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与现代生态伦理学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 ⼈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篇⼀ 【摘要】⼈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但“天⼈合⼀”思想产⽣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关键词】“天⼈合⼀” “主客⼆分” ⽣态⽂明 “天⼈合⼀”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对于“天⼈合⼀”,国学⼤师季羡林认为“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个⾮常伟⼤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①“天⼈合⼀”作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度对儒家“天⼈合⼀”思想进⾏剖析,本⽂总结归纳了学者对“天⼈合⼀”思想的不同理解,认为对儒家“天⼈合⼀”思想的解读应根据社会的客观状况进⾏认识。
儒家“天⼈合⼀”思想的不同论述 学者对儒家“天⼈合⼀”观念从不同的⾓度作了论述,归纳学界的各种观念,主要有以下⼏种代表性的思想。
第⼀,将“天⼈合⼀”看作是处理⼈与⾃然关系的重要原则,因此奠定了现代⽣态⽂明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然之天,认为“天⼈合⼀”主张的是⼈与⾃然的和谐,⽽不是对⽴。
张载对“天”的论述成为理论基础,他认为,⼈与万物都是由⾃然和宇宙产⽣,是合为⼀体的。
张载《西铭》说:“乾称⽗,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② 第⼆,将“天⼈合⼀”作为德性修养的最⾼⽬标,由此体现出现代⼈性修养的⽣态伦理智慧。
这种观点将“天⼈合⼀”的“天”理解为是伦理之天,德性修养的最终⽬标是与天道合⼀。
在传统⽂化中,孟⼦思想具有代表性。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标签:道家生态环境天人合一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
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因任自然的方法论道家学说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本源上宇宙的诞生、发展、消亡,建立了宇宙形成的自然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从规律和方法上,探索自然运动的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相处的方法。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论文设计题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生:凤班级-学号:0572014年 5 月可修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论述。
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本着实事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使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启示Abstract: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an object, whether from the Confucian Heaven now with peopl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Heaven,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such as man and nature, take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be carefully interpreted and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so that the values of Heaven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and develop.Key word: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Man and NatureHarmonious DevelopmentRevelation1、古代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可修编从历史上看,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一、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认识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和精神的实质。
它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规律,提供了社会化进程所需的观察工具和思维模式。
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堂的概念,并把它与人联系起来。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源于人的天观。
天观起源于原始社会。
当时,人们缺乏知识,认为有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主宰一切,这种超人的力量就是天堂。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天堂的态度是恐惧多于尊重,恐惧多于服务。
尽力而为的人知道自己的本性;如果你知道它的本质,你就知道天堂。
(孟子献词)。
孟子把天与人性联系起来。
从孔子、子思到孟子,他们维护剥削制度的理论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非常有用,更有利于专制政权的统治。
西汉时期,董仲舒继承并系统化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西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权的理论基础。
后来,宋明理学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的字面意思是头顶的天空。
事实上,天堂在中国文化中有更广泛的含义。
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是天文学,四季交替是一天中的时间,昼夜循环是天道,风、雨和闪电是天气。
因此,中国文化中天堂的真正内涵是指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人代表着决定物质资源思想的主体。
人的思维意识与天堂的客观存在是一体的。
天道的变化与人们的自觉思维活动有关。
这种统一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关联就是天人合一。
统一是矛盾之间的形式转换。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互补性和相互转化性。
人类依靠自然生存。
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阳光和水&同样,自然也在人类生存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
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作者认为,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发展浓缩了中国朝代的政治经济地位及其倡导者的观点和态度。
这一思想的发展与今天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很大不同。
简单地说,在古代这种思想中存在着某种奴性。
解析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解析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为过度的工业化和过度的消费方式已经对地球的生态平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理解和发展生态伦理思想迫在眉睫。
这种思想涉及到如何平衡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应该如何与环境协调共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分析它们的基本概念和区别,以及它们对环保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于如何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伦理学基于人类的道德准则和环境保护主义原则,探讨了如何平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在东方生态伦理思想中,道家的观念尤为重要。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平等和依存关系。
这一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更多地尊重自然的节律和规律,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
在道家的经典《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生之”的理论,即自然万物自有其生长与变化的规律,人类应该学会适应和把握这种规律。
另外,佛教和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值得注意。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并呼吁人类尊重一切生命,不侵犯其权利。
儒家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中和关系,人类应该诚信、敬畏、感恩自然。
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人类可以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在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中,中庸原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人应该尽其所能、而不应过度挑战天命;应该充分利用资源,而不应过度利用和浪费资源。
”在西方生态伦理学中,自然权利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
自然权利论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环境具有一定的权利,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们的权利。
John Locke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地球为众生共有”的观点,呼吁人类共同管理和保护自然。
