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7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实验课件优秀课件

水平岩层地质图特点
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尽量用底面界线判读该 地层);
出露宽度与地层厚度和地形坡度有关 地形坡度为90°时,出露宽度为0。
三、作业
作业本要求
实习二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一、目的要求 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和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进一步掌握岩层产状要素的概念。
二、说明
2、绘地形剖面 3、完成地质剖面 4、标绘花纹、代号
三、作业 分析凌河地形地质图 (附图1),确定不 整合接触关系并作 AB剖面图。
50 40 30
30
40 50
编制地质剖面图实例
A.
选
择
剖
P2
面
T
1 1
2 7°
线
1 :2 0 0 0
(二)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求岩层产状的前提:(1)三点要位于同一层面上, 但又不在一条直线上;(2)三点的方位、相互水平 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已知,并且三点相距不太远; (3)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产状无变化,无褶 皱和断层。
步骤: A、求等高点 B、求倾向 C、求倾角
三、作业
附图1;附图2;附图3
剖面位置:指定或自选 图名:地质图名+)剖面代号+剖面图 比例尺:同地质图,水平与铅直比例尺同 剖面方向: 剖面放置: 地层符号及色谱(岩性花纹见附录)
3、地层柱状图 按工作区所有出露地 层的新老叠置关系恢 复成水平状态切出的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柱 子。 规格:图名;比例尺 内容:
(二)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先看图框外内容: 图名、比例尺、图例及责任表等。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 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可以了解 图上线段长度、面积大小及制图精度,并可反映地质体大小 及详略程度;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地层及地质内容类型。 2. 再图框内内容: 分析地形特征:如全图内的地形、水系特点、山地与沟谷 的分布等; 分析地质内容:地层和岩体的发育情况(产状、分布、时代、 接触关系等)、构造发育情况等。 概括起来就是: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先略读后 详读。
构造地质学PPT课件

小型逆冲推覆构造
构的 规
造断 模
。
层 面
较 小
远并
距且
离上
推盘
动沿
形低
成角
的度
逆波
冲伏
推起
覆伏
•
断层(C2逆冲在N之上, 新疆巴音沟)
C2 N
北京怀柔汤河口逆冲推覆构造
规模较大的逆冲推覆构造
推覆构造(大红山锰矿)
唐古拉山脉
• -
推覆体:经远距离位移的规模巨大的近水平或平卧
褶皱岩席,也称外来体或逆冲席体。是逆冲断层的 上盘。
现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逆冲断层,这种反向逆冲断 层称为反冲断层。
逆冲推覆断层与飞来峰构造
由于剥蚀,在推覆构造地区常出现飞来峰和构造窗两种现象。
冲断层
飞来峰
侏罗纪的
古生代的
逆断层组合形式
• 飞来峰:逆冲断层上盘被剥蚀,使下盘岩石出露,如果上盘岩石被剥蚀
成孤岛状,则称为飞来峰。
• 构造窗:如果下盘岩石以天窗式出露,周围被上盘岩石封闭则称为构造
窗。
飞 来 峰 和 构 构造窗 造 窗 发 育 过 程 示 意 图
构造窗
飞来峰 飞来峰
在逆掩断层或辗掩构造中,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 这样的老岩层称推覆体。当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 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 在新岩层上,这样就形成了飞来峰。
