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精选

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精选本文档旨在为小学科学3-6年级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精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实验能力。
3年级实验精选实验一:测量温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了解温度的概念和如何使用温度计。
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了解温度的概念和如何使用温度计。
实验材料:温度计、水、冰块、杯子、温水、热水。
温度计、水、冰块、杯子、温水、热水。
实验步骤:1. 将温度计置于室温下,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2. 将温度计放入冰水中,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3. 将温度计放入温水中,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4. 将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结果:记录每次测量的温度读数,并观察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
记录每次测量的温度读数,并观察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
实验结论: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温度较低时,温度计的读数较低;温度较高时,温度计的读数较高。
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温度较低时,温度计的读数较低;温度较高时,温度计的读数较高。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了解长度的概念和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了解长度的概念和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实验材料:尺子、书、铅笔、橡皮、手表等物体。
尺子、书、铅笔、橡皮、手表等物体。
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物体,使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记录结果。
2.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实验结果:记录每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并观察不同物体的长度差异。
记录每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并观察不同物体的长度差异。
实验结论:尺子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不同物体的长度有所差异。
尺子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不同物体的长度有所差异。
4年级实验精选实验三:水的沸腾温度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了解水的沸腾温度。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了解水的沸腾温度。
实验材料:水、烧杯、温度计、火源。
水、烧杯、温度计、火源。
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实验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一:漂亮的彩虹雨。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1个、小杯子4个、剃须泡沫、食用色素4瓶、滴管(勺子或注射器均可替代)、水。
实验步骤:1.稀释食用色素。
小杯子中装少量清水,让孩子往杯里滴入食用色素,搅拌均匀。
2.在玻璃杯里倒入2/3的清水,在杯顶挤上大量剃须泡沫,做出云朵的形状。
3.用滴管依次吸取有色液体滴到云朵上,看它变成彩虹雨慢慢落在杯子里。
解密时刻:这个实验与密度有关,因为刮胡泡沫由大量小气泡组成,密度低于水,所以是浮在上面的,跟木头密度小于水浮在水面上是一个原理。
滴入色素后,色素迅速渗过泡沫到达水面,色素的密度比水大,所以当色素到水面时,就能以较快地速度向密度更低的水中扩散,形成“彩虹雨滴”的现象。
科学实验二:漂浮的硬币。
实验材料:一次性杯子、曲别针、硬币、水。
实验步骤:1.将一次性杯子装满水。
2.用手将曲别针或硬币放到水面,观察其是否会沉入水中。
3.将曲别针折成L状小工具,托住曲别针或硬币,再次将曲别针或硬币放入水中,观察其是否会沉入水中。
解密时刻:没有使用工具,曲别针或硬币在入水时难以保持平衡,水的表面张力被破坏,于是曲别针或硬币沉入水中。
当使用曲别针制作的小工具时,比较利于保持平衡,水的表面张力托住了曲别针,于是就漂浮在水面。
科学实验三:拉不开的两本书。
实验材料:两本书。
实验步骤:1.将两本书的每一页依次重叠。
2.然后尝试和孩子拉开它们,但你们会发现,怎么拉都拉不开。
解密时刻:物体接触并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就会产生摩擦力,拉力大于摩擦力或接触面较光滑时,就能分开两个物体。
当拉力小于摩擦力时,两个物体就难以分开了。
科学实验四:五颜六色的娃娃菜。
实验材料:娃娃菜、色素、塑料杯。
实验步骤:1.在三个杯子中分别倒入不同颜色的色素。
2.向杯中倒入水。
3.将娃娃菜菜叶放入杯中。
4.静置一天左右,就会发现杯子中的娃娃菜变色了。
解密时刻:植物是通过根部吸收水分的,叶子中有很多“管道”,“管道”半径越小,水份上升高度越大。
物理实验1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Δx =aT 2).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1)作用:计时仪器,每隔0.02 s 打一次点.(2)工作条件⎩⎪⎨⎪⎧电磁打点计时器:4 V ~6 V 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220 V 交流电源 (3)纸带上点的意义:①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②通过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可以利用纸带上打出的点来确定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2.利用纸带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不同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v 4、…,若v 2-v 1=v 3-v 2=v 4-v 3=…,则说明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等,由此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a =Δv Δt =Δv 1Δt =Δv 2Δt=…. (2)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x 1,x 2,x 3,x 4…,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 =aT 2.3.