形象(意境)题专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第3辑:景物形象(意境)题专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第3辑:景物形象(意境)题专练景物形象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剪裁、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如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如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音响描写等。

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写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即意象。

意象是指诗人为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景物,如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等,但这些客观物象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成了诗词中的意象。

而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托意象而产生又超越具体物象的,通过读者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的一种艺术境界。

附: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技巧点击】(一)鉴赏诗歌描写的景象,一般可按下面三个步骤进行:(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领悟意象,一般需要做到: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

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201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含答案

201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含答案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高考例题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题型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1)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三、方法总结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 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5. 05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7、08【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题目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中“一枝开”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意象的?解析:作者用“万木冻欲折”来反衬梅花“孤根暖独回”,突出其不畏严寒的特点。

“前村深雪里”,点明环境的极度严寒,而“昨夜一枝开”,以“一枝”这一数量词,凸显出这枝早梅的与众不同和傲然独立。

通过环境的烘托和数量的对比,突出了“一枝开”这一意象。

题目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具有怎样的意象特点?解析:诗中的杏花生长在北陂,有一池春水环绕,环境清幽。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展现出杏花即使飘落如雪,也胜过在南陌被碾作尘土,表现出杏花高洁、不随波逐流的意象特点。

题目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中的“蝉”具有怎样的意象?解析:诗中的“蝉”,垂着触须饮用清露,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响亮的叫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强调蝉声远传不是凭借秋风,而是因为自身站得高。

这里的“蝉”象征着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力量就能声名远扬的人。

题目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中梅花这一意象有何寓意?解析:词中的梅花生长在驿外断桥边,无人欣赏,独自开放,在黄昏中忧愁,又遭受风雨的摧残。

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即便凋零飘落,被碾作尘土,依然香气如故。

梅花象征着作者自己虽终生坎坷,但坚贞不屈、高洁孤傲的品质。

题目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中“柳”这一意象有何含义?解析:诗中的柳曾经在春风中摇曳,在乐游苑里舞动,而到了秋日,却在斜阳和蝉声中显得凄凉。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有解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有解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有解析)【答题模式】⑴描绘诗中景物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专项练习】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________的乐趣。

(2)诗句中“杏花雨”“杨柳风”可以用________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3)想象“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描述的画面,并写下来。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1)在微风细雨中拄拐春游(2)和风细雨(3)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蓬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4)我体会到作者欣赏美丽的春光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读诗句”杖藜扶我过桥东“可知诗人的乐趣在于在微风细雨中拄拐春游。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词语的能力。

杏花雨”“杨柳风”,有风有雨,春天的风雨给人温暖的感觉,所以可以用词语和风细雨来形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

通过理解词句可知前两句的画面是: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4)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弄清诗句含义。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点评】(1)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要根据具体的词语来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确定关键词,在自己积累的词语提取答案。

(3)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意境意象训练题
一、次石湖书扇韵(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5分)
二、题李世南画扇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三、莎衣①杨朴②(宋)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④紫绶金章⑤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菡萏:荷花。

④饶:任凭。

⑤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

问:“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四、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中甫,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问: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诗歌鉴赏意境意象训练题答案
一、答:
1、全诗由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构成。

(1分)
2、整首诗勾画出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现,浮萍漂碧,藕花飘香的闲适雅寂的石湖风光。

(2分)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风光图。

(1分)
4、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悠然闲适的心情(1分)
二、答:
1.李世南画的扇面中描绘了这样的景物:一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溪边)行走,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3分)(题目要求“描述”,答案应该是“句子”而非“短语”。


2、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分)
三、答:
1、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湖面,如蹦珠溅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着蓑衣的渔人。

(2分)
2、诗人描绘这幅渔人乐趣图,(1分)
3、是对渔人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桃花园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

(2分)
四、答:
1、只有从南边飞来的几只大雁栖息在明月下的芦苇丛中(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
3、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1分)和漂泊悲苦之情。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