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教案(教学设计)

第5节体温的控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方法。

3. 表述体温调节的过程。

4. 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数据绘制图表来说明产热的部位及产热的多少。

2.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形成学好科学的强烈愿望。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

体温调节控制。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一、恒定的体温复习与思考:1、哪些动物是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2、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吗?A、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相对温度的体温。

B、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是指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

【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A、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动物进行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动物的死亡。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

B、高而恒定的体温可以减少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生存空间。

C、能适应恶劣环境,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体温的探究测定人体体温的位置:直肠、口腔、腋窝思考:下表是在某位身体健康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身上测得的三个温度值(在同一时刻测得的),从测量的部位来说,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36.4 °C 36.9°C 37.3 °C结论: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思考与探究:在健康状态下,你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吗?如何验证你的想法?猜想1、体温恒定不变猜想2、体温相对恒定,变化不大。

猜想3、体温在某个季节相对恒定。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体温平衡调节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身体如何通过各种机制维持体温平衡,并学习如何保持身体正常的体温。

二、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0分钟)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体温和体温调节的知识,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以及体温升高或降低时会出现哪些症状等。

询问学生如何感受体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两种反应:体温升高时的散热和体温降低时的产热。

①体温升高时的散热机制:人体可以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的方式将多余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

详细讲解出汗和扩张血管的原理和作用。

②体温降低时的产热机制:当体温过低时,人体会通过代谢率的提高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从而提高体温。

解释代谢率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的机制。

3. 实验演示(30分钟)进行一次关于体温调节的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些冷水和一些热水。

教师首先测量学生体温,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将一只手浸入冷水中,另一只手浸入热水中,并注意体温的变化。

最后再次测量学生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体温如何调节的。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问题,如高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然后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回顾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1. PPT2. 温度计3. 冷水和热水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2.讨论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反馈调查:通过问卷或口头反馈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内容,如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等。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体温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说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3.理解体温调节的中枢及各种调节方式;4.讨论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相应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生病发烧时,身体是如何通过自身机制来降低体温的呢?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总结并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身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

(二)教学内容:1.体温调节的中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提问: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2.体温调节方式及其作用(1)教师介绍:我们的身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来调节体温。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神经调节是如何起作用的。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散热反应和产热反应的机理。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并提问:这些激素是如何升高或降低体温的?引导学生从激素对代谢的影响角度去理解。

3.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1)教师介绍:当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出现故障时,就会出现一些疾病。

比如,发热和低温症。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热和低温症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3)教师简要介绍治疗方法和原则,如退烧药、升温措施等。

(三)课堂活动与讨论:1.分组讨论:请小组内成员讨论并总结体温调节的过程及各种调节方式的作用。

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

2.分享与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可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方式及作用、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等。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提问,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解答。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体温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人体体温的生成和调节机制。

学生能够掌握体温调节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自己和他人健康、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体温的生成机制:代谢、运动、食物消化等产生的热量。

2.体温的调节机制:中枢调节、末梢调节。

3.体温调节的主要方法和措施:增减衣物、调节室温、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5分钟)1.显示一张人体温度调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引出“体温调节”这个概念,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人体需要调节体温?Step 2 学习体温的生成机制(20分钟)1.分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回答问题:人体体温是如何产生的?2.教师梳理学生回答的关键点,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Step 3 学习体温的调节机制(30分钟)1.分小组进行观察实验:用温度计测量体温,并记录测得的数据。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体温的调节机制并进行展示。

Step 4 学习体温调节的方法和措施(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体温情况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例如:在寒冷环境下如何增加体温,在炎热环境下如何降低体温等。

2.学生展示扮演情景和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给予点评和指导。

Step 5 拓展练习(20分钟)1.出示一些常见的体温调节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给出解决办法。

2.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并讨论各自的解决方案。

Step 6 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主动提问和教师解答。

四、教学反思:1.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形式,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3.5 体温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二、教学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1、新课引入照片:冬眠的青蛙。

问1:青蛙为什么会冬眠?答:……变温(冷血)动物问2:人会冬眠吗?答:不会。

问3:两者有何本质区别,导致青蛙冬眠,而人不冬眠?答:人的体温恒定,恒温动物。

【设计意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做合理的适当的引导,避免填鸭式教学。

通过合理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2、新课教学(1)恒定的体温问4:恒定的体温?你对恒定二字的理解?答:学生的回答可能各种各样。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随即展示课前要学生完成的任务。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口腔温度)成员上午6h上午10h中午12h下午2h傍晚6h晚上9h母亲37.0℃37.2 ℃37.3℃37.4℃37.2 ℃37.1℃父亲36.8℃37.0℃37.1℃37.3 ℃37.1℃36.9 ℃自己37.1 ℃37.3 ℃37.4 ℃37.5 ℃37.3 ℃37.1 ℃数形转换学生小结:体温恒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恒定,而非恒定在某一温度。

【设计意图】1.要防止前知识对新学知识的影响:在科学或数学教学中,“恒定”一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一成不变。

2.此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测量,自己感知体温恒定的含义,相较于老师直接告知,效果更好,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数形转换能力是目前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

【继续活动】展示更多学生所测量的体温(有目的展示,寻找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比较,尝试得出一些结论。

