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快乐 悟“情”学“法”
2024年《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_13

2024年《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024年《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多彩的童年生活,__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1、抓住词语感受喜欢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
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在联想中感受自由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材同步学习 第3课《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回顾内容【设计意图:以“香”和“雨”导入,从味和形两方面突出了桂花雨的美好,再次揭示了课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回顾内容,进一步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为下面的品读词句、体会感情作铺垫。
】1.导入:“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摇着故乡的桂花树,桂花纷纷落下,啊,真像是在下雨!这节课,让我们一同到文中去感受那场缤纷香甜的桂花雨吧!2.自由读课文后,学生交流、回顾,教师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学习任务四:品读“赏桂花”,感知爱花。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有自己的认知和体会。
本环节通过默读、抓关键句子、批注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同时感知到桂花香是作者喜爱桂花的情感源头。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写作者喜爱桂花的句子,旁批自己的体会,然后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语句及写的批注。
根据组员的交流,修改、补充自己的批注。
3.全班交流:作者回忆儿时与父亲赏花的片段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1)指名交流后,出示句子。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指名读句子。
提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的?预设: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先写了桂花样子的“笨”、花朵的“小”,之后笔锋一转,用了一个“可是”,突出桂花朴实外表下香气的“迷人”。
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独爱桂花的原因——迷人的香气。
(3)指导朗读。
听范读,感受对桂花香气“太迷人了”的欣赏和赞美。
学习任务五:品读“摇桂花”,体会快乐【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突出作者情感最浓烈的部分。
采用读、想、演等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揺花乐的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_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心中有他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心中有他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感悟、体验等活动,培养与人为善的观念和品质,在交往中善待他人,做到理解、宽容、帮助他人。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讨论分析等活动,真正学会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能够在生活中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知识目标: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帮助他人等是友善的具体要求。
教学活动一情境导入:感悟友善欣赏系列图片,学生说感受,回想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引导:友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曲,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生动、和谐。
那对我们中学生友善有哪些具体要求呢?今天我们一起乘上友善之舟,做到心中有他人,开启友善之旅。
二探究新知:走进友善环节一理解他人1课件出示小虎系列故事一学校运动会风波,学生思考:小刚没有做到什么?教师总结:理解他人有何意义? (1)理解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和体贴。
(2)一个善于理解他人的人,待人友善,往往能让人有好感并愿意亲近,减少误会和摩擦,与他人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2.读经典故事“管鲍之交”,分享怎样理解他人?生总结:理解他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理解他人的感受,给予尊重;理解他人的苦衷,给予体谅;理解他人的需求,给予帮助;理解他人的付出,心怀感恩;理解他人的处境,友善相待……在理解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体会换位思考1.晚上看电视,爸爸妈妈喜欢看的节目和自己喜欢的节目不一样,你2.新学期开学,老师让你帮着发书,而有的书皮有点破损或污渍,你3.终于考完试了,你想和同学欢闹到深夜,可邻居们却还要休息,你4.累了一天,上公交车好不容易抢到了一个座位,可正好有位老人站在你的旁边教师总结:换位思考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环节二宽容他人展示六尺巷图片,哪位同学能够讲出与这副图片有关的故事?提出问题:1.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傅以渐有什么样的品质? 2.傅以渐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教师总结(1)宽容表现为宽厚、容忍 ,有气量、不计较。
欢乐的泼水节教案

《欢乐的泼水节》教案(总3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欢乐的泼水节》教案《欢乐的泼水节》教案《欢乐的泼水节》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难点: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是哪里想去吗?走,打好背包,让我们出发吧!(图片)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迷人的西双版纳,这里是傣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神奇的民族文化。
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浓郁的民族风情更令人神往,看,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二、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这里是老师刚接到的一个邀请,傣家人要我们去过批、泼水节呢想参加吗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快速浏览课文,并且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泼水节。
巡视(姿势好)好,告诉老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泼水节?(指导读高兴一点)2、学习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进一步体验一下欢乐泼水节,请读§2,标出共几句话,量出指数。
第①②句泼水节就要开始了,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请自由朗读§2前两句话。
你准备了什么(边说边做理解几个动词提、端、滴、撒,随机闻一闻,看一看)让我们提好捅、端好盆赶紧去大街上,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出示:这一天……请一个方阵来读其他方阵看能听懂了什么?看来大家都想表达自己最美好的祝愿!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欢乐时刻的到来,就我们一起表达出此刻的心情吧!齐读这一天……第③④句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我们都看见了:开始……齐读你们书上有泼水节的场面呢!同位的两个小朋友说说图上内容吧!同位汇报。
4、快乐的节日 (1)

