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孤竹寻蚁求水
桓公伐孤竹文言文译文

第 1 页 共 2 页 桓公伐孤竹文言文译文 (原创版) 目录 一、背景介绍:桓公伐孤竹的历史背景 二、伐孤竹的过程:迷失道路与发现水源 三、管仲与隰朋的智慧:善于向自然学习 四、启示:谦虚向他人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正文 一、背景介绍:桓公伐孤竹的历史背景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齐桓公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君主,他曾经领导齐国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在他的执政期间,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事件——伐孤竹。孤竹国是当时位于北方的一个小国家,因其不向齐国称臣纳贡而引起齐桓公的不满。为了维护齐国的权威,齐桓公决定征讨孤竹国。在这场战争中,齐桓公的贤臣管仲和隰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伐孤竹的过程:迷失道路与发现水源 在征讨孤竹国的过程中,齐桓公带领着管仲、隰朋等一行人在春天出发,冬天才返回。然而,在归途中,他们迷失了道路。面对这一困境,管仲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放出老马,跟随它们的足迹寻找道路。最终,队伍在老马的带领下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在行军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一个难题:队伍在山中找不到水源。隰朋这时又发挥了他的智慧,他观察到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坡,夏天则居住在山的北坡。隰朋建议他们挖掘蚂蚁巢穴,结果真的找到了水源。
三、管仲与隰朋的智慧:善于向自然学习 管仲和隰朋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们处理政治事务上,还表现在他们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经验。在这个故事中,他们能够通过观察老马和蚂蚁的生 第 2 页 共 2 页
活习性,成功地解决了队伍迷失道路和找不到水源的问题。这种善于向自然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启示:谦虚向他人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管仲和隰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就能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迅速。
古诗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翻译赏析

古诗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翻译赏析“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阅读答案”出自文言文《桓公伐孤竹》,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翻译】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
”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
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
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
”果然找到了水源。
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知识,不更是大错特错了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老马识途》文言文阅读及练习答案

《老马识途》文言文阅读及练习答案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1.解释加点的词①.春往而冬反()②.乃掘地()1,翻译①.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4从老马和蚂蚁的行为中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老马识途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1.①.通"返",返回②.挖2,.①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②.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4,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有的个性,人能善于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管仲

原文: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翻译: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前往讨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却因迷失了道路而无法归途。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于是他们放开了老马的缰绳,让它随意行走,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在山中行进时,队伍找不到水源,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深一寸,地下就有水。
”于是他们挖掘地面,果然找到了水源。
以管仲的智慧和隰朋的才智,在面对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时,也不难向老马和蚂蚁请教学习。
然而现在的人却不知道用他们愚昧的心灵去学习圣人的智慧,这不也是很大的过错吗?分析:这段文言文通过讲述管仲和隰朋在伐孤竹过程中的一段经历,展现了两位智者的谦逊与智慧。
以下是具体分析:1. 管仲的智慧:管仲在面对困境时,没有固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而是敢于向老马这样的动物请教,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包容心。
2. 隰朋的观察力:隰朋通过对蚂蚁生活习性的观察,发现了水源,这表明他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3. 学习的重要性:故事通过管仲和隰朋的例子,告诫人们要虚心学习,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勇于向他人请教,汲取他人的智慧。
4. 谦逊的态度:管仲和隰朋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没有因为自己是智者而傲慢自大,而是保持谦逊,这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这段文言文通过讲述管仲和隰朋的故事,传达了学习、谦逊、包容和智慧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韩非子之《老马识途》原文及译文【精品文档】

韩非子之《老马识途》原文及译文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韩非子之《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
”于是让几匹老马。
《老马识途》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老马识途》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老马识途阅读答案是收集整理的,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老马识途翻译,仅供参考: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
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仅供参考: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以上是收集整理的老马识途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老马识途》这篇*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原文】: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翻译】: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
”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
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
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
”果然挖到了水。
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惠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浮浅,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蛮横吗?【练习】:(本份练习为中考试题,附有答案)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伐:(2)反:(3)师:(4)过:3.说出下面句子的大概意思。
(1)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4.从本文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参考答案:1.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2.(1)攻打(2)通“返”,返回(3)学习(或:向……学习)(4)错误,过失3.(1)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4.老马识途5.略。
有自己的观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5篇)

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5篇)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1原文:管仲、隰朋(1)从于桓公而伐(2)孤竹(3),春往(4)而冬反(5),迷惑(6)失道(7)。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8)老马而随(9)之,遂(10)得(11)道。
行(12)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3)山之阳(14),夏居山之阴(15),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6)。
”乃掘(17)地,遂得(18)水。
以(19)管仲之圣(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1)师(22)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3)之智,不亦过(24)乎?注释: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2.伐:讨伐3.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现在的滦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4.往:出征5.反:通“返”,返回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7.失道:迷失归途。
道:归途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9.随:跟随,跟着。
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11.得:找到12.行:走13.居:住,处于14.阳:山之南水之北15.阴:山之北水之南1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17.掘:挖18.得:找到19.以:凭借20.圣:精明通达21.不难:不以.....为难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圣人:有智慧的人24.过:过错翻译: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伐孤竹寻蚁求水
东周列国时期,今迁安属于山戎令支国。
有一年,山戎令支国发兵攻打它的邻国——燕国。
燕国抵当不住,只好向齐国求救。
于是齐桓公率兵讨伐山戎。
当大军行至爪村伏龙山(今龙山)一带驻扎时,山戎令支国将濡水(滦河)截断了,造成伏龙山周围20多里无水。
齐国军队无水喝,齐桓公只得叫士兵凿山找水,结果未能找到泉水。
齐桓公的谋臣公孙隰朋向齐桓公进言说:“臣听说蚂蚁找有水的地方筑穴居住,应当找蚁穴处掘水。
”齐桓公按公孙隰朋的主意让士兵在伏龙山的北面搜寻蚁穴,结果又未找到水源。
公孙隰朋说:“蚂蚁冬天找暖和的阳坡居住,夏天才凉快的背阴坡居住。
现在是冬季,蚂蚁一定在山的阳坡居住,不能乱掘。
”军士按他说的,果真在伏龙山的阳坡山腰处找到蚁穴,掘到泉水。
齐桓公称赞说:“隰朋可称得上是圣人了!”因此,将该泉称为圣泉,伏龙山也改龙泉山,后来又简称龙山。
为饮水思源,使甘泉永存,后人砌石为井,名为龙泉井,至今古井尚存,泉水清洌如初。
齐桓公征伐了山戎后,进兵征伐孤竹时,又有老马识途的故事。
为此,后来有人作了一首诗:蚁能知水马知途,异类能将危困扶。
堪笑浅夫多自用,谁能舍己听忠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