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哲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

摘要:老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代的军事和外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国家对外政策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从老子军事思想基本原则入手,对其在战争方式策略上的奥妙进行分析,解释其对后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以道佐人避战不为天下先

一、老子军事思想的理论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为后人所留下的《道德经》,将宇宙大道以文字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涵盖了宇宙演变、阴阳互换、物种起源、对立转化、世间兴衰、待人处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国用兵、战争本质的透视,对战争的批判及用兵方策和韬略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与警示。首次提出了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主张用无为思想治国平天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但是,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此,其在军事上的造诣也是空前的,对后来的统治者治国用兵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老子不是军事家,也并非处于统治阶级,更没有带过兵,但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老子》是讲兵法的,还有研究古代史的哲学家将其与《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相提并论,可见《老子》在军事上造诣之高。老子不提倡用战争手段解决政治纷争,倡导“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即从政者以道来辅佐君王,不要以军队称强于天下。因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告诫世人就是最好的军队、。精良之师,也是不吉祥的东西,天下万物都厌恶它,所以修道的人是不取的。老子明确指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军过后,必有荒年。大军所经之地,必攻城掠地,杀戮征伐;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的征战过后,灾荒遍地,瘟疫流行,必然是灾年。所以老子再三强调“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但凡兵者乃不祥之物,非君子所用,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它,还是看淡一些为好。劝告为臣者要应天理,顺民意,以自然之道辅佐君王治国安民,不可崇尚武备,滥用刀兵。老子非常厌恶战争,“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因杀人太多,我们用悲哀祭奠他,对打了胜仗的,就用丧礼来对

待处理。因战乱骤起,农耕必废、田园荒芜、残壁断垣、荆棘丛生。两军对阵、横尸遍野,天人共愤、万民同怨。所以老子再三强调“胜而不美,而美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打了胜仗也不是美事,它的美,就是乐于杀人。对于乐于杀人的人,他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避战”是《老子》中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老子生活年代战乱不断,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当然期望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在老子的思想中,战争都源自统治者的贪欲,是他们“争”的思想的体现,而违背了应有的“道”,即“无为”的思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社会都应该无私欲,无所图,回归原始社会的恬淡、纯朴,放弃心中的积怨与手中的武器,与自然合一。这种理想社会是不能实现的,他脱离了现实,属于老子的幻想。但是集中突出了老子以及当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可以说“避战”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延伸,虽然脱离现实,却也存在着现实意义与警示作用。三国时代是继春秋战国后的又一个乱世,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刘备、曹操、孙权——这个时代的三位缔造者却走着不同的路线。曹操——乱世之奸雄,东征西战,一生都想着南下进军,一统天下。在官渡大败袁绍、北部平定乌桓后,不顾军队疲惫,坚持发动对南方的战争,最后兵败赤壁,遗憾终生。孙权年少便接过父兄的江山,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像当年项羽一样起兵江东,挥师向北,以图统一中原;第二条,励精图治、韬光养晦,先坐稳江东在力图发展。事实上他选择了的第二条路,苦练东吴水军,保卫家乡。这正暗合了老子养兵的思想,所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国家要有精兵良将,但不用来威胁或侵略别国,这才是真正的保卫自已的实力,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唯一方法。最后东吴成为了最后灭亡的国家。刘备的实力弱小,汉末只能偏居一方,发展民生以待三分天下,于是势力逐渐强大。但他最终忘记了治国用兵的根本,与人“争”,发兵东吴,输掉了几十年的积蓄,病死白帝城。所以,君勿与人“争”,是老子留给后世的名言警句。老子反对战争,但不排除战争,他提出的一系列军事思想及用兵之道,为后世的兵家弘扬。他特别推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理念。认为弱的能战胜强的,以柔则能克刚。他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即兵强的打败仗,木强则作器皿。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用兵逞强者必亡,强大的走下坡路,柔弱的走上坡路。强兵虽处高亢强劲之势,却难能取胜,因为强大的事物其发展趋势是向下,柔弱的事物其趋势发展则是向上。因此老子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借以说明柔弱的要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武器不能拿来向人民示威的道理。当今世界的某些国家常以自己的“利器”示人,就是在某种程度展示其霸权政治,以武力炫耀、威慑他国,妄图用最野蛮也是最简便的方式来处理政治纠纷和国际争端,而忘记了物极必反、强者易败的道理,貌似强大却外强中干,焉能修齐治平,易遭倾覆败丧。而怎样才符合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两军对决首先要做到“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于打仗的不要乱杀,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给以正面冲突。用兵之道宜于含虚自敛,晦迹韬光,正所谓“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既用兵时有句话,我不应该主动进攻而应防御为主。不敢进攻而招致失败,这就叫做要进必先不进。无故用兵,恃强妄进者必败,恃勇轻敌而好杀者必亡。故“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争,哀者胜”。最大的祸害莫过于忽视敌人,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所以对抗的军队相互争战,悲观的一方胜,也就是哀兵必胜。

在具体的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方面,老子主张“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奇袭的方式出兵,以无为作为用兵的主导思想,不太看重,若无其事的就可取得天下。这是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提示君王将帅要想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二是得了也会很快失去的。应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策,将军事行为与政治目的紧密相接,尽量做到少耗材资,少伤性命,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知兵而非好战,用兵须先慎思,不战则胜,不战而得天下。反之,若穷兵黩武,失道离德,必然是天下纷争,民不聊生,国家难以治理,天下难能太平。老子军事思想之妙,使《道德经》的理念得以发扬,常怀忧虑意识,忘战者危,好战者亡,正确处理战争与和平二者间的关系。对于战争一是反对,二是不怕,以战备防范战争,借道义抑制战争,用必要的战争手段去消灭战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带兵者应如水一般,不急功近利。首先不为天下先,这并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战术意识。不首先出兵,可以使你不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