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

老子道论与中国轴心时代之哲学的突破

内容提要:站在春秋战国——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实证”的立场考察老子的道论,可以看出,老子提出“道”,是为了超越西周天命论中的上帝主宰论,克服春秋时期天道自然观的局限;老子用“无”来形容“道”,是为了突显“道”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性特征(相对于上帝的人格性特征而言),和超感觉、超形象、无始无终的普遍性特征(相对于天道自然观的局限性而言);而其道论的究竟目的,则在于“因大道以明人事”,整合春秋时期出现裂痕的天人关系,以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现实社会的存在样式及存在的合理性等找到一个可靠的根据。

关键词:道、老子、哲学突破、无。

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郭店竹简《老子》的面世,老子是谁,《老子》是如何成书的,老子道论的形上特征和辩证思维特征是什么等,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还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如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老子为什么用“无”来形容“道”?老子论“道”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等等,仍需要我们结合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从实证的层面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老子为什么提出“道”

老子为什么提出“道”?要回答这一问题,《老子》书中有两句话最值得注意:一句是“象帝之先”;一句是“可以为天地母”。前者出自《老子》第四章,后者出自第二十五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这两章,前者是说,道体虚空,但其作用却永不穷竭;深远绵长,好像是万物的祖宗。没有形象,又似乎存在。不知它从何而生,似乎比上帝更在前。后者是说,道体混沌,在天地之先。无声音,无形象,无对待,无改变,循环往复,可以为天地的母亲。两章的内容,意在描述“道”的本源性特征。老子于此特别拈出“象帝之先”和“可以为天地母”两大命题,显然是有所指的,前者所指乃是传统天命论中的上帝主宰论;后者所指乃是春秋时期的天道自然观。

如所周知,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社会思想的大变革时代,变革的特点,表现为“中国思想经历的一个不断的‘去神秘化’的理性化过程”。[1](P74)“去神秘化”,是相对于西周天命论等传统宗教信仰而

言的。孔子曰:“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西周天命论,系因袭损益殷商宗教观念而成。殷人的信仰,有一个特点:至上神不享祭祀,[2](P361)即时王与天神不直接对话,他们的沟通,须通过祖神这个中介。这意味着在天人之间,没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原则。天神的降福降祸,与时王的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殷人的观念中,天神好像一种强大而意向又不可捉摸的神灵。这表明,在殷人的信仰系统中,天神与人之间是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的,这种紧张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殷周之际,周公损益殷商宗教,提出“以德配天”,在天人之间建立了统一的基础,使天神的降福降祸变得有据可依。这就改变了殷人信仰系统所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使之发生转向:变成了具有道德至善性的天帝与有德的时王之间“德性”统一的关系。神人关系的反思,也因之变成了对现实政治存在之合理性的探讨。但周公透过“以德配天”,找到了神(天命)人(统治者)统一的基础,却同时也为神人分裂埋下了种子。由于把天命是否眷顾与人自身的德行联系了起来,人们便越来越注意人自己的努力,注意在人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在神的意志方面寻找祸福的根源[1](P212)。到了西周末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连年灾荒,人们有时会通过批评上帝来讽刺时王,[3](P426)这虽然并不表明至上神的信仰已经受到怀疑,但批评和抱怨意味着反思的开端,它至少预示着天帝的威信开始打折扣了。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传统天命观的内在矛盾进一步突出出来,遂逐渐发生分化:以天道自然为特征的自然主义思潮和以民本主义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潮由此产

中国哲学论文

老子之“道” 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由道家首先提出。道,原指道路、坦途,后逐渐发展为真理,规律,基本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却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无为,无欲,无我;居下,清虚,自然。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为宗旨,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合一为目标,表述严谨,逻辑性极强。 关键词:道,矛盾转化,无为,为人处事,管理 正文:一、何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他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相、无声、无名的“道”,它是一种规律,是物质的本初,是揭示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道德经·德经第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二章》并进而指出:“道者万物之奥?”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并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祸福,刚柔,兴衰,智愚,生死,进退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6]、“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7]。他认为祸福、正邪、善恶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而可能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负阴抱阳”的万物都是如此。因此他指出“反者,道之动”[8],把事物的相互转化,当作一条重要规律。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使规律为我所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

