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1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太过枯燥,学起来很吃力,但是手中的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却用了一些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等方式将诸如以前学过的首因效应、德西效应、晕轮效应等概念介绍了心理学的规律,在读完每个故事的时候,在心中总会问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代序中“鱼就是鱼”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鱼与蝌蚪生活在水中,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
鱼按照青蛙的描述,就想象出女人就是有腿、有乳房的鱼;老虎就是有血盆大嘴的鱼;鸟就是有翅膀的鱼。
就是说,鱼是按照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
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观察外部世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忘记“鱼就是鱼”这一真理,每个孩子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在我们做到因材施教之前,首先做到的是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帮孩子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总是不能遂人心愿,我们只是在我们的假定下教学,而忽视了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假定下教学。
这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现状,特别对于我们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书中的“知觉中的图形——背景现象”这个理论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就像幕布一样,使最前部的显眼的图形突出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鲶鱼效应”后,我感触颇多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篇文章的阅读体会,仅供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阅读体验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如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学校为每位老师统一订购的本学期必读的书之一。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教育中的规律和现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还不够深入,我还不能在教育过程中自由运用。
本书从简单的心理概念和心理效应入手,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它易于理解和使用,在阅读过程中对他们很有帮助,而且读起来也很开心。
今天,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和收获对第一部分教学的心理影响。
1: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记忆能力1:短期记忆的容量是多少-7 2规则如果你的短期记忆和普通人一样,你可以回忆起7个字母,至少5个字母,最多9个字母,或7个2个字母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 2效应这条规则最早是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哈密顿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
2:超越7 2-“块内存”只能容纳“7”短期记忆?例如,”合作”可以很快将这个序列理解为一个单词,意思是“合作”,并且可以很好地回忆起来。
这难道不是与短期记忆的“7·2”效应相反吗?不,这只是魔法“7 2”中的另一个奇怪现象因为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单位“组块”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就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单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更小的单位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组合成熟悉的单位:更大的单位,熟悉知识也会影响它。
例如,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五个词“认知心理学”是五个词块。
对那些稍微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它是两大块(认知和心理学);对于专业心理学学生和心理学家来说,这五个词只有一个词块。
然而,不管人们储存什么样的组块,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 2个组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从大量的可用信息中找到一些方法来形成少量的组块,我们的记忆广度将会大大增加。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1大学时,就学习过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
当时的老师经常把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规律、效应、法则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兴趣盎然。
如今再次研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对那些熟悉的道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心理学的规律、效应、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本书以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它们,让我们对平凡、琐碎和繁重的教育生活形成新的真知真信,给予我们付诸行动的智慧和力量,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一、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第十名现象以香港大学对内地入学者的面试,不录取对课外活动缺乏的“书呆子”故事为例,深入浅出为我们介绍第十名教育现象。
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
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它是现实生活中真正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
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
而学业成绩考查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
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
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以“人人都能成功”为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多元化评价。
要相信: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二、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一个学校里,一位老教师对新来的年轻教师说: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如果这个学生的成绩是A,将来他可能是杰出的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他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也许他会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绩是D,你更要对他好,因为他将来很有可能去竟选州长或总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1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而教师正是这项良心事业的主导者。
"教者也,长善救失者也。
"读完刘儒德老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使我对这句至理名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次捧起这本书看到封面醒目的题目时,我的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深知在现行教育教学中,急需心理学的科学引领,想走近它,另一方面又怕书中的大道理、严肃的学术面孔让我望而生畏,又不敢接近它。
但当我看完前三页后,却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它了,一页一页、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了…刘儒德老师把抽象、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用小故事导入心理学现象,并把教育案例、教育现象与知识结合在一起,让人通俗易懂。
并会让读者既惊叹于作者渊博的学识,又感动于自己有幸能拜读此书,更会本能地联想到从教以来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当然身边也不乏出现模范与榜样,细想也恰好与本书中所述的种种效应紧密链接起来,只是缺少了高大上的学术名词罢了。
在我们的教学中,当孩子们学习不好,纪律涣散的时候,我们除了横眉冷对,又何曾反思过自己的言行与方法,检讨自己"长善救失"的角色尽心了几分呢?此书涉及到的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多达66条,作者将这66条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大部分展开叙述,真正为广大教师准备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66条中的每一条都可圈可点可借鉴,我仅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四条谈谈感想:一、超限效应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我们经常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而再、再而三、不辞劳苦地纠正批评!甚至成为典型案例,不厌其烦地数落林林总总的不是,更有甚者,过了一段时间,会把这个小错误定期重播一次,恶语相向……这样只能让孩子认为你根本不信任他、不尊重他。