注意:1.数据一定要有代表性。

2.数据要尽可能多。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1公开课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1公开课
什么?
问4:如何保持体温恒定?
问5:机体如何调控产热和散散热量
构建模型1:高温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构建模型2:寒冷下的体温调节过程完善模型:体温调节模型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
年级
ι¾―>
学期
秋季
课题
体温调节
教科书
书名: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23年1月
教学目标
1.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2.阐述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意义,阐明神经-体液共同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进一步建立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情境为导入,以体温调节为例,描述神经一体液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培养模型构建能力。
教学难点:构建体温调节模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教学目的
今夏连续高温,各地医院收治了许多热射病病人
问1: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是什
么?
问2:体温正常有何意义?
明确体温概念界定、
体温恒定的意义
热射病急救措施
问3:采用这些急救方法的原理是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及其调节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基础是新陈代谢,恒定的体温是新陈代谢的基础。

体温过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所以相对恒定的体温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体温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调节,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的平衡。

人体内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的温度感受器来感受。

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中的血流量,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促进肾腺的分泌活动,使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加强,总之,冷觉感受器感觉寒冷刺激后,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产生的效应是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从而使体温上升。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温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体,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液流量,升高皮肤温度,有利于热量的散失。

同时汗液的分泌也会增多,通
过水分的蒸发来增加散热量。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与途径;3.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以及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2.体温调节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内容1.体温的概念和意义a.体温的定义与测量方法;b.体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

2.体温调节的机制a.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与作用;b.体温调节中的热产生和散热机制;c.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体温调节的途径a.皮肤散热;b.呼吸散热;c.汗腺分泌和蒸发;d.血管调节。

4.体温异常的影响a.高温、低温和持续性体温升高对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影响;b.如何预防和处理体温异常。

5.实验设计与探究a.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反应;b.观察并记录不同活动强度下人体体温的变化;c.使用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强调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培养其实验和观察能力;3.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促进交流和学习;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温异常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3.多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2.小组讨论记录: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记录和评价;3.提问与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个人表现评价:结合平时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

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设计:
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5幅照片:老虎、鹰、鱼、青蛙和乌龟,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体温”这一个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

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结果。

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

如狮子和鹰。

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

如鱼、青蛙和乌龟。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教师活动】恒温动物我们又叫做温血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做冷血动物。

【教师活动】讨论维持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持恒定的体温的好处: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1)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

(2)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

(3)适应恶劣的环境。

【教师活动】人的正常恒定温度是多少(一般学生都会回答是37摄氏度).
【教师活动】那是不是人的体温一定是37℃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教师自然而然转到对人体体温的测量上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测一测自己的体温。

【教师活动】安排指定学生,分发温度计。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片,明确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1、什么是体温(体温是指人体的内部温度)。

2、体温测量可在直肠、口腔、腋窝等处进行,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而言,直肠处的体温略高于口腔处的体温略高于腋窝处的体温。

所以我们要准确测量人体的体温最准确的方法是要测量人体内的温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作到,所以我们一般选舌下作为测量温度的位置。

3、怎样准确读取体温计的读数根据动画的要求(一手拿体温计在手中慢慢转动,我们会看到一条黑色的线,即水银液柱所指示的刻度)。

4、注意实验时的安全,防止损坏体温计。

【学生活动】3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亲身测量一下体温。

【教师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一下各自的体温,并且把他们的体温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让学生自己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信息,能从中得出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明确:恒温是相对的,是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部位的体温, 让学生自己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信息,能从中得出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得到结论:口腔的温度比腋窝的温度要高;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是不一样的等等。

【教师活动】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提问学生:“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直肠的温度比前两者是高还是低呢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比前两者高,由于直肠更加接近于人体的内部。

【教师活动】结论: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温度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第一次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1.分析一个人不同时段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2.分析一个家庭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分析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活动】展示某个学生家庭成员在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教师活动】用图表形式继续展示某人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曲线,请学生从曲线中提取信息。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性别不同体温有差异,一般女子体温比男子略高,傍晚体温略高于早晨;小孩体温略高于成人。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等等。

5.人的同一部位不同时间里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中午的体温要高而早晚的体温相对较低。

【教师活动】(设疑)人类为什么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呢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教师活动】显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

同时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

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教师活动】(设疑)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那么散热的主要器官又有哪些人体的散热途径有哪些呢人体多少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散热的方式主要是哪两种
【学生活动】通过看书进行分组讨论并思考。

【教师活动】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此外有少部分热量是通过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而散失,还有极少部分热量随着尿和粪便的排出而散失。

通过皮肤表面的散热可以分为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大类。

【教师活动】展示《血管的口径调节动画》:冷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热时,皮肤温升高,散热增加。

展示《皮肤血管口径的调节与散热》动画并操作。

讲解: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人体有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取得,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

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

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

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学生活动】结论:1、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人体 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

2、皮肤散热的方式包括: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

3、皮肤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控制。

【教师活动】设疑:夏天和冬天时,手背皮肤表面的血管有什么不同深浅如何粗细如何【学生活动】夏天较浅、冬天较深;夏天较粗、冬天较细。

【教师活动】拓展:
进一步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这个留给同学们下课后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
1 恒温动物
体温的调节 2 人的体温
散热的方式
3 体温的调节
产热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