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八下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所选实例的观察、实验和讨论;
3.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具体包括: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特点,包括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等。接着,我详细讲解了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如抱对、产卵、受精等。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体、成体等阶段。在讲授过程中,我结合实例和图片,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观察图片、视频和实物模型,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特点和发育过程;
2.进行生物学实验,亲身体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和心得,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结合环保理念,探讨保护两栖动物及其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具体包括: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两栖动物实例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物模型,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同时,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两栖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习性和适应性。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本节课通过引入丰富的两栖动物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1.3《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

三、实验探究
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两栖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总结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巩固拓展
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知识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两栖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热情。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4.通过对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奇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我会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问题,如“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它们的存活率?”或“为什么两栖动物要进行变态发育?”等。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观点,加深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的理解。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3.实验探究:
a.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两栖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b.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总结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c.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巩固拓展:
a.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知识的掌握。
b.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两栖动物,了解它们的生存状况。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设计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及发育过程。
-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加深对雌雄两栖动物识别方法的理解。
3.创设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5.实地调查要实事求是,调查报告要详细、完整。
6.阅读拓展资料要用心体会,做好笔记,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5.能够分析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态因素,如温度、湿度、水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和发育过程。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态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保护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观点,分享学习心得。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请简述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2.请描述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功能以及发育过程。
1.生殖器官结构:通过展示青蛙的生殖器官图片,讲解雌雄青蛙的生殖器官特点,如卵巢、输卵管、子宫、睾丸、输精管等,并引导学生学会识别雌雄两栖动物。
2.生殖过程:以青蛙为例,讲解两栖动物的抱对、产卵、受精、孵化等生殖过程,强调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这也是一种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无论 中与精子结合,受
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 精卵的发育极少受
生活在水中。慢慢地,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 到亲代的关照。它
鳃都逐渐萎缩消失,还形成了能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肺, 们一般一次产出数
发育为能上陆地生活的成蛙。
十枚到数千枚卵,
这对它们繁衍后代
有什么意义?
确保有一定数量的 受精卵发育成熟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2、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 的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 不同点
青蛙
家蚕
有性生殖 变态发育
1、体外受精
2、经过卵、幼体、成体 3个阶段
1、体内受精
2、经过卵、幼虫、蛹、 成虫4个时期
两栖动物的生殖 和发育环境
动物的畸形举例
动物的畸形举例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雄蛙鸣叫(求偶)
雌雄抱对
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幼蛙 成蛙
幼蛙
幼蛙 幼蛙
探究 两栖动物的发育
将下列图片按照青蛙的发育顺序进行排序
1
2
3
4
5
笔记
1.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经过哪些阶段?
受精卵→蝌蚪 (后肢→前肢→尾与腮消失→形成肺) →幼蛙→成蛙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比较蝌蚪与青蛙的不同之处
牛蛙
树蛙
蝾螈
大鲵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为两栖 动物,而鳄鱼、龟、鳖却不是两 栖动物,请说明原因,并思考两 栖动物包含了什么含义?
两栖动物包含了两个含义:
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 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 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四 肢运动,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1课前检测: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发育是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发育。
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三个时期,属于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
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两栖动物盛衰的原因教学设计: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有性生殖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变态发育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1、资料分析:距今大概的年数两栖动物发展状况环境条件3.45亿~2.25亿年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答: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
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
八年级生物下册71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授课典案新版

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课标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过程。
课标解读1.《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生殖、发育与遗传相关内容。
“课程标准”对这一主题阐述为:生物生殖、发育与遗传是生命基本特征。
植物、动物与人通过生殖与遗传维持种族延续。
在本节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有关重要概念为:不同动物发育方式可能不同。
有些动物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有些动物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
2.八年级上册在《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一节学习中,曾经提到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但那时是为了说明“两栖”含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将侧重点放在青蛙生殖发育与环境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生殖发育影响上。
新课程标准构建了“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加强环境教育,以提高初中学生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知识与技能,做到与环境与谐相处。
本节课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过程与特点。
增加“箭毒蛙”与“非洲胎生蟾蜍”生活现状介绍,结合教材中“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依据客观事实分析问题,逐步认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表达新课标在保护环境方面理念。
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知道有关青蛙生殖与发育知识,如蛙鸣叫、抱对、蛙卵、蝌蚪、生活环境等。
再通过图片展示蛙生殖与发育过程。
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蛙一系列生殖行为意义、受精方式、发育特点、与生活环境关系、蝌蚪与成蛙形态结构特征上区别,总结认识青蛙变态发育与两栖动物概念。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方式与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特点,分析蝌蚪形态结构特点对适于水中生活意义,从而理解蛙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陆生动物?3.有关两栖动物生殖与环境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
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意识。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复习知识点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复习知识点知识点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蝌蚪与成蛙的比较: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课后练习1、青蛙的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还必须在水中进行()A、受精作用和捕食B、生殖和冬眠C、捕食避敌和变态发育D、生殖和发育答案:D试题分析: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其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青蛙,为变态发育,其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还必须在水中进行生殖和发育 2、在生殖季节,雄蛙的鸣囊鼓起,叫声洪亮,其作用是()A、吓退天敌B、吸引昆虫C、吸引雌蛙D、占据地盘答案:C试题分析:在两栖类无尾类的许多种类的雄性中,使咽壁向外膨出形成膜状的球形囊,这个囊称为鸣囊,由很小的开口与咽头相连,鸣叫时膨胀,起共鸣器的作用.雄蛙有鸣囊,能鸣叫,这里的蛙声是雄蛙为了吸引雌蛙抱对,属于求偶行为,也属于繁殖行为、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它的幼体区别于成体的显著特征是()A、陆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B、陆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C、水生、用肺呼吸、无尾、无四肢D、水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答案:D试题分析: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山上水中,用肺呼吸,四肢游泳或跳跃,心脏二心房一心室,青蛙是两栖动物,幼体是蝌蚪用鳃呼吸,有尾、在蝌蚪发育后期出现后肢,成蛙用肺呼吸,没有尾、有四肢,故D符合题意。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课时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学习难点: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课时活动设计播放蛙鸣的视频,利用教材第14页“想一想,议一议”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鸣?蛙鸣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和文学作品中的诗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认识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14页、15页相关内容,教师播放视频展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以下问题:雌雄蛙抱对有什么意义?受精作用发生在什么场所?青蛙的生殖方式属于哪种?明确青蛙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
进一步提问: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幼体和成体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分析蝌蚪有哪些适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蝌蚪发育为成蛙经历了什么变化?蝌蚪与成蛙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得出青蛙的发育也属于变态发育的概念。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直观观察,主动建构概念;对比分析蝌蚪与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初步培养生物适应环境的生命观念;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并归纳,培养科学思维,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征。
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其他两栖动物发育历程中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两栖动物都有的相同的生殖发育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栖”的含义。
出示春天池塘中的蛙卵、蟾蜍卵的图片,引出教材第15页旁栏中的问题:两栖动物一般一次产出数十枚到数千枚卵,这对它们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引发学生讨论交流。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归纳、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主动建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