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合集下载

第二十三章 体温与体温调节

第二十三章 体温与体温调节

第二十三章体温与体温调节第一节人体的温度一、人体的核心温度和表层温度不同核心温度:集体核心部分的温度,主要指心、脑、肺、肾及腹腔器官的温度。

表层温度:集体表层部分的温度,包括皮肤、肌肉。

皮下组织等部位。

核心体温和表层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其比例也发生变化。

(一)医学上所致的体温通常指机体核心部位的平均体温肝脏的代谢活动最强,产热量最大,温度最高,约38℃。

脑的接近38℃。

测量直肠温度时应将体温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平均温度为36.9-37.9℃;口腔温度为36.7-37.7℃,腋窝为36.0-37.4℃。

食管温度作为核心温度的指标。

鼓膜温度与下丘脑的温度接近,是反映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二)皮肤温度时机体表面温度的代表(三)平均体温可用机体核心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推算二、人体体温变化通常不超过一定的极限值超过一定限度可危及生命,超过42度引起细胞损害,尤其是酶活性改变。

超过45度细胞迅速坏死。

三、正常情况下体温可发生生理性波动(一)在昼夜间体温呈周期性变化机体许多功能活动呈节律性周期变化的特性,称为生物节律。

体温在清晨2-6时最低,在午后1-6时最高。

生物节律现象主要是由存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的生物钟来控制(二)体温有性别差异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度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与黄体分泌的孕酮有关。

(三)体温有年龄差异(四)体温随骨骼肌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增强而升高(五)体温在慢波睡眠时较低慢波睡眠中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机体发汗增强,散热增多。

(六)体温受环境温度、进食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节体热平衡体内所容纳的热量称为机体热含量。

机体热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体热平衡,取决于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

一、机体主要通过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产生体热(一)安静、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分别为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机体安静时主要是内脏器官产热,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6%。

机体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增强,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人的体温及调节

人的体温及调节
人的体温及调节
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 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
口腔温度 37.2 ℃ 腋窝温度 36.8 ℃ 直肠温度 37.5 ℃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1.体温的概念: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可用口腔、腋窝、 直肠温度代表。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
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①骨骼肌战栗 增 ②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产 下丘脑③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体温调④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 节中枢 ⑤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 减少 散热 血流量 下丘脑 体温调 ①皮肤血管舒张 增加散热 节中枢 ②汗液分泌增多
(三)体温调节的局限性:
避免在寒冷和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行为性调节)
1.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 A、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食物未被消化
A、大量神经末梢
B、皮下脂肪组织
C、大量汗腺
D、皮脂腺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C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的 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 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
热刺激
皮肤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调节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 中枢
传出神经
汗腺分泌增加
增加散热
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大
三、体温的调节
• (1)调节方式:总体上,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 (2)调节过程:【结合课本流程图箭头,理解过程】
产热调节和散热的主要调节过程:
(二)体温的调节
刺 感受器 激 寒 皮肤冷 冷 觉感受 器 炎 皮肤温 热 觉感受 器 调节 中枢 调节过程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 Ⅰ.体温:① 体表温度:体表及体表下结构(如: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特点:波动范围大,各部分温差大 ② 体核温度:人体深部(如:内脏)的温度特点:相对稳定,但代谢水平越高则温度越高 肝脏为全身中最高(38℃左右),脑次之 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的比较: Ⅱ.正常值: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常用直肠、口腔、腋下来代表体温。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1.昼夜波动: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 清晨2—6事体温最低 午后1—6时体温最高2.性别:(1.成年女子的平均体温比男子约高0.3℃(女性皮下脂肪较多)(2.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动(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孕激素) 3.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降低4.其他影响因素:肌肉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睡眠,麻醉药。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一)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 来源:体内的热量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

● 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和脑(肝脏产热量最大,肝血液比主动脉告0.4—0.8℃) 运动和劳动时:骨骼肌(表7—5) 2.机体的产热形式: 基本形式① 基础代谢产热②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③ 肌肉活动产热 在寒冷环境下的特殊形式稳定性 相对温度体表温度 易受环境温度或集体散热的影响较低体核温度相对稳定较体表温度高测量方法正常值(℃) 测直肠温度 插入直肠6cm 以上 36.9—37.9 测定口腔温度 体温计放于舌下36.7—37.7 测定腋下温度腋窝密闭,至少10分钟,干燥36.0—37.4● 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点:伸肌屈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产热量高 ●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的70% 意义:对新生儿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1)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避免误差。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人体体温与其调节(1)

人体体温与其调节(1)

