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9)元代文学理论批评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2、背境知识的掌握 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学理论讨 论的对象亦是文学,文学是根本,没 有对古代文学史的清楚知解与掌握, 要学好这门课是困难的。要求学习者 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从文学现象到 文学理论都有清楚的了解与准确的认 知,做到既有感性的文学感受,又有 理性的归纳分析。

其二,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古代文论, 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中国的哲学、 宗教、经济、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从而加深对古代文论的深切理解与 把握。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论语· 八佾》) 李泽厚:‚《诗经》在古代不只是抒 情的诗篇,而且更是类比的推理、联 想的思维,用在公(如外交辞令)私 (如上述对话)生活中。‛ (《论 语今读》)
:献诗讽谏说 《国语· 周语》:‚故天子听政,使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 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 而不悖。‛
一、‚诗言志‛说 此说出于《尚书· 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 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
3、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能力。 4、必须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 唯其如此,方能将本课程学好。
文学的产生
所说文学的“审美”或者“美感”,并非 纯粹的感觉经验。我们知道猫爱吃鱼老鼠 爱大米,但那绝不是审美经验。无论是有 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如果没有心理的中 介,它在美学上就没有意义。身体感觉的 心理构成才是有趣的和实质性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荀子:《乐论》、《天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 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 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 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 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 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 纯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 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
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

•第四章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第一节概述•(一)这个时期,是我国正统诗文创作的鼎盛期,词曲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创作也开始兴盛。

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大大拓展和深化了这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二)诗文理论的分离以及戏曲、小说理论的兴起,扩大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空间,理论批评的形式更趋多样化。

•(三)无论唐宋,文学理论批评都在两条轨道上发展:一是继续深化传统的重教化的理论主张;另一轨则以艺术为中心,侧重于内部规律的探讨。

•唐代文论的特点•基本反映出两条不同的路线:•1、继承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主张“文以明道”,要求诗文继承风雅传统,反映社会现实内容,起到补察时政的作用。

主要有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结、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陆龟蒙、皮日休等。

•2、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着力于诗歌艺术性的探讨,以殷璠、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司空图为代表。

特别是把“境”引入诗歌理论。

有学者说:“唐代诗学最大理论成果是‘意境’说的产生。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导言》)•或者•唐人论诗大致分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兴象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由陈子昂、杜甫到元白、皮日休,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人物。

后者缘于佛老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从王昌龄到皎然,直到司空图,他们都提倡诗歌的艺术美,追求意境之空灵和风格之含蓄。

•第二节陈子昂与杜甫的诗歌主张•唐代文学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齐梁文学。

王通主张文以载道。

•作为唐代诗歌改革的标志,陈子昂提出“风骨”的问题,“兴寄”的问题以及继承汉魏传统的问题等,实际是以复古为革新,并在创作中加以实现。

•但陈子昂没有解决好正确继承前代文学成果的问题。

李白、杜甫对六朝文学之弊给予了尖锐批评,但对其优秀成果则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继承。

杜甫主张“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老杜谈艺极重“传神”亦很重要。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证者。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7)-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7)-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7)-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概述
概说
唐宋金元
1
一、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特点
1.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相比,文学理论批评不仅在理论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了,而且在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范国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扩展。

2.从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总的面貌来看,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文学创作发展相比,则显得薄弱了些。

在一些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文学理论问题上,又有比六朝更为深入的地方。

出现了像皎然、司空图、苏轼那样的重要诗歌理论批评家,以及像严羽《沧浪诗话》那样影响深远的著作。

2
二、唐宋金元时期文学批评方式上的变化
1.这一时期在文学批评的方式上也比汉魏六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1)以诗论诗的批评方式,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始到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已发展得相当完善。

(2)诗格、诗法和诗话的大量产生,虽然不免有简单粗糙、沙多于金之憾,但毕竟为文学批评带来了一种更为自由、活泼、生动的新气象。

(3)评点的批评方法的产生,为后来明清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2.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时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绪言概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绪言概说
文科教材 3.1934年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人文书
店 4.1944年,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存在于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作为 政治、伦理、道德修养方式来对待
"《诗》、《书》,义之府也; 《礼》 、 《乐》,德之则也." "文质彬彬",
“《诗》、《书》,义之府也; 《礼》 、 《乐》,德之则也.”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府”: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务的地方。 “则”:准则,法则。
"文质彬彬"
狭义的文学批评只包括文学裁判。
——引自美国学者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我们的课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
什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简单 地文学理论,多是照搬西方的 尤其是前苏联的;现在这门课程学 习的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及文学 实践中对文学的理论认识。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 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 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 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颜渊第十二)
【注释】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 ②质:本质,质朴。 ③文:文彩。指形式,仪式。 ④夫子:对大夫的尊称。说(shuì): 谈论。 ⑤驷不及舌: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 车也追不回来。驷(sì):套着驷马的车 子。舌:语言。即成语:“一言既出,驷 马难追”。 ⑥鞟(kuò):去了毛的兽皮。
中中国国文文学学批批评评史史的的学学统统
1、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是陈中凡1927年 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
2、郭绍虞先生在陈著的启迪下,自1927年就开始从事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资料搜集和研究,花费了七、八年工 夫,于1934年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下卷分 两册,因抗战延至1947年 出版)。
3、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于1934年由北京人文 书店出版,内容仅限于周秦汉魏南北朝。后来作者一面 修改,一面续写,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卷本的《中国文学 批评史》止于宋代,第三卷为其遗著。 4、 1944年,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讲义由 开明书店出版。这是由作者三十年代初在武大讲授中国 文学批评史的讲义稿修改而成,本来1937年秋即已排印,

