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及其调节

合集下载

体温及其调节资料

体温及其调节资料

4.肌肉活动的影响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 体温暂时升高1~2℃。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 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 ●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 ●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 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 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 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另外,科研中还常用食管温度(=右心房温度) 、鼓膜温度(=下丘脑温度)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正常人的体温可因昼夜、性别、年龄和机体的活动等而有 所变动。
1.体温的昼夜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夜节
律(circadian rhythm)。 一般是清晨2~6h时最低,下午2~8h最高,波动幅度一
般不超过1℃。
长期夜间工作的人,上述周期性变化可以发生颠倒。 昼夜节律的控制中心: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
1、昼夜节律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 夜中呈现周期性 波动,称为体温 的昼夜节律。
2、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生 理功能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如: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一)体壳体温和体核体温
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部 位的温度
1、体壳体温(shell temperature) 相对不稳定 各部位之间差异小。
小结和复习题
小结:
重点掌握体温的概念及 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 和散热过程。
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复习题:
简述体温调节调定点的 原理及意义。
名词解释:体温 昼夜节 律。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核心知识1.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即(正常值左右)。

体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维持稳定体温的热量来源:。

【能源和O2供应,以及、分泌量等因素,都会影响产热】▲体温与新陈代谢的关系:体温既是代谢的结果(热量平衡),又是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酶的活性)。

▲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的结果。

▲只要体温恒定,无论是37℃还是38℃,产热和散热总是的。

这不同于发热或退热的过程中。

2.产热与散热(1)产热器官:▲产热器官主要是(剧烈运动时占)和(安静时占,尤其是)。

内脏产热受分泌量影响,各内脏器官中,温度最高的是,因为其代谢最旺盛,耗氧量最大。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总量是安静时的10~15倍(散热总量亦如此)的产热变幅最大。

[▲人体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见右图)思考:请画出人的离体细胞代谢强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2)产热方式:①非自主颤栗(骨骼肌)(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参与)②代谢产热(所以组织器官)(神经—体液调节)(3)散热器官:主要是 ,少数由呼吸道(呼吸)和肾(排尿)、消化道(排遗)散热。

【散热过程发生在体表,所以 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4)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功能:①保护①角质层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能吸收 ③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弹性,能耐挤压和摩擦。

②分泌和排泄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能滋润皮肤和毛发②汗腺分泌汗液,具有 作用,并参与调节 平衡③调节体温①血管舒缩,改变血流量,进而影响散热量的多少②分泌汗液,通过 散热③立毛肌舒缩,影响产热量的多少【皮肤的散热机制主要是 。

】 角质生发皮肤 皮脂汗腺 皮下组织皮脂腺和汗腺属于 分泌腺④感受外界刺激——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

⑤再生能力——生发层的基底层细胞属于细胞,通过增生,以补充或修复。

(5)皮肤散热的方式:通过等途径几点说明:①.传导,是人体热量直接传给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2.体温的调节。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1.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培养学生辩证的思想观念。

2.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重点·落实方案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落实方案1.联系生活经验分析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图文对照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难点·突破策略难点体温的调节。

突破策略1.投影皮肤对寒冷或炎热的反应示意图,结合生活实际,使调节过程直观化。

2.体温恒定的调节抓住产热等于散热的这个主干,再分析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以及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过程。

从中表达出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图,皮肤对寒冷、炎热的反应示意图,相关讨论提纲。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列出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测量自己及家人在不同时间的体温。

完成如下表格。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2.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根据预习情况提出问题,在教师的诱导下,分析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善于思考的方法。

●教学建议1.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体温测量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提纲的形式出现,由学生阅读、讨论后解答,最后教师总结,表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课]1.我们冬天出汗多,还是夏天出汗多?2.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打寒颤,皮肤出现“鸡皮疙瘩〞?3.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由常见的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达成]教师:投影,提出问题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学生:人的体温是身体内部的温度。