速度、加速度的求解方法(1)“逐差法”求加速度:如图1所示的纸带,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T ,且满足x 6-x 5=x 5-x 4=x 4-x 3=x 3-x 2=x 2-x 1,即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a 33,这样可使所给数据全部得到利用,以提高准确性.图1(2)“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得到如图2所示的纸带,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T ,n 点的瞬时速度为v n .即v n =(x n +x n +1)2T .图2(3)“图象法”求加速度,即由“平均速度法”求出多个点的速度,画出v -t 图象,直线的斜率即加速度.图4图5三、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四、实验步骤1.仪器安装(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图3所示,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图32.测量与记录(1)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2)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从后边便于测量的点开始确定计数点,为了计算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点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 =0.1 s .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设计的表格中(3)利用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4)增减所挂钩码数,再重复实验两次.3.数据处理及实验结论(1)由实验数据得出v -t 图象①根据表格中的v 、t 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仔细描点,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对于每次实验,描出的几个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 ②作一条直线,使同一次实验得到的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这条直线就是本次实验的v -t 图象,它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由实验得出的v -t 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两条途径进行分析 ①分析图象的特点得出: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5所示,当时间增加相同的值Δt 时,速度也会增加相同的值Δv ,由此得出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②通过函数关系进一步得出:既然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v随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v=kt+b,显然v与t成“线性关系”,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五、注意事项1.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要符合要求.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和更换复写纸.3.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4.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5.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 s=0.1 s.6.小车另一端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者速度太小,使纸带上的点过于密集.7.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相邻计数点间所选的时间间隔T.8.测x时不要分段测量,读数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计算a时要注意用逐差法,以减小误差.考点一完善实验步骤例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步骤如下,其中错误的步骤有________.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源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D.取下纸带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加速运动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以上步骤完善并填写在横线上(遗漏的步骤可编上序号G、H……);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纸带数据的处理例2(2010·广东理综·34(1))如图6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图6(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2)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图7B 两点间距x =________;C 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例3 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如图7.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在平板上标出A 、B 两点,B 点处放置一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时间.实验步骤如下: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d ,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m ;②用直尺测量A 、B 之间的距离s ,A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 1,B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 2;③将滑块从A 点静止释放,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t ;④重复步骤③数次,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t ;⑤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F f 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cos α;⑥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步骤②③④⑤,作出F f -cos α关系曲线.(1)用测量的物理量完成下列各式(重力加速度为g );①斜面倾角的余弦cos α=________________;②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________;③滑块运动时的加速度a =______________;④滑块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F f =________.