这样的教育下,时间久了,旧疾未除,又添新伤,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吗?我们,何苦而为?此外,下课了,我们是否会经常站在讲台前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一遍又一遍,一道又一道,苦口婆心地还在继续讲解?并"无私奉献"地多次占有孩子们的非工具学科课程?……其实这些现象在我们教学中屡见不鲜,我们是否注意到了孩子们面部沮丧的表情、洞察到他们心中的无奈呢?这样的认知超载,真的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吗?二、归因偏差现象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自我防御成败归因的倾向,尤其在失败时,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1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太过枯燥,学起来很吃力,但是手中的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却用了一些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等方式将诸如以前学过的首因效应、德西效应、晕轮效应等概念介绍了心理学的规律,在读完每个故事的时候,在心中总会问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代序中“鱼就是鱼”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鱼与蝌蚪生活在水中,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
鱼按照青蛙的描述,就想象出女人就是有腿、有乳房的鱼;老虎就是有血盆大嘴的鱼;鸟就是有翅膀的鱼。
就是说,鱼是按照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
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观察外部世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忘记“鱼就是鱼”这一真理,每个孩子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在我们做到因材施教之前,首先做到的是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帮孩子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总是不能遂人心愿,我们只是在我们的假定下教学,而忽视了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假定下教学。
这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现状,特别对于我们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书中的“知觉中的图形——背景现象”这个理论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就像幕布一样,使最前部的显眼的图形突出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精选12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精选12篇)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每讲到一个教育心理的原理或规划时着先讲一则寓言或小故事,以此来引导对这一原理,规则的讲解,每读毕一节,有一种令人振奋、心悦神怡之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大家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篇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我在暑假期间通读了一遍,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一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的家长。
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文章的思想产生共鸣,我了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书的目的,就像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共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编排了21、24、19个心理效应。
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一则心理效应它不仅有生动具体的事例,透彻的效应分析,更有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
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开始,然后再介绍此规律或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接着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
有几例让我印象深刻,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北风与南风比赛的寓言来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如南风一般温暖的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心存感激;“仰八脚效应”通过三个演讲者演讲的故事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教师走下神坛,远离神位,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不可乱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的时候,方可谨慎行之”。
还有“第十名现象”,这也是现时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有些教师是存“人性关怀”,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些关怀集中在某些优秀,听话,懂事的学生身上,从而使这些学生“万千宠爱在一身”,在班里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等他们走进社会,却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上远远的落在后面的学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 一篇文章, 一段话, 几句名言, 一段音乐, 把详细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希望大家喜爱!《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篇1今年假期里, 我读了《教化中的心理效应》。
之前, 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经常望而生畏, 所以很不喜爱心理学。
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 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爱好。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高校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 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好玩的试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肃穆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 书中细心选择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 分为教学、教化和管理三个部分。
阅读此书, 激活了我本身的学问阅历, 激发了我探究的爱好, 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 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 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学问的同时, 忽然豁然开朗了很多, 受到了才智的启迪, 心灵的震撼。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
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 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教化中常常出现类似的现象。
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打算整理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指责教化……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爱好削减了, 学习效率降低了, 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指责教化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 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老师, 在教化和教学中都要留意避开“超限效应”。
教学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而不是一味地填塞。
教化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开超限效应在指责中出现。
当学生犯了一次错, 只能指责一次。
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 重复同样的指责。
假如肯定要再次指责, 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指责语句, 应当换个角度进行指责, 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 厌烦心理、抗拒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汇编5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汇编5篇)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第1篇本学期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过程中,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
