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1)

合集下载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核心知识1.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即(正常值左右)。

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维持稳定体温的热量来源:。

【能源和O2供应,以及、分泌量等因素,都会影响产热】▲体温与新陈代谢的关系:体温既是代谢的结果(热量平衡),又是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酶的活性)。

▲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的结果。

▲只要体温恒定,无论是37℃还是38℃,产热和散热总是的。

这不同于发热或退热的过程中。

2.产热与散热(1)产热器官:▲产热器官主要是(剧烈运动时占)和(安静时占,尤其是)。

内脏产热受分泌量影响,各内脏器官中,温度最高的是,因为其代谢最旺盛,耗氧量最大。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总量是安静时的10~15倍(散热总量亦如此)的产热变幅最大。

[▲人体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见右图)思考:请画出人的离体细胞代谢强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2)产热方式:①非自主颤栗(骨骼肌)(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参与)②代谢产热(所以组织器官)(神经—体液调节)(3)散热器官:主要是 ,少数由呼吸道(呼吸)和肾(排尿)、消化道(排遗)散热。

【散热过程发生在体表,所以 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4)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功能:①保护①角质层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能吸收 ③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弹性,能耐挤压和摩擦。

②分泌和排泄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能滋润皮肤和毛发②汗腺分泌汗液,具有 作用,并参与调节 平衡③调节体温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的多少②分泌汗液,通过 散热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的多少【皮肤的散热机制主要是 。

】 角质生发皮肤 皮脂汗腺 皮下组织皮脂腺和汗腺属于 分泌腺④感受外界刺激——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

⑤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属于细胞,通过增生,以补充或修复。

(5)皮肤散热的方式:通过等途径几点说明:①.传导,是人体热量直接传给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人的体温及调节

人的体温及调节
人的体温及调节
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 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
口腔温度 37.2 ℃ 腋窝温度 36.8 ℃ 直肠温度 37.5 ℃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1.体温的概念: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可用口腔、腋窝、 直肠温度代表。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
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①骨骼肌战栗 增 ②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产 下丘脑③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体温调④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 节中枢 ⑤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 减少 散热 血流量 下丘脑 体温调 ①皮肤血管舒张 增加散热 节中枢 ②汗液分泌增多
(三)体温调节的局限性:
避免在寒冷和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行为性调节)
1.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 A、胃不能及时排空 B、摄入食物未被消化
A、大量神经末梢
B、皮下脂肪组织
C、大量汗腺
D、皮脂腺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C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的 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 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
热刺激
皮肤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调节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 中枢
传出神经
汗腺分泌增加
增加散热
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大
三、体温的调节
• (1)调节方式:总体上,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 (2)调节过程:【结合课本流程图箭头,理解过程】
产热调节和散热的主要调节过程:
(二)体温的调节
刺 感受器 激 寒 皮肤冷 冷 觉感受 器 炎 皮肤温 热 觉感受 器 调节 中枢 调节过程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1)教学文案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1)教学文案

③人体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耗氧量/ 产热量/ 代谢强度
说明:
变温动物 ①图示人体,而不是人离体细胞
恒温动物 ②低于20℃时开始增加; 低于10℃时因寒战而明显增加;
温度(℃) 超过30℃时由于酶活性增强也
10 20 30 40
明显增加。
(2)散热 ①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少数由呼吸、排尿、排遗散失
2.寒冷下减少散热量的途径有哪些?散热方式主要是什 么?
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
3.自主神经在体温调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 加、使皮肤血管收缩;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则抑制,使汗腺分泌减少。
4.从体温恒定看,寒冷下体温调节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作用,以及负反馈作用。
神 经
物质代谢↑
- 体
垂体 甲状腺分泌↑


负反馈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1.寒冷下增加产热量的途径有哪些?
神经调节: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 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增加导致血 糖升高,同时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以增加代谢产热。 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糖和脂肪的氧化分 解,增加产热。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皮肤的功能
保护:①角质层,第一道防线。 ②黑色素细胞,吸收紫外线。
分泌和排泄: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能滋润皮肤和毛发
②汗腺分泌汗液,具 有排泄作用,并参与调节水盐平衡
调节体温: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 ②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散热 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
感受外界刺激:各种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 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增殖,以补充或修复。

人体体温及调节

人体体温及调节

D.适当撤减衣被
(二)体温的调节

炎热:
想一想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无限的吗?人如果 长时间停留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会怎样?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长时间停留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 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引起体温下降,使 生命活动发生障碍。(冻伤或死亡)
长时间停留在高温环境中,机体热量散不 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出现中暑等现象)

