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烷烃知识点总结

必修2烷烃知识点总结
必修2烷烃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 甲烷的性质

知识概括:

一、甲烷的存在与结构 1.甲烷的存在

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中甲烷所占的体积分数一般为80%~97%。

思考题1 一般引起煤矿中瓦斯爆炸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案 甲烷。

2.甲烷的组成与结构

甲烷的分子式为CH 4。甲烷分子是一种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其中,碳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四个氢原子分别位于四面体的顶点。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四个完全相同的共价键(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等)。

思考题2 甲烷分子中所含的共价键有几种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 答案 一种(C —H 键);极性键。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甲烷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KMnO 4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

(2)可燃性: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状况下,1 mol 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

生成CO 2和液态水,放出890 kJ 热量。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

(3)取代反应

甲烷与Cl 2等物质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但光照时,混合物的颜色逐渐变浅,瓶壁出现油状液滴,瓶中有少量白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4+Cl 2――→光照

CH 3Cl +HCl 、CH 3Cl +Cl 2――→光照

CH 2Cl 2+HCl 、CH 2Cl 2+Cl 2――→光照CHCl 3+HCl 、CHCl 3+Cl 2――→光照

CCl 4+HCl 。

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的四种有机产物都不溶于水。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三种都是油状液体。

思考题3 下列关于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得生成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都是有机物 B .都不溶于水

C .有一种是气态物质,其余都是液体

D .有一种是无机物,其余都是有机物

解惑

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1.甲烷分子式的推导

若已知甲烷的密度在标准状况下是 g·L -1

,含碳75%,含氢25%,请确定它的分子式。

甲烷分子式的推导过程:

M =ρ× L·mol -1 = g·L -1× L·mol -1=16 g·mol -1

含碳原子的个数:N (C)=16 g·mol -1

×75%

12 g·mol

-1

=1 含氢原子的个数:N (H)= 16 g·mol -1

×25%

1 g·mol

-1

=4 所以,甲烷的分子式为CH 4 。 2.甲烷的分子结构及其特点

在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4个C —H 共价键,分子式为CH 4,结构如下:

(1)在电子式的基础上,用一条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所得的图式叫做结构式。省略了部分或全部短线的结构式叫做结构简式。甲烷的结构简式为CH 4(它同时也是甲烷的分子式)。

(2)图中的式子或模型,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的状况。电子式和结构式突出表达了分子里原子间连接的顺序和方式(化学键),结构简式是结构式的简化形式,但它们不能表示分子真实的空间结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以逼真的形式突出表达了分子里原子间连接的顺序、方式以及原子的相对体积和空间分布、分子的空间构型。

(3)从表达效果和便于使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平时的学习中最常使用的是结构简式,其次是电子式和结构式。

(4)在CH 4分子里,每个氢原子都以单键与碳原子结合,任意2个C —H 键之间的夹角都是109°28′,使CH 4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甲烷在组成与结构上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但其分子空间构型是认识复杂有机化合物分子空间构型的基础。

(5)判断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形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的方法一般可以通过研究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来确定。若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形,则其二氯代物只有一种(Ⅰ)。而若甲烷分子呈平面正方形,则其二氯代物可以有两种(Ⅱ、Ⅲ)。

(Ⅰ) (Ⅱ) (Ⅲ)

事实是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由此可判断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而非平面正方形。

二、甲烷的化学性质

甲烷分子结构稳定,通常不与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反应,也不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 4

溶液褪色。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甲烷也能发生某些反应。

1.氧化反应——甲烷的燃烧

点燃

kJ 热量。因此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沼气是理想的清洁能源。

[特别提醒]

经硫酸酸化的KMnO 4溶液有很强的氧化性,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经常通过观察某有机物是否能使紫色的酸性KMnO 4溶液褪色来判断其性质是否活泼等。

CH 4通入酸性KMnO 4溶液中,现象是溶液不褪色,证明了甲烷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即CH 4分子结构很稳定。

2.取代反应 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共存而不发生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地方就会发生反应。在光照条件下,CH 4与Cl 2发生下述反应:

反应并没有到此终止,生成的一氯甲烷继续与氯气反应,依次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和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这些反应可分别表示如下:

在这些反应里,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取代,生成四种取代产物(CH 3Cl ,CH 2Cl 2,CHCl 3,CCl 4)及HCl 的混合物。

