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德性是利己的

合集下载

德性为何是可欲的——德性、价值与人的现实生活

德性为何是可欲的——德性、价值与人的现实生活
Julia Driver,Ethics:The Fundamentals,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 1
[ 英] 鲍曼、梅:《 社会学之思》 ( 第二版) ,李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第 26 页。
杨国荣:《 意义世界的生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303 页。
(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62)
[ 摘 要] 德性为何是可欲的? 对该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德性、价值与人的生活三者
关系的理解。 德性以合乎人性需要的价值为根本内容。 无论是凝聚于主体的德性,还是
表达主体需求的价值,均生成并展现于人的现实生活。 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合乎人
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释“ 仁” 德,此处的“ 礼” 虽然以规范、体制为形式,却以特定社会的需要为判准。 正是从这个意
义上说,“ 德性的源头在于社会价值观的内化或灌输” ,将一定的社会风俗( ethos) 或规范( 儒家的
“ 礼” ) 凝于个体,成为稳定的内在品格。
德性不仅具有道德内涵,而且也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意义。 人的社会性与伦理性在德性的构成中
芙·西蒙( Yves R Simon) 将德性视为一种与人的现实生存密切关联的“ 生存性品质” ( existential dis⁃
position) ①,本质上是道德主体将特定的政治 / 伦理共同体的价值规范内化而形成的惯习( babitus) 。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其中伦理德性源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孔子以“ 克己复礼为
围绕现实生活领域多重复杂的社会关系,德性一方面为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稳定、有序发挥
重要的整合功能,另一方面也为个体的自身存在和自我完善提供担保。 杨国荣指出:“ 品德的多样性

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

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

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试论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学是德性伦理学。

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和孔盂的伦理思想来看,德性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它包括状态、性情和习惯等。

在西方传统里,它分为勇敢、慷慨、谦逊、节制、大方、大度、温和、公正等条目;在中国传统里,它则分为恭、宽、信、敏、惠、忠、孝、礼、智、义等条目。

一、孔子的德性伦理思想--仁爱、忠恕、修己儒家德性论的基础是人性论。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闭儒家德性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是"天人合德"。

认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本原在天,是天的本质属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因而。

第一,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道德纲常。

是天经地义的。

第二。

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一切行为都是以天为最根本的法则的。

第三。

人类社会道德效法天的自然之道,体现天的"生生之德",因而维持社会最和谐、最稳定的秩序。

总之.儒家德性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之中.又全面渗透于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德性理论的创始人。

他的德性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出了德性的总括--"仁""仁"是孔子德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对"仁"的用法极其灵活.每次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对"仁"做出解答,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仁"的根本含义即"爱人"。

"樊迟问仁。

子日:‘爱人’。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德性得概念与内涵“德性”一词就是产生于中国古代得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得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得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就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

这里得“德性"在当时得儒家瞧来就就是指“人得自然禀性"①、《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

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得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

对“德性”得直接定义与解释,在其她典籍中十分少见。

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得理解寓于对“德”得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瞧作道德得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

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瞧作为接受天命得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得要求。

在西周之前,“德”还与“就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

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得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得最高心得。

及至先秦,“德”得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得《说文解字》对“德”得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得解释为:“英语作virtue。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

”“又指德行。

道家认为德就是道得表现形式,即就是‘道’得内涵本质。

”这一解释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得理解,就是中国道家式得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得表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道德,品质。

……(2)指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得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得,就是谓有德”,“凡就是符合道得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得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得个人德性品行得修行。

德性伦理学[精]

德性伦理学[精]

三、道德理想
• 有人认为可以区分两类道德的善,一种属于履行 义务要求的人,一种属于履行义务之外的值得赞 扬的行为的人。因此存在着两种形式的道德:普 通的道德和非普通的道德。前者一般人都能努力 做到,后者需要非凡魅力和献身精神的人才能达 到。因此道德可以包含两个层次,较底层次以道 德义务为基础,而较高层次以道德理想为基础。
超义务的理想,特别受德性伦理学的欢迎。具 有一种道德理想,就是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 道德理想的特点 ①一般来说道德理想是应当受赞扬的理想,而
不是作为义务被要求的理想。 ②榜样人物体现了道德理想 ③并非所有个人理想都是道德理想
困难 :道德理想可否纳入道德原则? 规范伦理学可能会论证说,如果一个人
• ④如何评价道德行为? 有的认为以有德之人为标准,,但 可能有德性的人也会做错事,而没有德性的人也可能做好 事,所以还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 ⑤德性被作为促进繁荣和幸福的品质,随历史和时代而改 变,对于幸福或繁荣的理解不同,什么样的人格品质成为 德性是不确定的。
因此a德性的判断可以单独地确认其有效性,不必诉诸于 有关行为正当性的判断;b一个行为最终之所以是对的,是因 为它以善的品德为其前提
2 、德性的特点 ①德性不是天生的,而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感化才能得 到。 ②德性是品格特征而不是个性或心理特征。 ③德性都具有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特定行为的倾向,而不是 仅仅以特定方式去思考或感觉。 ④德性不同于特殊的能力或技巧。
力图把两者统一起来。
②德性伦理学不仅注重基本的道德要求Hale Waihona Puke 还有更高 的道德要求。• 缺点
• ①(动机)德性伦理学更关注行为的动机,而不是结果。 这种动机论的道德评价方式是片面的,且动机无法测度。