正反馈使系统的“偏离”加剧,促使机体某 一种生理功能不断加强,尽快完成。
例如:排汗、排尿、凝血。 ▲ 请用简图表示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负反馈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汗腺分泌减少 皮 肤 的 冷 感 受 器 兴 奋 下 丘 脑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维 持 体 温 正 常 神 经 调 节
寒 冷 刺 激
2.寒冷下减少散热量的途径有哪些?散热方式主要是什 么?
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
3.自主神经在体温调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 加、使皮肤血管收缩;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则抑制,使汗腺分泌减少。 4.从体温恒定看,寒冷下体温调节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作用,以及负反馈作用。 5.寒冷下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量的调节方式相同吗? 不同。前者为神经-体液调节,后者为神经调节。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皮脂腺
皮肤
汗腺
皮下组织
立毛肌
说明:①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皮下组织不属于皮肤。 ②表皮包括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的死细胞)和生发层。 *生发层含有黑色素细胞,能吸收紫外线,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
属于增殖细胞。
③真皮中的皮脂腺和汗腺,都属于外分泌腺。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皮肤的功能
保护:①角质层,第一道防线。 ②黑色素细胞,吸收紫外线。 分泌和排泄: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能滋润皮肤和毛发 ②汗腺分泌汗液,具 有排泄作用,并参与调节水盐平衡 调节体温: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 ②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散热 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 感受外界刺激:各种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 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增殖,以补充或修复。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人体的稳态之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人体的稳态之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三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目的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2.体温的调节(A:知道)。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过程【板书】人的体温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及其调节体温的调节【注解】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一)概念: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口腔温度:平均为37.2℃(二)常用代表体温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相对恒定,有波动;直肠温度最直肠温度:平均为37.5℃接近机体内部温度。

(三)意义:是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二、体温的调节(一)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二)体温的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同类题库】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C.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C)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有多个,其中最接近人体体温的是(C)A.口腔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掌心温度体温的调节(A:知道).人在15℃的环境里和5℃的环境里穿的衣服一样多时,体温是恒定的。

而且在这两种环境中既不出汗,也无寒战,这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B)A.增减产热量B.调节皮肤血管口径C.立毛肌收缩或舒张D.拱肩缩背以保温或伸展肢体以散热.关于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从而保持体温C.体温的稳定是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该调节可以使机体在任何环境下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天气变冷时下列哪项在体内的分泌会增加(B)A.胰岛素B.甲状腺激素C.黄体素D.生长激素.在温和气候中,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每日能量的输出(散热量与机械功)约为12552kJ,如果人体每日消耗的有机物按葡萄糖计算,最少需要分解葡萄糖(A)A.787.23g B.832.01g C.1322.04g D.1946.05g .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以降低体温。

〖医学〗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医学〗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当气温降至-10℃至-20℃时,保暖不良将 出现冻伤和冻僵。
散热<产热 如在 高温环境过久,产生的 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发热:体温中枢兴奋或功能紊乱或产热过多, 散热过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即为发
出汗与气温的关系为: (1)低于25℃,一般不会出汗; (2)25℃至28℃,稍有出汗; (3)29℃至30℃,明显出汗 (4)34℃至38℃,(湿度低于30%)大量出汗; (5)41℃以上,中暑、热衰竭。
1、当寒冷刺激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 神经 )和( 体液 ),产热的主要途径是


体内物质氧化分解
(2)当学生在体育课上剧烈活动时,散热的主要 途径是(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 )。
腺活动加强
(3)夏季,人从空调房里出来,皮肤血管
( 舒张 ),汗腺活动( 加强

(4)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 低于280C)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 是( 人体新陈代谢降低 )
人的体温下降至20℃时,通常不能恢 复。 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避免在寒冷和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
4、中暑是怎么发生的?
中暑是指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时,人 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 因过高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最大程度的调节、 适应能力,特别是在高热而湿度大的环境中 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辐射、对流、传导 和蒸发等散热过程都发生困难,于是体内热 量大量积累,体温急剧升高,最后导致中暑。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3、体温的调节
人的体温的对恒定: 产热:
肝脏、骨骼肌、 脑;
立毛肌收缩;
甲状腺激素加速 物质氧化分解;
肾上腺素使代谢 活动加强
产热 =散热 散热: 环境温度<体温: 传导、对流、辐射、 蒸发;

