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 赏句 诗眼

合集下载

诗词鉴赏二之炼字

诗词鉴赏二之炼字
❖ 表颜色的形容词:表现心情,色彩鲜明,画面生动,渲 染气氛。
❖ 叠词效果: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造成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氛围。
❖ 拟声词效果:使诗歌特点更形象生动,以动衬静,渲染 氛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副词效果:突现意境,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情感。
千锤百“炼”的智慧
——诗词鉴赏之炼字
❖ 例2: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 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 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 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案范例:
❖ “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 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步骤一)、
❖ 明月与孤灯,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 意境(步骤二)。
❖ 作者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 “悲凉”,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 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 生的深沉思考(步骤三)。
▲分析的着眼切入点
(1)着眼于修辞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 收破楼阁,浪花喷涌,如片片白 花。 ②字一行: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 或“一”字。 试分析“翻”和“点”字的妙处。
解析: ①“翻”,突出白浪翻腾的
情景,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 舞; “点”,表现了碧空高远,足
提问方式:
❖ 某字在此诗中用得很好,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 么?
❖ 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诗歌炼字、诗眼、赏句、风格(姚) (1)

诗歌炼字、诗眼、赏句、风格(姚) (1)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 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诗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 云朵依稀的情景。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细浪、淡云侧面 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叠词,“弥弥”“ 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富有 音乐美。③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 ”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 ,富于音韵之美。④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 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小题微练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 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 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 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同意。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思乡 之深、之切。“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 句中写江水漫流之声,月下 竹影之形,是归梦 之因;而“归梦”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 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样写答案
• 格式: • 该词有……的含义,采用……修辞手 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 写出了……情形, {描景象},表达了 作者……思想感情, 或烘托了……的意 境{ 说效果 }。
巩固练习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 要 赏析。
答:确实最具表现力。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
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一个“
苦”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中原望之不忍
,又不能不望的矛盾心理;这种一反常人登高
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 裁,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 愤之情。
提问方式 诗中某联或某句最生动传神,为 什么?或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诗中某联 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诗眼 炼句(详细实用)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诗眼 炼句(详细实用)

答案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 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 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 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 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 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和风吹得雏莺羽翼丰满,细雨滋润梅子结实肥鲜。午间树影亭亭如盖清 凉扑面。这里地势低洼靠近青山,衣物泛潮要烘干颇费炉烟。静无人声 2. 从词的活用的角度思考 乌鸦逍遥自乐,小桥外绿水奔流声溅溅。久久地凭栏望远,满眼见黄芦 一年又一年,我劳累奔忙如社燕,漂泊在荒远之地,栖 苦竹,疑心自己是白居易九江行船。 身于人家的屋椽。且不去想那些身外之物,倒要常和酒
诗 歌 鉴 赏 专 题
考点解读
• 1、炼字 • 2、炼句 • 3、语言风格
设问方式:
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⒉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⒊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赏析。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诗眼:最生动传神的字或词) ⒌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 简述理由。 定向赏析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鉴赏
答案示例:
“雪”隐喻了白发。 与 “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 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的感叹更为 深沉。
色彩词常见答题角度小结
1、表现心情。 2、渲染气氛。 3、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诗眼型
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前人认为,某词(句)在本诗中最 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 答题步骤:见课辅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3、叠音词:



增强诗歌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 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例: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叠词 “纷纷”二字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而且生动地描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令人 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抒发 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拟声词: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拟声词 “萧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落木瑟瑟飘 落的声音,以动衬静,突出了周围环境的 凄清。
2、形容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来在诗词中描绘景物特征,化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 历其境。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表颜色的形容词、使动 “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 蕉叶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 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 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或词在诗词中的含义 2、其表现手法 3、它的表达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1、炼字: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要求联系 全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 的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体会作者炼字 技巧的精妙。 2、诗眼:是指诗歌当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 精神内涵的字词。
1、动词:



使诗词中的意象化静为动,且形象生动,赋予 画面一种动态感,使诗歌意境更加鲜活丰富。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动词、 拟人、双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一语双关, 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一、诗歌语言炼字1.1 炼字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炼字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个好的诗歌,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名字。

就像我们给自己起名字一样,要让它既能体现我们的个性,又能让人一听就能记住。

炼字就像是给我们的诗歌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让我们的诗歌更加吸引人。

1.2 如何炼字如何炼字呢?我们要学会用词准确。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词很美,但是用在这个句子里却不太合适。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换一个词。

我们要学会用词生动。

有些词语虽然很美,但是读起来却没有什么感情。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用一些生动的词语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我们要学会用词有画面感。

好的诗歌就像是一幅画,我们要用词语来描绘出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样,我们的诗歌才能更加吸引人。

二、诗歌语言炼句2.1 炼句的重要性炼句就像是给我们的诗歌做整形手术。

一个好的诗歌,不仅要有美丽的外表,还要有流畅的内在结构。

炼句是非常重要的。

2.2 如何炼句如何炼句呢?我们要学会断句。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句话读起来很累赘。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断句,让句子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我们要学会换行。

有些句子太长了,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压抑。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换行,让句子变得更加舒展。

我们要学会排比。

排比可以让我们的诗歌更加有力量,更加有感染力。

三、诗歌语言炼诗眼3.1 炼诗眼的重要性炼诗眼就像是给我们的诗歌开了一盏灯。

有了这盏灯,我们的诗歌就能够照亮前方的道路,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出彩。

3.2 如何炼诗眼如何炼诗眼呢?我们要学会观察。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很平淡无奇。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用心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要学会思考。

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是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思考,从中汲取灵感。

我们要学会感悟。

有些事情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经历去体会。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感悟,让我们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总结:同学们,炼字、炼句、炼诗眼是我们创作诗歌的重要环节。

6.炼字、炼诗眼、炼句

6.炼字、炼诗眼、炼句
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 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典型考题
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某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本诗是怎样以“某字(词)”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
有人评价“某字(词)”笼罩全篇,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 如何表现“某字(词)”的?
“炼字”小故事
黄庭坚见苏小妹否定了苏轼的两句诗,略思考,说道:“轻风 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仍然说:“好虽好,但还不是最好。”
两人齐问苏小妹怎样才算最好?苏小妹给出的答案是:“轻风扶 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和黄庭坚听了不由的拍手叫好,因为在 苏小妹的两句诗中,风只是“扶”着细柳,细柳不“摇”也不“舞”, 可见那风是多么“轻”了;在月光下,梅花简直失掉了踪迹,可见那 月色实在是“淡”极了。苏小妹在诗中扣紧了“轻”“淡”二字,用 字可谓十分恰当,所以比苏东坡和黄庭坚的诗更胜一筹。
诗题为某某字词,通篇虽无某某字词。但句句紧扣,请作 简析。
解题思路
判断“诗眼”
若为炼字,则视为炼字题去做;
若为全篇之眼(关键词),则
⑴主旨作用:找出并点明该字(词)的作用:1.统 领全诗,2.围绕xx来写或点明xx主旨(内容上)。
言近旨远、含蓄委婉、意在言外、言简义丰 ⑵结构作用:分析每一句跟“诗眼”间的联系,如 有手法请点出。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因为梅花开于百花之前,谓之“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 悄然“早”放,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所以“一枝”比“数枝” 更贴切,更精彩。
第二节

第七讲 诗歌语言的赏析(一)炼字与炼句-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第七讲 诗歌语言的赏析(一)炼字与炼句-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个字用得好?试简要 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分析。
叠词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
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 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 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
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声声慢(寻寻 觅觅),联系词的内 容,分析上阕中叠词
的妙处。
类型 数词
高三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
第七讲
诗歌语言的赏析(一):炼字炼句
一、考情概览
二、炼字
•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 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 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 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 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 感染人的力量。
•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 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三、赏析“诗眼”
•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 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 眼”和“篇中眼”。
• 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一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 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二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诗 内容的。
• 赏析时从多角度进行:a.最生动,最具活力。b.最能营 造意境。c.最易统摄全篇。d.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
3、答题步骤
• 步骤一:确定诗眼。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 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几个 角度。