(2)测量滑块挡光长度的游标卡尺读数如图8所示,读得d =________________.图8实验原理迁移创新高考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即所谓情境新而知识旧.因此做实验题应注重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用教材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处理新问题.针对本题,纸带的处理、游标卡尺的读数、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都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只要熟练掌握,就不难解答本题.图9 1. 如图9所示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一部分.图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测得第二个、第三个计数点与零点相距d 2=6.0 cm ,d 3=10.0 cm ,则 (1)第一个、第四个计数点与零点相距d 1=________;d 4=________;(2)物体经过第一个、第二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v 1=_____,v 2=________;物体的加速度a =________.2.(2010·重庆理综·22(1))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 =50 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10所示,A 、B 、C 、D 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x A =16.6 mm 、x B =126.5 mm 、x D =624.5 mm.图10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2)打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取2位有效数字);(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用x A 、x B 、x D 和f 表示).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11所示,是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图11(1)在打点计时器打B 、C 、D 点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 B =________ m/s ;v C =________ m/s ;v D =________ m/s.(2)在如图12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小车的v -t 图象.图12(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是________,此速度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13所示,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图13图14(1)所需器材有打点计时器(带导线)、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铁架台和带夹子的重物,此外还需____(填字母代号)中的器材.A .直流电源、天平及砝码B .直流电源、毫米刻度尺C .交流电源、天平及砝码D .交流电源、毫米刻度尺 (2)通过作图象的方法可以剔除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程度.为使图线的斜率等于重力加速度,除作v -t 图象外,还可作________图象,其纵轴表示的是__________,横轴表示的是________.5.(2011·课标·23)利用图14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 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滑至乙所用的时间t .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甲、乙之间的距离s ,记下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1)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 、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 t 、测量值s 和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15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s t-t 图线;图15(3)由所画出的s t-t 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________m/s 2(保留2位有效数字).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6甲所示的滴水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实验过程如下:在斜面上铺上白纸,用图钉固定;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小车的末端,在小车上固定一平衡物;调节滴水计时器的滴水速度,使其每0.2 s滴一滴(以滴水计时器内盛满水为准);在斜面顶端放置一浅盘,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调好的滴水计时器盛满水,使水滴能滴入浅盘内;然后撤去浅盘并同时放开小车,于是水滴在白纸上留下标志小车运动规律的点迹;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立即将小车移开.图乙为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用刻度尺量出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是x01=1.40 cm,x12=2.15 cm,x23=2.91 cm,x34=3.65 cm,x45=4.41 cm,x56=5.15 cm.试问:图16(1)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课本上介绍的________原理类似.(2)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v4=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课堂探究例1 AD G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BEFCADG 例2 (1)0.02 s (2)0.70 cm 0.100 m/s例3 (1)①1s s 2-(h 1-h 2)2 ②d t③d 22s t 2 ④mg h 1-h 2s -m d 22s t 2(2)3.62 cm 随堂训练1.(1)2.67 cm 14.67 cm (2)30 cm/s 36.67 cm/s 66.67 cm/s 22.(1)0.1 (2)2.5(3)(x D -3x B +2x A )f 2753.见解析4.(1)D (2)v 22-h 速度平方的二分之一 重物下落的高度 5.(1)s =v t t -12at 2或s t =v t -12at (2)见解析中图 (3)2.06.(1)打点计时器 (2)0.20 0.19。