此外,生态(环境)伦理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
生态伦理学强调,人类应该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时要对环境负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概念的引入生态美学是对生态环境与美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科,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呼吁。
二、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1. 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思想。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传统园林艺术中,自然山水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美学景观。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自然的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3. 尊重自然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强调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4. 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交融。
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决定农事活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意义1.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呼唤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理念可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人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 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通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可以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精选】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全球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化,生态问题已成为目前人类所关注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它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文化,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历史渊源概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时代,就有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明确提出“天人协调”思想的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
后来孔子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天地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的“天命论”,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
老子提出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自然观,要求放弃人为,顺应自然,认为放弃人为可以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人类的伦理视野推广到天地之间,即认为道德伦理不仅存在于人际之间,也存在于天地生态系统之间,且天地生态系统这种伦理关系是“与生俱来”。
宋代的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
可见,华夏文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组合性,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界与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
倡导人类合理地利用自然事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无限制地、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界,破坏自然界。
因此,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西方近代思想相比,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今这个复杂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更有利于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最后的庇护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还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启示,以期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这一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自然之道。
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行为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三是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应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整体联系,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是动态性。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三是实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5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0,No .5 2005年10月Journa l of Suzhou College Oct .2005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朱 伟(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 310028)摘要: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
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
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兴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备至。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D 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5)05-0020-03收稿日期:2005201230作者简介:朱伟(1980-),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伦理方向研究。
1 天人合一观中国独特的环境机制决定了中华文明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文明为基本类型,而农业文明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农业生产。
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因此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中国历史上很多思想家很早就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寻求天时、地利和人和的统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人合一”思想很快地产生了。
中国古代哲学中,思想家所谓的“天”多指自然界或自然的总体,宇宙的最高实体;所谓的“人”,则指人和人类。
“天人合一”思想的首要涵义是肯定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也就是说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人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把人生问题与天联系起来的思想,说明中国古代哲人强烈地意识到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易》孕含的人为天地所生,人的生命和利益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协调等思想,为我国春秋以来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天”表述为“天命”或“天道”,形成了“天道”观,其核心思想是认为自然界(即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的“天道”观把“天”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把“天”看成类似命运的一个有意志人格神,具有支配事物的“超自然”力量,主张“尊天命”、“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另一方面,他又把“天”看成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自然之天,处于永远生息变化之中。
而人则是生生不息的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天地相参,人像天那样讲究伦理道德,安其位,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秩序。
孔子的天道观,经后儒发展,形成“天人合一”思想。
孟子认为的“天”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本体,而且还是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的本体。
孟子把“天”理解为人格化的天。
他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和存心、养性、事天的思想。
所谓知天,就是认识天的规律和法则,事天则是要按照天的法则处理人与天的关系。
