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绪论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
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
”,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
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
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
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先来举两个例子: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
9_第九节歧义现象分析

3”的处所。 “名2”单指时不产生歧义
26
(十一) 名+ (不/没/没有)+动
鸡不吃了
小李没发现(有歧义)
甲:孩子不吃了 小李没有来(“名”是施事) 乙:烤鸭不吃了 衣服没找到(“名”是受事)
6
语法组合歧义
④ 结构层次不同产生的歧义
现代战争小说
a.
偏
正
b.
偏
正
他们三个一组
a.
主
谓
b.
主
谓
7
语法组合歧义
有的时候,结构层次的不同要在第二层才能显现出来。 如:打死老虎的人
打死老虎的人
a. 偏
正
述
宾
述补
打死老虎的人
b. 偏
正
述
宾
定中
8
语法组合歧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短语歧义的产生,既涉及到结 构层次方面,也涉及到结构关系方面。
甲组“数量”只能修饰“名1”,乙组“数量”只能修饰
20
(五)动+了+数量 + 的 + 名
a.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述宾
a.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述宾
定
中
定中
定
中
定中
b.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定中 述补
定中
b.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定中 述补
定中
甲: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 死了三天的狗(定中关系)
乙: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产生歧义的条件:
同(十一)。即: 1. “名”表示人或事物。 2. “动”是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既能由“名”发出,
语义学视角下的汉语歧义现象论

,
揭示引起歧义的因素 ; 第二 , 剖析歧 义的影响 ; 第
2 .一词 多音 引起 的歧义 例如 ,“ 这个人 还欠 款 1万元 ” 。在 这个 例子 中 ,
“ ” 还 如果读成 “ 6” 那么就 表示这 个人 目前 仍然欠 hi , 款1 万元 ; 但如果读成“h O ” 就表示这个人 目前已 un , 经偿还完 了 1 万元欠款 。 在汉 语 中有很 多词都有多个
李 群
( 德 职业 技 术 学 院 中 文 系 ,福 建 宁 福安 3 50 ) 5 0 0
摘
要 :汉 语 中存 在 着 许 多歧 义现 象 ,从 语 义 学 角 度 分 析 ,这 些 歧 义 现 象 的成 因具 有 类 型 化 特 征 。 同
时 ,汉语 的歧 义 现 象 既 有 积 极 作 用 , 有 消 极 影 响 。通 过 语 义 学 视 角 的 审 视 ,我 们 可 以消 除 汉 语 中 的 消 极 歧 又
读 音 , 同 的读 音 意 义 也不 同 , 果 产 生 了语 音 歧 义 。 不 结
三 , 到 消 除歧 义 的途 径 。 找
一
、
汉语歧 义现 象的成 因
歧义现象主要发生在句子层面 ,主要 是指一个 句
子 的 含义 不 明确 ,模 棱 两 可 ,可 以 引 起 两 种 或 者 两 种
汉语 也 不 例 外 。 作 为 一 门历 史 演 进 过 程 较 长 、复 杂 程 度 较 高 的 语
1 .同音字 引起 的歧义 例如 , 某人 问另一个 人 说 :“ 问您贵 姓? 对方 请 ”
回答 道 : 免 贵 姓 y 。” 这 个 例 子 中 ,“ 矗 可 以是 “ 在 y”
作 者 简 介 :李 群 (9 4一) 女 , 建 福 鼎 人 ,宁德 职 业技 术 学 院 中文 系 讲 师 ,研 究方 向 :现 代 汉语 研 究 17 , 福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在这句话 中 , 一种指代的是其他人 , 没有人认识这 个老 婆婆, 不知道老 婆 婆从 何 而来 , 另一 种 指代 的是 老婆 婆 自 己, 老婆婆到 了一个陌生 的地方 , 不 认识 任何一个人.
( 2 ) 结构关系造成的语 义歧义 “ 下雨天 留客天 留我不 留” 是 大家耳熟 能详 的一 一句话 .
汉语 中的歧 义现象存在 于不同角度 、 不 同层 面 , 是 一种 约定俗称 自然 产生 的现象 , 因此我们应该 总结其 原因 , 才 能
够找到避免歧 义的策略.
在 这句话的断句 中, 因为语 义关 系曾经产 生过不同的理解 . 第一种是 : “ 下雨天 ( , ) 留客 天 ( , ) 留我不 留 ( ? ) ” 第一
种是 “ 下雨 天 ( , ) 留客 ( 。 ) 天留( , ) 我不 留( 。 ) ” 第三 种是 “ 下雨天 ( , ) 留客天 ( , ) 留我不 ( ? ) 留( 。 ) ” 这种语 言结构 由
2 . 1 汉语 中的歧 义分类
于标点符号位 置的不 同 , 产生 了很大 的语言歧义. ( 3 ) 所属关 系不 同造成 的歧 义 所属关 系是愈发 结构 中比较 常 见 的一 种歧 义现象 , 其 体 现在语句 中 , 给人 以不 同的理解 , 却十分容易被人忽略.
例如: 这 是 小 白的 画 .