老子的思想哲学法则:“自然”

老子的思想哲学法则:“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 都要法“道”,但道并不是毫无规则的,为所欲为的,她还必须以自然为法则。这并不是说“道”的上面还有一个自然的东西,要道去遵循。“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义,应理解为道的精神所在。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导性的部分。是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道和德之所以得到万物的仰尊,就在于 她们常法自然,道和德的价值就在于自然,若不以自然为法就会失去其价值。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他的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哲学故都是 以自然为宗,他的宇宙论观念也以自然为法。因此我们若把老子的哲学,说成是“自然哲学”,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也是“自然”。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 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无私——无欲、无为——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若是作为管理者或 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难怪有人在评点道德经时说,这是民主国家运用思想和法则。但在老子来说,只是顺其“自然”,只是顺应自然而已。“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管理 者的目标就是要“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自身又怎么能有为呢?“我无为而民自化”管理者又何必要有为呢?自然无为的结果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论是 面对自然界,还是面对人生或治政以及修身,老子的思想无不是以自然为本。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老子的思想的哲学法则是“自然”,无不都 是以“自然”为本。“自然”是老子思想学说的精神之所在。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 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混成的,绝对的(独立不改),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滋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 事事物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经,有各自前进的路;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大、逝、远、反,是道周行的历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沿此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所以物质是不灭的。万物的历程是这样,人因物行事,又岂能改变那历程而不这样?只要掌握古已有之的道,来统率现有的种种事物,也就认识了自然的规律,认识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法自然《广雅-释诂》:“然,成也。”“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自然,认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法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轴心时代 读后感

<<轴心时代>>读后感 英国著名宗教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以豁达恢宏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时代画卷;同时以凝练优美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这四个高度文明的地区,是如何哺育出人类宗教和哲学传统的,以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耆那教、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 中国社会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刷下,世俗主义甚嚣尘上,物质至上的观念占据了很多人的心灵,对神圣和精神性的追求严重缺失。而人类是必定存在精神需求的。《轴心时代》一书以古鉴今,展示了人类先祖艰辛的灵性探求,更激励人们在当下的社会中反思过往,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作者着眼于世界上四个非同一般的地区,评述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教,佛教,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等并且将宏观,高度与深度有机结合。我们见过一些类似题材的著作,或理论框架庞大但内容枯燥乏味,或流于历史记述而缺乏深度。本书没有去空洞地阐释宏观理论,对微观事件和人物的描述细腻却不琐碎,读的津津有味,全无艰涩之感。其信息量大,思想性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足见作者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语言的高超掌控能力。作者文笔优美,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对古代历史的深邃回眸以及对社会精神危机的忧患意识给我们以警示。作者开宗明义的指出“历史已到达一个转折点,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困境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精神危机。”作者还感叹道: “轴心时代是产生精神天才的时代,我们则生活在一个科技天才的时代,而我们的精神教育却是欠发达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身处急功近利,灵性匮乏的时代,市场经济引发的物欲至上激流勇进。大家不如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踏踏实实的读一读书,增长些见识,默思人类祖先,前辈的教导,反思今日之言行,再迈步向前也不迟。赫丽生认为:“人类在享受现代社会的物质浮华的同时,还需要心灵和精神的净化,其秘笈蕴含在我们祖先超凡脱俗的智慧中。”根据本书作者的观点,我们的祖先超凡脱俗的智慧即凝聚于轴心时代每一种思想传统均发展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规则中。超越自我的中心主义的限制,践行金规则,才是解救当代精神危机的良方。爱与关注将会比自我中心主义的限制的政策更能是每个人受益。作者的观点不免有点理性化,甚至只是美好的愿望,当然,理想不同于现实,但人类绝不能失去理想。况且金规则并非某一两位圣人的发明创造,而是轴心时代的贤者们在世界上不同地域发生的一致见解,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一点给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以启示:我们无需背离自身传统,即可学习,借鉴他人的有益思想。不同的国家,民族和种族的人们在某一点上能达成共识。因而,实现和谐,和平等人类普遍理想的可能性是切实存在的。依据作者的观点,宗教就是金规则,应当如何恰当地理解宗教呢。首先,宗教理解不仅仅是抽象或理论的。宗教不等于教义或教条,他应当是一种行动纲要,否则,将精神或理性的一面,即人类的本性之第五维度。而人性之精神或灵性的维度,与宗教所指向的终极实在相对应,正因为拥有这一维度,人才会对生存之奥秘产生回应,会在混乱中寻找意义,会在宗教中探索奠定一切,渗透一切,超越一切的世界本源。英国神学家约翰麦奎利指出认不是一种纯理智存在物,而是包含着感受。意愿以及真正人性的生存方式所不可供的东西。我们还需要诗歌,音乐,正义,伟大的艺术,道德以及宗教。一方面,我们需要真理。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追求其他的价值——爱·善·美,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