上述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

高三生物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高三生物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返回
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
返回
皮肤对炎热的反应示意图
返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习题
三、当一个衣着单薄的人来到寒冷环境中时,在寒冷的 刺激下,他的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同时, 皮肤的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也产生不 自主的颤抖。这些变化的结果,使得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 BA娱乐
flp271bej
“还是张老爷子说得对,苏林做了缩头乌龟,厂子不出三年的工夫就垮了,害得我们的子孙撇家舍业四处打工,撇下我们这些孤寡老 人无人照顾,真是悲哀啊„„”马天栓的父亲也在,他的话有点煽风点火,充满了火药味。 “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们马家受苏家的的恩惠可不少,我们不能蜷着舌根儿说话,厂子垮了与他有什么关系,又不是他把厂子搞垮 的。”马老爷子是马家最有权威的人,他的见解就是与众不同,“你可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人家的女儿小荷已是研究生了,宝根 这孩子也一定差不了„„八年抗战打败了小鬼子,苏林„„他用了八年的时间培养了两个高材生,我教了一辈子的书,像这样的家长 我还没有碰见一个,苏林他做到了,真是不容易啊„„” “可是,他已成了一个废人„„成了生活的累赘,他会拖累儿女的„„”张老汉发出了异议。 “唉——!可惜啊„„可惜!真是好人不得好报啊„„”马老爷子在为苏林鸣不平。 自从我回家的那一刻起,家里便出现了少有的宁静。 父亲弯着腰一声不吭地忙里忙外,母亲驼着背默默地跑前跑后,没有了母亲的唠叨反而让我不安起来。我知道每个人都在为我的处境 而担心,我却为他们的担心而忧虑。 这天晚上,母亲准备了一桌饭菜让我们大家聚一聚,也算是为我重归故里的一次接风。 肖燕做好饭菜,由于挂念自己的父母心切,便匆匆忙忙地回娘家去了。 我的母亲唉声叹气地说:“这样的儿媳真是打着灯笼也不好找啊„„这些年苦了我的儿媳。” 正如母亲所言,如今的家景大不如往前了,我们苏家上上下下二三十口人,现如今只剩下年迈的父亲母亲还有大哥和二哥了,听说大 嫂二嫂也分别去了不同的城市照看孙子孙女,热热闹闹的一大家人就像一窝小鸟为了生计各飞东西„„ “唉——!古人云:生儿防老,看来这话要改改了„„”父亲一个人喝着闷酒终于憋出了一句话。 “爹,我们不是回来了吗,从今以后,我和肖燕哪儿也不去,就留在您身边侍候您和我娘。”我一边说一边给二老夹菜。 “话是这么说,等宝根大了,成了家,你还不去给他看孩子照望家吗?别人家咱不说,你大嫂二嫂还不是很好的例子?都是六十多岁 的人了,不是腿疼就是腰疼的,由不得你不去,撇下这一大堆事,可把你大哥二哥害苦了„„”父亲喝了口酒,接着说:“就说村头 九十岁的张老汉和你张二婶儿,儿子儿媳都不在家,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没法花,说不准生了病„„死在屋里也没人知道。” “老头子,你这是说啥呢?”母亲白了父亲一眼。 “现实情况不就是这样吗?难道我说假话了吗?”父亲一个劲地在问。 母亲把馒头递给他,不理不睬地说:“给,堵起你的臭嘴!”

第2节体温及其调节

第2节体温及其调节

三、体温调节 (thermoregulation)
体温调节可分为: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在中枢调控下,通过调节生理 反应,维持体温稳定,如增减皮肤血流
量、发汗、寒战等;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
regulation:姿势,行为; 保、散温措施;
A.相对稳定,各部位温差小; B.因代谢水平不同,内脏器官有温差:
肝最高→脑次之→肾、胰、12指肠略低→ 直肠最低。但血液循环可使其趋于一致。
⑵体温:一般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测量部位:直肠:平均37.5℃(36.9-37.9) 口腔:平均37.2℃(36.7-37.7) 腋窝:平均36.8℃(36.0-37.4) 鼓膜温代表下丘脑温; 实验研究食管温代表体温
3.汗液 ① 汗腺分类:小、大汗腺;主要受交感 ACh能,少数(掌,跖,额)NA能纤维支配。 ② 汗的成分:99%H2O;1%NaCl,KCl,尿素
。 分泌之初为等渗→导管重吸收→低渗
。 4.汗腺活动的调节 发汗是反射性活动;下丘脑有发汗中枢 ① 温热性发汗:全身;参与体温调节
5.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⑴热环境下:交感神经紧张度↓→皮 肤小动脉舒张→A-V吻合枝开放→ 皮肤血流量↑→散热↑ ⑵冷环境下:与上相反。 ⑶适中温和环境:仅通过调节皮肤血 管口径控制皮肤温度,从而增加或 减少散热量,维持体热平衡
1.Shell temperature ⑴皮肤温(skin temperature):
A.各部位的温度差别较大; B.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影响,不稳定; C.与局部血流量关系密切:环境温
度和精神紧张等影响血管舒缩进 而影响皮肤的温度。
⑵体表向深部厚约10mm的一层:在散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 Ⅰ.体温:① 体表温度:体表及体表下结构(如: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特点:波动范围大,各部分温差大 ② 体核温度:人体深部(如:内脏)的温度特点:相对稳定,但代谢水平越高则温度越高 肝脏为全身中最高(38℃左右),脑次之 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的比较: Ⅱ.正常值: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常用直肠、口腔、腋下来代表体温。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1.昼夜波动: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 清晨2—6事体温最低 午后1—6时体温最高2.性别:(1.成年女子的平均体温比男子约高0.3℃(女性皮下脂肪较多)(2.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动(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孕激素) 3.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降低4.其他影响因素:肌肉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睡眠,麻醉药。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一)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 来源:体内的热量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

