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老子天人合一论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之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之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之天人合一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按照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对抗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强调“知天”和“畏天”的统一。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著名论断。

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归根结底,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

这些思想又是以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恢复能力为基础的当代生态工程学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中,山川可以生长草木,草木繁衍鸟兽和其他有价值的物质,调节气候和雨水,形成万物,使百姓有其食,有其用。

形象地概括了山川河流在地球生命圈中作为生命的介质和载体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运行的规律,描绘了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勃勃生机,正是靠山川河湖抚育滋养万物,自然界为人类创造了栖息繁衍和发展的条件,“万物已成,百姓以食”。

这种和谐产生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

所谓“知天命”。

“天命”泛指自然规律。

“知天”和“畏天”是对立统一的。

“知天”,指人学习自然规律:“畏天”,指人对自然界要心存敬畏。

“畏天”而不“知天”,是人类蒙昧时代神秘主义的根源。

相反,片面强调“知天”而不“畏天”,则逐步形成了西方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理论,继而又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武器,把人类推上了全面与自然相对抗的道路。

“天人合一”强调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不是互相割裂而是相通的。

或者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遵循统一的规律。

这种规律在老庄哲学中称之为“道”,道家把天地宇宙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道”是一种自然法则,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成势。

道家反复强调要避免反自然的行为。

“天人合一”,提倡“仁爱自然”,“仁者爱人”,指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人为天所生,与天具有血肉相连的内在关系,人也应该有“爱人利物之心”,所以提倡“泛爱生物”和“仁爱自然”。

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人对于自然界的巨大恩惠要予以仁爱的回报。

通过《老子》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老子》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老子》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引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这部经典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通过对《老子》的解读,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和意义。

1. 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老子》中,有一种重要观念叫做天人合一。

它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互动。

宇宙万物都是由太极(阴阳)相生相克而成,而人也是宇宙大道中的一部分。

2. 尊重自然、追求与谐
根据《老子》,人应该尊重自然,并且努力和谐地融入其中。

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我们能够达到心灵平静和身体健康。

这种追求与谐也意味着我们应当适应变化、避免贪婪和过度消费。

3. 自我放下、无为而治
《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倡自我放下并顺应大道。

通过不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我们可以实现自然而然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这种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找到平衡和和谐的方向。

4. 敬畏自然、保护生态
《老子》还传递出一种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价值观。

人应该意识到自己只是宇宙大道中微小的一部分,并且应当尽力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在有限中追求无限
根据《老子》,人应该在有限的存在里追求无限的意义。

通过与自然相融合,我们能够超越具体个体的局限,接近更高深层次的智慧和境界。

结论
通过对《老子》的理解,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紧密且重要的联系。

尊重、谦逊并与谐地融入自然成为我们实现心灵平静、身心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同时,这也引领着我们探索更高深层次的智慧和意义。

论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论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题 。这是 老子伟 大的创造 性贡 献 , 标 志 着 以人 之 道 合 天之道 的成 熟 完善 。老 子 的 天人 合