• 背冲式 由两条倾向相向倾斜、相背(反)逆冲的逆掩断层组成, 两条断层有一共同的上(升)盘。对冲式断层常与复背斜伴生,分 别发育在背斜两翼,总体构成扇型。
背冲式逆冲断层系
• 楔冲式 产状相近的 一套逆冲断层和一套 正断层共同构成上宽 下窄的楔状冲断体。
(构造地质学)7面理和线理

分隔褶劈理
间隔劈理(破劈理)
劈理域充填不溶物(粘土等),劈理两侧指示
物可错开,但不是滑动造成
间隔劈理应为压溶成因,而非剪裂成因
压溶的证据:鲕粒、化石标志
可与板劈理呈过渡,说明具有成因联系
不排除部分间隔劈理与剪切作用有关
三、劈理的形成机制及有限应变意义
1. 劈理的形成机制:
以压溶作用为主,同时可能有机械旋转和重结晶
构造。
2. 狭义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概念:通常是指次生
的劈理和线理,它们是广泛发育在变质变形岩石
中、在手标本或露头尺度上呈“透入性”展布。
透入性构造——指均匀地弥漫于地质体中的构造,
它反映了这一地质体作为一个整体,已均匀地发生
了变形。
非透入性构造——以一种不连续面分散地存在于地
质体中,变形只集中在不连续面本身及其附近,并 把均匀连续的地质体分化成若干部分。 透入性和非透入性构造是相对的,与观察尺度相关。
具有良好的矿物优选方位
复矿岩:层状硅酸盐定向,围绕F、Q 单矿物岩:矿物压扁、拉长,平行排列
片 理 的 显 微 结 构
片理露头
片麻理--是深度变质岩区广泛存在的另一 种连续面理。 它是劈理岩石高度重结晶 的产物,有深浅两种矿物条带构成
连续劈理
板劈理 岩石类型 板岩 粒度(mm) 小于 0.5 劈开性 劈开完好 变质程度 低级变质 劈开后 板状 形态 原岩 泥质岩 千枚理 千枚岩 0.5-1 较完好 中级变质 千层微片状 泥质岩 片理 片岩 1-10 显著但差 中高级变质 透镜状到粗 造板状 各类岩石中 片麻理 片麻岩 大于 10 很不明显 高级变质 难以分开 各类岩石中
作用的参与。
构造地质学07 第六章 面理和线理136页

劈理用于判断相对运动方向的依据
劈理与变形岩层的地层层序
劈理与变形岩层的地层层序
4 断裂劈理
5 劈理的成因
机械旋转 重结晶 压溶作用 晶体塑性变形
机械旋转
变形、重结晶、变质分异
压溶作用
压溶作用产生的缝合线(面)构造
—间隔劈理形成的重要机制
晶体塑性变形
6 劈理的观测与研究
识别劈理(注意与层理的区别) 观测劈理的结构(域构造) 劈理发育密度(单位长度/厚度
分割褶劈理
分割褶劈理
带状褶劈理
带状褶劈理
3 劈理的应变意义
反映岩层的能干性差异 (劈理发育的密度、劈理与层理之间的
交角大小及其变化趋势) 劈理面一般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变面 (用于进行应力应变分析)
劈理与岩层的能干性
在强硬岩层中劈理的密度相对较 低,劈理与层理的交角较大;
在软弱岩层(非能干岩层)中,劈理 的密度较高,但是劈理与层理之间的 交角较小。
范围内劈理的数目)
—间隔劈理形成的重要机制
褶劈理
以一定可见的间隔切过先存连续劈 理的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
微劈石域中通常以发育早期连续劈 理的小型褶皱构造为特征。
褶劈理的类型
根据劈理域的形态特征
劈理域可以是相对较窄的、将微劈石 域截然分开的形式存在,叫做分割褶 劈理;
也可以是以一个带状的过渡区域为特 征,叫做带状褶劈理。
劈开性 劈开完好
变质程度 低级变质
劈开后 板状
形态
原岩
泥质岩
千枚理 片理
片麻理
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0.5-1
1-10
大于 10
较完好 显著但差 很不明显
中级变质 中高级变质 高级变质
高级构造地质学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褶皱与断层的相互关系
01
褶皱和断层是构造地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 切的相互关系。
02
断层常常在褶皱形成过程中产生,同时也会影响褶皱的形成和
形态。
褶皱和断层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壳的构造格局和地表形态。
03
05
岩层与岩体的构造分析
岩层的基本构造特征
沉积岩层
具有层理构造,岩层之间有明显 的界面,岩性、颜色、粒度等在
