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取穴在精不在多

合集下载

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

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

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关键词:针灸、辩证选穴、针刺手法本人经过近20年的临床工作,对中医针灸治疗疾病进行了认真观察,并对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进行研究,偶有心得,现介绍如下:1、辩证选穴,合理配伍。

本人重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强调穴位的选取,针刺手法的选择,都要以辩证诊治为基础。

如以临床多见的腰痛为例,循经取穴、以痛为腧的方法比较常见,则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及体征,把腰痛分为寒湿腰痛、风寒腰痛、湿热腰痛、痰湿腰痛、淤血腰痛、肾虚腰痛6个证型。

在治疗时选穴配穴同中有异,刺激方法各有不同。

如寒湿腰痛、风寒腰痛、肾虚腰痛都可用肾俞、命门,单寒湿腰痛配昆仑、太白,以补火助阳、健脾化湿;风寒腰痛配风池、跗阳,以去风定痛;肾虚腰痛配关元、悬钟,以补肾填髓、强腰壮骨。

再如岔气腰痛,特点就是腰部无明显的肿胀及压痛点,体位变动时疼痛,深呼吸。

咳嗽亦可引起疼痛。

证属络脉气血瘀滞,治以通络止痛。

循经取选远端穴位如攒竹或人中用泄法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部;或在疼痛部位浅刺,在皮下或皮内,同时让患者活动,以达到行气通络止痛。

在临床过程中,有许多通过辨证论治而取得显效的病例,曾有一位患者,主要症状就是双小腿恶风,总就是感觉有风从皮肤进入,盛夏也要穿两条裤子,已有两年余,经中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明显改善。

患者40刚过,仍在壮年,无明显其她不适感,舌脉无特殊,小腿也不发凉,辨证为局部卫气运行障碍,卫外功能失调。

立法为调畅卫气,用局部多针浅刺法以加速卫气运行,结果得到满意的疗效;另有一患者有恶性淋巴瘤的女性患者,右侧后背疼痛,用不啡、杜冷丁等亦不能止痛,彻夜不眠,甚至大汗淋漓,以夜间为重,采取局部多针浅刺的方法,行针20分钟,当晚疼痛缓解即入睡。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升降息则气力孤危”。

疾病的本质就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

肺失肃降则呃逆,肝阳上亢则眩晕,脾气不升则泻泄,胃气不降则呕恶,心阳不能下温肾阳则肾水寒而浮肿,肾阴不能上济心阴则心火亢而不寐。

医学专题单穴疗法举隅

医学专题单穴疗法举隅

(一)太冲穴治颈性眩晕
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针刺太冲穴做出了一些现代 的研究:许建阳等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太冲穴诱导颞叶 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艾林等通过建立疼 痛模型,行针刺太冲穴和非穴位前后的疼痛任务FMRI 扫描,观察分析疼痛激活区以及针刺后疼痛信号变化, 结果在针刺太冲穴后,观察到ACC和丘脑的疼痛任务激 活体积下降;王葳等通过采用功能MRI方法研究与针刺 太冲穴有关的脑功能区,观察到针刺太冲穴后效应期 激活的脑区比较广泛,包括双侧小脑,前额叶,顶上 小叶和顶下小叶,枕叶、豆状核、海马旁回等,从而 得出针刺太冲穴激活视区、边缘系统和皮质下灰质结 构,可能是脑内调整的特异性的结果。
(一)太冲穴治颈性眩晕
针灸治疗颈椎病一直是我们10多年来关注的一个课题,自
1996年创立课题“以T、C、D观察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型颈椎病血流速度的影响”以来,已有10个相关课
题,有些课题并获得泉州市政府的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颈性
眩晕,大多用近端取穴,如风池、颈夹脊、大椎等。有些学者
讨,发现和证实其即时疗效立竿见影。研究生吴××课题答辩
时,有同行提出关于体位问题,我们亦从卧位、坐位进行观察,
针刺单侧太冲穴(男左女右)效果显著。
(一)太冲穴治颈性眩晕
特别是“眩”的感觉很快减轻,敢睁眼(许多病人 怕光,一睁眼眩晕加重),头昏头重感觉亦减轻许多。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 表”与颈椎夹脊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针刺太冲穴可 以较明显地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强度和头 痛,但是对于其引起的颈项疼痛则疗效并不明显,而 颈椎夹脊穴对颈性眩晕亦有效,(过去我们已用T、C、 D观察),但即时疗效没有太冲穴显著,而改善颈项 疼痛则优于太冲穴。