实验1 静水压强实验

实验一静水压强实验 1.1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用测压管测量静水压强的方法,通过对水静力学现象的实验分析,加深理解水1.静力学方程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Zp Z,、观察在重力作用下液体任意点的位置水头和测压管水头压强水头2. 验证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的基本方程;pp?p??ppp时静水中某一点的压强,分析各测压管水头变测量当和、3.a0a0a0化规律,加深对绝对压强、相对压强、表面压强、真空压强和真空度的理解; 4.学习测量液体比重的方法; 1.2静水压强实验的原理在重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下不可压缩的均质液体,其基本方程为pp21C??Z? Z??(1-1)21???p Z为单位重量液体的为单位重量液体相对于基准面的位置高度或称位置水头;式中,??p?Z p称为测压管为静止液体中任意点的压强;压能或称压强水头;为水的重度;水头。
)的物理意义是:静止液体中任一点的单位位能和单位压能之和为一常数,而方程(1-1?pZ?表示单位重量液体具有的总势能,因此也可以说,在静止液体内部各点的单位重量液体的势能均相等。
几何意义是:静止液体中任一点的位置高度和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之和为一常数。
静水压强方程也可以写成?h?p?p(1-2)0p h为由液面到液体中任一点的深度。
上式说明,为作用在液体表面的压强;式中,在静0?p ph与液体容重,等于表面压强加上该点在液面下的深度止液体中,任一点的静水压强0的乘积之和。
表面压强遵守巴斯家原理,等值地传递到液体内部所有各点上,所以当表面压p ph与该点在液面下的深度)可知,静止液体中某一点的静水压强一定时,由式(1-2强0成正比。
p,则式(1-2如果作用在液面上的是大气压强)可写为a?hp?p?(1-3)a p与液体重上式说明当作用在液面上的压强为大气压强时,其静水压强等于大气压强a?h乘积之和。
这样所表示的一点压强叫做绝对压强度(当液面上压强不等于大气压和水深p表示)。
最新部编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

最新部编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1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 实验2:探究水的状态变化
- 实验3:测量物体的重量和长度
2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研究静电现象
- 实验2:探索材料的吸水性
- 实验3:观察不同动物的特征
3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 实验2:研究磁铁的吸引力
- 实验3: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4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观察物体的密度差异
- 实验2:分析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 实验3: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探索声音的传播与消散
- 实验2:研究电路的组成和用途
- 实验3: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6年级科学实验
- 实验1:研究物体的折射现象
- 实验2: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 实验3: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变化
以上为最新部编小学1-6年级的科学实验内容,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将能够亲手操作,体验科学知识的奇妙之处,提高实践能力
和科学思维。
试验一_寄存器试验

1实验一:寄存器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包括累加器A ,工作寄存器W ,数据寄存器组R0..R3,地址寄存器MAR ,堆栈寄存器ST ,输出寄存器OUT 。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说明: 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因为我们的模型机是8位的,因此在本模型机中大部寄存器是8位的,标志位寄存器(Cy, Z)是二位的。
COP2000用74HC574来构成寄存器。
74HC574的功能如下:1. 在CLK 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8个触发器中74HC574工作波形图第一部分:A,W寄存器实验寄存器A原理图寄存器W原理图寄存器A,W写工作波形图连接线表- 2 -将22H写入A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22H置控制信号为: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22H被写入A寄存器。
将33H写入W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3H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被写入W寄存器。
体会:1.数据是在放开CLOCK键后改变的,也就是CLOCK的上升沿数据被打入。
2.WEN,AEN为高时,即使CLOCK有上升沿,寄存器的数据也不会改变。
第二部分:R0,R1,R2,R3寄存器实验3- 4 -寄存器R 原理图寄存器R 写工作波形图连接线表将33H 写入R0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3HR0寄存器。
放开CLOCK 键,CLOCK 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 被写入R0寄存器。
实验1-上皮组织

2 1
找到腺泡,注
意与导管区分。染
色深的为浆液性腺
泡,染色浅的为粘 液性腺泡。
1.浆液性腺泡
3
2.粘液性腺泡
3.导管
高倍镜
浆液性腺细 胞为锥体形,核 圆近基底部,细 胞质嗜酸性;粘 液性腺细胞也呈 锥体形,核扁位 于基底部,胞质 嗜碱性,染色浅。
1.浆液性腺细胞
2.粘液性腺细胞
2 1
图30 混合性腺(下颌下腺) 1浆液性腺泡 2黏液性腺泡 3混合性腺泡 4导管 ↑浆半月
实验一: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观察并绘图:单层柱状上皮(HE小肠) 观察:
单层扁平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骨骼肌 骨磨片 血涂片
示教: 疏松结缔组织
一、单层扁平上皮(表 面观)
本片为肠系膜铺片, 硝酸银染色。
低倍镜:选择标本最薄 (染成淡黄色)处观察。
高倍镜:由于银离子沉 积在间皮细胞之间,故 细胞轮廓清楚。从表面 看,细胞为多边形,边 缘呈锯齿状,相邻细胞 互相嵌合,排列紧密, 细胞核为圆形,位于中 央,色浅。
三、单层立方上皮: 肉眼观:标本呈块状,其下方染成蓝色、凸凹不平的一面为膀胱的内表面。
1. 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在标本浅染处可见许多由单层立方上皮围成的管道的断面。
本片取材于动物肾脏。 细胞排列密集,高度大于宽度,核长椭圆形,靠近细胞基底部。
二、单层扁平上皮(侧面观) 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图3 疏松结缔组织光镜图
1 1.复层扁平上皮
高倍镜:
上皮基底部是一
层立方或矮柱状细胞,
核圆或椭圆形,胞质
嗜碱性,细胞界限不
清;中间的多层细胞
1
为多边形,细胞界限
实验1实验报告

