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2)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2 (新版)沪教版(精编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2 (新版)沪教版(精编版)
探究活动: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 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二):
演示实验:
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
提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
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的 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重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难点
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
易混
(错)点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科特性
实验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 的化学性质。
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镁+氧气 氧化镁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三、展示提升赏识自信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探究实验
四、拓展延伸完善自信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
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 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 步。



奇妙的二氧化碳-优秀教案

奇妙的二氧化碳-优秀教案

奇妙的二氧化碳-优秀教案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2节奇异的二氧化碳【教案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2、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把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试验室制法。

过程与办法:通过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试验,培养设计、观看、描述试验的能力,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索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的了解,培养对环境的关注重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

【教案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教案难点】试验探索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教案办法】讲授法,试验探索法,沟通研究法。

【教案过程】【导入】有一种物质,农夫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造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讲解】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循环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恒定,以体积算,占空气体积的0.03%。

【拓展视野】温室效应随着工业生产的进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自然气消耗量急剧增强,释放的所谓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如地球的气温升高,将导致冰川溶化,海平面升高,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沉没;有的地方会炎热得无法居住;气温升高,还会使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一些富裕的土地将变成沙漠。

有的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全球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温室效应”有关。

二、二氧化碳的奇异变化【展示】展示一瓶可乐,并打开,可以看到许多气体冒出,这些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讲解】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群、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73×106Pa 即可变成无群液体。

在-56.6℃、5.27×105 Pa时变为固体。

空气中的二度高于-78℃时,雪花状的固态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 沪教版

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 沪教版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温室效应跟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有关;3.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实验等获取有关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身边的化学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归纳整理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用品:教师演示器材:二氧化碳制取装置1套,汽水2瓶,软塑料瓶一只;试管3只,集气瓶3只;250mL烧杯1只,蜡烛2支(一高一低),火柴1盒,石灰石,稀盐酸。

学生实验器材:每组火柴1盒,酒精灯1只,试管4只,试管夹1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汽水1瓶,大烧杯1只,蒸馏水,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问题引入:课件出示与二氧化碳有关的五个关键词:温室效应、汽水、植物粮食、人工降雨、灭火,请学生猜猜是什么物质。

引出课题。

2.阅读材料: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交流讨论,归纳整理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3.教师介绍: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4.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视频展示干冰升华;图片展示干冰的应用。

5.活动探究一:二氧化碳与汽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展示几种常见含二氧化碳的饮料。

(2)观察汽水标签,发现二氧化碳和碳酸。

(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些二氧化碳饮料成分中没有标注“二氧化碳”却标了“碳酸水”?(3)打开汽水瓶盖,观察现象。

(4)在两只洁净试管中各倒入少量蒸馏水。

倒掉一部分汽水,塞上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轻轻晃动汽水瓶,将二氧化碳通入其中一只装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之二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之二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运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课前准备:通读本节教材,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思考等探究,搜集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学习过程:引入:片断1:上课前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录像——可口可乐广告。

学生观看投影,讨论:片中涉及的物质——二氧化碳。

下面我们就研究二氧化碳片断2 :奇妙的二氧化碳呈现学习目标:1.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2.妙之二: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3.奇妙之三:二氧化碳与水发生的“变化”……课堂学习:片断3:奇妙之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相对稳定讨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0.03%1.能不能更多,能不能更少?2.会不会更多,会不会更少等?针对学生讨论内容穿插资料:①温室效应,②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的影响,③二氧化碳的循环…片断4:片断5:奇妙之二: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讨论:1.二氧化碳颜色、状态、气味(说出简要理由)?2.二氧化碳三态变化有何特点?3.干冰有何妙用等?针对学生讨论内容穿插资料:①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干冰的生成过程)等,②干冰图片,③干冰人工降雨…。

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片断6:奇妙之三:二氧化碳与水的“变化”讨论:1.二氧化碳能不能溶于水?2.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等?(提示学生最好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或摆出事实根据)演示实验:1.二氧化碳溶于水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归纳: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可以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加压强可以溶解得更多一些2.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一部分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O2+H2O→H2CO3但:H2CO3→H2O+CO2课堂小结:片断7:二氧化碳真奇妙1.然界物质循环离不开它2.独特”的三态变化3.奇妙的与水的“变化”课堂反馈:学生分组讨论:二氧化碳奇妙在何处(根据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选择课堂生成性资源进一步探究播放文字资料: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教案---九年级化学(全国)上册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教案---九年级化学(全国)上册