知天是事天的前提,事天是知天的目的,只有把知天和事天结合起来,通过存心,养性,才可天人合一。
而他所说的“人”,则包括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
理想中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圣人,这种理想的人格,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义理准则都源于天道,本于天道,天道与人道相通。
现实中的人则很少是圣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使善的本性受到戕害,不能够充分地体现道德义理等价值存在。
然而,现实中的人和理想中的人在本性上是相通的,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现实的人经过修身努力、坚持不懈,终究会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他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和宇宙的普遍规律。
但在这个宇宙本源的道上,老子还加上了一个“自然”,要遵循自然、效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这个“自然”并不是一个实体,而仅是一种法则,即顺应自然。
他认为作为万物2之一的人,要想把握天道,就应该“绝仁弃义,顺应自然”。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也就是说人要遵循客观自然法则,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他用和孔、孟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天人合一观。
庄子的“无以人灭天”观。
庄子作为老子的继承者,认为“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把天道作为人道的最高准则,割裂天道和人道关系,因而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观点。
庄子认为在宗源上,天人一源,在庄子看来“人与天一也”、“土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人与天皆本于自然。
这种宗源上的天人合一是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的客观实际,不管人喜欢或不喜欢,都是合一的。
一旦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既已形成,那就不能对此增减和损益,一切听任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完美的,不要人为地破坏自然常态,自然本身就是至真、至善、至美,向自然回归是真的、善的、美的,若反其道而行,则是虚假、邪恶、丑陋。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他把导致道性、天性丧失的原因归结为物役、情累、心滞、意染,只有摒弃和破除它们,方可显现真性,回归素朴,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如何才能摒弃和破除它们呢?庄子的回答就是,无知、无欲、无为、无心、无故、虚无恬淡。
但是,他决不是主张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只是强调人们做事时必须服从自然之道。
在这里,庄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老子天人合一观的抽象性,有了一些辨证天人合一观的思想萌芽。
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天人合一观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观念,其历史现实根据在于低水平的农业经济对天时季候、地形水利的依赖。
就天人合一观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层面而言,对天人合一关系的农业社会的诠解决定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既有对自然规律的能动的适应和遵循,也有对自然力的顺从和崇拜,个别思想家虽然也提出了“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等极具价值的思想,但终因脱离具体历史情景而未能走很远。
2 现代生态伦理学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几乎达到一种“忘乎所以”的程度。
人们片面强调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忘记了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在这种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引导下,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人类满怀“征服自然”的信心,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结果导致环境的恶化。
人类本来想“征服自然”,没有料到却事与愿违,竟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大量使用农药,杀死了害虫,也灭绝了许多以虫为食的鸟类;大量使用化肥,提高了产量,也导致了地力下降;大量开垦耕地,破坏了森林植被,导致灾害频繁,甚至是土壤沙漠化;工业过度增长,污染了天空和河流……在惨痛的教训面前,人类不得不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人类再也不能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了,必须把自然当作自己的朋友。
20世纪50年代末,莱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向人们描述了一幅由于技术滥用而危害生物、人和环境的惨烈图景,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也预示了生态伦理学的开端。
生态伦理学是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综合知识研究生态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行为规范的一门应用伦理学学科。
其研究始于本世纪20年代,1949年英国哲学家利奥波特《大地伦理学》一书的出版,则标志着生态伦理学的正式产生。
在传统伦理学中,人类是唯一值得道德尊重的物种,他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唯一的尺度去对待其他事物。
生态伦理学主张增加对生命的尊重,把道德关怀扩大到地球上的千百万物种。
利奥波德在所著的《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生态伦理学首先必须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念,因此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在利奥波德看来,人类不是也不应该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只能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一种特别亲密相互平等的关系。
美国生态学家B・德沃尔在《深刻的生态学运动》一文中也说:“人既不在自然界之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人是不断创造的一部分。
人关心自然,尊重自然,热爱并生活于自然之中,是地球家庭中的一员,要听任自然的发展,让非人的自然沿着与人不同的进化过程发展吧!”[1]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Ho len s Ro lston)较为系统地建构了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框架。
此后,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生态伦理学不断完善和发展,而究其本质,则体现为三个最基本的观念:(1)肯定自然界和一切生命具有其内在价值,人应该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权利。
(2)人不再是自然、伦理的中心,人应该把道德的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并承担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3)人与自然协同进化。
总体上说,生态伦理学认为生态危机的实质并非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问题,人类并不缺乏解决生态危机的技术能力,而是缺乏恰当看待自身、看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意识。
生态伦理学以现代环境运动作为其现实基础,以现代生态学作为其科学依据,以后现代主义及其它人文主义的思想作为其理论来源,力图建立一种包括人、自然乃至宇宙在内的整体主12义的生态价值观。
“它关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同时对那些从科学、政治、经济、宗教和哲学等方面考察这种关系的主要观点,作出伦理学的评价和概括。
……确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伦理道德态度和信念。
”[2]他们坚持整体论的自然观,认为人与其它存在物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和自然乃至宇宙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谐,依赖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存在状态。
因此,破坏环境,就是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维护人类的生存,就必须要求保护环境。
3 两者关系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客观存在着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同时,人又是有思维有意识的自由存在物,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3]西方哲学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产生了主客相分、天人对立的思想,在这种思想下,西方哲学看到了人的作用,产生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的欲望,从而极大地推进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走到了人类文明的前列。
而与此同时却在满足自身对自然的征服欲望中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大量新的矛盾和危机,甚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的产物,是当时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的产物。
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