观 尝试概 括 为 宇宙 万物 的 “ 五 同性 ” 思想, 即天人 万 物 的 “ 同 源性 ” 、 “同构 性 ” 、 “ 同 归
关键词 :老子 天人合 一观 ; 五 同性
在, 用老 子 的话 讲 , 就是 “ 万物之宗 ” 、 “ 象 帝 之
先” ( 四章 ) 、 “ 先天地 生 ” ( 二 十 五章 ) , 是万 物 恃
处 理 事 情 的 观 点 和 方 法 。 与 之 形 成 鲜 明 对 照
的, 则 是 以道 修 之 于 身 、 修 之 于 天 下 的 真 人 之
之道合 乎 天 之 道 , 认识 宇宙, 认 识 自我 , 唯 道 是
从, 无 往不利 。
( 三) “ 天之 道 ” 与“ 人之 道” 的 含 义 。老 子
的“ 天 之道 ” 是 指宇 宙 自然 之 道 , 即 宇 宙 自然 的 客 观规 律 。老子 的 “ 人之道” 是指 世 俗之 道及 其
论 老 子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 人 合一 观
论 老 孑 的 天 尺 舍 一 观
李德 建
摘 要 :老 子《 道德 经》 是 言道之 书 , 一 以贯 之 于全 书的 核 心是 老 予 的天人 合 一 观 。
老 子 深邃地 回答 了天 与人 源 于何 处、 天 与人 为何 合 一 以及 如 何 合 一等 人 类 关心 的 永恒 命
道、 圣 人之 道 。
远 的历史 意 义 。
道 宇宙 观 , 它有别 于 现 代 物理 学 意 义 上 的宇 宙 。
现代物 理 学 所 理 解 的宇 宙 , 是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尤 其 是天 文 学的不 断 进 步发 展 而 逐 步地 扩 展 它 的 有限范围, 包括 向 内扩 展 和 向外 扩 展 。但 是 , 它 永远没 有 极 点 , 永 远 达 不 到 无 限 。有 限性 是 现 代 物理 学 所 理 解 的宇 宙 的一 个 显 著 特 征 , 而 老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摘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就进行了一次较大的“飞跃”,也正是这次的不同思想交融,使我国的哲学得到发展。

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天人合一”的提出者;在庄子看来,“天”具有很多重不同的含义,即可以表达自然之天,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的意思。

庄子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发展中逐渐丧失了天所代表的自然,也就逐渐失去了本性;而要想重归本性,就需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基于此,本文就以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主要论点,详细将其进行剖析,希望借此能够更好去理解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哲学庄子天人合一一庄子的“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由于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于是庄子就提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就说明天和人本来就是一体的。

“天”的提出属于我国古老哲学,之后随着哲学的发展,“天”的含义变得不同。

而庄子在“天人合一”中“天”指的就是天空、天道,多数情况指自然[1]。

庄子关于“天”的含义在其作品中都也可以明显的窥探出其主要内容,如《庄子·齐物论》中的“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都将“天人合一”的天空、天道直接表述出来。

同时在《天道》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讲述出人天的关系是共存亡的;《齐物论》中“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表现出天地始终在变化,这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一样,将“天”表示为天空。

庄子经常将天的变化用来表示自然万物的变化,当人所做的事情已经全部完成以后,事情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那便就是天的决定,人力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为了让人们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天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无法改变天决定的事情,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但是这种说法被后面的学者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哲学论述。

二庄子“天人合一”的内容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读《老子传真》随记李德建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

老子说的是宇宙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

“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黄友敬《老子传真·序言》)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天与人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

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

老子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道路。

面对世界性的“老子热”,深入探讨老子天人合一观,把握“合一”的精髓,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美国哈佛大学的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演讲中指出:“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学习《老子传真》,思考老子天人合一观,深深感到它是独异于人的:一老子天人合一观中相关概念的含义。

(一)、“天”的含义。

老子的“天”是指宇宙自然之天。

“天”者,宇宙自然也,无限性是其显著特征。

老子认为“天”(即宇宙)是无限的,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可名于小”、“可名于大”(《道德经》三十四章,以下只标明章次);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十四章)它内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观,它有别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

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宇宙学的不断进步发展,而逐步地扩展它的有限范围。

有限性是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老子的“天”是无限的,是无限大与无限小的统一。

(二)、“人”的含义。

老子所论述的“人”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自觉的人,如“上士”修真证道者,“古之善为道者”,以道莅天下的真人、圣人;一种是世俗的人即‘下士”,如“俗人”、“众人”、“百姓”,其严重异化的如“强梁者”、“盗夸”;介乎两者之间的是“中士”,闻道而“若存若亡”。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

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读《老子传真》随记李德建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

老子说的是宇宙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

“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黄友敬《老子传真·序言》)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天与人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

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

老子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道路。

面对世界性的“老子热”,深入探讨老子天人合一观,把握“合一”的精髓,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美国哈佛大学的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演讲中指出:“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学习《老子传真》,思考老子天人合一观,深深感到它是独异于人的:一老子天人合一观中相关概念的含义。