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学生小结:
二氧化碳的消耗:绿色
植物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葡萄糖+氧气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
响:温室效应
(1)[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将一个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

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思考] 通过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小结]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活动与探究
实验步骤现象
①在稀盐酸中滴入2滴紫色
紫色变红色
石蕊试液
②在小试管中预先放2 mL
紫色变红色
的石蕊试液,在广口瓶中装
入约 1/ 4体积的碳酸饮料,
塞上单孔橡皮塞,将导管伸
入石蕊试液中
红色又变为紫色
③把第②步小试管中的液
体取一半加热,另一半作对
比观察
[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碳酸
碳酸二氧化碳+水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
反应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
氧化钙碳酸钙+水
该反应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气体。

九年级化学上册2.2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2.2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

奇妙的二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通过分析、对比,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3.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⑵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⑶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2.难点:⑴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能准确区分两种反应类型。

⑵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三.教学过程:1.创设课堂情境:“死狗洞之谜”: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附近有一个“死狗洞”,狗、猫等动物一走进去,挣扎几分钟就死了,人却可以安然无恙地通过这个洞。

迷信的人因此说,洞里面有“屠狗妖”。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现象呢?有一天,科学家波曼尔专程来到这个洞,他在洞里到处寻觅,始终未见“屠狗妖”,却见洞内倒悬着很多钟乳石,地下丛生着石笋,湿漉漉的泥土里冒着气泡。

这一切使波曼尔恍然大悟。

接着他在洞内做了两个简单实验,发现了“屠狗妖”的秘密,你想知道吗?2.自主学习课本P39—42页: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帮助,解决问题(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展示:Ⅰ.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①人和动植物的呼吸②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③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Ⅱ.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又叫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危害:①由于气温升高,人和动物难以生存;②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会被淹没;③地球表面的水分蒸发,使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发生沙尘暴等。

灾害性天气增多。

(厄尔尼诺现象于此有关)防治措施:①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的使用,更多的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②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提倡种草种花,增加绿化面积等。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新版)沪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2、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三、实验准备试剂:紫色石蕊试液、稀盐酸、稀醋酸、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分别充满试管、软塑料瓶和集气瓶)仪器:带导管的胶塞、玻璃导管、试管四、教学方法情景创设、实验演示、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多媒体五、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六、教学流程观看图片、倾听音乐、自我感悟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问题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如何循环”讨论:①二氧化碳循环过程及结果②温室效应③人在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循环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平衡循环可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二氧化碳的自述:问题2:讨论:①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②感受干冰升华③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气体(通常情况下)小结:干冰升华性质的广泛应用二氧化碳的自述:问题3: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实验验证: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师生共同完成分组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趣味实验:自制碳酸饮料小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用于制碳酸饮料二氧化碳的自述:问题4:二氧化碳与灭火展示:灭火图片演示实验:阶梯蜡烛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原因小结:二氧化碳虽是气体却可以象液体一样倾倒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的性质用于灭火二氧化碳的自述:问题5: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用于保存食品讨论:①二氧化碳无毒、不供给呼吸的特性②菜窖中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小结:二氧化碳无毒、不供给呼吸常用于保存食品过渡:二氧化碳的种种奇妙变化,给我们展示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

奇妙的二氧化碳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

奇妙的二氧化碳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

奇妙的二氧化碳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

……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

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播放录像] 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1] [2] [3] [4] [5] 下一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
热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碳酸
CO2H2O H2CO3
碳酸 二氧化碳+水
H2CO3CO2H2O
3、探究(三)
学生实验: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变浑浊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2)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 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 步。




知识点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课后反思:
本节课,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则是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合作彰显自信
1、探究(一):
实验: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 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二):
演示实验:
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 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实验法
自信课堂教学进程
一、激趣导入生发自信
意大利的屠狗洞的故事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镁+氧气 氧化镁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三、展示提升赏识自信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探究实验
四、拓展延伸完善自信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
2.学会通过观 察实验,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的 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重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难点
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
易混
(错)点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科特性
实验型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蓝
B.二氧化碳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C.干冰就是冰
D.空气里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使人中毒死亡
板书 设计: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计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利用此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人体的影响
1
感到气闷、头晕、心悸
4~5
感到气闷、头痛、眩晕
6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巩固练习、考点早实践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干冰气化吸收热量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
Ca(OH)2CO2CaCO3H2O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