[特别提醒]

①甲烷的取代反应要注意:

反应条件:光照(室温下,在暗处不发生反应,但不能用强光直接照射,否则会发生爆炸)。

反应物:纯卤素单质,如甲烷通入溴水中不反应。

反应不会停留在某一步,因此产物是5种物质的混合物。1 mol H 被取代需要1 mol Cl 2,认为1个Cl 2分子能取代2个H 原子是一个常见的错误。

②有机物参加的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有副反应发生,生成副产物,因此,有关有机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而用“―→”表示。

3.甲烷的高温分解反应 甲烷在1500 ℃以上的高温条件下能较完全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4――→高温

C + 2H 2 。

三、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区别

取代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含义是指连接上某些原子或原子团的同时,要断下来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对小分子而言,自身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参加取代,同时,另一部分和被取代下来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取代反应要形成两种产物。从反应物的类型来看,取代反应中至少有一种是有机物,另一种反应物既可以是有机物也可以是无机物;从分子组成的变化形式上看,有机物分子里被代替的既可以是原子又可以是原子团,代替连接到有机物分子中去的同样既可以是原子又可以是原子团。

而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之间的反应,产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它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典例导析

知识点1:甲烷燃烧的计算

例1 瓦斯爆炸是空气中含甲烷5%~15%(体积分数)时遇火所产生的,发生爆炸最剧烈时,甲烷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大约为( )

A.% B.%C.8% D.5%

跟踪练习1 将标准状况下的 L甲烷和 L氧气混合后点燃,恢复到原状况时,气体的体积共( )

A. L B. L

C. L D. L

知识点2:甲烷的取代反应

例2 将1 mol 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待反应完全后,测得四种有机取代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消耗的氯气为( )

A. mol B.2 mol C. mol D.4 mol

跟踪练习2 在光照条件下,将1 mol CH4与1 mol Cl2混合充分反应后,得到的产物是( )

A.CH3Cl 和HCl

B.CH2Cl2和HCl

C.CH3Cl 和CH2Cl2

D.CH3Cl、CH2Cl2、CHCl3、CCl4和HCl

同步测控

1.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投入巨资兴建“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管道输送到东部地区。这里所指的“西气”的主要成分是( )

A.CO B.CH4C.H2D.NH3

2.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其中不能

..反映出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 A.B.

C.D.

5.某有机物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组成的叙述中最合理的是( )

A.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C、H两种元素,可能含O元素

C.一定含C、H两种元素,一定不含O元素

D.一定含C元素,可能含H元素和O元素

9.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经较长时间的光照,生成物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

A.CH3Cl B.CH2Cl2

C.CCl4D.HCl

10.甲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 ,结构式为__________ 。1 g甲烷约含______个甲烷分子,4 g 甲烷与______mol H2O所含的分子数相等,与______g CO所含的原子数相等,与________L(标准状况下)NH3所含的电子数相等。

答案;;×1022;;;

11.将装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三个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瓶口后,分别作如下处理。写出实验现象:

(1)置于黑暗中:________________。

(2)将点燃的镁条靠近集气瓶外壁:__________________。

(3)放在有光线的房间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烷和氯气发生的

一系列反应都是____________(填反应类型),请写出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明显现象(2)爆炸 (3)黄绿色逐渐变浅,有油状液滴生成;取代反应;CH 4+4Cl 2――→光照

CCl 4+4HCl

14.将一定量的甲烷与足量的O 2混合后充分燃烧,将所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装有足量无水CaCl 2和NaOH 固体的玻璃管。结果盛NaOH 固体的玻璃管质量增加了 g ,则原来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A . L

B . L

C . L

D . L

第2课时 烷 烃

知识概括

一、烷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烃:只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碳氢化合物,也叫烃。

2.烷烃:烃的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结合,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这样的烃叫饱和烃,也叫烷烃。由于C —C 连成链状,所以烷烃又叫饱和链烃。

3.烷烃的组成通式为 C n H 2n +2 (n ≥1)。

思考题1 烷烃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大会如何变化 答案 逐渐增大。 二、烷烃的命名及性质 1.烷烃的简单命名

碳原子数在十个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个以上时,直接用汉字数字来代表碳原子数。

如CH 4:甲烷;C 4H 10:丁烷;C 7H 16:庚烷;C 12H 26:十二烷;C 17H 36:十七烷。 2.烷烃的性质

(1)烷烃的物理性质

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物理性质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烷烃熔沸点变化规律

(1)常温下,碳原子小于或等于4时均为气体(新戊烷常温下也为气体);随着碳原子数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烃沸点增大。

(2)碳原子数相同时,一般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3)随着碳原子数增加,相对密度逐渐增大,但都小于水的密度。

技巧:先比较相对分子质量,再看支链!