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地质勘查,评估地质条件对工程 的影响,确保工程安全。
0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地质勘查,了解地 下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为城市地 下空间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02
03
农业地质勘查
研究土壤、地下水等农业地质条件, 为农业生产和土地改良提供科学指导。
环境地质研究
01
0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变形和运 动机制,为进一步从事地质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
了解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变形和 运动机制。
掌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 应用领域。
能够运用构造地质学的知识构造地质学基础 • 板块构造理论 • 褶皱与断层 • 岩层与岩体的构造分析 • 构造地质学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简介
高级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变形、运动和演化过程。
本课程将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以及地球岩石圈的结构、组成和演化历史。
从早期的地壳运动理论到现代的板块 构造理论,构造地质学经历了漫长的 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逐渐揭示了 地球板块运动的奥秘。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PPT课件

第六章 断 层(二)
同沉积断层的主要特征。 韧性剪切带的一般特征。 走向/倾向断层效应。 横断层错断褶皱效应。 断层形成的安德森/哈弗奈模式 断层识别标志。 确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标志。 断层岩的类型。 断层形成时间的确定。 断层野外观测内容。
1. 正断层应力状态
2. 逆断层应力状态
205 ° ∠27°
W 270
B、象限角表示方法: 以 北和南的方向作为0 度, 一般
SW
E
90 SE
测量和记录岩层的走向, 倾向 和倾角, 例如:
N65°W ∠ 25°SW
S 180 南 极
(2) 符号表示方法
在地质图上, 岩层产状要素是用如下符号 来表示: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应力/应变 正应力/剪应力 应力椭球体/应变椭 球体 主应力/主应 主应力面/主应变面 应 力场/构造应力场 应力轨迹 均匀应变/非均匀 应变 线应变/剪应变 纯剪应变/单剪应变 弹 性/塑性/断裂变形 强度/能干性 脆性/韧性岩石 剪裂角/共轭剪裂角 共轴/非共轴递进变形
1)几何学解析 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 组合型式及相互关系、各种要素的测量及其各个构造之间的 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几何规律的构造体系或 型式。它是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
2)运动学解析 根据几何学的有关资料和数据,重塑 和再现岩石在构造变形期间所发生的运动和变位,包括变形 岩石内外部的运动。
3)动力学解析 探索构造变形的作用力性质、大小、 方向、应力场的演化及其发育顺序,应变分析也属于动力学 研究的内容。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地质体 产状要素 原生构造 次生构造
构造地质学PPT课件

第34页/共297页
第五节 沉积岩层的构造
层理及其识别
• 1、层理的形态分类 • 形态分类是一种几何分类,主要依据层理形态及其结构,将其分为水平层理和交
错层理。 • 2、层理的识别标志 • (1)岩石成分的变化 • (2)岩石结构的变化 • (3)岩石颜色的变化 • (4)岩层的层面原生构造
第35页/共297页