皮肤散热的方式: 直接散热 蒸发散热
人体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时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的形式) 对流散热(热量被冷空气带走) 传导散热(与人体接触)
体温=环境温度,唯一散热方式
(二)体温的调节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哪里? 下丘脑

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和种类分别是? 分布: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种类: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 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练习
3)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治愈后,夏季 要比烧伤前怕热,这是因为皮肤烧伤时损 伤了 (C )
A、大量神经末梢
B、皮下脂肪组织
C、大量汗腺
D、皮脂腺
4、常识题:对于高热不退的病人,可以 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 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 )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体温过低或过高有何危害? 1)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 2)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 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 ,心率每分钟增 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

体温的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 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 导致死亡。 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 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 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 Ⅰ.体温:① 体表温度:体表及体表下结构(如: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特点:波动范围大,各部分温差大 ② 体核温度:人体深部(如:内脏)的温度特点:相对稳定,但代谢水平越高则温度越高 肝脏为全身中最高(38℃左右),脑次之 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的比较: Ⅱ.正常值: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常用直肠、口腔、腋下来代表体温。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1.昼夜波动: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 清晨2—6事体温最低 午后1—6时体温最高2.性别:(1.成年女子的平均体温比男子约高0.3℃(女性皮下脂肪较多)(2.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动(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孕激素) 3.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降低4.其他影响因素:肌肉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睡眠,麻醉药。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一)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 来源:体内的热量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

● 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和脑(肝脏产热量最大,肝血液比主动脉告0.4—0.8℃) 运动和劳动时:骨骼肌(表7—5) 2.机体的产热形式: 基本形式① 基础代谢产热②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③ 肌肉活动产热 在寒冷环境下的特殊形式稳定性 相对温度体表温度 易受环境温度或集体散热的影响较低体核温度相对稳定较体表温度高测量方法正常值(℃) 测直肠温度 插入直肠6cm 以上 36.9—37.9 测定口腔温度 体温计放于舌下36.7—37.7 测定腋下温度腋窝密闭,至少10分钟,干燥36.0—37.4● 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点:伸肌屈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产热量高 ●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的70% 意义:对新生儿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1)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避免误差。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人体体温与其调节(1)

人体体温与其调节(1)

正反馈使系统的“偏离”加剧,促使机体某 一种生理功能不断加强,尽快完成。
例如:排汗、排尿、凝血。 ▲ 请用简图表示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负反馈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汗腺分泌减少 皮 肤 的 冷 感 受 器 兴 奋 下 丘 脑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维 持 体 温 正 常 神 经 调 节
寒 冷 刺 激
2.寒冷下减少散热量的途径有哪些?散热方式主要是什 么?
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
3.自主神经在体温调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 加、使皮肤血管收缩;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则抑制,使汗腺分泌减少。 4.从体温恒定看,寒冷下体温调节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作用,以及负反馈作用。 5.寒冷下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量的调节方式相同吗? 不同。前者为神经-体液调节,后者为神经调节。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皮脂腺
皮肤
汗腺
皮下组织
立毛肌
说明:①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皮下组织不属于皮肤。 ②表皮包括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的死细胞)和生发层。 *生发层含有黑色素细胞,能吸收紫外线,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
属于增殖细胞。
③真皮中的皮脂腺和汗腺,都属于外分泌腺。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皮肤的功能
保护:①角质层,第一道防线。 ②黑色素细胞,吸收紫外线。 分泌和排泄: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能滋润皮肤和毛发 ②汗腺分泌汗液,具 有排泄作用,并参与调节水盐平衡 调节体温: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 ②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散热 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 感受外界刺激:各种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 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增殖,以补充或修复。

体温及其调节(思维导图)

体温及其调节(思维导图)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体温的概念{体表温度:易受环境影响;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被称为皮肤温度,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接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气温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减小。

