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综述
人的体温调节机制

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它确保我们的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以下是关于人的体温调节机制的详细介绍:1. 恒温器人体的恒温器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它根据温度感受器传递的信息,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恒温器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实现这一功能。
2. 产热和散热人体产热的主要方式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热效应和身体活动。
其中,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静止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食物热效应是指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
身体活动则是指身体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
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人体通过向外辐射热量来实现散热。
传导是指人体通过与外界物质的接触传递热量。
对流是指人体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
3. 热保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保持体温。
例如,当身体感到寒冷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使身体产热增加,同时收缩体表血管以减少散热。
相反,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人体则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
4. 热适应热适应是指人体在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下,身体逐渐适应并调节体温的能力。
热适应可以减少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产热和增强散热,使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
5. 行为调节行为调节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调节体温。
例如,当感到寒冷时,人们会通过增加衣物、喝热水或运动等方式来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相反,当感到炎热时,人们会通过减少衣物、喝冷饮或寻找阴凉处等方式来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
总之,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确保我们的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人体的体温调节原理

人体的体温调节原理
人体的体温调节原理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等多个系统组成。
以下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原理的主要过程:
1. 中枢神经系统:人体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的下丘脑和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心。
当体温低于设定的正常范围时,体温调节中心会发出信号,促使体温升高。
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体温调节中心则会发出信号,促使体温降低。
2.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平衡体温的关键因素之一。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调节体温升高的过程,通过收缩血管、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方式来提高体温。
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调节体温降低的过程,通过扩张血管、减少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3.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和调节体温调节相关的激素,如甲状腺素、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来影响体温的调节。
这些激素可以调节新陈代谢率、心率和血流量等生理过程,从而间接地影响体温。
4. 皮肤调节:皮肤是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器官之一。
当体温升高时,血管扩张使皮肤血流增加,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散发体热,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当体温降低时,血管收缩使皮肤血流减少,从而减少耗散体热的方式,保持体温稳定。
综上所述,人体的体温调节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
肤等多个系统的协调作用来实现。
通过这些机制,人体能够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保持体温的稳定,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体温调节概述

(三)体温调节机制
“调定点”学说
PO/AH中的温敏N元的阈值起到调定点的作用
血温升高→PO/AH → PO/AH的热敏N元+ → 散热 反应↑产热反应↓
血温降低→ PO/AH → PO/AH的冷敏N元+ → 散热 反应↓产热反应↑
体温调节概述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⑴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 ⑵类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⑶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
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
2.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
⑴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⑵分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二)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下 丘脑前部(PO/AH)。
① PO/AH中的温敏N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 ② 同时还能对中脑、延髓、脊髓、皮肤等处传
入的温度信息发生反应 ③ 以及能直接对致热物质、5-HT、NE等物质发
生反应
说明:PO/AH具有体温调节整合中枢的地位。
神经调节下的体温论文素材

神经调节下的体温论文素材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调节体温,使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下面是一些关于神经调节下的体温的论文素材,可以用于撰写论文或文献综述。
1. 神经调节体温的基本机制:1.1 外周温感受器的作用:人体表面和深部组织中存在温感受器,能够感知体外的温度变化,并通过神经传递信息到中枢神经系统。
1.2 温度调节中枢: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接收到温感受器传递的信息,并通过神经网络和信号传导调节体温。
1.3 外界刺激对体温调节的影响:环境温度、风速、湿度等外界因素也会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影响体温的调节。
2. 体温调节的神经途径:2.1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体温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交感神经负责降低皮肤血流量,副交感神经则相反,通过控制血管舒缩来调节体表的散热和保温。
2.2 温度感受核团:下丘脑中的温度感受核团包括热感受核团和冷感受核团,它们接收温感受器的信息,并通过调节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相应的信号。
2.3 温度调节中枢的调控:脑干的温度调节中枢通过与体温调节中枢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体温的升降,从而保持体温的稳定。
3. 疾病中的神经调节体温异常:3.1 发热机制:当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疾病刺激时,炎症介质的释放会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从而产生发热反应。
这是神经调节体温异常的一种情况。
3.2 神经系统疾病和体温调节紊乱: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体温波动或无法调节体温。