最新高中生物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最新高中生物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的机制: 产热过程————散热过程
2体温平衡的调节
寒冷环境 感受器 中枢 效应器
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散热减少
体 温 恒 定 立毛肌收缩 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 传出神经
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加快
炎热环境
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
体 温 恒 定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 加,散热增加 传出神经
汗液分泌增加,散热 增加
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 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 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 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 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题例领悟
例1:人的体温的相对恒定,意味着: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机体的产热量少于散热量。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 A
相关考题
右图为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据图回答: (1)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产热和散热两个机制来实现 的。当寒冷刺激时,体内的产热机制可通过图中的 B C DEG 实现,在体温调节作用中具有协同作用 的两种激素为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其共同的生理作用 促进新陈代谢 为 。 (2)人体温觉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 于 皮肤、下丘脑 。
解析:体温的稳定机制在于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保持相 对平衡,即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而非相等。
答案:D
题例领悟
例2:人体在一定限度内的发热对人体的影响是 A、有利的 B、有害的 C、无影响 D、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解析: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但在一 定限度内的发热对人体是有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核心知识
1.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人的体温,即(正常值左右)。

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维持稳定体温的热量来源:。

【能源和O2供应,以及、分泌量等因素,都会影响产热】▲体温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体温既是代谢的结果(热量平衡),又是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酶的活性)。

▲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的结果。

▲只要体温恒定,无论是37℃还是38℃,产热和散热总是的。

这不同于发热或退热的过程中。

2.产热与散热
(1)产热器官:
▲产热器官主要是(剧烈运动时占)和(安静时占,尤其是)。

内脏产热受分泌量影响,各内脏器官中,温度最高的是,因为其代谢最旺盛,耗氧量最大。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总量是安静时的10~15倍(散热总量亦如此)
的产热变幅最大。

[
▲人体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见右图)
思考:请画出人的离体细胞代谢强度与
环境温度的关系
(2)产热方式:
①非自主颤栗(骨骼肌)(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参与)
②代谢产热(所以组织器官)(神经—体液调节)
(3)散热器官:主要是 ,少数由呼吸道(呼吸)和肾(排尿)、消化道(排遗)散
热。

【散热过程发生在体表,所以 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4)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功能:
①保护
①角质层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能吸收 ③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弹性,能耐挤压和摩擦。

②分泌和排泄
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能滋润皮肤和毛发
②汗腺分泌汗液,具有 作用,并参与调节 平衡
③调节体温
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的多少
②分泌汗液,通过 散热
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的多少
【皮肤的散热机制主要是 。

】 角质
生发
皮肤 皮脂汗腺 皮下组织
皮脂腺和汗腺属于 分泌腺
④感受外界刺激——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

⑤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属于细胞,通过增生,以补充或修复。

(5)皮肤散热的方式:通过等途径
几点说明:
①.传导,是人体热量直接传给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②.蒸发,包括出汗和皮肤表层蒸发(不显汗,不被觉察)。

高温下不存在不显汗。

[环境温度≥皮温时,不但不能通过辐射、对流、传导散热,相反还从外界吸热。

]③.汗液,来源于血浆,但浓度低于血浆,因此,出汗时失水多于失盐,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3.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下丘脑。

探究方法:分段切除法,相互对照。

ⅰ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小鼠体温恒定。

ⅱ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小鼠体温不稳定。

▲总体上的生理性调节过程——调节体内生理过程,以维持体温恒定
【不包括增减衣服、改变姿势等行为性调节】
(1)调节方式:是。

(2)调节过程:【结合课本流程图箭头,理解过程】
▲神经调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①感受器:分布于等处,包括。

②神经中枢:下丘脑(位于间脑),包括产热中枢和散热中枢。

③效应器:包括以及。

▲激素调节:xx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三大物质分解代谢的变化。

▲神经—体液调节:感受器——……——内分泌腺(激素)……→分解代谢的变化(3)反馈(自动控制/自动调节)机制:
控制部分(下丘脑——受控部分(效应器)不断有反馈信息(体温)【结果】返回给
...
体温调节中枢),改变控制部分(调节中枢)的功能活动。

▲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是降低控制部分的功能活动,即减弱控制信息,则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平衡和稳态。

如:。

▲正反馈使系统的“偏离”加剧,促使机体某一种生理功能不断加强,尽快完成。

如。

等物理方式,来改变产热量或散热量。

(物理方式即身体外观上的变化。

)▲代谢方式:通过等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量,来改变机体分解代谢的产热量。

(代谢方式属于身体外观上不表现出来的物质代谢强度的改变。

)(5)相关的生理效应:【在上图中用圆圈圈出相同效应的内容】
▲散热:皮肤——皮肤血管血流量,立毛肌舒缩程度、汗腺发汗的量
▲产热:骨骼肌寒战程度,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量与全身细胞分解代谢的强度。

建模:完成产热调节和散热的主要调节过程:
【思考】
①炎热时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是什么?
②寒冷时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调节方式相同吗?体温调节时,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协同还是拮抗?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接受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传来的兴奋,分别如何调节体温的相对恒定?
4.体温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人不能在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否则,就会出现体温过低或中暑等病症。

[中暑,是由于体温升高,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
寒冷
炎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