(烷烃同分异构体熔沸点变化规律:碳数越多,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越对称,熔沸点越低;.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状态:

由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C 小于等于4的烷烃为气态(新戊烷例外)、C5~C16的烷烃为液态; C 的个数在17个以上的,为固态)

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①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的数目来命名: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如:戊烷、辛烷等。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就用数字来表示。

如:十一烷、十七烷等。

②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来区别。如:戊烷 2、系统命名法

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①长:主链要最长,据主链碳数叫"某烷"

②多:把支链数最多的作为主链,支链作取代基。

① 近:主链中离支链较近的一端为起点依次编号:1、2、3… ② 小:支链位置之和要最小。

③ 简:跟起点靠近的取代基要最简单。

① 并:取代基如果相同,合并;如果不同,简单在前,复杂在后。

2,5—二甲基—3—乙基己烷; 8种。 考查命名一氯代物

(2)烷烃的化学性质

①烷烃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起反应。

②取代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条件:光照、卤素单质(气态)特点:连锁反应 ③氧化反应:

燃烧:C n H 2n+2 + O 2??→?点燃

n CO 2 +(n+1)H 2O C%火焰越大越明亮,烟越浓

不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思考题2 若乙烷与Cl 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多的是什么

答案 HCl 。

5个同 注意:

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有机物如CH 4、CH 3CH 3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如H 1

1、H 2

1、H 3

1 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如:O 2和O 3白磷和红磷金刚石和石墨 同种物质:组成、结构、性质都相同。分子式,结构式的形式或状态可能不同。如二氯甲烷、邻二甲苯

3.同系物

命名原则 2

13+n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系物为重点考察内容:要求官能团、苯环的种类和个数相等即为同系物

注意:分子式与同系物考察例如C2H4只可能为乙烯 C3H6可以为丙烯、环丙烷(注意官能团异构)

所以CH3CH=CH2的同系物为 C2H4而不是 C3H6

三、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现象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

2.同分异构体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存在

同分异构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也存在于无机物中以及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

思考题3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那么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是否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不一定,如H2SO4和H3PO4、C3H8和CO2等,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而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

(1)概念: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而分子结构不同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条件:两化合物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3)分类

1)碳链异构:由于碳原子的连接次序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

2)官能团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

3)官能团种类异构:由于官能团的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

主要有:单烯烃与环烷烃;二烯烃、炔烃与环烯烃;醇和醚;酚与芳香醇或芳香醚;

醛、酮与烯醇、环醚、环醇;羧酸与酯;硝基化合物与氨基酸;葡萄糖与果糖;蔗

糖与麦芽糖等。

4)顺反异构:立体异构的一种,由于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引起的,一般指烯烃的双键顺式异构体: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在双键同一侧的为顺式异构体。

反式异构体: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分别在双键两侧的为反式异构体。

顺反异构体产生的条件:a分子不能自由旋转(否则将变成另外一种分子);

b双键上同一碳上不能有相同的基团;

5)同分异构体常见模型:

一价饱和烃基分析CnH2n+1—:烃基的写法重点掌握

n=1 1种

n=2 1种

n=3 2种

n=4 4种

n=5 8种

……

二价饱和烃基分析—CnH2n—:

n=1 A—CnH2n—A 1种,A—CnH2n—B 1种;

n=2 A—CnH2n—A 2种,A—CnH2n—B 2种;

n=3 A—CnH2n—A 4种,A—CnH2n—B 5种;

n=4 A —CnH 2n —A 9种,A —CnH 2n —B 12种; ……

苯环三元取代分析:

3—A 3种,2—A 、—B 6种,—A 、B 、C10种。

4.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C 4H 10(2种)、C 5H 12(3种)、C 6H 14(5种)、C 7H 16(9种)

