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精选集读后感

合集下载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读后感3篇汪曾祺经典选读后感1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

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

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

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

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

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是真情、真语言。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

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

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

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

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

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

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汪曾祺作品篇1我的深度阅读的对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对他的影响很淡很淡,也许是因为汪老这个人本来就并不招摇,在二十世纪40年代,汪老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了,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失去了成为文学泰斗的机会,而这场灾难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他的文字也开始变得成熟和淡淡的忧伤。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见了一个对未来有着无限希望的阳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独一生,那就让我站着,寻找那孤独的轨迹,我相信,孤独有一天会死去。

”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霎时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这样,汪曾祺在文坛创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张家界知青下乡,他体会了十年之苦,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个女工程师,因为一个莫须名的罪名,被划成右派,这和汪曾祺的经历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内心的真正的想法。

有他对这段生活的美好回忆,比如一篇小说《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说说笑笑,似乎留下了一连串欢声笑语,但我总觉的,这中间包含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伴随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现了神奇的效果,“我们带来一口袋莜面,顿顿饭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窝窝。

——莜面吃完了,三套大车会又给我们捎来的。

”“刚出屉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脸,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那是什么时候呀?——一九六○年!” “这两年他常发牢骚——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气。

”仿佛有一种对时代的埋怨,我常常读着他的小说想流泪,自己似乎也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他的苦痛,这应该也算是他的优越之处吧。

这样的文字在汪老的中却没有体现,他饱尝了天下的美食,对于美食文化兴致勃勃,他的友人曾这样评价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过饭,在座的宾客都把他视若一部毛边纸印刷的木刻菜谱。

听其用不紧不慢的江浙腔调讲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与典故,这比听他讲小说的写作方法还要有意思。

《人间草木》读后感(精选14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精选14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精选14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他们都说,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是的,每每拿起汪老先生的这本《人间草木》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温和慈祥的老者与你同坐在花园里,时而指着一颗恣意盎然的菊花诉说中国人艺菊的历史,时而打趣的告诉你说“螃蟹竟是横着走。

”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处处体现着汪老先生的做人方式:“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那份随和,那份安逸,那份喜爱,对于汪老先生而言草木便寄托着一切。

一颗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株花草便是一生……他说:“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草树木就显得更慢。

因此,要对花木更加倍爱惜。

;他记得”北京见过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所以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文字也是,生活也是。

汪老先生在这本书里对美食的描述也下足了功夫。

汪老先生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米饭在这位资深吃货下,都能转变为好几种美食,如那昆明的菌子——菌色似牛肝的牛肝菌,炒熟了会变成青绿色的青头菌还有雨季的特产果子——火炭煤,都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还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汪先生对于生机的解读。

生机是什么?不光是天涯芳草迷归路中草的茂盛,更是病叶还禁一叶霜中叶的顽强。

春意盎然,百花齐放,这是春的生机。

在悬崖绝壁上竖起一棵高大的松树,在没有阳光的峡谷里生长出一片地下森林,在没有养料的石缝里长出一株强壮的豆芽,这是坚强的生机。

一朵带着雨珠的缅甸花就能使汪曾祺先生心软软的,一点雨就能使汪曾祺先生想起《夜雨寄北》,引起淡淡的乡愁,想起四十年前那富有情味的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欧阳修说:“草木无情”但读过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后,人间的草木啊,一草一木,都是家的气息……《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汪老先生那一篇《胡同文化》是北京人的生活写照,那么朴实的语言,却留下无穷韵味。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10篇(优秀版)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10篇(优秀版)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一):读《汪曾祺文集》后,我梦见那位可爱的汪曾祺。

之所以用可爱来形容汪曾祺,是因为他的笔触里没有华丽、没有异想不到,即便在生活贫困的年月他也能持续那种特有的风度,用一种几近调侃的调调述说他在抗日战征时期的西南联大读书生涯,每次读及他大学时代的那些小故事,你会产生错觉,会误以为抗日战争时期是昆明城在演习娃娃过家家,不是吗你看汪曾祺的那些同学,人家忙里偷着乐呢许多许多的男生在跑警报的时候会手拿着女生喜欢的花生、瓜子,在女生的宿舍门口等候,所以跑警报的时期也是他们谈恋爱的绝佳时候,所谓的患难见真情,于是在这千百次的警报中,有些女生发现只有一个是真情的,有的女生则发生多个真情实意的男生,当然他们也会在防空洞里写对联、写诗,好玩吧!但也有不怕死的不跑警报的个例,如一个女生总是趁别人跑警报的时候洗澡,等那些人从防空洞里出来,人人排队洗澡时,她却好逍遥。