皮肤温度与绝对血流量密切相关体核温度;温度相对稳定各部位差异较小,{肝、脑;38℃直肠;36.9−37.9℃食管;36.6−37.6℃口腔;36.7−37.7℃腋下;36.0−37.4℃平局体温;集体各部位温度的平均值:T MB=α⋅T core+(1−α)⋅T MS体温的生理性波动{日节律: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性别影响{成年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月经周期中,体温在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年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体温较高,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偏低运动影响:运动时肌肉活动能使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其他影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体温的变化范围{小于28℃:可引起心脏活动停止28−30℃:可致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30−34℃:可出现意识障碍42−44℃:脑功能开始严重受损44−45℃:因体内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性变性而致死调节{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产热反应{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约占总产热量56%,肝最为旺盛运动时:骨骼肌为主要产热器官,占总产热量73%,剧烈运动时可达90%产热形式:{战栗产热:骨骼肌屈肌和伸肌同时发生节律性收缩,不对外做功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性产热,增加产热的形式(新生儿不能发生战栗,寒冷时只能通过此方法产热)产热活动调节{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兴奋,经传输通路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寒冷刺激可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寒冷刺激可通过交感神系统经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代谢性产热增加,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激素散热反应{散热部位:人体主要散热部位使皮肤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出汗(可干蒸发)(环境温度大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散热是唯一的方式)散热反应调节:影响结构{皮肤通过改变血流量影响散热{微动脉网毛细血管网静脉丛动−静脉吻合支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ACh增多通过作用于M受体促进汗腺分泌体温调节{基本方式{自主性调节行为性调节自主性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存在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热感受器冷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热敏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居多)冷敏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较多)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PO/AH是机体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进行比较其差值皆为误差信号,据此调节产热和散热活动,使体温向着接近于调定点水平的方向变化行为性体温调节: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变温动物只有行为性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热器官——皮肤散热的调节
▲皮肤散热的调节
——主要是反射性活动(神经调节) ①皮肤血流量: 环境温度变化→反射弧的传导→皮肤血管舒张/收缩 →皮肤血流量→皮肤温度→辐射、传导、对流的散热量 ②汗腺分泌汗液量: 环境温度变化→反射弧的传导→汗腺分泌量的变化 →蒸发散热量
★关于汗腺 ⅰ属于外分泌腺 ⅱ汗液的成分:失水多于失盐→尿量减少(水平衡调节过程) →喝水补盐(维持水、盐平衡,以及体液总量) ⅲ汗液分泌量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非条件反射) ⅳ汗液分泌的意义——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排泄、维持水盐平衡。
体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2)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 新陈代谢 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变化→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新陈代谢→影响 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体温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2、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1)产热 ①主要的产热器官: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占90%) 安静时——内脏(占56%,尤其是肝脏) ②产热方式:寒战产热(骨骼肌)——下丘脑控制 代谢产热(所有组织器官)——神经-体液调节 ③人体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2.寒冷下减少散热量的途径有哪些?散热方式主要是什 么?
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
Hale Waihona Puke 3.自主神经在体温调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自主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 加、使皮肤血管收缩;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则抑制,使汗腺分泌减少。 4.从体温恒定看,寒冷下体温调节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作用,以及负反馈作用。 5.寒冷下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量的调节方式相同吗? 不同。前者为神经-体液调节,后者为神经调节。
产热不增加
立毛肌舒张
神 经 - 体 液 调 节
肾上腺髓质分泌不增加
垂体
甲状腺分泌不增加 负反馈
物质代谢 不增加
建模:完成产热调节和散热调节的主要过程
炎热 刺激 温觉感受器 传入 寒冷 刺激 冷觉感受器 传入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散热中枢、产热中枢) 传出 传出
激素
垂体 激 素 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
汗腺 分泌
皮肤血 管舒张
皮肤血 管收缩
立毛肌 收 缩
骨骼肌 肾上腺分泌 颤栗 肾上腺素
散热量增加
散热量减少
产 热 量 增 加
总结
寒冷时
皮肤冷感 受器兴奋
传入 神经
传出 神经
下丘脑 体温调 节中枢
效应器
皮肤血管收缩 减少 汗液分泌减少 散热 骨骼肌收缩 增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加 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产
散热器官——皮肤的散热方式 ★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途径散热
散热形式
环境T<皮肤T 影响 因素 大气湿度 风 速 有效体表面积
传导