解惑

一、烷烃的结构特点

1.碳原子和碳原子之间以碳碳单键(C —C)相连。 2.碳原子和碳原子之间结合成链状。

3.碳原子的其余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 [特别提醒]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一定为偶数,烃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为偶数。 二、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1.同系物的特点

(1)同系物必须结构相似,即组成元素相同,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种类、个数与连接方式相同,分子组成通式相同。

(2)同系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或14的倍数。 (3)同系物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有一定的递变规律。如乙烷和丁烷都是烷烃,是饱和烃,分子中碳原子间都是以碳碳单键相连,故结构相似,且C 4H 10-C 2H 6=C 2H 4,即其分子组成相差2个CH 2原子团,所以乙烷和丁烷属于同系物。

2.同分异构体的特点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如正丁烷(CH 3—CH 2—CH 2—CH 3)和异丁烷CH(CH 3)3

的分子式都是C 4H 10,但它们的碳原子排列不同,即结构不同,所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特别提醒]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研究对象都是化合物。 三、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质量分数只占%,但是它的化合物,尤其是有机化合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迄今为止,从自然界发现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已超过3000万种,而且新的有机物仍在以每年近百万种的速度增加。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主要有:

1.有机物中每个碳原子可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碳之间也能相互形成共价键,不仅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或三键。

2.多个碳原子可相互结合形成碳链,也可形成碳环。

3.一个有机物的分子中可能只含有一个碳原子,也可能含有几千甚至上万个碳原子,而且有机物中普遍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

四、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般方法

实验式(也叫最简式)是表示化合物分子中所含各元素的原子数目最简单整数比的式子。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除以其实验式的式量就可以确定其分子式。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式或结构简式是每个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分析和推导能力,而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式或结构简式的前提是先确定其分子式,在分子式的基础上再根据某些性质推导出结构特点,从而确定出结构式或结构简式。

???

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分子式 1.确定实验式的方法

(1)根据各种元素的质量之比:如丁烷中m (C)∶m (H)=24∶5,则n (C)∶n (H)=2412∶5

1

2∶5,可知其实验式为C 2H 5。

(2)根据燃烧产物的量:如1 mol 某烃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可知该烃的实验式为CH 3。

2.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1)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M =ρ 。

(2)根据气体的相对密度,M =D ·M r (D 为相对密度,M r 为已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3)平均相对分子质量=Μ1×a %+Μ2×b %+…(Μ1、Μ2……表示各组分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a %、b %……表示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

(4)根据定义计算:M =m /n (m :质量,n :物质的量)。

3.用相对分子质量除以实验式的式量,得到的整数倍数值,与实验式相乘,就得到了分子式。如果实验式的式量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那么实验式就是该化合物的分子式。关于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是有机化学中经常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经常遇到的一种题型。

典例导析

知识点2:同系物的概念及判断 例2 下列各组物质中不属于...

同系物的是( )

解析 对题中的各组物质以同系物的概念为标准进行判断可知,只有C 项中的物质不属于同系物。

答案 C

跟踪练习2 下列关于同系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同系物一定具有相同的实验式 B .同系物能符合同一通式

C .相邻的同系物彼此在组成上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

D .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基本相似,物理性质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答案 A

知识点3:同分异构体

例 3 CH 4分子的结构是由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正方形的平面结构,理由是( )

A .CH 3Cl 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B .CH 2Cl 2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C .CHCl 3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D .CCl 4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跟踪练习3 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 ) A .具有相同的通式 B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 .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D .分子式相同,但分子内碳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 答案 D

4.不饱和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碳原子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小于饱和链烃里的

氢原子数,这样的烃叫不饱和烃。

饱和烃:在烃中,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

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以充分利用,都达到“饱和”。这

样的烃叫饱和烃,又叫烷烃。

5.基:中性的原子或原子团,不能电离,烃分子中去掉一个或几个氢原子后剰余的含有末成对电子的原子团。

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X(卤原子) —OH(羟基) -CHO (醛基) -COOH (羧基)—NO2(硝基) --SO3H (磺酸基)(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 (醚键) (羰基)(酯基) -NH2(氨基)等