4. 神经调节体温研究的进展:4.1 神经递质与体温调节:多种神经递质在体温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研究这些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对于了解神经调节体温的细节具有重要意义。
4.2 热感受和冷感受细胞的研究:研究温感受器细胞的特性和功能,深入了解体温调节的神经途径和机制。
4.3 疾病模型的建立和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研究不同疾病对神经调节体温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疾病发生机制和寻找治疗新靶点。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调节体内的热量产生和散发来确保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本文将对体温调节的机制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体温调节的机制1. 神经系统调节:体温调节中的主要参与者是位于脑下部的视床核。
它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视床核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热量产生和促进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降低。
当体温过低时,视床核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热量产生和减少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升高。
2. 内分泌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中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甲状腺素能够调节基础代谢率,影响体内的热量产生。
肾上腺素能够增加身体的糖原分解,从而增加能量代谢和热量产生。
二、体温调节的方法1. 汗腺散热:通过汗腺排出汗液,随着蒸发散发体内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这是人体最常见的散热方式。
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者人体运动剧烈时,汗腺会被刺激增加出汗量。
2. 血管调节:通过扩张和收缩血管来调节热量的散发和保留。
在高温环境下,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在低温环境下,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
3. 代谢调节:通过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来影响热量的产生和散发。
新陈代谢速率的提高会导致热量的增加,降低体温;而低新陈代谢速率则会导致热量减少,升高体温。
三、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1.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增加人体的热量负荷,刺激汗腺排汗和血管扩张,促进热量散发。
而环境温度的降低则会减少体表的热量散发,使体温升高。
2.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体温较低,这是体温的低谷期。
而在清醒时,交感神经系统活跃,体温升高。
3. 年龄性别: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女性的体温调节相比男性稍差,激素变化会导致体温波动较大。
总结: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多种方式的热量散发,确保人体的体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冬季睡眠养生睡眠中的体温调节机制

冬季睡眠养生睡眠中的体温调节机制冬季,寒冷的天气让人们更加想要盖上被子,享受一个温暖的睡眠。
而在睡眠的过程中,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冬季睡眠养生睡眠中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人体体温调节系统的基本原理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是通过中枢神经、皮肤、肌肉和内脏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主要包括体温调节中枢、肌肉的热量产生和散发机制以及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等。
在睡眠中,人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体温调节的重要性更加显著。
人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体温的调节:1. 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它通过感受器感知到身体内外的温度变化,并通过相应的神经信号来调节体温。
2. 肌肉的热量产生:人体的肌肉能够通过收缩释放热能,这种热能可以起到保持体温的作用。
3. 散热机制:人体通过皮肤散发热量来降低体温,例如出汗、皮肤微细血管的扩张等。
二、冬季睡眠养生中的体温调节机制冬季睡眠养生需要注意体温调节,以维持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和良好的睡眠品质。
在冬季,人体对温度的感受较低,容易感到寒冷。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节体温,维持一个适宜的睡眠环境。
1. 调节室内温度:在冬季睡眠中,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是关键。
一般来说,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6-20摄氏度之间,可根据个人感受进行微调。
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过度干燥。
2. 穿睡衣和盖被子:选择适合的睡衣和被子也是冬季睡眠养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穿睡衣保暖,在睡眠中起到保持体温的作用;选择适宜的被子材质,如羽绒被或毛毯,可提供更好的保暖效果。
3. 锻炼身体: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提高肌肉的热量产生,有助于体温调节。
冬季锻炼时,可选择户外活动,并根据气温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散步等。
4.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也对冬季睡眠养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冬季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蒜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
5. 注意睡眠环境:睡眠环境的准备对冬季睡眠养生也十分重要。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体温调节是人体保持恒定温度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
无论是在极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人体都能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适应和调节外界温度的变化。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揭示了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反应机制和生理功能。
一、体温调节的原理体温调节是通过保持中心体温的稳定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恒定。
在人体内部存在一个温度调节中枢,这个中枢位于脑内的视床下核和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控制中心。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这个中枢会通过神经信号和激素的调节,调整身体的热量产生和散发,以保持体温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二、对高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散发多余的热量,以降低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使得体表的血管容量增加,可以更多地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同时,人体会通过排汗来散热,从而通过蒸发的方式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另外,人体还通过增加呼吸和心率来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增加散热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三、对低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保持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
这种收缩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寒冷空气对皮肤的直接接触,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人体还会出现寒战的现象,这是一种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可以通过肌肉的运动产生热量来保暖。