• 倾伏向(指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 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
•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 侧伏角:当线状要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间所夹之锐角即为
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位。
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称为残存厚度。
第18页/共297页
第19页/共297页
岩层的埋藏深度
由地面某点至地下某岩层顶面的铅 直距离,称为该岩层在地面某点的 埋藏深度。 •1、埋藏深度为地面某点与其在地下 某岩层顶面上的铅直对应点的标高 差。 • 2、埋藏深度为该岩层 第20页/共297页 顶面上的铅直
第33页/共297页
地理不整合:是由海侵造成的,在较广阔的区域内,地壳不均衡地缓慢
下沉或者海水面不断上升,引起海水不断向大陆侵入。海水占领的面积和沉积范围不断扩 大,不断形成新的地层逐渐向较古老的侵蚀面上超覆。这种新老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称为地理式不整合接触。特点有: • (1)分布区域广阔,在不同地段的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往往发生变化。 • (2)不仅下伏地层可以出现缺失现象,而且越向大陆超覆方向的上覆地层底部缺失的 层位越多。
第6页/共297页
第一节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
•一些基本概念
第五节 沉积岩层的构造
层理及其识别
• 1、层理的形态分类 • 形态分类是一种几何分类,主要依据层理形态及其结构,将其分为水平层理和交
错层理。 • 2、层理的识别标志 • (1)岩石成分的变化 • (2)岩石结构的变化 • (3)岩石颜色的变化 • (4)岩层的层面原生构造
第35页/共297页
• 倾伏向(指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 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
•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 侧伏角:当线状要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间所夹之锐角即为
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位。
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称为残存厚度。
第18页/共297页
第19页/共297页
岩层的埋藏深度
由地面某点至地下某岩层顶面的铅 直距离,称为该岩层在地面某点的 埋藏深度。 •1、埋藏深度为地面某点与其在地下 某岩层顶面上的铅直对应点的标高 差。 • 2、埋藏深度为该岩层 第20页/共297页 顶面上的铅直
第33页/共297页
地理不整合:是由海侵造成的,在较广阔的区域内,地壳不均衡地缓慢
下沉或者海水面不断上升,引起海水不断向大陆侵入。海水占领的面积和沉积范围不断扩 大,不断形成新的地层逐渐向较古老的侵蚀面上超覆。这种新老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称为地理式不整合接触。特点有: • (1)分布区域广阔,在不同地段的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往往发生变化。 • (2)不仅下伏地层可以出现缺失现象,而且越向大陆超覆方向的上覆地层底部缺失的 层位越多。
第6页/共297页
第一节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
•一些基本概念
构造地质学课件

矿物生长线理
12
3、皱纹线理
是由先存面理上微细褶皱的枢纽平行排列 而成。微细褶皱的波长和波幅常在数厘米以下, 或仅以mm计。皱纹线理的方向与其所属的同期 褶皱的枢纽方向一致,属 B型线理。
13
4、交面线理
是两组面理相交或面理与层理相交形成的 线理,常为 B型线理。
两组交面线理交织成网格
14
四、大型线理