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读

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读

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读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评价和分析的一门学科,而文学理论则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性探究和总结的学科。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一些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文学批评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和评论的一种学术活动。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艺评论,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一部经典的文学批评著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批评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批评家和批评理论。

二、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性研究和总结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创作方法、意义以及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关系。

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形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后现代理论等多个流派。

每个理论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角度。

三、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强调作品内在的形式结构和美学效果。

形式主义主张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忽略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代表性的形式主义批评家有俄国批评家普罗普申、捷克批评家沃尔夫尔等。

四、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对其创作和接受的影响。

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产物,研究文学反映和传播意识形态的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批评被广泛运用。

例如,苏联批评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的“传达性原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方法。

五、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各种元素(符号、主题、意义等)构成的系统,研究作品内部的结构和符号体系。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构,通过揭示潜在的符号关系和结构规律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瑞士学者巴特是结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

六、后现代理论后现代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对传统理论进行反思的批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
元代诗文理论多沿袭宋人,较少创见。

而戏曲、小说理论在此一时期则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理论部门。

从整体说来,元代文学理论成就低于宋、明,但它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代诗文理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派:①以郝经、刘将孙为代表,承继宋代理学家的观点,以道论文。

他们强调文道合一、文为道用。

郝经称:“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自有天地,即有斯文,所以为道之用,而经因之以立也。

”(《原古录序》)刘将孙提出将义理融为文章(《赵青山先生墓表》)。

他们又强调理法合一、法为理用。

郝经认为,理是法之源,法是理之具,以理为辞而文法自具,有理则有法。

他们还提倡“内游”,反对“外游”,把涵养道德视为养气、作文之本,排斥游历四方和观览群籍。

这些言论不仅影响到明初宋濂等人的文论,与清代桐城派的古文理论也不无关系。

②以方回为代表,承继宋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标榜“格律整峭”。

方回提出“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26),实则偏爱黄庭坚与江西派那种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的风格,所以特地举出“格律整峭”一语作为诗的高格。

对于杜甫,也是突出其不丽不工、瘦硬枯劲的作品。

方回此说,也是为了矫正宋代四灵与江湖派取法晚唐而流于腐熟孱弱的弊病。

③以戴表元、袁桷为代表,承继严羽,提倡唐音。

他们反对理学家排斥文学的观点,他们认为“理学兴而文艺绝”、“理学兴而诗始废”。

袁桷批判以理为诗说:“诗以赋比兴为主,理固未尝不具,今一以理言,遗其音节,失其体制,其得谓之诗与?”(《题闵思齐诗序》)戴表元反驳“内游”论说,未游者不如已游者“畅”,游之狭者不如游之广者“肆”,“游益广,诗益肆”。

他们也批评宋人溺于时尚而不知取法乎上。

戴表元指出,宋人或尚冲淡、或尚雄厚、或尚清圆,虽屡经变化而始终偏于一隅。

对此他们也象严羽那样,提倡以盛唐为师来振兴诗歌。

在这种论点影响下,杨士弘作《唐音》选本,再经明初高□编《唐诗品汇》,直到明中叶出现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潮。

及至元末,又有杨维桢的诗论,出乎三派之外,略具新意。

他把诗当作个人情性的表现。

提出:“人各有情性,则人各有诗也。

”他又认为“诗至律,诗之一厄也”,提倡“先作其气而后论其格”,不可为格律所束缚。

此类观点与明代后期公安派的主张有相通之处。

但他仍然坚持“发于言辞,止乎礼义”,仍然反对“学诗于晚唐、季宋之后”,未脱时风影响。

元代曲论尚属开创阶段,理论性还不够强。

主要著作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①论述演唱的专著,有署名燕南芝庵的《唱论》。

对歌曲的题材,歌词的内容,歌唱的场所,歌人的品类等都作了概括的说明,有些是采录前人习见之论。

②有关北曲的韵书,有周德清的《中原音
韵》其中的“正语作词起例”部分,论述制曲方法,涉及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务头、对偶、末句等各项,较有理论价值。

如论造语说:“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语、意俱高为上”,“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要耸观,又耸听”等,都较可取,对后来的曲词创作和理论都有积极意义。

但书中以明腔、识谱为制词的首务,强调音律未免太甚;又反对俗语、谑语、市语,也是封建文人尚雅卑俗的偏见。

这些也为明代戏曲论坛上的声律派和藻绘派所继承和发展。

③有关戏曲的史料和评论著作,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

《录鬼簿》包括金、元152位戏曲作家的小传和400余种戏曲作品的名目,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也有较进步的理论观点。

作者一反轻视戏曲和戏曲作家的传统偏见,有意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而“高才博识”的戏曲作家立传,高度评价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此外,提倡“发越新鲜”、反对蹈袭,批评某些人“贪于俳谐”、“务于斧凿”,把关汉卿列于戏曲家之首,都是正确的。

《青楼集》记录了元代100多位优伶的姓名、特长与身世,也含有为色艺出众的女艺人立传之意。

除上述理论专著外,元代一些人的文集中也有论到戏曲的单篇文章。

较重要的有胡□□的《优伶赵文益诗序》、《赠宋氏序》、杨维桢的《朱明优戏序》等。

元代小说理论同样处于萌芽时期,主要著作是罗烨《醉翁谈录》。

此书为宋末、元初的传奇、话本小说集,书前的《小说引子》、《小说开辟》则是对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理论总结。

其中肯定了通俗小说的地位,指出小说家绝非浅薄庸俗之辈,而是贯通经史、博古明今、精于文艺的才人;小说也非仅供谈笑之物,而具有“言其上世之贤者可为师,排其近世之愚者可为戒”的社会作用。

对通俗小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感染力也有所分析,说“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

还从题材上对小说作了分类。

此外,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也有不少关于小说的记述,一些文人的文集中对小说也曾论及,如杨维祯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