SAP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解决商 来源: [ ] 时间: 15-03-27 10:02 (卓越100榜·快讯)作为欧洲最大的软件企业,SAP(思爱普)和其他的外资公司一样,将未来的重点放在了中国。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随着互联网+的明确提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或许将迈上新的台阶。对于从去年开始加大力度拥抱互联网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也为将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些有远见的地产商早已经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从房产信息查询,到线上的房产销售,再到房产众筹,似乎一直也没有寻找到一个有效地模式,之前房地产对互联网的探索大多是针对前端销售层面,很多都是换个花样的促销。"互联网+地产"究竟该怎么玩?大佬们也在摸索。 事实上,互联网大发展产生了全新的消费模式:线下体验,线上购买。能够纳入这种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的商品一定是标准品。产品因为品牌、型号确定到那里买都一样,那么网购的低成本优势就成了核心竞争力。

移动互联时代的典型特征是通过技术颠覆,能够实现过去做不到的,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超前感知人性的潜在需求,预测发展趋势,使用户能够体验到过去体验不到的,甚至是想象不到的一切。 未来房地产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价值核心是用户,行业关键词是"体验,体验,体验",它包含了用户生活方式的体验,生命质感的体验,自我价值的体验,在满足了马斯洛需求的底层部份后,也满足关于教育,健康,财产的安全性需求,还是关乎亲情,友情,爱情的社交需求,及充分展现自我价值,自我主张的参与感,互动性需求,都清晰地呈现出人性释放已逐步地从低能级进化到高能级。最大化赚取人的价值,最大化赚取体验的价值。 不过,不管是线上体验,还是在线O2O卖房,对于SAP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作为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多夫市,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SAP已经做好准备为房地产行业提供最佳的管理支持和信息技术。 SAP于1992年进入中国,1995年中国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即思爱普(北京)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并陆续建立了上海、广州、大连、成都、武汉、深圳、南京等分支机构。20多年间,SAP本着将国际先进的管理知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宗旨,充分满足了中国企业追求管理变革的需求,目前已拥有近6,000家客户,其中80%为本地客户。

老子的哲学

《老子》的哲学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轴心时代的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对话