种类实例含义应用范围

化学式

(分子式)CH4、C2H2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

的,可反映出一个分子中原子

的数目和种类。

多用于研究分子晶体

最简式(实验式)乙烷的最简式CH3,

C6H12O6的最简式为

CH2O

(1)表示物质组成的各元素原

子最简整数比的式子。

(2)由最简式可求最简分子

量。

(1)有共同组成的物质

(2)离子化合物、原子

晶体常用它来表示组成。

电子式用小黑点等记号代替电子,表

示原子最外层电子成键情况的

式子。

多用于表示离子型、共价

型的物质。

结构式(1)具有化学式所能表示的意

义,能反应物质的结构。

(2)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或

排列顺序的式子,但不表示空

间构型。

(1)多用于研究有机物

的性质。

(2)由于能反映有机物

的结构,有机反应常用结

构式表示。

结构简式

(示性式)CH3-CH3

结构式的简便写法,着重突出

结构特点(官能团)

同“结构式”

键线式(骨架式)对结构式的进一步简化,同样

突出结构特点(官能团)

常用于表示复杂有机物

的结构。不能代替结构

式。

球棍模型小球表示原子,短棍表示价键用于表示分子的空间结

构(立体形状)

比例模型用不同体积的小球表示不同的

原子大小

用于表示分子中各原子

的相对大小和结合情况。

(三)几种分子的基本结构模型:

空间构型结构特点

同步测控

2.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不可能

...具有( )

A.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B.相同的结构

C.相同的通式D.相同的分子式

3.下列是四种烷烃分子的结构模型图,其中沸点最高的是( )

mol某烷烃完全燃烧,需要8 mol氧气,这种烷烃的分子式是( )

A.C3H8B.C4H10C.C5H12D.C6H14

6.等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H4B.C2H6C.C3H6D.C6H14

7.标准状况下,将35 mL某气态烷烃完全燃烧,恢复到原来状况下,可得到140 mL 二氧化碳气体,则该烷烃的分子式为( )

A.C5H12B.C4H10C.C3H6D.C3H8

8.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石墨与金刚石

9. mol某烷烃完全燃烧后,将生成的气体缓慢通过盛有L 2 mol·L-1的NaOH溶液中,生成的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该烷烃为( )

A.甲烷B.乙烷C.丙烷D.丁烷

10.下列物质中,互为同系物的有____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______________,属于同位素的有____________,是同一种物质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②④⑦⑩(或②⑥⑦⑩);④和⑥;⑧和⑨;①和③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与'x轴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与'y轴平行,长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rh Sπ 2 = 圆柱侧 ' 2 1 ch S= 正棱锥侧面积 rl Sπ = 圆锥侧面积 ') ( 2 1 2 1 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l R r Sπ) (+ = 圆台侧面积 ()l r r S+ =π2 圆柱表 ()l r r S+ =π 圆锥表 ()2 2R Rl rl r S+ + + =π 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必修2数学知识点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l r S ??=π2侧面 ⑵圆锥侧面积:l r S ??=π侧面 ⑶圆台侧面积:l R l r S ??+??=ππ侧面 ⑷体积公式:

h S V ?=柱体;h S V ?=3 1锥体; () h S S S S V 下下上上台体+?+=31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323 44R V R S ππ==球球,.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6、线线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7、线面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相交。 8、面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9、线面平行: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0、面面平行: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 (2 (3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E D A P- C B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7 2 3 4 (1 (2h 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球=3 4 3 R π ;S 球面 =2 4R π 第二章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1、平面 ①平面的概念:A.描述性说明;B.平面是无限伸展的;

②平面的表示: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表示,如平面α(通常写在一个锐角内); 也可以用两个相对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平面BC;或用所有字母表示,如平面ABCD。 ③点与平面的关系:点A在平面α内,记作Aα∈;点A不在平面α内,记作Aα? 点与直线的关系:点A的直线l上,记作:A∈l;点A在直线l外,记作A?l; 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直线l在平面α内,记作l?α;直线l 不在平面α内,记作l?α。 2 ?=∈ , A B A B l P l 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3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a、b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引直线a’∥a,b’∥b,则把直线a’和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和b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注: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 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 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二 ·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 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 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 五棱柱 ' ''''E D C B A ABCDE -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 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 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 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四棱台ABCD —A'B'C'D'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 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 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 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 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 2.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