针灸歌诀

针灸歌诀

新针疗法要穴治疗歌总则治病求其本,取穴少而精;适当强刺激,一般不留针。

深刺多透穴,胸背不可深;头面肌肤浅,透刺莫粗心。

新针为人民,医疗要认真;好学求革新,努力向前进。

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它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孙思邈先生十三鬼穴歌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心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手太阴肺经、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针灸大成》中针灸医案特点分析

《针灸大成》中针灸医案特点分析

《针灸大成》中针灸医案特点分析[摘要]《针灸大成》的29则针灸医案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通过分析这些医案的特点以吸取前人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医案具有针灸药并用、取穴精少和重手法补泻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杨氏在临证时的针灸诊治思路。

[关键词]《针灸大成》;医案;杨继洲;针药并用;取穴杨继洲,又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州)人,约生活于1522—1620年,明代著名针灸学家。

其祖父任太医院太医,杨氏曾任嘉靖帝侍医,又于隆庆二年(1568年)任职于圣济殿太医院,至万历年间(1573-1619年)仍为太医院医官。

杨氏擅长针灸技法,临证则针药并重。

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写成《针灸大成》一书。

《针灸大成》共存针灸医案29则,细研这29则针灸医案,发现其具有针灸药并用、注重针刺手法的特点。

1 针灸药并用,取穴精少中医治疗手段很多,各有所长,不可偏废。

然而到了明代末年,出现了崇尚药物而废弃针灸的倾向[1]。

故赵文炳于《针灸大成》序曰:“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杨继洲为了挽回这一颓势,反复强调:由于致病原因不同,邪客人体部位殊异,治疗时应采用不同的方法,“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针刺长于行气,灸长于散邪,汤药长于治内,“诸家之术惟以药,而以针灸则并而弃之”,是难于“寿民”的原因。

杨氏治病时针灸药并用的主张是非常突出的,宜灵活采取适当治法以取得更佳的疗效,在《针灸大成》卷三“诸家得失策”里对此作了反复阐述[2]。

在杨氏所著的《针灸大成》共存医案32则,除单纯以药物治疗的3则外,针灸医案实为29则,包括针治9则,针灸配合11则,针药结合3则,针灸药结合2则,灸治2则,灸药结合1则,以指代针1则。

这些医案选用的穴位大多为特定穴,且以取穴精少为特点(详见表1)。

针治与灸治结合并配合药物治疗,这一思想源于《内经》,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备急要方》中明确提出“针灸须药”的观点后,更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杨继洲则主张针灸药三者结合[2]。

1957年资料11 灸处方的原则与取穴的规律

1957年资料11 灸处方的原则与取穴的规律

一、针灸处方的原则
针灸的治病,是有一定的处方原则和取穴规律的,大凡“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左者取之右,或病在右者取之左”,“病在胸腹者取四肢”,“病在局部者取阿是穴”等等。这些处方的原则和取穴的规律,早在古代针灸文献中就有很多的详细记载,如素问始终第九篇云“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这种鲜明论据,在我们临床实践中确实是司空见惯的铁证,如头痛刺列缺,高血压刺涌泉,牙痛刺内庭,头昏失眠灸厉兑,以及腰痛刺委中等,都是病在上取之下的主治穴位,然亦有“病在下高取之”,如鼻衂灸上星,脱肛灸百会等,所谓“陷下则灸之”,在临床实践上,亦有一定之疗效。又如甲乙经用缪刺的方法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这也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譬如中风后遗症或颜面神经麻痹所引起的口眼㖞斜,口服如向左边㖞斜者,足见其右侧肌肉松弛发生病变,而失去了平衡的作用,则必须针灸右边的地仓、颊车、下关等穴,促使右侧肌肉收缩起着调整而趋于平衡的作用。又如胸胁痛,除取局部的膻中、期门及章门、京门等穴外,主要配四肢部的支沟、外关、阳陵泉等穴为主。肚腹病,除取局部的中脘、建里、天枢、关元、气海诸穴外,主要以四肢部的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为主。又如半身不遂,上肢则以曲池、肩颙为主,下肢则以环跳、悬钟、阳陵泉为主。这都说明了四肢部的孔穴有卓越的疗效。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亦云“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这些论据的处方原则和取穴的规律,与我们临床的实践体验是相一致的,这些理论与实践,都证实了四肢部的孔穴能治胸腹内脏器的疾患。这些处方的原则和取穴的规律,都是历代的针灸家在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结晶,这些综合性的宝贵经验,通过实践再实践,从而把它精简化,理论化起来,作出了理论性的结论。如灵枢经、甲乙经、千金翼方、以及针灸大成等,除灵枢经和甲乙经外,大都是病案和处方的记录,查其内容不外乎某病取某穴,或某穴主某病,从这些有效穴位中又进行了重点的归纳,并撰著了歌赋,作出了处方取穴的规律,如四总穴歌谓“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又如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谓“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又如千金十要穴歌诀云“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头面如有痛,后谿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三百六十名,不外千金穴”。以上“四总穴”,“马丹阳十二穴”,“千金十要穴”,都是从三百六十穴中于临床上观察疗效卓著而得出的特效穴位。此外还有辨证施治及对症疗法,如行针指要歌云“若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若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若针结,记取大肠二间穴;若针痨,须向膏肓及百劳;若针虚,气海丹田委中许;若针气,膻中一穴须谨记;若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若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若针吐,中脘气海膻中候;翻胃吐食一般医,针后方知奏效奇”。又如经验特效穴歌诀亦谓“身热无汗刺复溜,面肿须向人中求,痰多可刺丰隆穴,小便失禁关元灸;便秘支沟与大敦,身热多汗合谷寻,消渴宜刺两照海,疟疾两踝灸亦停;牙关紧急刺颊车,口眼齐闭合谷迎(香),风炫烂眼针二骨(大小骨空穴),两目濇痛刺光明;血压高刺涌泉减,头痛发热外关安,胸满腹痛内关刺,气喘天突是真传”。此又系一种辨证施治的方法。

