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煤

合集下载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炉中煤》是郭沫若创作于1956年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通过写煤炭的生产过程,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题材与思想首先,本诗的题材为煤炭生产,它是中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在整篇诗歌中,作者通过煤炭生产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将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诗中所呈现的炉火熊熊、火苗跳跃的图景,蕴含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同样也体现了新中国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艺术特色其次,本诗的艺术特色值得注意。

诗中的意象独具匠心,由炉火、煤炭、工人三个主要意象构成,采用了典型的景物抒情结构,叙事性和抒情性兼具。

同时,诗歌中的双音节韵和韵母的纵横交错,构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音韵特色,使古韵和现代感和谐统一。

诗中的那些响亮的语言更是铿锵有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有感染力。

三、意境的表现第三,本诗的意境吸引。

通过煤炭生产的描写,复现了工农业生产之中重要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展现出中国人民伟大的劳动精神和爱国情怀。

同时,诗歌中也呈现出烈火之中铁心的意境,表现出了心灵的坚强和意志的坚定,正如诗中所说:“坚固岂止百倍钢,精炼绝不少丝毫”。

这句话正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精神,表达了“物力维艰,否则难以获得民众共识”的道理。

四、社会思想最后,本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

诗中所舒述的主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拥军优属,鼓励人民全力投入建设”的精神,在经济建设中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特点,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总体来看,“炉中煤”是一首别具韵味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激励人们追随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和敬爱之心,进而更好地努力工作,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炉中煤》课件

《炉中煤》课件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 深厚感情,对祖国的繁荣 昌盛充满期待和憧憬。
弘扬民族精神
诗人通过赞美祖国,呼吁 人们铭记民族精神,为国 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
呼唤民族团结
诗人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呼吁各族人民紧密 团结,共同为祖国的繁荣 发展贡献力量。
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诗人用“炉中煤”比喻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 未来的坚定信心。
展望祖国的美好未来
诗人展望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呼吁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与呼唤
1 2 3
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诗人认为民族精神是国家的灵魂,只有弘扬和 传承民族精神,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炉中煤》的版本与流传
不同版本的区别与比较
版本一
初版,原版,未作任何修改
版本三
再版,在修订版基础上再次进行修订,内 容更加完善
版本二
修订版,作者在初版基础上作了少量修改
比较
各版本在内容、表达、结构等方面存在差 异,但总体主题和情感保持一致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地位
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 历史意义
《炉中煤》课件
2023-11-05
目录
• 《炉中煤》的背景介绍 • 《炉中煤》的文本分析 • 《炉中煤》的思想内涵 • 《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 《炉中煤》的版本与流传 • 《炉中煤》的改编与演绎
01
《炉中煤》的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郭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历史学家,生于1892年 ,逝世于1978年。他是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也是现代文学 流派“创造社”的代表人物。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炉中煤》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策划家、文艺理论家、画家、散文家、建筑师、历史学家等多重身份的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炉中煤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革命力量的无限信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苦难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关注。

下面是对于这首诗的简要分析:
一、诗歌艺术的特点:
1.格律优美:郭沫若的《炉中煤》是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都
是抑扬顿挫、平仄协调,音调优美且富有韵律感。

2.意境深远:诗歌的意境富有哲理,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人
道主义的情感,同时也是对于煤炭这种普通物品的深刻挖掘。

3.象征抒情: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将炉子、煤炭等物
品转化成为对于革命力量与苦难人民的赞美,抒发了郭沫若强烈的情感与思想。

二、诗歌的分析:
1.描写的对象:郭沫若通过描写炉中的煤,呈现出一种强烈的
革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抒发的情感:诗歌用超脱于物价的高度,表达出对于革命力
量的无限信仰与对于苦难人民的同情关爱,情感动人。

3.象征意义:炉中煤象征着革命力量的积蓄与发展,也代表着共和国家庭建设的稳健和美好、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郭沫若通过一堆炉中的煤呈现出对于革命力量和苦难人民的深刻关注,表达出一种人民情感,是一首富有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炉中煤_精品文档

炉中煤_精品文档

炉中煤煤是一种常见的燃料资源,广泛用于家庭供暖、工业生产以及发电等领域。

它的产量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有着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种常见的煤炭类型是炉中煤。