歧 义分类的种 类有 很多 , 其不仅体 现在音色方面 , 还体
现在形 与意上 , 造成 了人们理解 的不便 . 2 . 1 . 1 语音歧义 ( 1 ) 同音词可 能会 造成语 音 歧义 , 这 是 由 于上下语 句 没有 连接或者是出现断层的原因造成 的. 例如 : 她 的工 作是 管财物/ 财务 ( c a i W t 1 ) 的.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一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Breal在1893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年,Breal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StudiesintheScienceofMeanin g。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
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
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
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
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例句:甲:“请问您贵姓?”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
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例句:这个人好说话。
在这个例句中,“好”如果读作第三声的话,表明这个人好商量,不刁难人;如果读作第四声的话,表明那个人喜欢说话,一直说个不停。
汉语中有很多词都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意义,混淆读音就易产生语音歧义。
3、重音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句:最好买一个。
在这个例句中,如果重音放在“买”上面,意思是指“要买一个,而不是借或其它的方式”;如果重音放在“一个”上面,则表示“只买一个就行了,无需多买”。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不同的重音表达了说话人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能注意到这点,就会产生歧义。
(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词语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一般这些词的不同意义是有联系的。
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其常见,因为汉语中语素或词很多为多义。
词汇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例句:他已经走了。
在这个例句中,“走”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个是指“离开此处”,另外一个是“去世”,因为汉语中“走”可以作为“去世”的委婉说法来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词汇歧义。
2、同音异义引起的歧义例句:这儿的人多半是大学生。
在这个例句中,“多半”既可以理解为“超过一半”,说明数量;又可以理解为“大概、也许”,表示推测。
在这种情况下选用同音异义词易产生歧义。
3、同形引起的歧义例句:(1)他参军去了。
(2)这个班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例句(1)中,“参”读作“can”;在例句(2)中,“参”读作“cen”。
这是典型的同形字。
如果读者不掌握同形字就不能理解句子,因而产生歧义。
(三)、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指因语法关系或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四种情况。
1、兼类词引起的歧义例句:抽屉没有锁。
在这个例句中,“锁”既可以指实体的锁,也可以指动作“上锁”。
一个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难以确定是哪种词性,就会产生歧义。
2、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句:这张照片里是小明和小刚的爸爸。
这个例句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结构关系。
一种是“小明和小刚的爸爸”;一种是“小明”和“小刚的爸爸”。
不同的结构关系表达不同的含义,因此会引起歧义。
3、领属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句:这是小明的照片。
在这个例句中,“小明的照片”既可以理解为照片是小明的所有物,又可以理解为照片上的人是小明。
这是一种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
4、指向对象不明引起的歧义例句:他刚转到这所学校,很多人都不认识。
在这个例句中,“不认识”的指向对象不明确。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他不认识很多人,也可以理解为很多人不认识他。
这种句子不表述完整的话就会产生歧义。
三、歧义的影响(一)、积极影响在言语表达中巧妙地利用歧义,无论是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还是语法歧义,都可以具有含蓄、凝练、曲折、生动的表达效果,能使听者感到饶有风趣,余味无穷,因此歧义作为一种创造幽默效果的手段在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
例如古代《笑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伙子是睁眼瞎(不识字),跟人打官司,他自称是瞎子。
审判官问道:“你一双明亮的青白眼,怎么说是瞎子?”小伙子回答说:“老爷看小人是青白眼,小人看老爷是糊涂的。
”这两句话的本意是:“你看我看得清,我看你看不清。
”但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你看,我是清白的;我看,你是糊涂的。
”这个故事正是利用了歧义,达到了绝妙的讽刺效果。
此外,在相声、评书、谜语等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歧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事物都有两面,歧义固然有它的优点和用处,但是,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也有其缺点。
从表达的角度说,有歧义的语句容易引起误解,使交际受阻,甚至给表达者带来麻烦;从理解的角度说, 有歧义的语句容易背离表达者的原意,使认识走样,给理解带来偏差。
歧义的消极影响阻碍、限制我们的正常交际,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对歧义的分析和对其成因的全面探讨,把它的消极影响消除,使人们可以顺畅地进行交际。
四、歧义的消除为了不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际,我们必须对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歧义现象进行消除。
具体的消除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句内调整1、利用语音、重音例如前文中给出的例子:这个人好说话。
只要我们掌握了“好”的两种读音及其意义,在口语交际中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读音,歧义就可以被消除。
同理,说话时重音放置的不同位置也可以区别语义、消除歧义。
2、利用停顿就口语而言,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
例如:我讲不好。
这个例句可以有两种停顿方式。
一种是“我/讲不好”,表明不自信、不愿的态度;另一种是“我讲/不好”,表明了身份不合适的意思。
因此,停顿也对消除歧义有着显著的作用。
3、利用句式的变换例如“他倒了一杯水。
”是一个歧义句,既可以表示把水倒到杯子里,又可以表示把一杯水泼了。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句的句式变换为“他把一杯水倒了。
”,歧义就随之消失了。
4、利用语序的调整例如歧义句“两个学校的学生”可以调整为“学校的两个学生”,这样句子就不再有歧义,意思表达地清楚明确。
5、利用词语的增换例如:小明借了小刚一本书。
这句有歧义,我们不能确定小明与小刚谁是书的借出者,谁是借入者。
如果我们把这句加一个字,变为“小明借给了小刚一本书。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句外调整1、利用上下文语境例如“今天晚上不吃饭了”是有歧义的,因为在有的地区,饭指三餐;而在有的地区,饭特指米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消除歧义,譬如“今天晚上不吃饭了。
中午吃多了。
”与“今天晚上不吃饭了。
吃点面食吧。
”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截然不同的。
2、利用情景语境例如“我今天要做手术。
”这句有歧义的话结合不同的情景语境就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意义。
如果是一位医生说这句话,那他就是要给病人实施手术;如果是一位病人说这句话,那他就是要接受手术。
这样,歧义就被消除了。
当然,笔者的考虑比较有限,还有很多其他的消除歧义的方法,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消除歧义,促进交流。
五、结语歧义是一种普遍而且复杂的语言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引起歧义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原因,指出了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避免歧义的消极影响,同时充分利用歧义的积极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1] 高桂莲,陈颖,王海岩. 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1999(41).[2] 黄伯荣.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黄世平. 汉语歧义现象分析[J]. 科技信息: 科教视野,2007(35).[4] 康灿辉. 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