十二针灸口诀顺口溜大全

十二针灸口诀顺口溜大全

十二针灸口诀顺口溜大全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流通,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在针灸学中,有一套十二针灸口诀顺口溜,可帮助针灸师记忆与针灸相关的知识,下面将介绍这十二针灸口诀顺口溜的大全方法。

一、“经脉临床腧穴名,十四经络津液行。

”这句顺口溜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经脉的名称和功能。

经脉是中医学术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十四条主要经络,通过这些经络能够传输人体的气血和津液。

在针灸中,对经脉的了解尤为重要,因为针灸师需要根据不同经络的循行来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二、“十二主穴心中脾,肺肾肝经三阴。

”这句顺口溜介绍了十二个主要穴位的名称和它们所在的经络。

这些穴位在针灸治疗中常常被使用,针灸师应该熟悉它们的位置和功效。

例如,“心中脾”指的是心脏经上的中脘穴,“肺肾肝经三阴”则指肺经、肾经和肝经上的三个阴经络。

三、“经脉阳脉有十二,小儿头顶皆分明。

”这句顺口溜介绍了十二个阳经络的名称和它们在小儿头顶上的分布情况。

阳经络是与阳气有关的经络,通过它们可以调节人体的阳气运行。

在小儿针灸中,因为小儿身体特殊,头顶上的阳经络特别重要,针灸师需要特别注意。

四、“十五天突类妙脏,十个窗竅掌中放。

”这句顺口溜介绍了十五个特殊的穴位,它们被称为“天突类妙脏”。

这些穴位与人体的脏腑器官有关,通过刺激它们可以对相关脏腑产生疏通作用。

此外,这句顺口溜还提到了十个位于手掌中的窗竅穴位,这些穴位有很强的疏通作用,在针灸治疗中应予重视。

五、“知识点,拇指一,风池过眉展真意。

”这句顺口溜介绍了拇指上的穴位风池。

风池穴位位于颈部,通过刺激风池穴可以舒缓颈部的疾病和不适。

这句顺口溜强调了风池穴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了针灸中的一个知识点,即刺激风池穴可使眉毛展现真正的神韵。

六、“肩井过头竅窍通,温中平肝胃下降。

”这句顺口溜介绍了肩井穴和头竅穴。

肩井穴位于颈部,可以疏通肩部的经络。

头竅穴位于头部,可以改善头痛等症状。

针灸取穴纲要阅读随笔

针灸取穴纲要阅读随笔

《针灸取穴纲要》阅读随笔1. 《针灸取穴纲要》概述作为中医学中的瑰宝,源远流长。

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针灸以其独特的疗效,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而《针灸取穴纲要》则是针灸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针灸取穴指导。

本书共分为八章,从经络的基本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穴位取法,旨在帮助读者掌握针灸取穴的基本技能。

第一章为“经络概论”,介绍了经络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经络概论”我们首先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横贯全身,连接五脏六腑,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邪气内传的途径。

经络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等,每条经络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本书对经络的分类进行了详细说明,经络可以根据其分布部位的不同,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输送气血,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负责将气血输送到各个部位;奇经八脉则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书还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抗御外邪等;病理变化则主要表现为经脉不畅、络脉绌急等症状。