(一)、“天”的含义。

老子的“天”是指宇宙自然之天。

“天”者,宇宙自然也,无限性是其显著特征。

老子认为“天”(即宇宙)是无限的,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可名于小”、“可名于大”(《道德经》三十四章,以下只标明章次);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十四章)它内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观,它有别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

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宇宙学的不断进步发展,而逐步地扩展它的有限范围。

有限性是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老子的“天”是无限的,是无限大与无限小的统一。

(二)、“人”的含义。

老子所论述的“人”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自觉的人,如“上士”修真证道者,“古之善为道者”,以道莅天下的真人、圣人;一种是世俗的人即‘下士”,如“俗人”、“众人”、“百姓”,其严重异化的如“强梁者”、“盗夸”;介乎两者之间的是“中士”,闻道而“若存若亡”。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初探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初探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初探
孙 梦 南
(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 摘 要 】道 家 的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归 纳 起 来 是 人 与 自然 辨 证 统 一 关 系的 充 分体 现 , 而 可持 续 发 展 理 论 强调 的人 类 的 经 济和 社 会 发 展 必 须 与环 境 保 护 相 一 致 ,要 求 人 类 的 发 展 与环 境 的 发展 要 整 体 同 步 相 适 应 ,即达到人 与 自然的和 谐统一 ,正 充分反映 了道 家天人 合一思想的精髓 。 【 关键词 】天人 合 一 可持 续 发展 【 中图分类号 ]B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5 4 9( 2 0 1 5 )1 0 —0 0 9 2 —0 1
上 观 点 的相 通具有相通性
( 一 )道家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求具有相通性
道 家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认 为 ,万 物 皆源 于 道 ,人 也 不 例 外 。 放 之 于 可 持 续 发展 理 论 关 于 人 与 自然 的协 调 发 展 ,人 产 生 于 自然 ,所 需 的一 切 都 来 源 于 对 自然 界 的 获 取 和 改 造 , 因此 , 人 是 自然 界 的一 部 分 。 道 家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的 另一 内涵 要 求 是 自然 无为 ,老 子认 为任何 事物 都应 顺应 其 自身的本 性去 发 展,无需强制和控制 ,对于 自然界 ,人生活在其 中,更不是 人的意志和行 为所 能左右的。如老子所言 ,道法 自然 ,人生 于 道 , 因此 人 的本 性 也 应 遵 循 于 自然 ,人 的 发展 就应 循 自然 之道 ,不假 外力,是人道与天道和 ,这 正是可持 续发展所要 求 的 实 现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发 展 。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读书心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严春忠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一、“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

“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

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

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

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

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

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

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卑贱下处,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待人上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只作奉献,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所有这些,既反映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

人们若能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老子“天人合一”观作者:李德建文章来源:佛道论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5-14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

老子说的是宇宙中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

“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老子传真•序言》)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天与人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

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

老子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道路。

面对世界性的“老子热”,深入探讨老子“天人合一”观,把握“合一”的精髓,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美国哈佛大学的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演讲中指出:“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学习《老子传真》(黄友敬著),思考老子“天人合一”观,深深感到它是独异于人的。

老子“天人合一”观中相关概念的含义。

㈠、“天”的含义。

老子的“天”是指宇宙自然之天。

“天”者,宇宙自然也,无限性是其显著特征。

老子认为“天”(即宇宙)是无限的,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十四章,以下只标明章节)它内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观,它有别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

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的不断进步发展,而逐步地扩展它的有限范围,包括向内扩展和向外扩展。

但是,它永远没有极点,永远达不到无限。

有限性是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老子的“天”是无限的,是无限大与无限小的统一。

㈡、“人”的含义。

老子所论述的“人”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自觉的人,如“上士”修真证道者,“古之善为道者”,以道莅天下的真人、圣人;一种是世俗的人即“下士”,如“俗人”、“众人”、“百姓”,其严重异化的如“强梁者”、“盗夸”;介乎两者之间的是“中士”,闻道而“若存若亡”。