轴心时代的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对话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 年,被哲人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期间,人类文明在很多地方开始独立形成自己的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的古希腊文明和亚洲的中国文明。这两种文明由于地域的不同,导致了这两种文明具有各自的特征。希腊处于地中海一带,海湾、海岛众多,海路交通便利,适于发展工商业,形成了工商文化,而中国在平坦肥沃的黄河中下游平原上孕育出了农耕文明。 首先,轴心时代的希腊和中国在空间治理结构上各有不同。希腊此时已经形成了城邦,城邦主要由奴隶、自由人和公民组成,呈现出小国寡民的状态,具有联盟多心型、神缘中心型的特点。在功能上,城邦具有宗教,伦理,政治,军事四个方面的功能。中国古代的城邑是权力的所在地,繁华庄严,根据周朝确立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城邑呈现出血缘中心型的特征,王权集于中央,具有血缘,伦理,政治,军事等功能。 其次,在民族精神心理方面,两种文明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中国大地上,不同部落、种族、民族之间不断的融合,文化上的认同,中国人的个体意识逐渐淡化,整体观念加强,实现了有机整体的辩证统一。而希腊文明的演进主要是以希腊文化为主体的,这就使希腊形成了个体意识和勇于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轴心时代,思想家纷纷登上文明对话的舞台,成为对话的主体,引导对话的展开。中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列国分治,众多思想家奔走于天地之间,游说各国君王,批评政治,唤醒良知,提出方略,促进改革,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努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仁”字,“克己复礼已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时,孔子带领门下弟子周游列国,渴望贤明的君主采纳他的建议,恢复礼乐制度,然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使他的理想不能成为现实。然而,儒学思想在后来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延续至今。 此时的希腊也突破了原先一切有君主裁夺的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产生了公民大会,法庭,参政院等众多民主机构,由知识分子进行演讲,众人进行辩论做出最终决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的文明对话应运而生,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独创了对话问答法,把对方一步一步引诱到自己的思维陷阱中去,他也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寻找普遍道德,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知识即美德”。即使后来他被判处死刑,他依然从容地为真理殉道,用行动诠释了美德的真谛。 轴心时代的希腊和中国文明各有特色,丰富多彩,作为后人,我们应该从这些伟大的文明中汲取智慧,立身行道。

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

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更加细致地改变着人们社会经济的环境和习惯。中国处于传统行业的传统型企业,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应该有所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中国与世界。 一、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1.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客户体验 互联网思维被互联网思维所瓦解,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具有了主动权,经营者与消费者信息更加平等,传统利益群体要进一步维护固有利益,十分不易。世界正向着一个开放的架构系统发展,让每个消费者都参与到改变中来,更加重视客户的情感与需求,邀请客户参与设计和生产,再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1] 2.商业民主化的互联网思维 生产、销售和传播规模化是工业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特征都被淡化了。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产品都是以信息的形态来展现,不易对其进行垄断,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来进行生产与交易,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选择与购买商品。因此,消费者主权和地位发生相应改变也是必然了。 3.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在传统企业中,用户至上也是其坚持的口号,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消费者主权的时代,用户至上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经营的核心原则。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消费者已经不再是以往被动的消费群体,消费者可以得到解放,成为经济消费主体。移动互联网破坏了传统体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重构企业价值,为客户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 4.互联网思维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互联网思维的基本原则强调开放、协作和共享,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就是看看它的组织结构是否是扁平化的。企业的组织追求的是小而美,少而精。因此,构建企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企业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二、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现存问题 1.企业管理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

《老子》论文

读《老子》第八章的感想与收获 学院:xxxxx 专业:xxxxx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xx