4、快乐的节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儿童在祖国的关怀和培育下生活幸福美好,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长大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 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知道理想的实现不是等来的,而是要从立志今天起就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否则远大理想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交流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所内容,引起下文。 二、围绕重点、读中感悟 1.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它同学体会一下少年儿童的心情。 2.边默读课文边找一找哪小节写出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一、二、四小节)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小节。 3.分小节学习,体会快乐的心情。 第一小节写了哪些景物?画在书上(小鸟、风、花园、草地、红领巾、衣裳)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老师指着板书说:在小鸟的带领下,在微风的吹拂中,少年儿童来到了什么地方?(花园,草地)这里景色非常优美,少年儿童们打扮得什么样?(戴着鲜艳的红领巾, 穿着美丽的衣裳)老师板书:鲜艳、美丽。让学生说这两个词的意思。接着问:少年儿童像什么?(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齐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这一小节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创设情境,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 默读第二小节,想:谁向我们唱歌?谁和我们说话?(花儿、小溪)老师板书这两个词。 少年儿童在欢度自己节日的时候太高兴了,所以看到花儿在微风中摆动就觉得是在向自己点头祝贺。看到小溪哗哗地流淌,就觉得是在唱歌,在和自己说话。 齐读最后一小节。问:“快乐的时光”指什么?(六•一儿童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少年儿童尽情地唱啊、跳啊,和老师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一节更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 以上三小节贯穿一条线——快乐。读课文时一定要表达出这种感情。男生读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一小节。 4.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说一说你的理想是什么? 分小组讨论一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什么样的本领?这些本领你现在还没有,应该怎么办呢? 再请两个同学分别读第三小节,要读出感激之情和报答之情。 5 老师小结: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认真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6.齐读全文,要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精读深思,潜心品读,体会课文内容,体会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 三、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熟读课文,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课堂练习、 填上适当的词 ( )的红领巾 ( )的祖国 ( ) 的衣裳 ( )的理想 ( ) 的小鸟 ( )的时光 设计意图:紧扣教学重点,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4、快乐的节日 少年儿童 快乐 理想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优秀5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优秀5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首都人民为周总理送行的感人场面,体会人们的沉痛心情;3、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学习准备:学生搜集并整理有关周总理的文字、图片资料;教师准备课件、哀婉的音乐;设计理念:课内外结合,听说结合,夯实感情基础;在朗读中感悟、积淀、释放和升华;学习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前些天新闻报道,某贪官被依法执行死刑。
听到这个消息老百姓无不大声叫好,拍手称快的。
谁来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举例。
)2、谈话:可是在1976年1月8日,有一个人的去世却让我国举国上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就是周总理。
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说一说这又是为什么?3、谈话:是的,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离开了我们,我们怎能不悲痛?下面我们去看一看当年首都人民为总理灵车送行的情景。
(出示:《十里长街送总理》)【评析】最真挚的情感不在文本而是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寻找反面典型,既体现了生活语文化,又能通过比较,烘托出人物形象。
通过让学生搜集信息并处理运用,才能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生活,认知人物的经历,感悟人物的品格,至此,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为以下环节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确流利;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为周总理送行的情景;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评析】整体感知能避免因撕碎文本而产生的片面或错误认知,才能保证人物的整体形象及文本的整体美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a)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人多的句子;2、出示:“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追寻高雅生活情趣》教学反思

《追寻高雅生活情趣》教学反思
《追寻高雅生活情趣》教学反思
例中,我在各个环节尝试运用和突出感悟教学法:在“好奇与从众”局部,让学生感悟漫画“对U盘的好奇”与“吸毒一口,落入虎口”的蕴意,从而到达正确认识好奇心的不同影响,正确运用其培养高雅情趣;在“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局部,通过图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美和快乐”,再进一步两那么名人幽默、乐观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具有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的`人更容易感受生活的美与乐趣,更有利于养成高雅情趣;在“丰富的文化生活”局部,以几幅反映安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图片作为引子,进一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参与文体活动的心得体会,从而自己感悟出“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是培养高雅情趣的重要途径”这一知识要点。
新课程倡导关注感悟式学习,亲密知识与生活的联络。
因此在本堂课教学中本着“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等引导学生去感悟、去考虑,使“追寻高雅生活情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信念。
同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
音乐、图片、幽默故事等,使知识兴趣化,到达使学生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悟的目的。
每个环节设计都紧扣主题,突出一个“悟”字。
当然本课例中还存在许多缺乏之处,如设计的问题指向性太明确,无意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没能很好抓住课堂生成给予,从学生精彩发言中给予更好的引导;对于初一学生,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应该少些文字多些情境,少些背书多些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诵读古诗并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诗歌的意蕴,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扣快乐悟“情”学“法”
——四年级下册《鱼市场的快乐》教学设计
刘莉
重庆市永川区红旗小学校
设计理念:
《鱼市场的快乐》是西南师范大学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批读课文。
文章主要讲了美国西雅图的一个鱼市场里,鱼贩们通过一种独有的销售方式,既让自己过得很快乐,也给顾客们带来了快乐。
整篇文章紧扣快乐展开。
在教学此文时,我根据批读文文体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心智特点,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快乐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感受快乐和快乐的原因来“悟情”,并习得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的批注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鱼贩们互相唱和的语言。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借助旁批感受鱼贩和顾客们的快乐,学习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的批注方法。
4.紧扣“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
借助旁批感受鱼贩和顾客们的快乐,学习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的批注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把苦日子过甜”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准备:文字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读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鱼市场的快乐》。
(生齐读黑板上的课题)
2.紧扣题眼质疑
想一想,这个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快乐)围绕题目中的快乐,你有什么疑惑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归纳出两个主要的问题:
(1)文章写了鱼市场里谁的快乐?