石香肠的长度指示局 部的中间应变轴( Y轴), 可看作一种 B型线理。石香 肠的宽度指示拉伸方向( X 轴)或局部的最小主应力 (σ3)方向;厚度指示压 缩方向( Z轴)或局部的最 大主应力(σ 1)方向(左 图)。
石香肠构造的要素 及其反映的应力方位
18
石香肠构造的三维空间形态一般不易观察, 所以对其横断面的描述较多。马杏垣曾按其横 断面的形态划分为矩形、梯形、藕节状和不规 则状等类型。石香肠的横断面上形态的变化取 决于两个主要因素:
8
2、线理的运动轴分类
线理的类型较多,就其与变形过程中物质的 运动方向及其应变主轴的关系可归纳为两类:
(1)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称作 a型线理 ,若 与最大主应变轴一致的,称为 A型线理;
(2)与物质运动方向垂直,一般平行于应变 椭球的中间应变轴,称作 b型线理或B型线理。
9
三、小型线理
强烈变形岩石 中常常弥漫着各种 微型或小型的线理, 其形态和成因各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
6
在挤压、拉伸等情况下,运动学坐标系 a、 b、c轴的方位与应变椭球主应变轴 X、Y、Z轴 (或A、B、C轴)的方位一致,但在单剪变形 中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7
单剪变形中剪切面是运动面,其上的剪切方 向为 a轴; b轴位于 ab面上,与 a轴垂直,而单剪 变形是旋转变形,最大主应变轴 X轴(或A轴) 和最小主应变轴 Z轴(或C轴)随着变形的进行 而发生旋转,与运动轴 a轴和c轴的方向完全不 同。只有中间主应变轴 Y轴(或B轴)不变,并 与b轴的方位相一致。
12
3、皱纹线理
是由先存面理上微细褶皱的枢纽平行排列 而成。微细褶皱的波长和波幅常在数厘米以下, 或仅以mm计。皱纹线理的方向与其所属的同期 褶皱的枢纽方向一致,属 B型线理。
13
4、交面线理
是两组面理相交或面理与层理相交形成的 线理,常为 B型线理。
两组交面线理交织成网格
14
四、大型线理
石香肠的长度指示局 部的中间应变轴( Y轴), 可看作一种 B型线理。石香 肠的宽度指示拉伸方向( X 轴)或局部的最小主应力 (σ3)方向;厚度指示压 缩方向( Z轴)或局部的最 大主应力(σ 1)方向(左 图)。
石香肠构造的要素 及其反映的应力方位
18
石香肠构造的三维空间形态一般不易观察, 所以对其横断面的描述较多。马杏垣曾按其横 断面的形态划分为矩形、梯形、藕节状和不规 则状等类型。石香肠的横断面上形态的变化取 决于两个主要因素:
8
2、线理的运动轴分类
线理的类型较多,就其与变形过程中物质的 运动方向及其应变主轴的关系可归纳为两类:
(1)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称作 a型线理 ,若 与最大主应变轴一致的,称为 A型线理;
(2)与物质运动方向垂直,一般平行于应变 椭球的中间应变轴,称作 b型线理或B型线理。
9
三、小型线理
强烈变形岩石 中常常弥漫着各种 微型或小型的线理, 其形态和成因各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
6
在挤压、拉伸等情况下,运动学坐标系 a、 b、c轴的方位与应变椭球主应变轴 X、Y、Z轴 (或A、B、C轴)的方位一致,但在单剪变形 中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7
单剪变形中剪切面是运动面,其上的剪切方 向为 a轴; b轴位于 ab面上,与 a轴垂直,而单剪 变形是旋转变形,最大主应变轴 X轴(或A轴) 和最小主应变轴 Z轴(或C轴)随着变形的进行 而发生旋转,与运动轴 a轴和c轴的方向完全不 同。只有中间主应变轴 Y轴(或B轴)不变,并 与b轴的方位相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向构造置换示意图
2。单剪变形场中的面状构造置换
• 非共轴递进变形 • 1)顺层剪切和‘顺层’面理的发育 • 2)不均匀剪切造成的褶叠层和‘顺层’的 轴面面理 • 3)强岩层的香肠化 • 4)强岩层的片内无根褶皱
李各庄大理岩中的顺层韧性剪切带
3 。纵向和横向构造置换的比较
纵向构造置换
构造体制 形成机制 面理产状特征 与原生层理关系 收缩构造 纵弯褶皱和压扁 陡倾面理带 切层的轴面面理,在紧 闭褶皱两翼两者平行 对原生层理的改造 新生成层构造破坏原有 层序 对岩层厚度的改造 岩层水平缩短,垂向加 厚,垂直劈理测量的视 厚度极大地增大,相似 的岩性组合多次重复
• 1)问题的提出 • 压溶作用的机制: • 为什么浅色矿物易溶,而层状硅酸盐和炭 质残留?
泥灰岩间隔劈理中的泥质富集(金石滩)
变质分异作用的机制?