炉中煤是一种特定粒度和热值的煤种,被广泛用于工业锅炉和家庭取暖系统。

它的名称来源于它主要用于炉炼、锻造及工业燃烧等高温应用的特点。

炉中煤是一种块状或粉状的煤炭,一般具有较高的发热量和较低的含硫量,是理想的燃料之一。

炉中煤具有许多优点,使其成为燃料市场的重要产品。

首先,炉中煤的热值通常较高,这意味着单位质量的煤炭可以释放出更多的热量。

这使得它非常适合需要大量热能的工业燃烧过程,如冶金、玻璃、水泥等行业。

其次,炉中煤通常具有较低的含硫量,这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炉中煤的低硫含量可以降低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酸雨的形成。

此外,炉中煤的块状或粉状形态使其易于储存、运输和使用,节省了煤炭行业的成本。

然而,炉中煤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炉中煤的开采和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煤炭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煤熄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其次,炉中煤的燃烧过程也会释放出各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炉中煤的污染排放,例如使用更高效的燃烧技术和进行煤炭洗选来减少含硫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寻求替代煤炭的能源选择。

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等被广泛认为是替代煤炭的可行方案。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具有零排放的特点,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天然气作为一种更清洁的燃料也在一些地区得到广泛利用。

然而,由于煤炭资源仍然丰富并且相对便宜,炉中煤在短期内仍然是重要的燃料选择。

为了提高炉中煤的使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煤炭行业和能源部门需要继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研发更高效的燃烧技术、煤炭洗选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是关键步骤。

《炉中煤》课件解析

《炉中煤》课件解析
写作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以煤的燃烧比喻爱情 的炽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 情。同时,采用对比、反复等修辞手 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诗歌中通过“炉中煤”这一核心意象,勾勒出黑暗中的光明 与温暖。同时,借助“火”、“光”、“热”等词汇,营造 出一种炽热、激昂的氛围。
审美体验
人生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不同作者创作风格对比分析
郭沫若与徐志摩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情四 溢,而徐志摩的诗歌则更加注重
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意境营造。
郭沫若与戴望舒
郭沫若的诗歌多具有浓烈的现实 主义色彩,而戴望舒的诗歌则更 倾向于表现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郭沫若与卞之琳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鲜 明,而卞之琳的诗歌则更加注重
创作动机与目的
创作动机
郭沫若创作《炉中煤》的动机在 于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以及 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作目的
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激发读者 的爱国情感,唤起民众对民族命 运的关注和思考,促进民族精神 的觉醒和振奋。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炉中煤》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采用自由诗体形式,通过炉中煤的燃 烧过程,象征诗人内心的激情与渴望 。全诗分为三节,每节四行,节奏鲜 明,具有建筑美。
CHAPTER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诗人(主人公)
代表着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献身的 青年,具有眷恋祖国、甘愿为祖国奉 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炉中煤
象征着正在觉醒的中国人民,其形象 是浑身赤红、熊熊燃烧,具有旺盛的 生命力和巨大的能量。
人物关系梳理及情感纠葛
诗人与炉中煤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是著名家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鉴赏《炉中煤》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抒。

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聪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

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

接着,写“我”的重生: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写于1920,一、二月间,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

1919年“五四“运动在国内爆发,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

郭沫若《炉中煤》鉴赏郭沫若《炉中煤》鉴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郭沫若《炉中煤》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鉴赏《炉中煤》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抒情诗。

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聪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

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

接着,写“我”的重生: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写于1920,一、二月间,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中煤》郭沫若•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艺术特色探讨•社会意义与启示目录•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跨学科知识拓展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郭沫若生平与时代背景时代背景:郭沫若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社会变革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炉中煤》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意义该诗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文学风格与特点概述文学风格特点概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地位影响诗歌内容解析爱国情感追求光明与理想民族复兴030201《炉中煤》主题思想阐释诗歌结构分析与技巧运用结构紧凑反复咏叹对比手法意象、象征手法解读“炉中煤”意象象征着黑暗中的希望和光明,代表着诗人内心的热情和力量。