现将我感受深刻的几条教育心理效应分享给大家。
一、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师演讲的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吐温最终选择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就是因为牧师不懂超限效应造成的。
这使我想到在以前学生犯了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是要批评教育,但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效果还得遵守超限效应,孩子在犯了错误时为了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给他讲这么做的危害,一开始孩子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他就不耐烦了,随之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你说的话不以为然,充耳不闻,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一样要遵守这一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每节课前半节孩子们都可以表现得很积极,可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还继续讲下去,不去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缓解孩子的厌倦情绪,他们就很难坚持到下课了,还有课堂上我们为了给孩子讲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会絮絮叨叨的讲解很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以后本学科的学习。
二、要想吃肉,必须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认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孩子们都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而不喜欢费时费力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喜欢看电视甚于写作业,喜欢玩游戏甚于做家务,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了——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由刘儒德教授编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将"超
限效应"、"禁果效应"、"扇贝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晕轮效应"、"
马太效应"、"蝴蝶效应"、"图形—背景现象"等一系列抽象的心理学术语,结合浅
显生动的教学案列,娓娓道来,深刻阐述了教育活动中各种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
法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该书所说的教育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禁果效应
和配套效应。
(一)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
名称: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
系。
原理:第一:蝴蝶成为了蝴蝶效应的杠杆支点,引起了杠杆效应。第二:蝴蝶开
始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有机会暗暗“滋长”。第三:蝴蝶效应是一点
点累积的结果。
教学指导: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
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可以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可谓“亲其师,信
其道,学其礼”。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其真实,作
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操行评定,是班主任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德育评价理论指导德育评
价实践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操行评定,可以衡量自己所达到的实际
水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激励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弱点,不断进
步。对于学生家长来说,通过阅读操行评定,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
子,增加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更好地与班主任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因此,班
主任都很重视学生操行评语的填写,真诚、坦率地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除
了评语的认真编写,还有教师要对教学中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
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伟大正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二)禁果效应——抽刀断水水更流
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禁果效应来自于古希腊传说,夏娃偷食了被禁止摘食的禁果。心理学实验也
证明了禁果效应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天生
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发现。如果对一件事情不加以充分说
明而简单的禁止,就会使好奇心更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根究底去发
现事物的真相,才能使人们的心理获得平衡,否则就会一直牵挂,或者常放在心
里,成为心结,让人们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其实在学校教育中,这种禁果效应还是普遍存在的,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
有些学生越是要做。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有些学生偏偏要上网。学校禁止学
生看不见康的书籍、电影,学生就是要看。学校不说明理由的禁止反而让部分学
生对所禁止的内容充满各种幻想,反而促使学生去尝试。
原来,孩子极想在某一方面表现自己的人的本性、体验、实践,确信个性的
力量。那些允许做的事让人不感兴趣,而禁止干的事却很有吸引力。
如何正确地化解禁果效应的负作用,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一、多向学生讲解“应该怎样做”,而少说“不准”和“不许”的话。教师
要注意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教育者以命令
的口吻要求学生“不准怎样怎样”并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时,为树立自己的
权威,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就可能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干预学生的行为,如罚
款、面壁、停课、请家长等。因为这样做,会使学生认为羞辱了自己,更易引起
学生的反感。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变态心理,“就是让老师看看能
把我怎么着。”切忌随意“不”字。学生因受知识和阅历等多因素的限制,辨别
是非的能力较低。这样在行为上难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打斗现象、纪律
散漫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管教?有人会说,直接命令学生:“不准打
斗”,“不准….”这种命令的口吻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与老师情感对
立,只能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这对问题的解决就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利用禁果心理,将有价值的事情变为有吸引力的内容。
例如在课堂上讲解难题之前,故弄玄虚:“同学们,我这有一道题,本想让
你们做做的,可是连我都没有办法做出来,你们就更做不出来了。”调动孩子们
的好奇心,探究欲望。让学生将老师不允许的事情变成他们去做的事。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它对学生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积极地利用禁果效应,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认为地变成禁果
以提高其吸引力。巧用禁果效应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体现的是教师育人的艺术。
(三)配套效应——给学生有价值的“睡袍”
“配套效应”也叫“狄德罗效应”,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 狄德罗
提出来的。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
达到心理平衡。大意是:一天,有位朋友送了他一件高档的睡袍,他很喜欢,穿
着睡袍在家找感觉,总觉不对,于是为了跟睡袍搭配,旧的东西先后更新。这种
“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
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配套效应”在教育中应用适当可以带来好的教育效果。如我经常会有针对
性对个别学生说:“你衣服穿得这么干净,书为什么这么脏呢?”“你人长得这么
帅,为什么不讲卫生呢?”“你字写得这么好,要是学习能像字一样好该多好呀!”
我班有个女生雯,五官端正,皮肤白净,典型的美女胚子,可就是学习态度慵懒,
成绩不好,我经常会跟她说“你人长这么漂亮,老师相信学习也会跟你一样漂
亮,”。我们要经常给孩子有价值的睡袍,孩子们就会配之好的习惯。
总之,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方法,我会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努力提高个人教学的艺术水平,为学生更好地发
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