为什么浅色矿物与暗色矿物会分别富集成条 带? 1.包体或团块的变形; 2.局部融熔形成的条带状混合岩; 3.矿物分别集中。
暗色包体在韧性剪切带中变形成暗色条带
三、纵向和横向构造置换
• 1。 纵弯褶皱过程中的面状构造置换 • 共轴递进变形 • Coaxial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纵 向 构 造 置 换 模 式
• 1)在紧闭褶皱翼部,强岩层与λ3夹角大。 岩层一直处于顺层拉伸状态。 • 形成从斜列到平行的香肠构造或透镜体, 逐渐旋转到与轴面劈理平行。 • 2)在褶皱转折端,强岩层与λ3夹角很小, 岩层一直处于顺层挤压状态。形成对称 的M型小褶皱, • 随着变形量的逐渐增加,M型褶皱的波 幅越来越大,褶皱越来越紧闭,新生轴 面面理也越来越发育,并透入全部岩层。 • 强岩层在翼部被拉断,形成对称的无根 褶皱或并列的透镜体。
横向构造置换
伸展构造 近水平分层剪切 缓倾面理带 总体近顺层面理,为顺层 掩卧褶皱的轴面面理 新生成层构造局部使原生 层序多次重复,但原有大 套层序基本不变。 岩层厚度总体减薄,单层 厚度变化可很大,在水平 方向上可局部增大
4。 对顺层面理成因的几种不同的认识
埋深变质作用 大型平卧褶皱的轴面面理 大型缓倾逆冲型韧性剪切带 与伸展构造有关的顺层剪切
• 带状褶劈理Zonal crenulation cleavage • 分隔性褶劈理Discrete crenulation cleavage • 分异条带layering
• S3对S2面理的置换过程:
李伍片岩的多期片理
S2和石英脉褶皱的轴面片理S3
片内褶皱与轴面片理
S0 S1S2和S3的关系
5。 面理置换的识别 标志层的分布 透镜体的分布 无根勾状褶皱 转折端的层理与面理的关系
旬阳泥盆系大理岩中的构造置换
旬阳泥盆系大理岩中的构造置换
旬阳泥盆系大理岩中的构造置换
条带状斜长角闪岩和长英质糜棱岩(桐柏山)
黄、绿色条带状板岩的构造置换(金寨)
(黄 金、 寨绿 )色 条 带 状 板 岩 的 构 造 置 换
恒山片麻岩中的角闪岩透镜体和条带
2)剪溶作用的基本假设
剪切作用引起矿物的晶格位 错密度增加,应变能的积 累,导致质点活动能量增 加,使其扩散速率增加, 而易发生迁移; 易发生滑移的矿物经滑移而 保持稳定, 解释了不同矿物的溶解行为
浅色矿物(石英、方解 石)在递进剪切带被 溶出,在递进伸缩变 形域富集,是变斑晶 的主要生长区; 层状硅酸盐和炭质在剪 切作用下是稳定的, 在剪切带相对富集, 形成深浅相间的条带。
换黄 (、 金绿 寨色 )条 勾带 状状 片板 内岩 无的 根构 褶造 皱置
四、构造置换的物理化学过程
• 1。变形分解作用 • Deformation partitioning and porphyroblast rotation in metamorphic rocks:a radical reinterpretation(Bell ,1985) • 岩石在递进变形过程中,由于地质体结构 的不均一性(原生的或次生的)导致应变 的不均一性,因此岩石的变形可分解成递 进剪切变形和递进伸缩变形。
• 不论总体是纯剪或单剪(共轴还是非共 轴),一个不均一的地质体的变形总可 以分解为四种变形: • 1)无变形 • 2)以递进伸缩变形为主,形成裂隙,有 利于同构造结晶沉淀 • 3)递进伸缩加递进剪切 • 4) 递进剪切为主,使不稳定矿物被溶解 带出
• 共轴递进变形下总体为非均匀压扁作用 的变形分解模型
3)变薄的褶皱翼的硬岩层明 显香肠化。新生面理逐渐 透入整个褶皱岩层。寄生 褶皱向片内无根褶皱过渡。 原生岩层已丧失连续完整 性 4)片内褶皱被进一步压扁, 或成平行片理的压扁透镜 体。 S0完全被S1所置换。 强岩层的残余透镜体与基 质的岩性界面(假S0 )与 新生面理S1平行。
二 种 类 型 的 岩 性 界 面
高级构造地质学 第七章
构造置换 Structural transposition (主要参考:傅昭仁,蔡学林。 1996 , 变质岩区构造地质学)