我以前一直崇尚道教,喜欢他们的清静无为,喜欢他们的逍遥飘渺,于是读道教经典《老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一直没有读懂,没有真正的理解,感觉就像是囫囵吞枣一样,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只是记住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句。所以就一直想选修《老子》解读这门课程了,想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的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先贤的超凡智慧,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通读整篇《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字左右,但是全书意简言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以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而我对第八章的内容感触最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所有事物讨厌的低洼之地,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这两句话表明了水的特点,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事物,因为它和道类似。从前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以知道“道”的表现就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水则是不因外物而改变,至柔至善,水不与万物相争,因此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局。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即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老子借此告诉世人,无论是从政治国,还是养生处世,都要了解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不必固执地去追求某一面,只要像水一样淡然处之,遵循其客观规律就可以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这句话更加明了的表明了老子对人民的期望,他认为上善之人就要像水那样做到:安居卑下之位,思想深邃难识,交往仁慈友爱,言语真实无欺,为政清静安定,做事无所不能,行为择时而动。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这句话从分的体现出了贯彻整本书的“无为”思想。在这里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总之,这句话表明了自然之道,老子觉得为人处世就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人都可以处于这种状态的话,社会自然就会和谐。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本章不仅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又不与任何事物相争,自然下流处人之所恶,却又清净透彻、洗涤万物,春散冬凝、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1)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今天,当我们研究老子和《道德经》的81个章节时,我们感觉就像面对传说中的皇帝似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无法马上领悟的思想世界。在《道德经》一开始的几句诗行之后不久,读者就会碰到反映老子思想特征的“无为”的概念。圣人理应学会“无为”。 人们该如何从这里着手呢?“无为”难道应该成为经理人的准则吗?“无为”难道是经理人的职责吗?老子回避日常生活,是一个对自己周围的生活不感兴趣的遁世者,人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印象。不,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完全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是一个思想家。我们必须多多研究老子的忠告“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世界观包括天和地。人在这个世界上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秩序,但一旦人和自然秩序这两者发生对立,那么人的有为将使秩序遭到毁灭。这和老子公元前6世纪在战国时期的经历相一致;它也同样符合当今发生的世界大事。我们可以努力地纠正自己的过错,比如对制造混乱的人进行处罚,或者,只要能够捕获他们,我们甚至可以将他们集中安置。老子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他不是针对作恶者,而是将精力集中在行动上。假如行动妨碍了事物的自然河流,那就会引起混乱。他由此推断出,无为可以带来和谐。然而他拒绝采取任何行动。所以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世上有着各种不同的有为方式。 老子试图解释,和谐和平衡通过调解相互受到制约的矛盾而产生。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很好地揣摩他的思想: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不善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出现。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2)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行事,用不言去教导,听任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加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培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是,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永在。 《道德经》第2章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轴心时代及产生原因

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轴心时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前两点总结自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 1、其融化、吸收或淹没前轴心时代(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中国土著文化)的古文明,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了“超越的突破”,由文化的原始阶段跃迁至高级阶段。这点是雅斯贝斯自己总结的。 2、源于马克思·韦伯,经过帕森斯特别发挥的“哲学的突破”观念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内,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都先后且不谋而合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认识,从而对人类处境及其基本意义获得了新的理解。轴心时代意识发展为上帝的超然存在,反对不存在的恶魔,最后发生了反对诸神形象的伦理反抗,宗教被伦理化了。“突破”的提法显示出,轴心时代文化对前轴心时代文化的关系是对立、反抗、断裂、突变。 3、分裂的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古希腊一直奉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古印度在孔雀王朝建立时期都处于列国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4、各个文明都产生了一个精英阶层。古希腊奴隶制发达,公民受教育普遍较高,人民重视学习的作用,哲学家受到推崇;印度产生了婆罗门祭司阶层,由此产生反婆罗门教思潮,耆那教、佛教都是在其土壤中长大的;中国产生了士阶层。正是因为这些精英阶层,“谋道不谋食,某心不谋生”,成为文化上的中流砥柱。

互联网+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之我见

互联网+时代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趋势以及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作者简介:贲培娣,1983年8月,安徽滁州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国际旅游系,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旅游产业发展; 曹小芹,1982年 一、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进程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第一家旅行社诞生了。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国门的打开,中国旅行社的产业化进程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旅行社业开始了历 史性的变迁进程并且表现出如下2个方面的突出的转化特征: 1,事业向产业转化 自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的20多年时间里,主要是行政和事业单位属性的国旅和中旅两大社垄断了中国的旅行社行业。1979年,成立了全国青联旅游部,198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当时旅行社的接待受到中国的 国情影响,主要属于外事接待性质,使外国人和华侨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 国,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1979年随着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入境市场的高速发展,旅行社厂商数量的迅速增加,旅行社业的发展从事业导向调整为产业导向,开始了 旅行社的企业化进程。正是伴随着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原有的管理体制越 来越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出现了一些列的弊端,国务院于1985年5月颁布了 《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条例对旅行社进行了细分,并且规定只要符合条件并且 经旅游主管部门批准,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均可以办旅行社,凡是经批准开办的一类 社就都有外联权,其实质就是放开国有资金进入旅行社的渠道。《条例》还规定旅 行社必须进行企业化改造,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方面进行系列改革。十四届三中 全会还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尝试。1999年中央政府决定 政府机构与所办实体脱钩,这一决定也极大的推动了旅行社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 这个企业化的进程中,产权制度改革是最为核心和困难的问题。因此,自20世纪 90年代后期,初步市场化的旅行社纷纷通过改制、上市、集团化等途径来寻求产权 突破。 2,以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化、规范化行业管理的转变 旅行社业的产业化进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旅行社自身从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转变。众所周知,在整个中国 旅游业中,旅行社是受政府管制最多的部门:从企业设立,运作到服务质量,再到 人力资源,从国内游再到出境游,各个环节可以说都脱离不了政府的监管。正是在 旅行社企业化的进程中,国家旅游局逐步建立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 理条例》、《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暂行办法》、《旅游法》等一些列法规规章制度,旅 游行政主管部门在这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积极的进行了角色调整,将自己定 位于宏观调控的角色,不断放下权力。在这一发展进程中,还突出表现出如下发展 趋势:寡头垄断到垄断竞争再到完全竞争,从面向单一市场到面向多元市场;从经 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旅行社业从强调意识形态和服务操作向一般企业性质转变。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经济体制的更深一步改 革,中国旅行社业正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改革,更大范围的开发和更为复杂多变的创 新。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