此外,人体还会通过增加饮食来摄入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失常的疾病体温调节失常会导致一些疾病,如发烧、低体温、中暑等。
发烧是由于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抵抗病原体的生长。
低体温则是指体温过低,常见于极寒环境暴露以及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中暑则是在高温环境中,由于体温调节失常,导致体温过高。
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体温调节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体温调节

生理学┃体温调节“三、体温调节(一)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体温调节有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基本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和改变代谢水平等生理性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是指有意识地进行有利于建立体热平衡的行为活动,如改变姿势、增减衣物、人工改善气候条件等。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对体温的调节,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在这个控制系统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属于控制部分,由此发出的传出信息控制受控系统的活动,如驱动骨骼肌战栗产热,改变皮肤血管口径,促进汗腺分泌,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使体温受到干扰时,通过温度检测装置,即存在于皮肤及机体深部(包括神经中枢)的温度感受器,将干扰信息反馈至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作用,发出适当的调整受控系统活动的信息,建立起当时条件下的体热平衡(图7-6)。
此外,通过前馈系统,及时启动体温调节机制,避免体温出现大幅波动。
人类或其他恒温动物区别于变温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具备自主性体温调节功能,通过调控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使体温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1、温度感受器:根据感受器存在的部位,可将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根据感受温度的性质,温度感受器又可分为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peripheral thermoreceptor)是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包括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局部温度升高时,热感受器兴奋;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冷感受器兴奋。
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各自有特定的最敏感温度范围,热感受器的敏感温度在较高温度侧,冷感受器的敏感温度则在较低温度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调节的研究姬四征(091408127)专业:生物工程摘要: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人和高等动物的体内深部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体温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生理学所说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深部温度,以心、肺为代表。
而机体的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地变化,许多因素会干扰深部温度的稳定,此时通过反馈系统将干扰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它的整合作用,再调整受控系统的活动,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体热平衡,达到稳定体温的效果。
人和其他恒温动物的体温,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通过调节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如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反应,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通常将通过人体生理活动变化而调节体温的形式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
而将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保温和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着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体温调节的基础,是由体温自身调节系统来完成的。
调节的具体过程是经过神经反射和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调节是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功能。
动物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较高级的调节功能。
体温即机体的温度,通常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本文主要研究体温调节的机制以及体温调节的新进展。
关键词:体温调节平衡新进展1、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中枢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分布,但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以下神经结构完整,就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这说明,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约在100年前就有人报告,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
本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
两个中枢之间有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
温热刺激该部位时引起散热反应,以冷刺激时结果相反。
为了解释正常人的体温能维持37℃左右,生理学上采用体温中枢的调节点学说,来解释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是怎样实现对体温调节的。
该学说认为,体温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机制。
恒温动物有一确定的调定点数值(如人类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送回调节中枢,对产热或散热活动加以调节,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根据对多种恒温动物脑的实验证明:切除大脑皮层及部分皮层下结构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动物虽然在行为上可能出现一些缺欠,但仍具有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
如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则动物不再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以上实验说明,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一般认为它应包括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和下丘脑后部。
已如前述,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较多的热敏神经元和少数冷敏神经元。
实验还证明产热和散热的反应均可由刺激此区而引起:当这一部位加温时,热敏神经元兴奋,促进散热反应;如使其冷却时,冷敏神经元兴奋,促进产热反应。
如果以上述温度刺激下丘脑后部,效果不显著,以电刺激下丘脑后部则能使骨骼肌紧张性增强,增加产热。
因此,现在认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是体内各部位温度传入信息的会聚处,把信息传到下丘脑后部进行整合,调节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一般认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两个功能区,即调节产热活动的产热中枢和调节散热活动的散热中枢。
2、体温调节方式2.1 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即动物通过调节其产热和散热的生理活动,如寒颤、发汗、血管舒缩等,以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过程。