一、引言
1。定义:构造置换是岩石的一种构造在经 过递进变形过程后,被另一种构造所代 替的现象。最常见的是面状构造的置换。 不仅可将原有的平行层理构造转换到 与褶皱轴面或韧性剪切带相平行的位置; 而且可将原来块状的岩石经变形分解作 用成为具有新生面理的层状岩石。 2。研究意义:对构造置换作用的认识在变 质岩区构造研究的重要性。变形面的性 质:S0、S1、S2…
4.关于褶劈理的成因
Crenulation cleavage 1) 褶劈理的构造意义: 两种解释 应变滑劈理或滑劈理, ∥剪切面。 褶皱的轴面劈理,∥压 扁面(AB)
褶劈理类型
带状褶劈理 分隔褶劈理
2)选择性压溶在褶劈理形成中的作用。 变质条带的成因
七、多期面理置换的一般特征
• S2对S1面理的一般置换过程: • S1面理透入性的连续劈理:板理或片理 • S2面理:褶劈理
S0 S1和S2的关系
云母石英片岩中S2和S3的关系
褶劈(片)理S3与S2
小结
• 构造置换作用的认识在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的重要性。 • 变形面的性质:S0、S1、S2… • 构造置换作用的识别标志 • 构造置换作用的机制
劈理面的形态和错开
2)压溶作用说
• 劈理分布型式与有限应变型式的一致性, 劈理面∥XY面;
劈理面上没有滑动痕迹; 劈理两边标志物不相对应; 劈理中富集难溶矿物。
压溶与剪切的不同结果
3.关于板劈理的成因
• 1) 矿物的定向排列是 由塑性流动所形成的 (流劈理) • 2)流劈理形成的 March模式:机械旋 转 • 3)重结晶作用 • 4) 域构造的成因, 压溶作用的构造意义
共 轭 脆 性 剪 切 带 模 式
共 轭 韧 性 剪 切 带 模 式
花 岗 岩 中 的 韧 性 剪 切 带
Shear zones in an alpinised Hercynian granite
(Ramsay and Allison,1979)
• 非共轴递进变形下引 起的变形分解模型
剪切带的末端的应变型式
剪切带的扩展与联合
北京西山下寒武统豹皮灰岩中的变形分解, 变形成纹带白云质灰岩(碳酸盐糜棱岩)中 残留透镜状原岩
条 带 状 、 纹 带 状 碳 酸 盐 糜 棱 岩
中条山 辉长岩变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
辉长岩变形分解为绿片岩(中条山)
2. 剪溶作用 shear Controlled dissolution
五、劈理的成因机制
1 劈理的域构造: 劈理域(薄膜域)由层状 硅酸盐或不溶残余富集 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 带或薄膜。矿物具定向 组构。 微劈石域(透镜域)夹于 劈理域间的透镜状或平 板状岩片,原岩的矿物 成分和组构基(破劈 理) 标志纹层被错开 错开方向的规律性 层间劈理的剪切模式 存在问题:
板岩的构造置换(威尔士)
板岩中的构造置换
北 京 置西 换山 无鲕 根状 勾灰 状岩 褶中 皱的 构 造
大理岩中片理对层理的置换,中条山
中条山透辉石大理岩中的构造置换
二、面状构造的置换
• Turner和Weiss(1963,变质构造岩的构造分 析)的经典模式
层理被面理的置换
1)层理(S0)发生相似褶 皱,小褶皱的包络面代 表层理的总方位 2)褶皱的不对称性加强, 陡翼变薄,弱岩层轴面 劈理化,新生面理(S1) 局部置换原生面理。
• 3)在褶皱翼部向转折端过渡区段。岩层先 被压缩,强岩层形成不对称的S或Z型的小 褶皱,弱岩层发育劈理。 • 随着递进的缩短,岩层总体被动旋转,使 褶皱的包络面与λ3夹角增大,岩层总体受 到顺层的伸展,褶皱被去褶皱或香肠化, 形成不对称的无根勾状褶皱或片内褶皱。 强岩层透镜体化可形成斜列的透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