对流
+ + +
辐射

蒸发
+ + +
+ 有 无 吸热
+ 有 无 吸热
+ 有 无 吸热
+ 有 有 有
产生 条件
环境T<皮肤T 环境T=皮肤T 环境T>皮肤T
说明: ①室温、安静情况下散热的主要形式是辐射散热(60%) ②高温下(35℃)皮肤散热的唯一方式:汗液体表蒸发散热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降低控制部分的功能活动,
即减弱控制信息。 (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平衡和稳态)
例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以维持生态平衡; 下丘脑-垂体-靶腺体中,靶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调节;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等。 注意: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多少可以反馈性地抑制或促进下丘 脑和垂体的活动。含量多,则抑制;含量少,则促进,都属于负 反馈。
7.某人发热到39℃、一段时间高烧不退、经药物治疗 后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关系分别是 怎样的? 8.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什么?如何设计切除实验来 证明之? 9.简述寒冷情况下产热调节的主要机制; 炎热情况下散热的主要机制。 10.构建调节过程的详细图解(寒冷、炎热环境中) 11. 中暑的主要原因吗?如何预防中暑?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6.寒冷下体温调节与哪些激素有关? 它们在体温调节中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 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素,促甲状腺 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 增加产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则使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浓度增加,以进一步增加产热量。
耗氧量/ 产热量/ 代谢强度
说明: 变温动物 ①图示人体,而不是人离体细胞 ②低于20℃时开始增加; 恒温动物 低于10℃时因寒战而明显增加; 温度(℃) 超过30℃时由于酶活性增强也 10 20 30 40 明显增加。
(2)散热 ①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少数由呼吸、排尿、排遗散失 ②皮肤的散热方式
体温调节的过程
神 经 调 节
神 经 - 体 液 调 节
负 反 馈
体温变化 说明: ①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为温感受器和冷感受器。 ②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分解代谢 强度变化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自动控制机制/自动调节机制): ——受控部分(效应器)不断有反馈信息(体温变化)返回 给控制部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控制部分的活 动。
▲皮肤的功能
保护:①角质层,第一道防线。 ②黑色素细胞,吸收紫外线。 分泌和排泄: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能滋润皮肤和毛发 ②汗腺分泌汗液,具 有排泄作用,并参与调节水盐平衡 调节体温: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 ②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散热 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 感受外界刺激:各种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 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增殖,以补充或修复。
“你问我答”自测题
1.什么叫体温?体温恒定有什么意义? 2.人的体温与新陈代谢的关系是怎样的? 3.体热的最终来源是什么?简说三大能源物质利用的主 次顺序以及氧化分解时能量的主要变化。 4.产热的主要器官有哪些?在不同状态下的产能%有什 么特征? 5.人体散热的途径有哪些?主要途径是什么? 6.比较皮肤散热的四种方式:定义,各自的影响因素、 实例判断、主要地位等。
3、体温的调节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 探究方法:分段切除法并相互对照 (2)体温的生理性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①体温调节模型 ②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③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3)机体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例:中暑(中暑的原因、预防的方法; 中暑病人紧急救治方法)
骨骼肌颤栗
产热↑
立毛肌收缩
肾上腺髓质分泌↑ 神 经 - 体 液 调 节
物质代谢↑
垂体 甲状腺分泌↑ 负反馈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1.寒冷下增加产热量的途径有哪些?
神经调节: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 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增加导致血 糖升高,同时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以增加代谢产热。 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糖和脂肪的氧化分 解,增加产热。
例: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B 骨骼肌 、C 肾上腺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皮肤 。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 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蒸发散热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 一反射活动的反射 是冷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这种 非条件 反射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 为 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产热 。 (5)当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外的 Na+大 量内流而形成 动作 电位。
7.如果你从寒冷的室外进入热气腾腾的浴室,请画出调节机 制示意图。并与寒冷环境下的调节机制进行比较。
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负反馈 皮肤血管舒张 散热↑ 汗腺分泌增加 皮 肤 的 温 感 受 器 兴 奋 下 丘 脑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维 持 体 温 正 常 神 经 调 节
炎 热 刺 激
骨骼肌不颤栗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皮脂腺
皮肤
汗腺
皮下组织
立毛肌
说明:①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皮下组织不属于皮肤。 ②表皮包括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的死细胞)和生发层。 *生发层含有黑色素细胞,能吸收紫外线,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
属于增殖细胞。
③真皮中的皮脂腺和汗腺,都属于外分泌腺。
散热器官——皮肤的结构、功能
2.3
人 体 的 体 温 及 其 调 节
摄氏度(℃)=(华氏度(℉)-32)÷1.8
1、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1)关于体温的基本常识 不同测量部位测出的 ①体温的定义 体温相同吗?哪里最 ——人身体内部的(内环境)温度 高/最低?哪里最接 近体内温度? (正常值37℃左右) ②体温的测量——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③体温的来源 ——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50%以上的) 能量。 ④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炎热时
传入 神经
皮肤温感 受器兴奋
下丘脑 体温调 节中枢
传出 神经
效应器
皮肤血管舒张 增加 汗液分泌增加 散热 骨骼肌舒张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减少 产热 甲状腺素分泌减少
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
适宜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体液调节相当 于反射弧的一 个延长部分。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肌肉效应器
腺体效应器
激素
生物学效应
正反馈使系统的“偏离”加剧,促使机体某 一种生理功能不断加强,尽快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