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特点。

3.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4.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判断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性质。

【教学重点】1.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定义。

2.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和特点。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1.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特点。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导入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提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问题。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过程。

3. 举例说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20分钟)1.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反应现象。

2. 判断实验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性质。

四、概念解释(10分钟)1. 解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定义。

2. 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五、巩固(10分钟)1. 提问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特点。

2.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六、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更多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教学手段】1. 利用实验使学生观察和判断实验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性质。

2. 利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等。

教学PPT。

【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和讨论,观察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业布置】1. 总结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特点。

2. 思考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教学设计9:2.3.2 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设计9:2.3.2 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 会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会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电子得失、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氧化剂、氧化剂、氧化性、还原性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比较。

【预习探究】1. 以反应CuO +H 2=====△Cu +H 2O 为例,从电子转移的角度:(1)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反应。

如H 2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反应。

如CuO 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3)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2)单线桥法3. 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

(2)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本身被氧化。

4.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1)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生成的物质。

(2)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生成的物质。

5. 常见氧化剂(1)非金属单质(如O2、Cl2等)。

(2)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如浓硫酸、HNO3、KMnO4、FeCl3等)。

6. 常见还原剂(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等)。

(2)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等)。

7. 氧化还原反应与科学、技术、社会(1)列举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等。

(2)列举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腐蚀等。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word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word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word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及特点。

2. 能够识别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 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及特点3.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4. 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3.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及特点1. 氧化剂的定义及特点2. 还原剂的定义及特点3.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八、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1. 电子转移法2. 电荷守恒法3. 元素化合价变化法九、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1. 化学电池2. 腐蚀与防护3. 合成反应十、氧化还原反应与生活1. 食物的氧化与腐败2. 药物的氧化与还原3. 环境污染与氧化还原反应十一、氧化还原反应与科技1. 催化剂的作用原理2. 化学工业中的应用3. 材料科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十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医学1. 血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2. 抗氧化剂与健康3. 氧化还原反应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十三、氧化还原反应与能源1. 化石燃料的氧化还原反应2. 清洁能源的利用3. 氧化还原反应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十四、氧化还原反应与环境保护1. 废水处理中的氧化还原反应2. 空气净化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3. 氧化还原反应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十五、课程总结与拓展1. 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2.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研究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应该怎么写?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地位和作用《氧化剂和还原剂》是高中化学山东科技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氧化剂和还原剂内容是前一节电解质的延续,同时也为之后各种元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始终。

2.教材内容编排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和实质。

教材从交流研讨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入手,继而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然后通过微观世界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二、学生基础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化学反应,并知道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但是并没有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更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节教材引导学生直接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由于微格教学时间有限,此次教学只针对该节内容第一模块氧化还原反应开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质。

2.能初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哪个反应为氧化反应,哪个反应为还原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归类分析的方法来定义概念。

2.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反应的实质。

3.通过师生交流、归纳讨论,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讨论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2.养成积极讨论、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五、教学方法回顾引入法、比较归纳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入手,观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依旧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剂还原剂教学设计

氧化剂还原剂教学设计

氧化剂还原剂教学设计引言: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两种物质。

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基础化学知识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针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概念介绍1.1 氧化剂:氧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接受电子或氧原子、氧分子等,使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

常见的氧化剂有氧气、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1.2 还原剂:还原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提供电子或氢原子,使其他物质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

常见的还原剂有金属、还原金属离子、二氧化硫等。

二、实验设计2.1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掌握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进行识别。

2.2 实验材料:氧化剂:高锰酸钾溶液、过氧化氢溶液;还原剂:铁粉、锌粉;其他: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滴管、酒精灯等。

2.3 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将高锰酸钾溶液和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2)将铁粉和锌粉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步骤二:观察现象1)用滴管将高锰酸钾溶液滴到铁粉上,观察反应现象;2)用滴管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铁粉上,观察反应现象;3)用滴管将高锰酸钾溶液滴到锌粉上,观察反应现象;4)用滴管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锌粉上,观察反应现象。

步骤三:实验结果1)观察高锰酸钾溶液滴到铁粉上的反应现象,铁粉逐渐变成棕色,高锰酸钾溶液变浅;2)观察过氧化氢溶液滴到铁粉上的反应现象,铁粉迅速变成棕色,过氧化氢溶液变浅;3)观察高锰酸钾溶液滴到锌粉上的反应现象,锌粉逐渐变成白色,高锰酸钾溶液变浅;4)观察过氧化氢溶液滴到锌粉上的反应现象,锌粉迅速变成白色,过氧化氢溶液变浅。

2.4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高锰酸钾溶液和过氧化氢溶液都能氧化铁粉,使其变成棕色;2)高锰酸钾溶液和过氧化氢溶液都不能氧化锌粉,锌粉保持原来的颜色。

三、知识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教案标题: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能够识别和区分氧化剂和还原剂。

4. 能够运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解释和预测化学反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白板、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室用具和试剂。

2. 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并提问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

2. 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PPT或黑板,向学生详细解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特征。

