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体温及调节
第二十三章 体温与体温调节

第二十三章体温与体温调节第一节人体的温度一、人体的核心温度和表层温度不同核心温度:集体核心部分的温度,主要指心、脑、肺、肾及腹腔器官的温度。
表层温度:集体表层部分的温度,包括皮肤、肌肉。
皮下组织等部位。
核心体温和表层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其比例也发生变化。
(一)医学上所致的体温通常指机体核心部位的平均体温肝脏的代谢活动最强,产热量最大,温度最高,约38℃。
脑的接近38℃。
测量直肠温度时应将体温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平均温度为36.9-37.9℃;口腔温度为36.7-37.7℃,腋窝为36.0-37.4℃。
食管温度作为核心温度的指标。
鼓膜温度与下丘脑的温度接近,是反映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二)皮肤温度时机体表面温度的代表(三)平均体温可用机体核心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推算二、人体体温变化通常不超过一定的极限值超过一定限度可危及生命,超过42度引起细胞损害,尤其是酶活性改变。
超过45度细胞迅速坏死。
三、正常情况下体温可发生生理性波动(一)在昼夜间体温呈周期性变化机体许多功能活动呈节律性周期变化的特性,称为生物节律。
体温在清晨2-6时最低,在午后1-6时最高。
生物节律现象主要是由存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的生物钟来控制(二)体温有性别差异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度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与黄体分泌的孕酮有关。
(三)体温有年龄差异(四)体温随骨骼肌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增强而升高(五)体温在慢波睡眠时较低慢波睡眠中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机体发汗增强,散热增多。
(六)体温受环境温度、进食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节体热平衡体内所容纳的热量称为机体热含量。
机体热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体热平衡,取决于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
一、机体主要通过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产生体热(一)安静、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分别为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机体安静时主要是内脏器官产热,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6%。
机体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增强,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 体温的概念和意义 • 人体的体温及其变化 • 体温调节的机制 • 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系统 • 发热与体温调节 • 体温调节与健康管理
01
体温的概念和意义
体温的定义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 用直肠、口腔、腋下等不同部位
的温度来表示。
正常人的体温波动范围一般在 36.5-37.5°C之间,不同部位的
温升高。
03
体温调节的机制
自主性体温调节
定义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人体通过自 主神经系统对产热和散热过程进 行调节,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
过程。
调节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通过调节皮肤 血管的舒缩状态、汗腺分泌、骨骼 肌的活动等来实现。
影响因素
自主性体温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环境温度、代谢产热、神经 内分泌调节等。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适 度的发热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但过高的体温会对人 体造成损伤。应对措施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
适度的发热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白细胞活性,促 进抗体生成,有助于抵抗感染。但过高的体温会对人体造 成损伤,如引起高热惊厥、脱水、心律失常等。因此,在 发热时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降低环 境温度等物理降温方法,以及使用解热镇痛药等药物降温 。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 发热。
性别差异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 。
体温的变化因素
01
02
03
04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机 体散热或产热,导致体温变化
高中生物一轮总复习 考点20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精选ppt
(对应学生用书第99~100页)
精选ppt
精选ppt
一、人的体温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 1.概念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常以口腔、腋窝及直肠的温度来代表。 2.数值 腋窝温度(较低)平均为 36.8 ℃;直肠温度(较高)平均为 37.5 ℃;口腔温度平均为 37.2 ℃, 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体内温度。 3.变动因素 (1)年龄因素:新生儿、儿童>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或“=”) (2)性别因素:女性高于男性。 (3)时间因素:一般清晨 2~4 时最低,14~20 时最高,但昼夜温差不超过 1 ℃。 4.相对恒定的意义:相对恒定的体温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须的,体温过高或过低 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 进行的必要条件。
答案:(1)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④ (2)缺氧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激素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常常只答出“甲状腺激 素”;不能理解低温麻醉与器官对缺氧耐受力的关系,不能正确回答第(2)小问。
精选ppt
二、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1.下丘脑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1)感受作用: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2)分泌功能:下丘脑可产生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 2.下丘脑与血糖平衡调节——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 该中枢可通过有关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素的分 泌。 3.下丘脑与体温调节——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可同时发挥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双重调节作用,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下丘脑在激素调节中的地位——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下丘脑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 泌腺的活动。
人体体温及调节

D.适当撤减衣被
(二)体温的调节
炎热:
想一想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无限的吗?人如果 长时间停留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会怎样?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长时间停留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 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引起体温下降,使 生命活动发生障碍。(冻伤或死亡)
长时间停留在高温环境中,机体热量散不 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出现中暑等现象)
皮肤散热的方式: 直接散热 蒸发散热
人体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时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的形式) 对流散热(热量被冷空气带走) 传导散热(与人体接触)
体温=环境温度,唯一散热方式
(二)体温的调节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哪里? 下丘脑
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和种类分别是? 分布: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种类: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 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练习