老子要求上士闻道而勤行,中士反俗而修炼,通过“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涤除玄妙的心灵之镜,能够没有疵瑕吗?坚持自我革命,自觉地把握大道的规律,掌握人生的命运,从而修真证道,与“天”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真人、圣人境界。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二十五章)这里老子所讲的“四大”之一的人即是第一种人自觉的人。

老子揭示人为“四大”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由自发自在进入自觉自由,达到高度觉醒的伟大标志。

人要成为“四大”之一,具有自主性,才不再是芸芸众生,苦海无边,而是自觉地把握大道,以人之道合乎天之道,认识天地,认识自我,唯道是从,无往不利。

㈢、“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含义。

1、“天之道”。

《道德经》中,一共用了五次“天之道”的概念。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九章)功业成就了,引身隐退,这是宇宙自然的大道啊!“天之道,其犹张弓欤?”(七十七章)宇宙自然的大道,它不正像张开的弓弦吗?“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七十七章)宇宙自然的大道,损减有余的,而补益不足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

”(八十一章)宇宙自然的大道,利益万物而不损害。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子的“天之道”就是宇宙自然之道,指宇宙自然的客观规律。

2、“人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七十七章)世人的道理,却不是这样,损减不足的,用以奉养有余的。

从中可以看出老子的“人之道”指世俗之人的道,是异化了的人处理事情的观点和方法。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以道修之于身、修之于天下的真人之道、圣人之道。

㈣、“合一”的含义。

“合一”就是不二,就是浑然一体,就是与道合真。

“合一”就是一切能“唯道是从”(二十章),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遂心所欲而不逾道。

初探老子“天人合一”观(二)老子“天人合一”观,尝试归纳为“五同性”思想,即“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同一性”。

㈠、天人“同源性”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这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化论。

老子认为,宇宙有一个客观自在永恒不变的先于天地万物的“道”。

这个“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地母。

”(二十五章)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宇宙大道本体论的建立:客观地如是地指出存在一个先天地生的万物的母亲——道。

这个“道”没有父母也没有兄弟姐妹,但有子子孙孙,她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然的。

这个高度抽象的用数字表达的宇宙生化公式,可以理解为由自然客观永恒的“道”,即是道处于混沌无序的原始状态,然后运动变化到了某个度(适度)而产生了一,即道生一;然后,一生二(二为阴阳两气);二生三(三为阴阳冲和之气);三生万物,由阴阳冲和之气而生万物。

“宇宙的化生过程,老子以最简明最深刻最正确最完满的公式予以表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一宇宙生化公式,震古烁今,且为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验证,‘迄今独立不改’,不可动摇,不可改易!尚未有超越者,诚是科学界、哲学界最伟大的奇迹啊!”(《老子传真》第287页)道生一,此处的道,是处于虚无状态,看来无声无色无形,却是似无而实存,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

此处的道,虽然恍惚不可捉摸,但其中有象、物、精、信(二十一章),不是“本来无一物”的“空”,而是具此“四有”;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绝对精神,它只能是作为宇宙万物之本体的始源的客观存在,用老子的话讲,就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先天地生”,是万物恃之以生的原初物质(借用现代的概念)。

万物同源于“道”的这一原初物质。

这一宇宙生化公式还可简化为“道生万物”。

万物源之于“道”,生之于“道”,出之于“道”。

“天”与“人”各各为万物之一,必然亦生之于道,出之于道,源之于道。

“天”与“人” 的同源性思想,在老子的这一独一无二的宇宙万物生化公式中是很清楚的。

同时,还可从另外两句话来分析论述,以期加深对“同源性”思想的理解。

一句话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老子说:宇宙万物化生于“有”,而“有”是化生于“无”,即“无”化生“有”或“无中生有”。