包括氧化剂能够接受电子,还原剂能够提供电子等。

3. 实例分析(15分钟):给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氧化剂和还原剂,并解释其作用。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4.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例如将铁钉放入盐酸中,观察铁钉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5. 练习与讨论(15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讨论。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和答疑。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告,如进一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加深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

2.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一些实际应用,如电池、腐蚀等,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练习题表现:评估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氧化剂还原剂教学设计

氧化剂还原剂教学设计

氧化剂还原剂教学设计一、引言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化学反应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学习化学反应以及应用化学知识非常重要。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掌握其特性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特性;2. 掌握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实例;3. 能够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身份;4.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特性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

氧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接受电子的物质,从而使其他物质失去电子;还原剂则相反,能够提供电子给其他物质,使其得到电子。

然后,讲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性,如氧化剂常常是电子受体,能够氧化其他物质;还原剂则是电子供体,能够还原其他物质。

2.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实例介绍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实例,如氧化剂常见的有氧气、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还原剂常见的有金属、还原金属离子的物质等。

通过实例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特性。

3. 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身份通过给出一些简单的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身份。

例如,通过方程式2Mg + O2 -> 2MgO,学生可以判断氧气是氧化剂,镁是还原剂。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

4. 氧化还原反应的意义和应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意义和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腐蚀、燃烧、电池等。

通过介绍这些应用,让学生了解到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 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考察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理解;2. 给学生提供一些反应方程式,让他们判断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3. 设计一些应用题,考察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应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验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性;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的探究,如探究电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构成。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

《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要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的视角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贯穿着整个高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并且为今后的电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模型,也会促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已经能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可以从该角度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定义,结合初中的知识,学生能说出一些氧化剂和还原剂,并且初中已经学过了化合价的判断,这是本堂课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2.能够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快速判断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

3.能够根据物质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现象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水平。

2.通过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诊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程度。

3.通过提炼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和思路的结构化。

4. 通过对铜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水平,初步建立价类二维的物质认知模型。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2.教学难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归纳法(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的归纳,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归纳)。

角色扮演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进行角色扮演)。

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为此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环节一是“温故知新”,通过对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反应,回顾双线桥分析该反应,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环节二是“总结提升”,通过对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具体分析,提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环节三是“基础铺垫”,通过对一些常见物质中的划线元素化合价的判断,使同学们建立起物质中的中心元素的意识,以便快速准确的判断化学变化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环节四是“拓展应用”,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已经理解了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关系,依据价类二维图预测物质的性质,对前边所学加以拓展应用,并初步建立价类二维的物质分析模型,为后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从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的角度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学生已经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实质是电子转移,这部分内容,教材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直接定义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通过讨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可推断该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条线:
反应物反应物性质实质元素(判断依据) 反应过程
还原剂→还原性→失e- →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
氧化剂→氧化性→得e- →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较强,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理解比较抽象,学生还是不容易理解,但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对电子转移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所面对的学生老师普遍反应说底子薄,基础差,但他们上课积极,在课堂上我应从最基本的知识慢慢渗透。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一些化学反应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初步了解化合价与氧化剂、还原剂关系的一般规律。

2、掌握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反应类型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能用化合
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的性质。

3、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的性质。

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媒体显示】
1.下列化学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Cu + Cl2 == CuCl2
Zn + H2SO4 == ZnSO4 + H2↑
CaCO3+ 2HCl == CaCl2+H2O+CO2↑
Cl2 + H2O== HCl + HClO
2.在以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哪些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指出含有这些元素的具体物质。

【交流•研讨】师生交流,共同总结
【板书】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是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

还原剂是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

【设问】在上述的反应中,哪些物质是氧化剂?哪些物质是还原剂?
【点评】学生复习旧知识,巩固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自然过渡到氧化剂、还原剂概念
【设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物质得电子,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从电子转移的观点说明氧化剂、还原剂的实质是什么?
【追问】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讨论,氧化剂、还原剂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分析】以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为例说明。

【归纳】氧化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板书】2、氧化性是氧化剂具有性质,即具有使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的性质。

还原性是还原剂具有性质,即具有使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的性质。

【点评】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对立统一关系。

【练习2】
下列化学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氧化剂?哪些是还原剂?
Fe+4HNO3 == Fe(NO3)3+2H2O+NO↑
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2H2O2 == 2H2O +O2↑
Fe2O3+3CO == 2Fe + 3CO2
【设问】分析练习2中元素的价态与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

【板书】3、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关系
【概述】含有最高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含有最低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含有中间价态的元素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迁移•应用】在一般情况下,下列物质反应中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
O2、Cl2、H2、Na、Cu、SO2、S2-、HNO3、浓H2SO4、Fe3+、HCl
【点评】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板书】4、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指导阅读】37页最后一自然段。

【小结】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元素(判断依据) 反应过程反应物反应物性质
失e- →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还原剂→还原性
得e- →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氧化剂→氧化性
【设问】怎样还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5、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
(2)双线桥法
【作业】P38页1、2、3、4、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