2.2 行为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即动物通过其行为使体温不致过高或过低的调节过程。
如低等动物蜥蜴从阴凉处至阳光下来回爬动以尽量减小体温变动的幅度。
人在严寒中原地踏步、跑动以取暖,均属此种调节。
人类能根据环境温度不同而增减衣着,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以祛暑御寒,则可视为更复杂的行为调节。
3 体温调节机制3.1 产热过程:体内的热量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的。
因此,体内的一切组织活动都产生热,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和骨骼肌。
肝脏器官的产热量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2%;骨骼肌产热量约占25%。
骨骼肌紧张度稍有增强,产热量即可发生明显变化。
冷环境刺激可引起骨骼肌的寒颤反应,使产热量增加4~5倍。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可增加40倍之多,此时肌肉的产热量可占人体产热总量的90%以上。
寒冷引起肌肉紧张性增加,产热量也明显增加。
产热过程主要受交感-肾上腺系统及甲状腺激素等因子的控制。
因热能来自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所以产热过程又叫化学性体温调节。
产热分为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战栗产热是由于寒冷刺激,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引起产热;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
3.2 散热过程:人体产生的热量大部分经皮肤散到外界;小部分经呼吸道通过呼气道发散;由粪、尿带走的热量更少。
皮肤散热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几种物理方式散热。
所以散热过程又叫物理性体温调节。
辐射散热是指人体发出红外线电磁波辐射能的方式散失热量。
传导散热是热量从温度高处经物质分子运动的传递到温度低处,当皮肤与周围物体相接触,而皮肤温度高于周围物体时,就有传导散热。
这三种形式发散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75%,其中以辐射散热最多,占总散热量的60%。
散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皮肤温度越高或环境温度越低,则散热越快。
当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接近或相等时,上述三种散热方式便无效。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上述几种皮肤散热方式的散热效果就不大,几乎全靠蒸发的方式散热。
蒸发人体的皮肤不断有水分蒸发,体表每蒸发1g水要吸收2.43kJ的热量。
水分的来源有二,一是皮肤组织中的水分通过皮肤角质层渗出来,称为不显汗或无感蒸发。
当环境温度不高,人体处于安静状态,虽然很少出汗,但仍有水分从皮肤中不断渗出并蒸发掉。
人体每昼夜皮肤无感蒸发的水分约有500ml。
另一种蒸发为发汗,当环境温度升高时(28℃~30℃以上),既是人在安静状态下也开始发汗,发汗是通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汗液蒸发可以有效地带走热量。
3.3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体温的稳定决定于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平衡。
如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将升高;反之,则降低。
由于机体的活动和环境温度的经常变动,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间的平衡也就不断地被打破,经过自主性的反馈调节又可达到新的平衡。
这种动态的平衡使体温波动于狭小的正常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3.4 人的正常体温及机体对温度变化的感受临床上一般采取从腋窝(人工体腔)、口腔和直肠内测量体温的方法。
正常人体的直肠温度平均约为37.3℃,接近于深部的血液温度;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 0.2~0.3℃,平均约为37.0℃;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又低0.3~0.5℃,平均约为36.7℃。
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情况不同而有一定的波动。
一昼夜中,清晨2~4时体温最低,午后4~6时最高,变动幅度不超过1℃。
这种近日节律并不因生活习惯的变动而改变,它很可能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有关。
新生儿的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则稍低于成年人。
婴儿的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完善,可受环境温度、活动情况或疾病的影响而有较大的波动。
剧烈的肌肉运动、精神紧张或情绪刺激也可使体温升高1~2℃。
在酷热或严寒环境中暴露数小时,体温可上升或下降1~2℃。
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可改变体表温度而刺激皮肤的冷、热感受器(由冷觉与热觉两种感受不同温度范围的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
对热刺激敏感的叫热感受器;对冷刺激敏感的叫冷感受器。
两种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叫做热点和冷点),引起传入冲动的发放。
皮肤温度感受器中冷点较多,约为热点的4~10倍。
冷感受器的放电频率远远高于热感受器。
通常认为皮肤对寒冷刺激比较敏感。
腹腔内也有热感受器,其传入纤维在内脏大神经中。
4、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假说体温调节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工作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作为控制系统,产热和散热装置(有关组织器官)作为受控系统,受控系统在控制系统的调控下,通过改变生理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称为输出变量(体温),体温作用于温度感受器,信息经反馈输入,并将于调节点之间的信号偏差值输给控制系统(中枢),对集体产热和散热过程进行调整,使体温维持在以相对稳定的水平。
具体来说,当体温高于调定点温度,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增加,散热中枢兴奋,产热中枢抑制,引起发汗、皮肤血管舒张等散热反应。
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增加产热中枢兴奋,散热中枢抑制,引起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增强或战栗以及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引起代谢增强等产热反应。
调定点学说认为,有细菌引起的发热,是由于在致热源的作用下,热敏神经元对温度反应阀值升高而冷敏神经元阀值则降低,调节点因而上移。
因此,发热开始前先出现寒战等产热反应,温度上升,直到温度升至热敏神经元升高了的阀值水平,才可能出现散热反应。
只要致热因素不清除,体温就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5、体温调节对环境的适应人体进入高温或低温环境时,各项生理活动均有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机体在调整它的各种机能以适应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动。
在低温或高温地区居住较久的人,可对环境温度产生顺应。
此时对环境温度的耐受性增强,功能调节的效率提高。
人类对环境温度改变所产生的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是行为性调节。
人类能够改造环境,使其更适于人类的生存。
这是主动性适应的能力。
5.1 皮肤温度决定于皮肤的血流量和血液温度皮肤血流量主要受交感-肾上腺系统的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因而降低。
反之,则皮肤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即行升高。
所以说皮肤血管的舒张、收缩是重要的体温调节形式。
5.2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较低等的脊椎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改变,不能保持相对恒定,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到了寒季,其体温降低,各种生理活动也都降至极低的水平。
进化至较高等的脊椎动物如鸟纲和哺乳纲动物,逐渐发展了体温调节功能,能够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些动物叫做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
还有一些哺乳动物如刺猬等,则介乎上两类动物之间。
在暖季,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到了寒季则体温降低,蛰伏而冬眠。
5.3 蒸发是很有效的散热方式每克水蒸发时可以吸收0.58千卡的汽化热。
常温下体内水分经机体表层透出而蒸发掉的水分叫做无感蒸发。
其量每天约为1000毫升。
其中通过皮肤的约600~800毫升;通过肺和呼吸道的约200~4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