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甘肃省高三月考试卷(4月)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中国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大地塑造了全民族的历史认知。
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之前,通过考古学的介入,就已经有了5000年前后有关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掘资料作为实证。
相比之下,一部中华文明史似乎整整比人家少了1000年。
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处于被动挨打、任人欺凌的境地。
时人不仅对中华文化丧失信心,甚至对中国人种的来源和“种族优劣”,都持种种怀疑、悲观的论调,“动言中国不如各国之文明”。
曾经在西方学者中早已流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此时也再度泛起,影响甚烈。
如何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成为解放全民族思想桎格至关重要的一步。
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重建国史”成为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历史使命。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濮阳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微粒说与波动说的第一次交锋中,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战胜了波动说,取得了在物理学界被普遍公认的地位。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英国米尔沃顿的一个教徒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被取名为托马斯·杨。
经过学习和探究,他最终形成了光具有波动性质的想法,这个认识源于波动中所谓的“干涉”现象,波的干涉现象是各种波所独有的基本特征。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物质是具有累加性的,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一定是两滴水,而不会一起消失。
但是波动就不同了,一列普通的波,有着波的高峰和波的谷底,如果两列振幅相同的波相遇,当它们正好都处在高峰时,那么叠加起来的这个波就会达到两倍的峰值,如果都处在低谷时,叠加的结果就会是两倍深的谷底。
但是,等等,如果正好一列波在它的高峰,另一列波在它的谷底呢?答案是它们会互相抵消。
如果两列波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物理上叫作“反相”——那么在它们重叠的地方将会波平如镜,既没有高峰,也没有谷底。
这就像一个人把你往左边拉,另一个人用相同的力气把你往右边拉,结果是你会站在原地不动。
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被这个关于波动的想法给深深打动了。
为什么会形成一明一暗的条纹呢?一个想法渐渐地在杨的脑海里成形: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道光正好是“同相”的,就好像有两个人同时在左边或者右边拉你,它们的波峰和波谷都得到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而黑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处于“反相”,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时,就好像两个人同时往两边拉你,正好互相抵消了。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部分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联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字文化是数字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祝孔强指出,数字文化可以从文化的数字形态和数字的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来理解。
文化的数字形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信息的数字化呈现,通俗理解为“文化数字化”,如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实现文化数字形态的重要途径。
再如从内容创作生产的角度,文化数字化是以数字思维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与平台化转型。
数字的文化表征是指数字化的文化环境和数字文化所蕴涵与表达的文化信息,通俗理解为“数字文化化”,既包括数字文化的信息,也包括数字化环境自身的文化特征。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空间中,人们之间发生着交互,产生了对自身和自身关系的构建诉求,塑造着新型的社会关系。
网络数字空间日益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使其中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与交往互动的范式、规范等发生重构,衍生出基于数字空间的新兴文化形态。
与现实世界一样,数字空间的文化价值塑造同样重要,以营造风清气朗、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空间。
例如,数字空间的道德观引导“数字向善”,防止虚拟世界成为突破道德底线的“法外之地”;数字空间的价值观既尊重数字自由,又维护数字秩序,为数字技术注入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理性,约束数字空间的不理性行为;数字空间的世界观推动数字世界成为人类生活新空间、国家主权新疆域、全球治理新领域,使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理念成为数字空间的发展共识。
2023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艺”一词出于《论语·述而》。
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从“游艺”最早的用法来看,它与儒家的六艺密切相关,是士人通过对“六艺”的学习和实践体悟“至理”“玩物适情”的形式,目的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秦汉时期,士人游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突破先秦儒家六艺的内容而日趋多样,但其地位和价值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一直以来,从事游艺的士人常被“以俳优畜之”。
至建安时期,文人游艺在性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新变。
游艺不仅经历了从治国理政的工具到娱乐艺术、从单一到综合、从以因袭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而且从事游艺的文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游艺开始迈入真正艺术化的新阶段。
如张华《博物志》载:“冯翊山子道、王九直、郭凯等美围棋、太祖皆与埒能。
”曹丕则在《典论·自叙》中表达了不得与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等人对弈的遗憾。
所以,在建安文人看来,游艺既是消遣娱乐的“游”的活动,还是具有专业性、竞技性、观赏性和审美性的“艺”的活动,蕴含着“艺”的艺术特质和“清灵体道,稽谟玄神”(王粲《围棋赋》序)的文化意蕴。
其地位和价值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这是建安游艺文学生成的重要前提。
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的提倡和组织下,文人经常举行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在游艺中创作,在创作中游艺。
此时不少作品就是在文人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
这主要包括如下三种类型:一是游艺过程与文学生成。
这又分为受命而作和即兴而作。
前者一般是受游艺组织者之命而作的。
曹丕为太子时,与建安诸子在北园及东阁宴集,也曾命其赋诗。
后者是作者因游艺的激发产生灵感或冲动而作。
如曹丕的《戒盈赋》序云:“避暑东阁,延宾高会,酒酣乐作,怅然怀盈满之戒,乃作斯赋。
二模语文试题(高三)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B.“程士成的脸色不由青了又白,白了又红”,是因为在众人“纷纷表示同意”的情况下,他为撒谎而羞愧。
这两则《世说新语》,故事虽短,却形神兼备,所展示的魏晋风度,令人向往。因此,立刻激起了我的创作兴趣。
但是,怎么处理这两则文史资料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以此为本,添头加尾,扩写演绎成一篇小小说;一种是取其一点,不着其余,另起炉灶,自由创作。
前者的尴尬之处在于资料太少则难以敷衍成篇,资料太多则缺少创造性。而后者的难度则在于凭空造物,缺少模特。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无意深研《世说新语》,因此,人物创造不免多受掣肘。而抛开《世说新语》,就可以天马行空,自行设置。于是,我打算只保留“驴叫”这一细节,脱胎换骨,再造人物。
