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pdf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课件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 桃花 鳜鱼 斜风
白鹭 流水 箬笠蓑衣 细雨
西塞山 桃花 鳜鱼 斜风
白鹭 流水 箬笠蓑衣 细雨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资料一
山中问答
渔歌子
课前三分钟
渔父歌
【唐】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唐】张志和
sài
lù
西塞山前白鹭飞,
guì
桃花流水鳜鱼肥。
ruò lì
suō
青箬笠,绿蓑衣,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资料二
一蓑烟雨张志和 张志和(约730-810),浙江人,精通 书画、音律、诗词。十六岁科举考试中选, 深得皇帝器重,被赐名“志和”,曾任翰林 待诏。 后因事贬官,他看透名利,弃官舍家, 浪迹江湖。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蟋在在在莎斯
—
《 诗 经
蟀户宇野鸡螽
入,,,振动
我
羽股
床
,,
.七下月源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诗经.七月》(节选)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归园田居》陶 种豆南山下, 晨兴理荒秽, 道狭草木长, 衣沾不足惜,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渔歌子》--教学PPT课件(统编教材·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渔歌子
(唐)张志和
江雪
(唐)柳宗元
千 山鸟飞绝, 万 径人踪灭。 孤 舟蓑笠翁, 独 钓寒江雪。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业也诗意
一、我爱吟诗:张志和流传下来的《渔 歌子》有五首,找到其他四首读一读。
二、我爱作画:把今天学的这首 《渔歌子》的景色画下来。
渔歌子
(唐)张志和
sài 西塞山前白鹭飞,
guì 桃花流水鳜鱼肥。
ruò suō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西塞山前白鹭飞
( (
)的西塞山前,( )地飞翔;
)的白鹭在
桃花流水鳜鱼肥
( )的桃花盛开,( )的流水中, ( )的鳜鱼(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时代背景:
张志和,本名龟龄。他16岁时写折子给 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给 他赐名“志和”,被赐名改姓在古时是了 不起的恩遇。但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 ,经历了那场著名的“安史之乱”,唐朝 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 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扁舟 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Hale Waihona Puke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踏歌而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语文园地七渔歌子》(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渔歌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渔歌子》,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教学内容:1. 学习《渔歌子》诗文,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习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渔歌子》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难点: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语言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美好。
2. 导入《渔歌子》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词意。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诗文中的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解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意境。
四、合作交流(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说话、写话训练(10分钟)1.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 学生动手写一篇以“我爱大自然”为主题的短文,培养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业设计:1. 熟读《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渔歌子》,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年级下《渔歌子》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四年级下《渔歌子》教学设计(通用12篇)四年级下《渔歌子》篇1设计理念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
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
(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二、吟诵出词的味道。
(反复读)出示词()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短诗三首》。
详细内容包括三首短诗:《静夜思》、《春晓》、《渔歌子》。
通过对这三首短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三首短诗,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短诗的朗读、理解和鉴赏。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感受,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学生朗读《静夜思》,感受月夜的宁静。
过程二:教师讲解《静夜思》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过程三: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对《春晓》和《渔歌子》的理解。
过程四: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意境等方面对三首短诗进行鉴赏。
2.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仿写一首短诗。
六、板书设计1. 短诗三首2. 内容:《静夜思》:月夜、思乡《春晓》:春天、生机《渔歌子》:山水、渔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首短诗。
(2)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短诗,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不少于100字。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重点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对生字词的掌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一、说教材《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
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
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
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
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
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
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
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
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
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
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日,老师想向同学们讨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如何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如何认识的2、揭题:是啊,李白一世写了好多诗,今日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二)初读,识字,引入境界。
1、学习生字。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边有柱子。
)如何记“亭”字(简笔划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边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因此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
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诵,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诵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经过看说明或许查词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沟通议论,理解。
2、集体沟通词的意思。
(“众鸟”好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单独;“闲”安闲;“相看”相互看;“不厌”不知足;)3、小组议论沟通诗句的理解。
4、全班沟通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绘了那些光景(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悲凉)诗人的心情如何(孤单孤独)天上几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销声匿迹;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逗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仿佛人间万物都在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地:忧如是在一群山鸟的喧杂声除去以后分外感觉安静;在翻腾的厚云消逝以后感觉特其他幽静沉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类“静”,正衬托出诗人心灵的孤单和孤独。
鸟飞云去以后,静静静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望着艳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仿佛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 世界上大体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沉感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教案(新审定)

1.《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4.《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1.《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2.《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9.《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