还有另一个男生,警报响了他也跑,可他不进防空洞,他来回在路上看,看有没有跑得急跑掉的财物或手饰,当然也偶有所得。

当然,汪曾祺书中不仅仅仅是那些跑警报的人没有怨言,连十年文革的劳动改造也让他在文字中淡化了哀伤,不信你能够看看他是怎样写老舍在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个冬日如何被逼无耐投太平湖自尽的。

其实在大学里就老听爱好文学的舍友提起汪曾祺,在她的眼睛里,汪曾祺的书是通俗易懂的,没有我们所读的哲学书籍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汪曾祺的人是可爱的,尽管着书立学,但是没有学者的讲究,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一付除了课本其余都不读的懒散作风,让我与汪曾祺擦肩而过。

时至今日翻阅两遍《汪曾祺文集》后,才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想想,如若早在十年前我有幸拜读,会不会让我人生更用心、更乐观、更阳光些是呀,日子就是这样的,愁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像他一样,每一天整装待发时放下生活的重负,淡化郁闷与忧伤,快乐的、简单的生活呢其实我很爱汪曾祺的文章,还有另一重意思,我是一个爱臭美的小女子,不但爱美衫、美裙还酷爱美食,但凡我有机会外出,必会想方设法到当地的菜市逛逛,然后带回一堆的特色调味品或干货,比如从成都带回鹃城豆瓣、花椒、核桃花、虫草花,从重庆带回秦妈火锅料和桥头火锅料,从武夷山带回岩耳和红菇,从龙胜带回煲汤的三七根和油茶果子等,把这些个宝贝收集回来,细细研究煮法,用一道道小菜赢得品尝者的赞许和期盼,即是我游玩回家对旅途的另一种回忆。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9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9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9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

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

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

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

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我并不赞同网络上大部分人所说,这是对人性最原始的复苏的赞美。

更有甚者,说这是对人类原始的爱的赞扬。

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

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己的爱。

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

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

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

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五大本,共20xx多页的电子书《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读完,共花了大概3个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说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经历以及所遇到的人,当然,还有很大篇幅是描写“天下美食”的,由此观之,汪曾祺必是吃货一枚。

汪曾祺的文字平实易懂,几乎与“华丽”二字没有交集,但却有一种让人能静心读下去的吸引力,有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

文章要达到这种水平,作者心态和写作功底都必须达到“双馨”才可。

我喜欢书中关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说及他谈到的一些关于写作的文章。

虽说我现在脑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讲出书中他具体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获的,最起码心态是变得平和了些。

要说到具体得到了什么,一时还真是无法言说。

很遗憾,汪曾祺并未发表过长篇小说(不知是否写过)。

或许是因为他的文字太过随意,不习惯做去精巧的设计吧。

总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读。

这是我读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东西。

对于没有的东西,我就不强拉硬扯了,这一点也是受汪曾祺的影响吧——平实真诚,不刻意卖巧。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风趣的笔法戏谑的语言记叙了当年西南联大里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跑警报。

文章背景是抗战时期的昆明,由于华北地区的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继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但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西南重镇——昆明,经常派出飞机对昆明进行轰炸,所以空袭警报在昆明城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声音。

为了躲避轰炸,每当拉响警报的时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转移,学生们也不例外,大家把这称作“跑警报”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报的侯姓同学,提着手提箱跑警报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报留在学校洗头和煮莲子的同学。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精选3篇)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精选3篇)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精选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1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人间草木》读后感大全(26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大全(26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大全(26篇)《人间草木》是2009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

汪曾祺系列的图书还有《打渔杀家·文化篇》、《四方食事·饮食篇》、《人间草木·人物篇》。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间草木》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就在今天早上,读完了汪曾祺老先生所写的散文集《人间草木》。

本来想写个梗概给大家看看,结果发现编后记中写的很全,写出了汪老被草木动物观察的细致,也写出了情怀。

那我只好没得写啦。

转念一想,我也是一个颇爱草木的人。

所以也就写写我与草木的二三事吧。

花里面我养过的花的品种搬着指头就可以算出来……但是我最爱家里的吊兰。

我记得那还是上小学时爷爷送给我的一盆。

嗯,到现在还活着!有啥趣事呢?就是我家那盆吊兰本来好好的,后来不行了,叶子泛黄,有的枝条软弱无力。

施肥浇水……都不管用,还是老样子。

后来觉得是土壤不行了,我和妈妈就开始给花做手术。

结果把土拿出来,把跟搬开,发现中间好大一个蛆。

原来是它,换了新土,铲除了害虫。

我的花自然健健康康,活到了现在。

吊兰开花,花是白色的,白中带点绿,有着黄色的蕊。

一切是那么淡雅素净,一切是那么有骨气。

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喜欢吊兰的原因。

我也喜欢竹子,同样也是喜欢她身上那股傲然挺立的气质,怎一个美字概括!后来去了南方,见的花更多了,长在高高的大树上的,或者长在盆里面的,或长在地面上的,或者依偎在大树旁边的,颜色有紫的黄的红的白的……但是我更加觉得花应该种植在人比较少的地方,因为那样,少了喧嚣,多了几分安静,该赏花的人还是会去赏的。