● 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和脑(肝脏产热量最大,肝血液比主动脉告0.4—0.8℃) 运动和劳动时:骨骼肌(表7—5) 2.机体的产热形式: 基本形式① 基础代谢产热②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③ 肌肉活动产热 在寒冷环境下的特殊形式稳定性 相对温度体表温度 易受环境温度或集体散热的影响较低体核温度相对稳定较体表温度高测量方法正常值(℃) 测直肠温度 插入直肠6cm 以上 36.9—37.9 测定口腔温度 体温计放于舌下36.7—37.7 测定腋下温度腋窝密闭,至少10分钟,干燥36.0—37.4● 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点:伸肌屈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产热量高 ●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的70% 意义:对新生儿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1)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避免误差。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度,如足皮肤温度为27℃,手皮肤温度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度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便显著降低。

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度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度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在运动时则骨骼肌的温度最高。

循环血液是体内传递热量的重要途径。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深部各个器官的温度会经常趋于一致。

因此,血液的温度可以代表重要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

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但易受下肢温度影响。

当下肢冰冷时,由于下肢血液回流至髂静脉时的血液温度较低,会降低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舌下部)平均比口腔温度低0.3℃,但它易受经口呼吸、进食和喝水等影响;腋窝温度平均比口腔温度低0.4℃.但由于腋窝不是密闭体腔,易受环境温度、出汗和测量姿势的影响,不易正确测定。

此外,食管温度比直肠温度约低0.3℃。

食管中央部分的温度与右心的温度大致相等,而且体温调节反应的时间过程与食管温度变化过程一致。

所以,在实验研究中,食管温度可以作为深部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的变动大致与下丘脑温度的变化成正比,所以在体温调节生理实验中常常用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

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circadianrhythm)。

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

在排卵后体温升高,这咱体温升高一直持续至下次月经开始。

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性激素的分泌有关。

实验证明,这种变动性同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相吻合。

体温也与年龄有关。

一般说来,儿童的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所以他们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动。

因此对新生儿应加强护理。

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结果可导致体温升高。

所以,临床上应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以后再测体温。

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体温也有影响;在测定体温时,就考虑到这些情况。

二、体热平衡如前所述,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其余不足50%的化学能则载荷于ATP,经过能量转化与利用,最终也变成热能,并与维持体温的热量一起,由循环血液传导到机体表层并散发于体外。

因此,机体在体温调节机制的调控下,使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即体热平衡,维持正常的体温。

如果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就会升高;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则体温就会下降,直到产热量与散热量重新取得平衡时才会使体温稳定在新的水平。

(一)产热过程机体的总产热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和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

基础代谢是机体产热的基础。

基础代谢高产热量多;基础代谢低,产热量少。

正常成年男子的基础代谢率约为170kJ/m2·h。

成年女子约155kJ/m2·h在安静状态下,机体产热量一般比基础代谢率增高25%,这是由于维持姿势时肌肉收缩所造成的。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可使机体进食后额外产生热量。

骨骼肌的产热量则变化很大,在安静时产热量很小。

运动时则产热量很大;轻度运动如平行时,其产热量可比安静时增加3-5倍,剧烈运动时,可增加10-20倍。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寒战来增加产热量。

寒战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其节律为9-11次/分。

发生寒战的肌肉在肌电图上表现出一簇一簇的高波幅群放电,这是不同肌纤维的动作电位同步化的结果。

寒战的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所以基本上不做功,但产热量很高,发生寒战时,代谢率可增加4-5倍。