德性的名词解释

德性的名词解释

德性的名词解释德性,作为一个名词,涵盖了众多的意义和范畴。

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人的品德、道德特质以及道德行为。

德性是人内心积淀下来的品质和态度的综合体现,它构成了一个人道德判断、行动选择的准则和依据。

在伦理学、哲学以及宗教领域,德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且深奥的议题,本文将从不同视角来解释德性的含义。

在伦理学中,德性被视为一种道德价值的基础。

它强调一种正面的道德观念,即美德。

人们通过不断修身养性,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幸福。

美德涵盖了正义、勇气、智慧、善良等各种品质,通过这些美德的实践,人们使自我得到提升,同时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哲学视角下的德性则更多地关注人的行为动机和意义。

它与道德规范和行为动机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

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知识与行为间的紧密相连。

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认识论中的德性理论,认为德性来源于人的行为动机。

他强调人应该先认识和掌握自己的行为动机,以此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而康德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德性来源于人自身内心的道德法则,这些法则超越了个人欲望和利己主义,使得人能够按照道德原则来行动。

宗教角度下的德性与个体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许多宗教信仰中,德性被认为是个体与神性的联系和达成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基督教中,德性被视为神赋予人的礼物,是与神合作的结果。

它强调信仰、爱、善良等高尚的品质。

而伊斯兰教则注重对德性的修正和发展,认为德性与理性以及个体对于真理的理解密切相关。

道家和佛教也将德性作为个体修行的核心,提倡心性的培养和慈悲心的发展。

德性不仅关乎个体的信仰和行为,也同样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社会学领域,德性被视为对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维持因素。

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需要个体具备基本的德性。

社会秩序和和谐是由个体的言行决定的,而言行则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德性基础上。

德性对于社区、家庭和国家来说,都是构建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

总结一下,德性作为一个名词,涵盖了宽泛而复杂的意义。

德性与理性修养

德性与理性修养

德性与理性修养有无德性与理性,是人与兽、官与盗的分野。

德性,又称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和道德节操;理性,指把握了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阶段,也指推理判断能力和理智地控制行为的能力,泛指真理、理论、理念、理智。

为人处世,如若丧失了德性与理性,就会沦为兽,甚至比兽还坏。

但丁提出:“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时至今日,兽再也进化不成人,可有的人却变成了兽。

有人为了钱、或为了色、或为了气,坑蒙拐骗,入室盗窃,拦路抢劫,以至于杀人害命,真比凶禽猛兽还要残戾。

还有的人,自称正人君子,揭开面纱却是衣冠禽兽。

事实证明,人无德性,人性就会蜕为兽性;人无理性,只能在利己的动物性生活中煎熬。

为官从政,更要把德性与理性作为当官之魂,从政之本。

不然,就会沦官为盗,名官实盗,亦官亦盗。

〈旧唐书·崔玄玮传〉中说:“如其非理所得,此与盗贼何别?”清代黄宗羲也指出:“夺天下之公利,循一己之私利,是谓国贼。

”廉者民之表,贪者民之贼。

有的领导干部将公权作为谋私利的工具,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是地地道道的“民之贼”也。

在这些败类身上,官与贼混为一体,难分难解,有如古代的一首《官贼歌》中嘲讽的那样:“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差不多)”。

为人为官,不讲德性与理性不行,单讲德性而不讲理性也不行。

老实忠厚是美德。

但社会上一些老实人吃亏、受欺、受骗的事绝非凤毛麟角。

鲁迅先生说过:“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乃是归纳了许多苦楚的经历之后的警句。

”缺乏理智头脑的老实忠厚,往往会流于迂腐。

正直、刚直是美德。

然而,正直的人若缺乏理性,就会头脑简单,口无遮拦,易于冲动,到处放“炮”,弄不好还会被居心不良者当枪使。

讲良心是美德。

但是,“万事总须熟权利害,不能但问良心。

”(莎士比亚语)单纯讲良心而不讲理性,在复杂的事情面前,优柔寡断,手足无措,甚至转向迷途。

宽容、容忍是美德。

如走向极端,却会适得其反。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几千年来什么都在变,唯独人性没有改变!人性从层次上可以分为本性、理性和德性。

1、人的本性:以小博大,不劳而获。

人的本性特点表现为趋利避害,期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一般而言,实现人性需要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占有他人劳动,另一种是提高自身技能。