“年青的女郎”意象代表着祖国,是诗人心中美好、青春、充满希望的象征。

其他意象如“重见天光”、“燃烧”等,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情感真挚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悲壮、崇高的审美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意义艺术特色探讨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对爱情与理想的热烈追求01强烈的情感抒发02想象与幻想的运用03民间歌谣体风格全诗采用民间歌谣体风格,语言朴实自然,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拟人化手法诗人将炉中煤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诗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独特语言风格剖析030201节奏韵律美感体验节奏感强押韵技巧音乐美1 2 3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意象运用的不同主题关注点的区别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异同社会意义与启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民众心声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炉中煤》通过描绘炉中煤炭的形象,隐喻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传达民众的苦难与抗争诗歌中的煤炭形象也代表了劳苦大众,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承受苦难,但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
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2、热情洋溢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体会词中的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赏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中时,我们学过郭沫若的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炉中煤》。

二、文题解析
见题便知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主标题与副标题地者结合起来看就明白了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一首表达眷念祖国的感情的的诗。

副标题在这里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艺术形象的内涵。

三、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四川乐山人。

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是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写下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等著名诗篇。

1921年8月,他新诗的结集《女神》出版,以其杰出的成就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块丰碑,其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影响着许多作家的创作。

1921年7月,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至1925年,他从事戏剧文学的创作,写了《卓文君》《王昭君》等三个剧本,借古人尸骸歌颂争取个性解放,维护人格尊严的反封建精神。

北伐战争中担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

建国以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职务,写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作品。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0年一、二月间。

当时诗人虽远在日本,却时时刻刻关注祖国发生的一切。

此时正值国内“五四运动”蓬勃发展之时,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浪潮同样冲击着他。

他后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他的恋歌。

”这番话清楚地说明了郭沫若写这首诗的意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新生的祖国,正象一位年青的女郎。

全诗就是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的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五、诗歌赏析
1、分析第一节
“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一句深情地呼唤,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念祖国的热烈感情。

接着写了祖国与“我”的关系。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写祖国对诗人的养育之恩(祖国爱我,关照我,其情至深,其恩难忘),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对祖国的根本态度。

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

“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思量”,这里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为了表示对祖国的期望和热忱,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通红的煤火(炉中煤)。

借助联想,调动想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的那颗爱国的赤心,像熊熊燃烧的炉火——只有感情到了沸点的人才会这样。

重点提示:
①深入理解“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两个比喻的意义。

“炉中煤”是作者自喻,“年青的女郎”比作祖国。

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以“炉中煤”比喻自己,能形象地表现诗人对祖国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年青的女郎”首先表达是诗人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另一方面,将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的母亲,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

作品中的“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虽然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
从精神实质上讲,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②思考: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明确: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

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

“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2、分析第2节:
这一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肠。

“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这两句,亦问亦答:你知道吗?你应该知道吧。

你嫌弃吗?你不会嫌弃吧。

“炉中煤”自称“黑奴卤莽”。

这是对于“煤”的外观形象的描述:浑身黝黑,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

“炉中煤”问“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我的外表虽然粗黑,但心是火红炽热的。

“黑奴”的“奴”,可以理解为“我”对于“年青的女郎”即对于祖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是上两句的回答。

为什么“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呢?那是因了我的“前身”,我的来历,我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有了这些,我虽然“黑奴卤莽”,你也该不会嫌弃的吧。

而且,只有像我这样有所“前身”的黑奴胸中,才有对你炽烈深切的感情。

“黑奴卤莽”的外表与“火热的心肠”强烈地反差,又高度地统一。

3、分析第3节
交代煤的来历,煤的形成过程,前身、过去、今朝。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明确: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
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这一节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终于可以得到实现。

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如何?
4、分析第4节
“自从我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这里诗人尽情地倾诉了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五四”之后,诗人作为“处在国外的人”,“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爱人的怀里”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

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艺术写照,表达了想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宏愿。

六、课堂小结
在这首诗中,“燃”字出现了两次,一是第一节,再一个就是第四节,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

在第一节中,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炉中煤”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练),可以让人想象到一颗滚烫燃烧的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

第四节中除有第一节的含义外,还有一种因暂时不能投身到国内火热斗争而坐卧不宁的心情。

这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这可以从奇特的艺术形象,由生活中不互不相干的事物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及所抒发情感炽烈程度反映出来。

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比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个性特质,“炉中煤”是炽烈燃烧的象征,“年青的女郎”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二者被诗人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

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五四”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开头一句成为每一节的领句,一、四节最后两句有意重复,形成节奏鲜明、回环往复的诗美,
是照应,强调诗句内容,强化读者的印象。

新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种不同于自由诗、又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亦称“现代格律诗”。

本诗便是一例。

七、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