还记得学校桂16旁边的那颗花树,本该很美的,但就是因为种在了学生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少了几分美,每逢下雨,踩着花瓣,泥与雨水混合在一起,简直像一坨垃圾……汪老给《草花集》写了个序,还特别解释了一下草花不是花草,草花专指那些不名贵,但是容易种的花品种。

随便把她丢在那个旮旯里,只要给一撮土就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精选集》杂感
——文传
岳远燚
A1021
最初借这本《汪曾祺精选集》来看,是因为老师上课提起的《受戒》。

双手合十喊出一声“爱” ,一个小和尚与小姑娘的爱情,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单单那份纯真,就足足令人羡慕不已。

汪曾祺的作品乍读起来第一感觉是清新而淡雅,在叙事的主线中夹杂了许许多多或风土或人情的描写,就像一个贪玩的孩子行走在去往外婆家的路上,脚下不停,注意力却不停地被路边叫卖的小贩、打闹的孩童、闲聊的妇女吸引,左顾右盼。

《异秉》里写王二,眼睛要先飘到保全堂的柜台前,从账簿扫到算盘,仔细得一丝一毫也不放过。

他写八千岁,从八千岁写到宋侉子,从宋侉子写到虞小兰,随性而为,八千岁的形象却在悄然间生动起来。

《大淖记事》里写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原本曲折的情节却一点不让人觉得紧张,如同一位老者与自己面对面坐着拉着家常,谈天说地,娓娓道来,或叙景,或谈人,毫无顾忌,就像一位写意的国画大家,宣纸铺开,着淡墨三两笔,看似散乱无章。

再一番从容勾勒,复看时已似浑然天成,呼之欲出,令人拍案叫绝,无怪乎有人说汪曾祺的文字“融奇崛于平淡,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我深以为然。

说他的文字像孩子,是因为觉得孩子的眼里看不到政治,孩子的眼里没有忧伤,孩子的眼睛总是笼罩着一层单纯与清新。

透过这些文字,看不到那段荒唐岁月留下的痕迹,一张张面孔都仿佛游离在时间之外,他们有着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简单而快乐,连仅有的不快也被一笔带过。

《大淖记事》里,巧云和十一子本已情投意合约定终身,却被号长在夜半拨开了巧云房门。

本是个伤感的故事,在汪老笔下却感受不到那份沉重。

巧云的残废爹只是“一声叹息” ,邻里们骂了一句“这个该死的!”,轻描淡写中,我似乎有些迷惑了:是他们看得太轻?还是我们看得太重?
汪老的小说中,以小人物的描写最为传神,他们普通,而又让人心生敬意。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异秉》的王二为人装小吃时,一双手像做着一种熟练的
游戏,流转轻巧而又笔笔送到;《鸡鸭名家》里的陆鸭以鸭为名,有一手能和鸭子说话的绝活,单凭眼睛,就能说出每只鸭子的重量。

还有《故里三陈》、《岁寒
三友》、《鉴赏家》、《薛大娘》等等,篇篇写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人物,但平凡中都透着一股鲜活与可爱,一直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直到写这篇文章时才想起,是早年在一本杂志上看过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里面的泥人张、背头杨、张大力等人,汪曾祺小说里的人物和他们一样,平淡之中又各有闪光之处。

透过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透过汪老的字里行间,深埋着他对家乡浓浓的爱。

那个江南水乡高邮,是汪老心中的一片净土,也成为我心中一个美的所在。

我能想象出生活在一个古朴的江南小镇那样一副景象:细雨丝丝地飘着,漫步走出长长的老巷,顶着风吹在脸上的雨丝干净而醇香,踱到保全堂柜前坐下,闲适地和掌柜伙计聊侃着八千岁昨日闹的笑话、季陶民前日的新画作,看着门外一把把竹伞来来往往,和伞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一打着招呼,一天过去了。

汪曾祺的文章让我看到一种浑然天成的美,一种纯净的善良。

在网上看到一篇汪曾祺的访谈,访谈中汪老自己说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我想,或许只有这样单纯的初衷,才能写出这种不经雕琢的美吧。

汪曾祺,让我重新认识了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