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语故事》导学案资料
8 成语故事_教案教学设计

8 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1、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投影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10月8日(总第30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激发兴趣,了解成语1让学生说成语。
2什么样的词语称为成语,说说自己掌握的成语,交流,初步了解成语特征。
读三则成语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读通课文1.布置课内自学,巡视指导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正音,疏通句子。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
分小节读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三个成语故事引导讲述三个故事什么时候的事?主人翁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根据提示先自己练习,把故事讲具体讲完整。
四、字词学习巩固字词,正确书写1,出示生字表中的字。
2,出示第三题词语。
读字词看清“矛、楚”的字形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2、写词语。
3、写出三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第二课时10月9日(总第31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1、复习字词巩固字词1,出示词语2,填字成词自相()()画龙()睛()()充数张()结舌惊叹不()读词口答二、精读故事1,《自相矛盾》2,学习《滥竽充数》3,学习《画龙点睛》学习造句三、布置作业引导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成语的意思会用指定词语造句1,书“戳”引导读文: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利用插图认识:矛、盾2,那个人是怎么推销他的矛盾的?结果又怎么样呢?4,引导理解意思5,加深感悟1,板书“竽”帮助区别滥的多和劣意思2,引导质疑并归纳成:谁是滥竽,为什么充数,为什么能充数,充数的结果如何?3,读文自牾在学生交流为什么能充数时引导从南郭先生和齐宣王二方面回答。
8成语故事教学设计2

8成语故事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2.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教师板书:“成语”。
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
教师继续板书“故事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二)学习生字新词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矛盾楚国锐利墙壁逼神韵佩服戳穿腮帮僧人唬人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学生读生字新词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三)学习第一篇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4)师生交流(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成语故事 苏教版

第3单元8.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说说文中词语的意思。
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背诵《画龙点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3.情感与价值朗读课文,知道三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同学们,伴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将步入中国文学——成语的殿堂,静静地欣赏,你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
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成语故事)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检查生字识、写。
A.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注意上下结构的字和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
B.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字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运用。
出示词语: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A.正确读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B.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课文。
A.同桌为一组,每人讲一个故事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重点检查指导难读的句子。
出示句子:a.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部分学生对“随”“戳”“穿”的平翘舌音分不清,需要老师范读、领读,学生练读才能完成。
b.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对于“居然”“俸禄”字音读不好的问题,老师采取让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范读的方式,互帮互学。
8 成语故事教案.doc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彖: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引导学生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所以最后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彖,领悟寓意。
备课时间:2012年10月10日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内容。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8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8 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1、理解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授课时间:2014年10月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二、初读指导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四、布置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充数张口( )舌二、精读《自相矛盾》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五年级上册语文学案-8 成语故事∣苏教版

8、成语故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的背诵古诗2、知道诗句的大意难点: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的赞美之意【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示标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师:目标大家都清楚了吗?有信心完成吗?(生:有)声音很洪亮,说明你们信心十足。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谁的字音读的准确)自学指导(一)1、自由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学或者老师。
2、读课文,比谁的字音读的准、声音洪亮。
(五分钟后,比谁读音准确)1、师:在读的过程中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确定读音的字请举手。
(生若有,师板书,请生先教。
)2、师:大家读的很认真,谁敢来读一读?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听的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请举手纠错。
(1)、指名读。
(2)、有错,其他同学举手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3、读易错字3遍,指名后进生去拼音重读。
师:课文的生字大家读得很正确,相信大家也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
现在来进行第二场比赛:比谁的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理解词语)自学指导(二)师:首先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5分钟后我们来进行比赛(生自由读)师:课文中的字音大家都读的准了,相信词语的理解也难不倒大家,听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查工具书或者请教别人。
(5分钟后比谁说的准确)1、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相互交流后再集体交流。
师:词语大家理解的都非诚好,那我们来把这些词语牢牢的记在心里吧!四、当堂训练(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上基础部分。
五、教学反思8、成语故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 8成语故事教案 苏教版

