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009隋唐共37页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提纲)

中国哲学史(提纲)

中国哲学史(提纲) ――宗白华绪论:第1节哲学与哲学史第2节哲学史研究法第3节中国哲学史的时代划分1、春秋战国时代2、秦汉至鸦片战争(1)秦汉(初期专制主义封建时代)(2)魏晋南北朝(门阀封建时代)(3)隋唐五代(新中央集权制度成立时代)(4)宋元明(专制主义封建制度停滞时代)(5)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章:春秋战国哲学思想及社会背景(此章主要讲此时代的社会背景,略过)第二章:孔子第一节 孔子的时代第二节 孔子的哲学1、仁――忠恕2、礼与正名3、天与命4、孝5、政治理想第4节孔子哲学批判一、“学术下庶人”――过于注重人与人的伦常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仁”道德上承认人的平等性――过分强调人自身的主观修炼,而忽略对自然,对世界的改造第三章:墨子第一节 墨子的生活与时代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1、兼爱非攻(1)兼爱(实为兼利)――利为大利,而非私利(2)非攻(不战)2、尚贤尚同(1)尚贤1、列德尚贤(有能则举,有德就列)2、专家政治3、进贤退不肖(2)尚同1、一人一义之害(主张天下的人有共同的是否)2、选贤立天子3、上同而不下比4、天子上同于天(极端的中央集权理论)(3)节用、节葬、非乐、非命1、节用2、节葬3、非乐(反对一切艺术)4、非命(国家治理、人事成败,皆系于“力”,非由于“命”(4)天志明鬼――墨子的宗教(5)墨子的方法论1、三表(墨子讲三表,即立论有三个标准:“一表”即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二表”即根据人民的感官经验;“三表”即作行动的试验,以考察其效果。

”2、述与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知类(类:推也。

即共性或共相,普遍性)第三节 墨子思想的批判1、从墨子的种种立论来看,基本上,墨子是唯心论者。

墨子的部分理论站在工农大众的立场,对贵族的特权作猛烈的攻击,这些是墨家最先进的理论,但是非乐论完全抹杀艺术的价值,这不得不说是墨家的一大硬伤,墨家因此也有很多的理论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发原创期。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哲学从多元走向一元,又从一元走向多元的时期,即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走向儒术独尊,又从儒术独尊走向儒释道三足鼎立。

三、宋至清中叶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释道的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国近代哲学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五、宗教信仰的核心问题是人神关系,宗教信仰发展到传说中的五帝时发生了异常。

绝地天通的宗教革命确立了君权神授。

六、新天人观(神→物质)七、“天六地五”: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八、春秋时期民为神之主,民本思想得到伸张,宗教观念被淡化。

崇尚道德成为人生与社会的最高价值。

九、“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才是真正的不朽十、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十一、孔子“仁”《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的认识论主张应该根据客观事实的实际给予事物相应的名称。

实决定名,而不是名决定实。

判断言论是非利害的标准“三表法”:一是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标准,二是以众人的实践生活经验为标准,三是应用于刑政,以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取得实际的功效为标准。

十四、孟子提出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十五、《易传》中“继善成性”人性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知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十六、惠施的著作后来全部失传了,现在比较集中记载惠施学说的只剩下《庄子·天下》篇所载会是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

十七、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人必须依循如此的本然天道,才能有合理且积极的作为“化性起伪”:要使礼义发挥社会作用,就必须使其被多数人所接受。

“虚壹而静”“虚”:虚心。

壹:专一。

静:静心.指虚心专一而冷静的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十八、韩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参验: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以参考验证来判断是非真伪的方法。

十九、董仲舒的人性论【性分三品】既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也异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把“性”区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史009隋唐

中国哲学史009隋唐

二. 韩愈
道统 辟佛道 性三品说
韩愈,字退之,生于公元768年 (唐代宗大历三年),卒于公元 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唐代 科举出身的新官僚,古文运动的 领导人之一,我国古代有名的文 学家和诗人。 他的著作有《韩昌黎集》,其中 《原道》、《原性》、《与孟尚 书书》和《谏迎佛骨表》等,代 表了他的哲学思想。
3. 敬

“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 ,唯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遗书》十五 )

“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同上)
六. 思考


论述周敦颐的太极观? “诚”在周敦颐哲学中占有什么地位? 谈谈二程的人性学说。
宋初理学
The End

邵雍
一、世界的本原是“道”
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 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 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 人物则异也,其于由道一也。(《皇极经世· 观物内篇》)
二、“开元会世”的宇宙循环变化的过程