范应元说:“万物生于有形,而有形生于无形。

大道无形,动则生物”。

因而,可以说,“无”化生宇宙万物,万物同源于“无”。

“天”与“人”同源之于“无”。

另一句话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处于“无名”状态的道,是万物的原始;而有名状态的道,是孕育万物的母亲。

就是“始”与“母”的关系,万物源于“有名”状态的道,而“有名”状态的道是源于“无名”状态的道。

万物同源于“无名”状态的道。

“天”与“人”亦同源于“无名”状态的道。

现在,对“天”与“人”的同源性思想进行概括:老子把“道”的原初本体称之为“无”虚无,是从其本体论来说的;称之为“无名”,是从认识论来说的。

其实质皆指此处于浑沌无序状态的道。

所以,“天”与“人”是同源之于“无”、“无名”,即同源之于“道”。

㈡、天人“同构性”思想“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道作为物体,唯是恍恍惚惚。

惚啊!恍啊!其中有形象;恍啊!惚啊!其中有物质;窈啊!冥啊!其中有精气;这精气十分纯真,其中有信息。

老子说:“道之为物。

”“明示处于本体阶段的道,是‘为物’,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是凭空的虚构与天才的猜想之类出于纯意念的产物,而是‘物’,姑且译之为基本的物质存在。

这个‘道之为物’的‘物’就是‘有物混成’之物,老子将此‘物’‘强字之曰道’。

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是‘物’,但不是凡物,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的‘物’。

此‘物’,‘唯恍唯惚’,它是恍恍惚惚,看来仿佛隐约,似有似无,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好似一无所有,但却是夷希微,不过,‘此三者,不可致诘’罢了,是常人的感性与理性不可能穷其究竟。

然而,恍惚之中,却似虚无而实含妙有,唯有善为道者进入恍恍惚惚的境界,‘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之际,可以窥见,可以感知。

”(《老子传真》第145页)此“物”之中,却是含有象、物、精、信的,是“道之为物”之本体孕育化生万物的妙有;也就是道之本体“物”中的“象、物、精、信”是产生万物的基本的物质存在,为万物同构的内涵。

“这个‘象’,是道处于本体之象,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尚未形成具体的万物时,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实物的形象。

这个‘物’是道处于本体之物,是无物之物,所以‘无名’,但却是生成万物的基质(基本物质存在)。

这个‘精’是道处于本体之‘精’。

它是生育万物的精气,是万物内在的生命力。

它非常纯真,没有丝毫的渣滓。

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

万物之所以‘始’,便是由于‘其中有精’。

这个‘信’,是道处于本体的‘信’。

信者,一、周期,如潮信,为道周行不殆规律的显现;二、信验,有规律可寻,无差爽;三、信息,或嫌它过于‘现代化’了,但道为万物之母,自然含有万物的生命信息,其理自明。

”“象、物、精、信,此四者,内在于‘道之为物’之中,为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老子传真》第146页)“天”与“人”为万物之一,都同源之于道,都是由道之本体之“物”中的“象、物、精、信”这一不可分离的有机浑成的“物”衍化生来的。

因此,万物有着根本的同构,即“象、物、精、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十四章)道之本体的“象、物、精、信”,它的外现则是夷、希、微。

“它虽然颜色‘夷’到看不见,声音‘希’到听不到,形象‘微’到摸不到,是常人感官所无法感知的,却是无形无色无声之中的实际存在。

这夷希微三者,不可能追问它们的究竟,也就是佛学说的‘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它们也不可分析,因而‘混而为一’,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离的。

”(《老子传真》第98页)因此,道之本体之“物”中的“象、物、精、信”以及它的外现“夷、希、微”,是“天”与“人”同构的内容。

初探老子“天人合一”观(三)㈢、天人“同归性”思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十六章)致虚达到了极点,守静达到了纯笃,万物相并发作,我从而观察它们的复归。

那些万物芸芸茁长,各各复归于它们的根柢。

我用身体这部工具,在一种高度的功能态中,无欲观妙,有欲观缴。

观察万物的“并作”和“复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