机体受寒冷刺激时,通常在发生寒战之前,首先出现温度刺激性肌紧张(thermal muscle tone)或称寒战前肌紧张(pre-shivering tone),此时代谢率就有所增加。

以后由于寒冷刺激的持续作用,便在温度刺激性肌紧张的基础上出现肌肉寒战,产热量大大增加,这样就维持了在寒冷环境中的体热平衡。

内分泌激素也可影响产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使产热量迅速增加,但维持时间短;甲状腺激素则使产热缓慢增加,但维持时间长。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度过几周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可增加2倍能上能下,代谢率可增加20-30%。

(二)散热过程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大部分的体热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

一部分热量通过皮肤汗液蒸发来散发,呼吸、排尿和排粪也可散失小部分热量(表1)。

表1在环境温度为21℃时人体散热方式及其所占比例散热方式百分数(%)辐射、传导、对流70皮肤水分蒸发27呼吸2尿、粪11.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辐射(radiation)散热:这是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一种散热形式。

以此种方式散发的热量,在机体安静状态下所占比例较大(约占部散热量的60%左右)。

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以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

皮肤温稍有变动,辐射散热量就会有很大变化。

四肢表面积比较大,因此在辐射散热中有重要作用。

气温与皮肤的温差越大,或是机体有效辐射面积越大,辐射的散热量就越多。

传导(conduction)和对流(convection)散热:传导散热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方式传到机体表面的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它相接触的物体,如床或衣服等。

但由于此等物质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体热因传导而散失的量不大。

另外,人体脂肪的导热度也低,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多,女子一般皮下脂肪也较多,所以,他们由深部向表层传导的散热量要少些。

皮肤涂油脂类物质,也可以起减少散热的作用。

水的导热度较大,根据这个道理可利用冰囊、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

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或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

人体周围总是绕有一薄层同皮肤接触的空气,人体的热量传给这一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流动(对流),便将体热发散到空间。

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通过对流所散失的热量的多少,受风速影响极大。

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也越多,相反,风速越小,对流散热量也越少。

辐射、传导和对流散失的热量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温度差越大,散热量越多,温度差越小,散热量越少。

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

皮肤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分布到皮肤的动脉穿透隔热组织(脂肪组织等),在乳头下层形成动脉网;皮下的毛细血管异常弯曲,进而形成丰富的静脉丛;皮下还有大量的动-静脉吻合支,这些结构特点决定了皮肤的血流量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动。

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皮肤血管的口径。

增减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从而使散热量符合于当时条件下体热平衡的要求。

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皮肤小动脉命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因而大大增加(据测算,全部皮肤血流量最多可达到心输出量的12%)。

于是较多的体热从机体深部被带到体表层,提高了皮肤温,增强了散热作用。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强,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剧减,散热量也因而大大减少。

此时机体表层宛如一个隔热器,起到了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

此外,四肢深部的静脉是和动脉相伴走行的。

这样的解剖结构相当于一个热量逆流交换系统。

深部静脉呈网状围绕着动脉。

静脉血温较低,而动脉血温度较高。

两者之间由于温度差而进行热量交换。

逆流交换的结果,动脉血带到末稍的热量,有一部分已被静脉血带回机体深部。

这样就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如果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从皮肤返回心脏的血液主要由皮肤表层静脉来输送,此时逆流交换机制将不再起作用。

衣服覆盖的皮肤表层,不易实现对流,棉毛纤维间的空气不易流动,这类情况都有利于保温。

增加衣着以御寒,就是这个道理。

2.蒸发散热在人的体温条件下,蒸发(evaporation)1g水分可使机体散失2.4kJ热量。

当环境温度为21℃时,大部分的体热(70%)靠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散热,少部分的体热(29%)则由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变小,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量减小,而蒸发的散热作用则增强;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方式就不起作用,此时蒸发就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人体蒸发有二种形式:即不感蒸发(insesible perspiration)和发汗(sweating)。

人体即使处在低温中,没有汁液分泌时,皮肤和呼吸道都不断有水分渗也而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发称为不感蒸发,其中皮肤的水分蒸发又称为不显汗,即这种水分蒸发不为人们所觉察,并与汁腺的活动开关。

在室温30℃以下时,不感蒸发的水分相当恒定,有12-15g/h·m2水分被蒸发掉,其中一半是呼吸道蒸发的水分;另一半的水分是由皮肤的组织间隙直接渗出而蒸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