(节选自岑燮钧创作谈《脱胎换骨 画龙点睛》)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台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语文0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塞上意象在作品艺术结构上生发出很强的统摄力,这是因为其浸润了创作主体丰厚的生命体验。
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出塞”情境构成全诗的核心,发挥着重要的艺术空间开掘功能。
“征蓬出汉塞”出句不凡,汉塞作为典故既隐喻现实中的军事堡垒,更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确证符号,给中原士人们提供了深层的心理归属感、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
跨过这道屏障,中原士子们的生命体验必然是复杂的。
本初的心灵的宁静和平衡状态即将被打破,两种相反相成的心理交互作用。
一种是“胡天”所带来的新奇感、自由感和欣喜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另一种是进入陌生异域所带来的孤独感和焦灼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
从生命哲学角度来说,塞上意象最深层的审美蕴涵,是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它成了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
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生存和活动空间的超越。
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生命活力的释放往往要受到社会伦理的规约,因此其生命价值观的实现以强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为准。
基于此,功业意识构成了历代文人生命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汉代开始,随着汉大帝国的日趋强盛,建功异域就成为许多人释放生命激情、实现个人价值的生命意识。
《后汉书·班超传》就展现了班超的这一抱负,他曾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如果将《班超传》与《史记·陈涉世家》对比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班超和陈涉作为英雄人物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不甘沉沦于庸众的强烈进取心。
但不同于陈涉的是,班超有一个明晰的努力方向,那就是“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颇为有趣的是,暮年的班超却表现出强烈的返乡意愿,《后汉书·班超传》言“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向皇帝上疏恳求回归故里,“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陈说自己生命之脆弱和返回中原心理之迫切。
湖南省永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永州市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全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本是在历史上形成并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的文化式样,但长期以来,因受制于“文化遗产”观念,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守旧”的层面。
而当前的互联网和各式数字创意技术正使得社会生活诸方面显示出不一样的“生动的传统本色”。
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审美化的创新性发展——以其“仪式感”“距离感”和进而带来的“崇高感”,有创意地设计出一种“新中式生活美学”风格;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维、理念、形象、色彩、内涵等的创造性转化——以时代风格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一种对“灵韵”的消解和戏剧化表达去满足大众的心理、情感需求。
同时,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对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就会更为注重,由此,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实践边界也就不断被突破。
互联网催生的数字创意体验已日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也构建了新的审美场域和休闲生活空间。
例如“云游长城”小程序项目,利用“云游戏”技术和超拟真数字模型,对长城文化遗产做了数字化还原和游艺式呈现,对长城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像进行了“镜像”美化,使用户通过手机就能获得实时的交互式体验,感受不同时间“爬长城”带来的身心愉悦,仿佛消解了自己与万里长城的距离感。
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可以带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但又依托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愉悦,这既离不开受众关于文化传统的经验积累和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它使美感得以被体会),也顺应着网络数字技术所具有的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审美借此方才升华,“新感性”也油然而生。
徐汇2024高三语文二模试题

一、句子默写1.按要求填空。
(1)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2)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
(张养浩《________·潼关怀古》)(4)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二章》)(5)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6)“家住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北宋词人的《苏幕遮·燎沉香》。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境时,尤显时空变幻倏忽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9)王昌龄的边塞诗具有雄浑苍茫的意境,比如,《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又如,《从军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吹醒,让人不寒而栗。
B.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C.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巧夺天工的宝岛风光。
D.为了使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重重困难。
3.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①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各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异.闻/奇闻轶.事秩.序/卷帙.浩繁绥靖./精.诚团结B.玉玦./大放厥.词敷.衍/夫.子自道净.利/疾风劲.草C.拾.遗/拾.级而上数.落/数.不胜数曲.笔/曲.高和寡D.角.色/暂露头角.参.展/参.差不齐漂泊./淡泊.明志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B.学校规定,放假后不按时归来或久假不归....等造成人身安全事故的,一概由学生本人负责。
C.影片《两个人的芭蕾》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继2002年《美丽的大脚》之后,又一部塑造农村妇女形象的续貂之作....。
D.美欧认为俄罗斯没有兑现从格鲁吉亚撤军的承诺,但是在如何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美欧却同床异梦....,各有打算。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亿万炎黄子孙和海外同胞所瞩目的桥山黄帝陵公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盛典。
B.中国能否快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渡过金融危机,还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
C.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D.“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时时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木桥下是一条冬日干涸了的渠道。
木桥简陋不堪,。
黄土下参差不齐的芦苇把子,几乎耷拉到结着一层泥皮的渠底,。