3)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治愈后,夏季 要比烧伤前怕热,这是因为皮肤烧伤时损 伤了 (C )
A、大量神经末梢
B、皮下脂肪组织
C、大量汗腺
D、皮脂腺
4、常识题:对于高热不退的病人,可以 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 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 )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体温过低或过高有何危害? 1)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 2)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 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 ,心率每分钟增 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
体温的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 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 导致死亡。 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 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 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体温及其调节(思维导图)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体温的概念{体表温度:易受环境影响;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被称为皮肤温度,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接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气温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减小。
皮肤温度与绝对血流量密切相关体核温度;温度相对稳定各部位差异较小,{肝、脑;38℃直肠;36.9−37.9℃食管;36.6−37.6℃口腔;36.7−37.7℃腋下;36.0−37.4℃平局体温;集体各部位温度的平均值:T MB=α⋅T core+(1−α)⋅T MS体温的生理性波动{日节律: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性别影响{成年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月经周期中,体温在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年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体温较高,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偏低运动影响:运动时肌肉活动能使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其他影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体温的变化范围{小于28℃:可引起心脏活动停止28−30℃:可致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30−34℃:可出现意识障碍42−44℃:脑功能开始严重受损44−45℃:因体内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性变性而致死调节{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产热反应{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约占总产热量56%,肝最为旺盛运动时:骨骼肌为主要产热器官,占总产热量73%,剧烈运动时可达90%产热形式:{战栗产热:骨骼肌屈肌和伸肌同时发生节律性收缩,不对外做功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性产热,增加产热的形式(新生儿不能发生战栗,寒冷时只能通过此方法产热)产热活动调节{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兴奋,经传输通路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寒冷刺激可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寒冷刺激可通过交感神系统经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代谢性产热增加,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非战栗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激素散热反应{散热部位:人体主要散热部位使皮肤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出汗(可干蒸发)(环境温度大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散热是唯一的方式)散热反应调节:影响结构{皮肤通过改变血流量影响散热{微动脉网毛细血管网静脉丛动−静脉吻合支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ACh增多通过作用于M受体促进汗腺分泌体温调节{基本方式{自主性调节行为性调节自主性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存在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热感受器冷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热敏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居多)冷敏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较多)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PO/AH是机体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进行比较其差值皆为误差信号,据此调节产热和散热活动,使体温向着接近于调定点水平的方向变化行为性体温调节: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变温动物只有行为性调节。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人体的稳态之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三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目的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2.体温的调节(A:知道)。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过程【板书】人的体温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及其调节体温的调节【注解】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一)概念: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口腔温度:平均为37.2℃(二)常用代表体温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相对恒定,有波动;直肠温度最直肠温度:平均为37.5℃接近机体内部温度。
(三)意义:是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二、体温的调节(一)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二)体温的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同类题库】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C.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C)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有多个,其中最接近人体体温的是(C)A.口腔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掌心温度体温的调节(A:知道).人在15℃的环境里和5℃的环境里穿的衣服一样多时,体温是恒定的。
而且在这两种环境中既不出汗,也无寒战,这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B)A.增减产热量B.调节皮肤血管口径C.立毛肌收缩或舒张D.拱肩缩背以保温或伸展肢体以散热.关于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从而保持体温C.体温的稳定是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该调节可以使机体在任何环境下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天气变冷时下列哪项在体内的分泌会增加(B)A.胰岛素B.甲状腺激素C.黄体素D.生长激素.在温和气候中,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每日能量的输出(散热量与机械功)约为12552kJ,如果人体每日消耗的有机物按葡萄糖计算,最少需要分解葡萄糖(A)A.787.23g B.832.01g C.1322.04g D.1946.05g .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以降低体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散热
散热途径: 1)皮肤(主要) 2)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 3)随尿和粪便的排出
皮肤散热的方式:
人体表面温度>环 境温度时
直接散热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的形式) 对流散热(热量被冷空气带走)
蒸发散热
传导散热(与人体接触) 体温=环境温度,唯一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在哪里?