8、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三则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庄中心小学五(1)班语文备课 主备人: 闫贺 课题 9、推敲 总 25 课时 第 1 课时
学 习 目 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生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了解三个成语故事大意。 4、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重 点
难 点 了解三个成语故事大意,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流 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主 先 学 与 合 作 探 究 五分钟口语训练: 讲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 师生评议。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自主先学 1、出示学习任务。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生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讨论 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完善学习收获;请教学习困惑,合作解疑;分配学习任务,为交流展示做准备。
弄清“张口结舌”的读音和正确。
交 流 展 示
四、集体交流 (一)生字、生词 矛盾 楚国 买卖 锐利 墙壁 威逼 音韵 坚固 戳穿 张口结舌 腮帮 俸禄 演奏 单独 张僧繇 张牙舞爪 惋惜 推辞 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佩服 点睛之笔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做到正确。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
小组长检查本组学生掌握情况。 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3、用自己的方式记忆本课生字字形。 预设:采取借助形近字来学习新字。 矛——予 买——卖 壁——避、臂、璧、劈、僻 逼——富 (二)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余生予以正因,直至读正确为止。 2、说说三个成语故事的大意。 三个寓言故事,各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三)理解“自相矛盾” 1、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是怎样夸口的?找出人物的语言,体会其语言的含义。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盾最坚固)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矛最锐利) 抓住“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锐利”、“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来体会 3、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 理解“张口结舌”,探究那个人“张口结舌”的原因。 师生小结:那个人张口结舌的原因是:那个人
借助形近字来学习新字是一种有效地学习方法。
借助课文内容,来理解成语的含义。 说话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说话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生活中有没有遇到
类似的例子,谈谈你的收获。
拓 展 延 伸 五、拓展延伸 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检 测 与 反 馈 六、根据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填空 (1)“矛盾”的原意是 ,文中的楚国人吹嘘自己的矛和盾,犯了“自 相矛盾”的错误,这里的“矛盾”是指 。生活中也有自相矛 盾的例子,例如: (2)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坚固”的近义词是 用句子中的话来解释“坚固”。 引导学生学会审题,然后答题。
板 书 设 计 8、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矛 锐利得很 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盾 坚固得很
江庄中心小学五(1)班语文备课 主备人: 闫贺 课题 9、推敲 总 26 课时 第 1 课时
学 习 目 标
1、朗读《滥竽充数》,理解“滥竽充数”意思。 2、学习《画龙点睛》,理解“画龙点睛”含义。 3、了解语言的特点。
重 点 难 点 借助课文语言文字,理解“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含义。
流 程 学 习 内 容 补充与调整 自 主 先 学 与 合 作 探 究 五分钟口语训练: 讲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 师生评价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说说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指名交流 2、教师小结:下面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滥竽 充数》、《画龙点睛》。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滥竽充数》,理解“滥竽充数”意思。 2、学习《画龙点睛》,理解“画龙点睛”含义。 3、了解语言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 根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边阅读文章,边做记号。 四、小组讨论 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完善学习收获;请教学习困惑,合作探究;分配学习任务,为交流展示做准备。 交 流 展 示 五、集体展示 (一)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 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
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例子吗?小组交流。
张僧繇的“点睛之笔“指什么?你感觉他的点睛之笔怎样? 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三)探究寓言的特点 1、说说这三个寓言故事,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集体探究:寓言的特点
拓 展 延 伸 六、拓展延伸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
朗读寓言故事,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检 测 与 反 馈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滥竽充数”的“滥”表示 ,后来用这个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请你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 2、“画龙点睛”主要讲了 的故事,现在我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
引导学生体会滥竽充数的两种不同含义,并能够运用。
板 书 设 计 8、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总 结 反 思 学习寓言故事时,我采用借助故事体会故事含义,并借助生活实例
去巩固对寓意的理解,效果较好。比如:在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