①渠坝两旁挺立着枯黄的冰草,纹丝不动②枯黄的冰草,纹丝不动,挺立在渠坝两旁③来往的大车,已经把桥面铺的黄土碾成了细细的粉末k+s-5#u④桥面铺的黄土,已经被来往的大车碾成了细细的粉末⑤以致看起来桥面要比实际的宽度宽得多⑥以致桥面的实际宽度要比看起来宽得多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学说。
这些模式、学说既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即浅环境论,也包括非人类中心主义即深环境论,还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整合的态度。
它汲取了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自身,而提高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
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
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
这样,就避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困难,使之更具有适用性。
在共同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
现代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是一个有机整体,生命系统表现为网络格局。
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从物种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
任何生物都有内在的目的性,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在整体生态关系中实现其自然的善。
因此,任何生物和自然都拥有其自身的固有价值(固有价值是一种实体为获得自身的善而独立于人类评价者目的的价值)。
生物和自然所拥有的固有价值应当使它们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把道德共同体从人扩大到‚人——自然‛系统,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
与此同时,由于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才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进行道德选择和做出道德决定,所以只有人是道德的主体。
作为道德代理人的人类,应当珍惜和爱护生物和自然,承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
因此,人类具有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责任。
5.下列说法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内容的一项是()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既有工具价值,也有内在价值。
B.生物和自然应当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人类应珍惜、爱护生物和自然。
C.认为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应该归于自然自身。
D.承认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人类是道德主体,是自然和生物的道德代理人,是环境管理者。
6.以下对“深环境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归于自然本身,它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B.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应归于自然本身,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C.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来自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自然与人同样处于道德主体地位。
D.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人类是环境的管理者。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环境论强调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它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之间构成矛盾。
B.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在研究人类与环境问题时所持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
C.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因而更合理,更先进,也更适用。
D.浅环境论主张只有人类才有“能动作用”,因此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少颖悟绝伦。
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
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
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
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
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
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
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
‛时韪其谋。
知益州。
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
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
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
‛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
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
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
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
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
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
以工部尚书帅秦州。
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
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
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宜卷甲而趋.之趋:驱赶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审:谨慎C.方西鄙.用兵鄙:边境D.王安石弛.铜禁弛:放松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①皆谓其论出姑息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
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
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
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0分)注意:第II卷共11小题,共120分。
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四、(23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4分)答:(2)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
(3分)答:(3)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3分)答: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
”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酾酒临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苏洵《六国论》)(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复行数十步,。
,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五、现代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听松熊召政(1)今天,我又想去泰山极顶,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次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
(2)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