下丘脑
下丘脑
2、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和种类分别是?
(1)分布: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2)种类: 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
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3、寒冷调节过程:
寒冷 刺激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 分析综合
交感神经兴奋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散热减少
皮肤立毛肌收缩, 产生“鸡皮疙瘩”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 降低:低温麻醉 升高:感冒时的发烧 这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病 人的抵抗力提高,利于消灭致病因素,使人体恢复健康。
思考: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知冷知暖”不会生病? 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
2、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7)与上图相反的环境中不会出现的反应是( )
D
A.体表温度有所下降,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B.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活动加强
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上升
D.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增加产热
3、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
)C
A、胃不能及时排空
)
A.发热和寒颤
B. 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D
“汉水丑生 的生物 同行” 超级群 大型公 益活动 : 历年高考 题PPT 版制作 。本课 件为公 益作品 ,
版权所有,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 目的。 2012年1月15日,汉水丑生标记。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2、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前者强调机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 力;后者强调采取适当措施来维持体温的恒定。
二、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1、人的体温来源于何处? 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什么结果? 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产热 ❖ 产热器官:内脏、骨骼肌和脑 ❖ 安静: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产热最大 ❖ 运动:肌肉--------达体内总产热量的90% ❖ 寒冷:寒颤------机体快速产热
B、摄入食物未被消化
C、体温超过37℃消化酶活性受到影响
D、大肠内积存着食物残渣
4、中暑的根本原因是
( B)
A、在炎热环境中偶尔着凉
B、环境温度过高,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
C、由于气温过高,人体出汗过多
D、人体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突然升高
5、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治愈后,夏季要比烧伤前怕热,这
是因为皮肤烧伤时损伤了
3、体温是恒定不变的吗?(体温的特点)
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1)年龄: 新生儿、儿童 > 成年人 > 老年人 2)性别: 女性 > 男性 ,高0.3℃ 3)昼夜: 同一人清晨2~4时最低,14~20时最 高,但昼夜差别不超过1℃
体温过低或过高有何危害?
1)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 2)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 状 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 ,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
(C )
A、大量神经末梢
B、皮下脂肪组织
C、大量汗腺
D、皮脂腺
第二章 人体内环境 与自稳态
2.3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
1、什么叫人的体温?(体温概念) 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2、临床上常用什么温度来代表体温?(测量方法) ❖ 1)口腔温度 平均为37.2℃ ❖ 2)腋窝温度 平均为36.8℃ ❖ 3)直肠温度 平均为37.5℃
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4、体温的相对恒定有何意义?(提问的意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 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 新陈代谢 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 ,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 内环境稳定 ,保证 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思考: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只有害而无益吗?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产热量增加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 →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4、炎热调节过程:
炎热 刺激
皮肤温觉合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散热增加
汗腺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加
思考: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无限的吗?人如果长时间停留在寒 冷或炎热环境中会怎样?
(1)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____、B _ 、C
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_。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
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2、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 动的反射弧是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甲状腺 ,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长时间停留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 引起体温下降,使生命活动发生障碍。(冻疮:皮肤血管持久性收 缩引起)
长时间停留在高温环境中,机体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可 能中暑。
练习
1、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
最有可能是(
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2、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
为 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
。
(5)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感受冷热的中枢在 大脑皮层
。
2、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6)体温恒定是 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其重要性体现 在通过影响 酶 的活性,进而影响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