(2)他们为什么快乐呢?
二、借助旁批、初读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2.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借助旁批、快速的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谁的快乐?
3.汇报(课文讲了鱼贩和顾客的快乐)
三、细读课文、批注探究
(一)自主批注,感受快乐
1.课件出示要求:仔细读课文,说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鱼贩和顾客的快乐的?
2.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批注
要求:读的时候,找出重点词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批注出来;也可以把自己想问的问题提出来,批注在旁边。
(二)交流汇报、探究快乐
1.体验鱼贩的快乐
(1)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鱼贩的快乐的?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第二自然段,练习有感情朗读。
(2)汇报句子、结合批注谈体会
你能说说,你是从这一段哪些句子体会到鱼贩的快乐?为什么从这里体会
到了?
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句子,并抓住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自己刚才的批注,体会鱼贩的快乐。
①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极好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
②大家互相唱和:“啊,5条鳕鱼飞到明尼苏达去了。
”“8只螃蟹飞到堪萨斯。
”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要求:分唱和练习,唱和当中要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2.探究鱼贩快乐的原因
教师:鱼贩们卖鱼就像玩棒球,多快乐呀。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快乐呢?
(1)引导学生勾画重点句,结合批注探究
①勾画重点句
重点句:“并不是生活亏待了自己,而是自己的期望太高,以至忽略了
生活本身。
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
”
②理解“抱怨”
教师:抱怨是什么意思?他们抱怨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批注回答。
(他们也许抱怨工作时间长;抱怨工作环境差;抱怨收入低……)
③理解“苦日子”
教师:正如刚才我们所谈到的一样,鱼贩们每天起早摸黑,挣的钱还是很
少很少;他们每天在市场从早忙到晚,,可能还是不能解决自己一家的温饱问题;每天,市场里的鱼腥味刺鼻难闻,可他们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鱼贩们觉得自己多倒霉呀!老天对自己多不公平呀!这样的日子简直叫做苦不堪言啦,这样的日子实在是苦呀!
(2)探究鱼贩们把苦日子过甜的方法
教师:鱼贩们的日子的确是苦,但是,他们能改变这一切吗?(不能)作为鱼贩,他们不能改变客观存在的这一切。
与其每天抱怨这一切,哀怨地过日子,
还不如想办法开开心心地过日子,于是,他们决心把苦日子过甜。
鱼贩们是怎样把苦日子过甜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句子,读,谈体会。
①他们不再抱怨,而是把卖鱼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
(变成刚才我们看到的玩棒球的游戏)。
②再后来,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一串笑声。
(从学生批注中提出问题,他们会有什么创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
教师:大家的创意都很好,鱼贩们也是这样,不断地想出新创意,让自己把苦日子过甜,让整个鱼市场充满快乐!
3.体验顾客的快乐
(1)你又从哪里体会到顾客的快乐呢?
①引导学生找到第四自然段,自由读。
②汇报
学生答出句子,追问:你为什么能从这里体会出他的快乐?
(2)探究“悟出一点道理”。
想一想:人们悟出了一点什么道理?(随机追问:读了这篇文章,你又悟出了什么道理?)
(鱼贩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作都能这么快乐,我们比他们好多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快乐一点呢?)
(三)小结升华、感悟快乐
1.激情导入,渲染情感
是呀,鱼贩们的新奇招数一个接一个,带来的笑声一阵接一阵,引来的客人一批接一批,赚得的钞票一张接一张……所以说,鱼贩们创造出了鱼市场的奇迹。
2.总结质疑:这奇迹是什么样的奇迹?
3.拓展学生思维,多角度回答。
4.小结:这奇迹是工作就像玩游戏一样的快乐!
这奇迹是买鱼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这奇迹是把市场变成风景点,成为游客观景的好地方!
这奇迹就是让快乐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
因此,我们说美国的西雅图的这个鱼市场充满了快乐!
四、课后存疑、拓展延伸
下去过后,你可以再仔细深入地读读课文,把你还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教老师、同学,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到美国西雅图的鱼市场去感受了鱼贩和顾客们的快乐,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细细的品味生活,享受快乐,传递快乐!
板书设计: 24 鱼市场的快乐
谁?为什么?
鱼贩与其……不如……积极
顾客快乐是可以传递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