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通晓天文星象历史文化知识,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知道岁星约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能准确推算朔日认为天道并非高远莫测,在其著作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和辩证法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老子还吸收了很多农业医学方面的经验如“治人事莫若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专气致柔”等。 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制的腐朽和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奴隶制的典章制度、礼乐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运营商的战略转型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运营商的战略转型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靳亚男 移动互联网作为全球ICT行业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中国电信传统业务和商业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国内运营企业的发展轨迹,中国运营企业或被动或主动做出了战略调整,而身处全球最大亦是最为复杂的电信市场,也注定了这一转型过程的艰难与不易。 一、当前国内电信市场发展的整体状况 1、电信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性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用户规模看,中国电信市场用户规模继续维持稳步增长态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达9.21亿户,普及率为68.8%,但与国际上其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内地移动电话普及率未来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用户增长对收入拉动的作用已经接近极限,用户增长已不能继续为行业注入增长动力,整体行业需要探索新的增长方式。 图1 2009-2011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 数据来源:三大运营商年报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也迅速增大,达到3.18亿人,近三年年度复合增长率达26.9%。手机上网用户占比快速提升,由09年6月的23.1%发展到11年6月的35%。

图2 2009-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 数据来源:《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运营收入来看,自2004年起中国电信业务收入就进入了慢速增长通道,实际增长率已经持续低于GDP增长率,语音等传统电信业务收入增长乏力。与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趋缓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自2004-2010年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53%,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从而带动移动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2005-2010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2010年中国移动增值市场规模达1947亿元,同比增长8.6%。截至2011年6月,作为国内最大运营商,中国移动的增值业务收入已达32.2%,即将占据三分之一强的重要地位。 2011年,电信运营商3G网络建设仍在持续,4G/LTE部署已匆匆上马。从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来看,在3G/4G网络上投资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从2009年到2010年的一年时间内,三大运营商3G网络建设总投资超过2800亿元,其中2009年的投资达到1350-1650亿。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内,3G网络覆盖了90%以上的大中城市。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实现了跨跃式增长。 2、用户移动互联需求日益旺盛,移动互联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当前,手机微博、手机视频等移动互联网新兴业务快速崛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和车载导航等融合类产品逐步普及,3G网络建设推进加快,这三方面的利好因素极大地推动了移动宽带接入务流量的快速攀升,移动互联网用户加速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监测,2011年上半年,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对手机上网应用的使用深度进一步提升,各项应用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基本都有一定提升。排名前三的业务分别是:手机即时通信、手机网络新闻和手机搜索,其中,手机即时通信仍然是使用率最高的应用,使用率达到71.8%;手机网络新闻排名第二,达62.6%;手机搜索排名第三,达到59.5%。值得一提的是,手机微博成为2011年上半年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虽然目前手机微博使用率还不是很高,但增长速度惊人,2011年上半年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34.0%,较2010年下半年的15.5%增加18.5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