了解这些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于我们正确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概论”章节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经络的全面认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经络的特点和规律,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1 著作背景《针灸取穴纲要》是一部关于针灸学的重要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王永庆教授。

王永庆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针灸学家,他在中国针灸学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尊敬。

《针灸取穴纲要》一书是在王永庆教授长期从事针灸教学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针灸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而成的一部专业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取穴在精不在多,一病选一穴
刘吉领新一针疗法
新一针疗法
在临床有效基础上,尽量少‘配穴’,这就相对减少了患者痛苦,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这一点对减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

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同时对总结临床疗效也非常有利,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专业共享科普,人人懂点中医,远离疾痛,造福民众!
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孔最。

孔,孔隙也。

最,多也。

本穴为肺经之穴,肺之郄穴。

3、咯血穴:孔最。

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

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1寸。

斜向各脊椎刺,捻转。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

操作:1寸。

向劳宫方向刺,捻转。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

操作:1.5寸。

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

操作:1.5寸。

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

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

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

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

操作:1寸。

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

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

操作:1寸。

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

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

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

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

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经官能症穴:承山。

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

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

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

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

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听敏。

操作:刺0.5-0.8寸,强刺激。

主神志不清,昏厥。

19、脏器下垂穴:百会。

操作:刺后炙20分钟。

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

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强刺激。

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

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

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

操作:直刺0.5-1寸,泻法。

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

操作:直刺1-1.2寸,泻法。

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

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

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

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风池。

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

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

操作:刺0.5~1寸,平法。

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27、降糖穴:胰俞。

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

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28、降脂穴:丰隆。

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

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29、三叉神经痛穴:鱼腰、四白、承浆。

从下方刺入鱼腰0.3~0.5寸,四白斜向上方刺入0.5~0.8寸,均行捻转手法,可加下关穴。

主治:三叉神经及眉棱骨痛。

30、枕神经痛穴:风池。

操作:刺2寸,提插补泻,泻法。

31、前头痛穴:中脘。

操作:直刺1.5寸,泻法。

32、偏头痛穴:太冲。

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33、后头痛穴:至阴。

操作:刺0.3寸。

34、失眠I穴:大陵。

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

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35、失眠Ⅱ穴:风池。

操作:脑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

36、泌感穴:秩边。

操作:直刺2.5~3寸,如为肾盂肾炎可配肾俞、阴陵泉,如为膀胱炎,可配膀胱俞、三阴交穴,如为尿道炎,可配中极、三阴交。

37、降压穴:曲池。

操作:高血压伴高血脂可配丰隆,如肾炎引起则配三阴交。

38、疟疾穴:疟门。

操作:刺入1寸,捻转泻法,可加身柱穴点刺出血。

39、甲亢穴:阿是。

操作:直刺0.5~1寸,捻转泻法,突眼可配睛明、四白、鱼腰、丝竹空,心慌气短配内关、神门,消瘦多汗,可配三阴交、足三里。

40、胃痛穴:中脘。

操作:直刺1.5寸,捻,平法。

主治:胃脘痛、腹胀、呃逆。

41、胃炎穴:印堂。

操作:向下斜刺5-8分,提捻。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胀气。

42、止泻穴:申脉。

操作:直刺0.5寸,捻,平法,加灸。

主治:急性泄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

43、止吐穴:内关与大陵之间。

操作:直刺1寸,捻,強刺激。

主治:胃肠不适及神经性呕吐。

44、止痢穴:大肠俞。

向脊柱方向刺入1.5寸,捻。

主治:痢疾、肠炎。

45、便秘穴:支沟。

操作:直刺1.5寸,泻法。

46、戒烟穴:列缺。

操作:向上斜刺0.5寸,捻,加炙。

47、肾炎穴:三阴交。

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肾俞、足三里、关元。

主治:急慢性肾炎。

48、急腹症穴:足三里。

操作:刺2寸,捻转泻法。

49、胆痛穴:胆囊。

操作:直刺1.5寸,快速捻转200次/分。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刘吉领新一针疗法效果:
针入痛消,马上见效。

治疗范围:
适用于各种头痛;各种类型颈椎病,颈肩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手足麻木;各种类型腰椎病,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各种原因导致的膝关节,踝关节病变;风湿、类风湿导致的疼痛;急、慢性关节扭伤等各种疼痛性疾病。

立杆见影,快速止痛治痛。

刘吉领新一针疗法特点:
一穴治痛,一针祛病;针入痛止,立竿见影;
易学好懂,简便易行;妙在手法,基本不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