程颢,字伯淳,生于公元 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 死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 八年),河南伊川人。他作过 几任地方官吏,后到中央政府 供职,任监察御史里行,曾经 表示赞成王安石变法,但不久 即提出反对意见,成为反对新 法的主要人物之一。后人称为 程明道。
李翱问道图
1. 性善情恶

李翱继承了韩愈的说法,认为人有性和情两方面。但是, 他却认为性和情是对立的,性是善的,情是恶的。他 说:“性无不善”,“情本邪也,妄也”。(《复性书》中)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复性书》上)

2. 复性说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是同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一、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实)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100年)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

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

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

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次旬之某日为来。

同时为了区分土地,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人们也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

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

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

人们长期观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于是概括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对立。

再观察鸟兽,有牝有牡;观察草木,有雄有雌;观察人类,有男有女。

所以就把阴(一一)阳(——)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

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

所谓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具有唯物论的因素。

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胚芽。

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天、地、日、月、风、雨、山、水、鸟、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

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

在早期的奴隶国家——殷商(约公元前1562年),有了文字典籍《尚书》。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国哲学史》课件

实时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实时的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件适用人群
章节副标题
06
哲学爱好者
对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人群
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有广泛涉猎的人群
对人生、宇宙、伦理等方面有思考的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研究的人群
大学生哲学课程学习
适用人群:大学生哲学专业学生
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哲学成果
推动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加强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魏晋南北朝哲学与儒、道、佛的关系:阐述该时期哲学与儒、道、佛等学派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历史地位:评价该时期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隋唐哲学
隋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隋唐时期的哲学流派
隋唐时期哲学的影响与意义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Ppt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课件结构
04
课件内容
05
课件亮点
06
课件适用人群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特色和亮点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课件目的
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动形象的图表展示
图表类型丰富:包括时间轴图、关系图、流程图等

009中国哲学史

009中国哲学史

2. 不求知天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 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 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 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 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论》)
3. 制天命而用之
三. 天论
1. 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 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 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 可谓至人矣。 (《天论》)
第九讲:荀子
The Philosophy of Hsun Tzu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騶衍之術迂大而 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 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 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 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 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 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 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 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 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3. 三类谬误

“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 名以乱名者也。 “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 于用实,以乱名者也. “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 (《正名》)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玄學”
在西晉時代已經使用了“玄學”這個名 稱,據《晉書》卷五四《陸雲傳》說: 「(陸)雲……至一家便寄宿,見一少 年美風姿,共談《老子》,辭致深遠, 向曉辭去。行十許里,至故人家,云: 此數十里中無人居。雲意始悟,卻尋昨 宿處,乃王弼冢。雲本無玄學,自此談 老殊進。」
“玄學”
魏晉時一般常把“玄學”稱為“玄遠” 之學,《世說新語德行》注引《魏氏春 秋》說:「上曰:天下之至慎者其惟阮 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及玄遠,而未嘗 評論時事、臧否人物…” 何劭《荀粲傳》中談及這個名稱的涵義 :
“玄學”
魏晉時期的哲學稱為「魏晉玄學」 “玄學”這個名稱,見于梁沈約的《宋書》, 該書《雷次宗傳》曾說: 「元嘉十五年,徵次宗至京師,開館于雞籠山, 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會稽朱膺之、潁川庚 蔚之并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 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 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 學并見。」
“玄學”
“本”為“體”(本體),“末”為 “用”(功用) “有”即是有名有形的具體的存在物, 指天地萬物、政治人倫(名教) ,“無” ( ) 則為無名無形的超時空的本體,名為 “道”或“自然” 魏晉玄學所討論的問題就是指作為無名 無形的超時空的本體和有名有形具體的 天地萬物的關係問題
“玄學”
魏晉玄學既然是討論天地萬物存在的根 據這樣的本體論問題,而這種問題在老 莊哲學中已經多少接觸到了,所以在當 時又常常把“‘玄遠之學”直接稱為 “老莊”或“玄宗”、“玄虛”之學等 等。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說: 「何晏、王弼祖述玄宗」
魏晉名士
魏晉間之所謂名士,只是為名士。專為名士, 則其人惟在顯一逸氣,而逸氣無所附麗。此即 為「名士」人格。 此所謂名士,非以立德而名,亦非以立功立言 而名。其為名 ,惟在因顯一逸氣而名 逸氣雖無所附麗,而亦有表現。其表現在清言, 清談。清言固有所言,清談固有所談,其所言 所談為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