实验1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理解,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
(根据实际实验内容填写对应的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1.(列出所用仪器的名称)
2.(列出所用材料的名称)
四、实验步骤
1.(详细描述实验的各个步骤,注意顺序和细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列出实验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
2.(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可以进行图表展示)
六、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结论)
七、实验总结
1.(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八、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中参考的文献或资料,按照规定格式书写)
以上是实验1的实验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格式要求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不同学校、不同实验室对实验报告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请务必在撰写实验报告前仔细阅读所提供的实验指导书或相关规定,并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调整。
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完整性对于实验成果的总结和学习效果的评估都至关重要,希望您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报告的撰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调试程序的使用与简单程序的调试
一、实验内容
DEBUG调试工具的使用和8086简单程序的调试。
二、实验目的
1.掌握调试程序DEBUG的使用方法。
2.熟悉简单程序的调试过程。
三、实验说明
DEBUG是专门为汇编语言设计的一种调试工具。
其功能很强,能够检查、修改寄存器与存储器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汇编与反汇编,跟踪执行或连续执行程序,以及进行磁盘文件的读写。
在DOS提示符下,键入DEBUG及回车便可进入调试程序:
A>DEBUG
- (“-”为DEBUG的提示符)
1.显示、修改寄存器命令R
格式1:-R
显示所有CPU寄存器的内容及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
格式2:-R 寄存器名
显示该寄存器的内容,随后若键入新的内容并回车,则该寄存器被赋予新的内容;若仅回车,则没有修改。
2.显示内存单元内容命令D
格式1:-D
从DS:100H处开始显示或接着再显示80H字节内存单元
格式2:-D地址
从“地址”处开始显示80H字节内存单元的内容。
3. 修改内存单元内容E
格式1:-E地址
显示该地址及内容,随后若键入新的内容,则该单元内容被修改;若按空格键,则显示下一单元内容等待修改;若按回车则结束命令。
4.汇编命令A
格式1:-A
从CS:100H处开始汇编或接着再开始汇编。
格式2:-A地址
从“地址”处开始汇编,新的一行最前面按回车则结束命令。
5.反汇编命令U
格式1:-U
从CS:100H处开始反汇编或接着再开始反汇编。
格式2:-U地址
从“地址”处开始反汇编。
6.跟踪命令T
格式1:-T
从CS:IP现行值开始执行一条指令。
格式2:-T=起始地址
从“起始地址”处开始执行一条指令。
7.执行命令G
格式1:-G
从CS:IP现行值开始连续执行下去。
格式2:-G=起始地址
从“起始地址”处开始连续执行下去。
格式3:-G 断点地址
从CS:IP现行值开始连续执行,遇到“断点地址”处停止执行。
格式4:-G=起始地址断点地址
从“起始地址”处开始连续执行,遇到“断点地址”处停止执行。
8.退出命令Q
格式:-Q
退出DEBUG调试程序
四、实验内容
1.寄存器操作
实验程序和实验步骤如下:
XXXX:0100 DEC AL
XXXX:0102 MOV CH,AL
XXXX:0104 INC AX
XXXX:0105 MOV BX,AX
XXXX:0107 MOV DX,2900
XXXX:010A ADD AX,DX
XXXX:010C XCHG DX,SI
XXXX:010E LEA DI,[BX+SI]
XXXX:0110 MOV CL,04
XXXX:0112 ROL SI,CL
XXXX:0114 LEA DX,[SI+0880]
XXXX:0118 NOP
①.进入DEBUG状态后,用-A命令将程序(助记符形式)输入。
②.用-U命令进行反汇编显示。
③.用-T命令依次执行指令,观察寄存器内容的变化,直到最后一条指令为止。
如何重新再做一
遍?
④.将AX,BX,CX,DX,SI,DI清零。
⑤. 用-G=0100 0118命令执行程序。
⑥.将AX,BX,CX,SI,DI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存储器操作
实验程序和实验步骤如下:
XXXX:0100 MOV BX,0800
XXXX:0103 MOV WORD PTR [BX],1234
XXXX:0107 ADD WORD PTR [BX],ABAB
XXXX:010B MOV WORD PTR [BX+10],5678
XXXX:0110 MOV AL,[0810]
XXXX:0113 ADD AL,[0811]
XXXX:0117 DAA
XXXX:0118 MOV SI,0010
XXXX:011B SUB BYTE PTR [BX+SI],79
XXXX:011E INC WORD PTR [SI+0800]
XXXX:0122 XOR WORD PTR [0810],0F0F
XXXX:0128 NOP
①. 进入DEBUG状态后,用-A 0100命令将程序输入。
②.用-U命令进行反汇编显示。
③.用-R IP命令设置IP=0100
④.用-T命令依次执行指令。
用-D 0800命令观察有关存储单元内容的变化。
如此交替重复进行,
直到最后一条指令。
⑤.用-G=0100 0128命令执行程序。
⑥.将偏移地址为0800和0810的内存单元的内容(字)记录下来。
3.字符串操作
实验程序和实验步骤如下:
XXXX:0100 MOV DI,0800
XXXX:0103 MOV CX,0005
XXXX:0106 MOV AX,1234
XXXX:0109 REP STOSW
XXXX:010B NOP
XXXX:010C MOV SI,0800
XXXX:010F MOV DI,0A00
XXXX:0112 MOV CX,000A
XXXX:0115 REP MOVSB
XXXX:0117 NOP
XXXX:0118 MOV SI,0800
XXXX:011B MOV DI,0A00
XXXX:011E MOV CX,000A
XXXX:0121 REPZ CMPSB
XXXX:0123 NOP
XXXX:0124 MOV DI,0A00
XXXX:0127 MOV CX,000A
XXXX:012A MOV AL,41
XXXX:012C REPNZ SCASB
XXXX:012E NOP
①. 进入DEBUG状态后,用-A 0100命令将程序输入。
②.用-U 0100命令进行反汇编显示。
③.用-R IP命令设置IP=0100。
④.用-T命令依次执行指令。
用-D 0800/0A00命令观察有关存储单元内容的变化。
如此交替重复
进行,直到最后一条指令。
⑤.用-G=0100 0117命令执行程序到0117。
⑥.用-G 0123/012E命令执行程序。
DI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⑦.重新做⑤,用-E 0A20命令设置(0A20)=41,再重新做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