人性的本能趋向于不劳而获,或者趋向于以不对等劳动付出多占他人劳动果实来实现目标。

而要改变人性这种不劳而获的倾向,引导人们通过增强自身技能,来达到降低劳动付出和获得更多成果,则必须借助理性和德性的干预。

2、人的理性:趋利避害,趋吉避凶。

人的理性就是通过权衡利弊得失,选择合理和正当的行为方式来实现意愿与需求,这便是理性的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

这种理性的行为往往不伤害别人的利益。

3、人的德性:利己利人,共赢共生。

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类逐步累积了关于如何才能有利于整体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理性认识,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

这些关于行为取向的准则称之为德性。

本性在实现自身需求时不顾及他人反应和利益;理性考虑他人反应;德性遵循共赢共生原则。

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抑制本性,选择理性,鼓励德性。

有人担心人们会因为抑制本性,选择理性,鼓励德性失去自我,造成人格分裂,失去竞争力而变傻。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人的基因决定本性的争强好胜性、唯我独尊性。

这些东西不提倡都会无师自通潜意识的出现,唯有公德和利他的思想需要理性和德行干预,需要不断地培养和维护!。

道德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

道德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

我们普遍认为道德是利他的,就如同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凡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为目标的人,是坏的;凡是以博得别人的好评为目标的人,是脆弱的;凡是以使他人幸福为目标的人,是有德行的。

”但是,这是否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呢?有个小故事:甲乙两个人分吃苹果。

甲捷足先登,一手拿走了大的。

乙甚为不快,责怪甲说:“你怎么这么自私?”甲反问道:“要是你先拿,你要哪一个呢?”乙回答说:“我先拿就拿小的那个。

”甲笑着说:“如此说来,我的拿法是完全符合你的愿望的。

”在这个故事中,甲名正言顺的占了乙的便宜,而乙却无话可说,为什么呢?因为乙奉行了道德的原则,而甲不奉行这个原则。

这个故事并非是一个特例,而是反应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

当道德只为不道德的人带来利益的时候,那么此时的道德我们又该怎样去衡量它呢?这就需要我们对道德的利他性和利己性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无可质疑,道德行为的利他性这是道德本身的属性,尤其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的行为更是值得称颂的。

但是,如果道德只有利他性而无利己性,那么道德能够激发出多大的精神力量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普遍追求,有多少人愿意为他人无端的放弃自身应得的利益呢?认识和强调道德的利己性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塑造良好社会风气的一种选择,这也是道德本身的要求。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道德的利己性。

我们说雷锋精神之所以可贵,不仅因为他帮助了很多人,更在于他精神的可贵,这种精神力量鼓舞着很多人,还有雷锋本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利己性最核心所在,即成为人们道德行为继续的一种动力。

我们所说的利己,可以从物质利益,也可以从精神利益来说。

事实上,社会上是肯定这样的一种道德利己性的,“见义勇为”基金的建立,并非是对道德利他性的一种否定,而是对道德利己性的一种重新认识,客观上它推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

所谓的“见义勇为”基金,并不只是用多少钱来衡量你的道德行为,而是对道德行为本身的肯定,这对见义勇为者来说,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奖励,更多的是精神的愉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好德性是利己的
作者:佟彤
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5年第02期
某新闻网站报道,一位老人在乘车时,因为年轻人不肯让座而与之发生争执,随后倒地
猝死。

老人很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愤怒就是诱因。

看到这个新闻,我马上想到一本书——《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

在我们责怪年轻人,为老人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宽容,与人为善的德性,已经远在利他之上了。

这本书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写的。

他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他发现,他治疗的很多癌症病人最终能活下来,和他们的性格或者说德性有很大关系,越是心胸宽广者,越容易在与癌症的对垒中胜出。

他援引的一个巴西医学研究者的发现,似乎更印证了这个观点:研究者在对长寿老人的追踪观察中发现,90%的百岁长寿者都是德高望重的,因为德性良好者能与人为善,遇事常为他人着想,很少为利益与别人相争,因此总是处在心境宁静状态。

其实,中国约在两千年前就成书的《黄帝内经》已经提出“全德保形”思想,意思是道德良好,可保健康。

这也是中国哲理“仁者寿”的理论支撑。

所谓“仁者”,一定包含了德性上的宽宏和心境上的淡定,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欠缺的。

其实,无论是不肯让座的年轻人,还是执意要争出个事理的老人,都可以换到对方的角度想一想。

比如年轻人想到自己的父母出行,一定希望遇到能让座的人;老人想到这个不肯让座的年轻人,一定是累了……这样的换位思考不仅是为了对方,更是为了让自己心情舒畅,好德性是利他的,更是利己的。

我曾见过一个不肯坐年轻人让出座位的老人,她说:“你们还要上一天学,我回家就可以歇着了……”一时间,整个车厢都弥漫着祥和温暖的正能量。

我相信,即便过去很久,经历过那个现场的人回忆起当时,仍旧是身心愉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