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合集下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注释: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赏析二: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1: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水空明,与蓝天相接。

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

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羞愧。

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译文2: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译文3:仲秋八月的时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

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

(正像)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旁观垂钓的人,空有一厢羡慕之情。

【词语解释】涵虚:水汽浩茫。

云梦泽:古大泽名。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

济:渡过。

端居:闲居。

坐:因为。

徒:徒然。

背景: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

然有人说733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

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

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

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解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解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解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传世佳作。

此诗以洞庭湖为背景,借景抒怀,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又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的感慨。

同时,通过赠诗给张丞相,孟浩然也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才华。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从诗题来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包含了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望洞庭湖”,二是“赠张丞相”。

洞庭湖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湖泊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

诗人选择洞庭湖作为写作背景,既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也为抒发情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而“赠张丞相”则表明了这首诗的创作目的和对象,即向当时担任丞相的张说表达敬意和诉求。

在诗歌内容上,孟浩然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诗歌开篇即写“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通过夸张手法,展现了洞庭湖在秋季水位高涨时的辽阔与浩瀚。

其中,“涵虚”二字表现了湖水包容天地的气势,“混太清”则进一步以天地的混沌状态来形容湖水的浩渺。

接着,“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诗人以云梦泽为喻,形容湖面上水汽蒸腾的景象,同时用“波撼岳阳城”来描绘湖水波涛汹涌,仿佛能够撼动岳阳城。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也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表达情感上,孟浩然借景抒怀,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面对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诗人不禁感慨自己的渺小和时局的艰难。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里,“欲济无舟楫”既是对个人境遇的无奈表达,也是对时局无法把握的隐喻。

而“端居耻圣明”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在盛世之中却无法施展才华的愤懑之情。

这种情感的抒发既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关注,也展示了他对国家社稷的忧虑。

在诗歌结构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采用了先写景后抒情的方式。

前四句主要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为后文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背景和铺垫。

后四句则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诉求来表达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对张丞相的敬意。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在内容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情感上则由浅入深、逐步升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这是一首出色的干谒诗。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称颂对方要儒雅得体,不失身分。

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

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联点明时令,写洞庭湖秋水盛涨的壮阔。

时值“八月”,秋水汤汤,几乎与湖岸平接。

“涵虚”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气势雄浑。

颈联实写湖,这是写洞庭湖景色的名句。

“气蒸”句写出湖的深厚雄浑。

云梦,古代大泽名,在古荆州,范围比今天的洞庭湖要大。

洞庭湖上烟波浩渺,云汽蒸腾,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了湖的滋养哺育。

而“撼”字,动静结合,更凸显湖的澎湃动荡,气势磅礴。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

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这是写景的妙用。

下面四句(颔联),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注释: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诗歌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

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没钓鱼工具。

婉转地表达了求人推荐提携的心情,但话说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迹。

“坐观” 二字,再加一个“羡” 字,已经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写出,写得如此得体。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没有希望做某事,徒有羡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旁观别人做事,并不想参与其中。

[例] 一种是,面对大好形势,虽有动于衷,啧啧称赞,但只闻赞美,不见行动,在跃进声中立马踟蹰,在新长征中盼顾不前,颇类似唐诗写的那种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李善阶《从“羡鱼”和“结网”谈起》)【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鉴赏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无名氏”语)。

诗题一作《临洞庭湖》。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

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此诗即是张九龄为相期间孟浩然寄赠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

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

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

“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

“虚”与“太清”,均指天空。

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

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及赏析【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面对浩浩的洞庭湖水,欲过却无舟可乘。

用“无舟楫”来喻自己想出仕却无人可以引见的现实,在如此“圣明”的时代端坐闲居怎能不惭愧呢?借助比喻来表白诗人希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委婉、恳切的言辞中饱含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涵虚:指水映天空。

太清:天空。

②楫(jí):划船工具。

【全鉴赏诗】唐代人要进入仕途,往往需贵人引荐,写诗作文给有名望的人看,以期得到赏识提携,时称干谒。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孟浩然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隐居,政治上不得意。

因此,他迫切需要贵人的引荐,这首诗就是一首有名的干谒诗。

八月的洞庭湖水高涨,水面几乎与湖岸持平。

湖面浩渺无边,水天相接,含混一片。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

想渡水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在这个圣明时代,人人都在建功立业,自己却闲居无事,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开头四句着意写景。

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

“气蒸”句乃本诗中的.名句,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咏洞庭湖的佳句。

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弱,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齿城岸,岁常倾颓。

”故有“波撼”一句。

《西清诗话》评诗的此联说:“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能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绝不是等闲之笔。

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

这天地之间的浩荡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涵虚:状与天相接、明澈如镜的湖水。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大泽云泽和梦泽的合称。

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据湖南湖北二省。

岳阳城:即今湖北省东北洞庭湖畔的岳阳市。

舟楫:此指渡船,暗喻被引荐为官之路。

端居:安闲隐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垂钓者:比喻为官者。

羡鱼情:比喻希求出仕的愿望。

【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作《临洞庭湖》,又作《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孟浩然希图被引荐而西游长安,途经洞庭湖,面对壮丽的湖光山色,激发了他济世从政的思乡情怀,遂赋此诗,以赠张九龄,表达了他积极入仕希望得到原因的心情和愿望。

方回赞曰:“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此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

”可见此诗在后世享有很高的声誉。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前四句主要写景,从大处落墨,融情入景,一气贯通,从而突现洞庭湖浩瀚壮观、云雾蒸腾的洋洋气势。

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尤为大气磅礴,动人心魄,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异曲同工。

“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

“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后四句主要抒情,托物寄兴,含蓄蕴藉,显示出作者有志难展、羡求从政的一片挚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

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