炼字、诗眼与古诗鉴赏

炼字、诗眼与古诗鉴赏

炼字、诗眼与古诗鉴赏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

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

“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这都是从写作的角度说的。

我们今天要从鉴赏评价这个侧面,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诗歌的诗眼,借一般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便捷的鉴赏古代诗歌。

古代诗人炼字,总是把准确性放在首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赏析
•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 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 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 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 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 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 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用字传神:数缕荒烟, 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 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
• ⑥荆门:当时为县名,在湖北。郢:在今湖 北江陵。
• 【《别舍弟宗一》诗歌鉴赏赏析】
•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 (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 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 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 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 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 首联通过《庄子》的典故表明终老山林的隐逸 情怀,“闲吟”体现了一种闲适心情;
• 颔联是说寒山常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中,在秋天 落叶纷飞的季节,一弯明亮的新月斜挂在天空, 其中用“寒山”“斜阳”“新月”“落叶”四 个意象加重了悲秋之感;
• 颈联是说眺望远处,烟水茫茫,远处天边鸿雁 飞过,近处的菊花因为霜风猛吹,落满一地,失 去了它的神韵,“烟水”“鸿”“霜 风”“菊”四个意象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 悲秋之情;
•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 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 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 【《别舍弟宗一》重点字词解析】
• ①宗一:柳宗元的堂弟。
• ②越江:这里指柳江。
• ③去国:离开京城长安,到柳州相距六千里。
• ④万死:死的可能性大,投荒:投向荒蛮之 地。十二年:自永贞元年至元和十一年(805816)。⑤桂岭:这里指柳州附近的山岭。
• 【翻译】:高高的栖在小楼阁上,打算终 老山林,闲来无事吟诗作对,不为秋天而 伤悲。寒山常常映照着斜阳色,叶落之时 有刚刚升起的新月渐渐明亮。泛着烟气的 山水在天尽头有飞鸿飞过的身影,秋风卷 地,菊花没有了美妙的身姿。二更的夜里, 燃着短烛喝着三升小酒,北斗星低低的横 跨天空好像从未想要偷窥。
• 【赏析】:此时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 诗歌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 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悲”, 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看似 旷达,实显无奈。后面三联以“斜 阳”“落叶”“孤鸿”“残菊”“短 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 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诗不脱 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怀。
•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 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分)
• 参考答案 (1)“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 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 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 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 (2)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 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诗人登 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 他感觉富有情趣。
• 注释 攒:积聚。 回滩:曲折流急的河道。 谿:同“溪”。 畬田: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 汉语汉字,读音:cuán zǎn
• (1)zǎn 形声。从手,赞声。本义:积蓄。
• (2)cuán形声。从手,赞声。本义:聚。
• 形声。从木,赞声。参见"攒"。
• 译文: •
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 •
• (2)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2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3)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 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 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 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 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 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 1、 • (1)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2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3分)
答: •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5分) 答:
• 参考答案:
•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 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 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 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 诗人心绪与情感。
•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 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 味。”(《秋窗随笔》)
• 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 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近。”(《唐宋诗举 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 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劳停驿
欧阳修
•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 一只小船在山脚下转悠,忽然看到开阔的 平原。树梢上的船帆刚刚落下来,山峰上 的月亮正圆。荒无人烟之地有几家团聚, 贫瘠的山野只有很小的田地。出行的客人 正在发愁明天出发,险滩和小道在自己的 眼前。诗句中,体现了小船在行经中看到 两岸的景色,通过细节的描写让人仿佛身 临其境。
• 尾联是说二更时分,作者点燃蜡烛独酌,一直 喝到北斗低横(夜已经很深了),也不想去看它, 表现了作者的落寞情怀。
• 这首诗在情感上先扬后抑。首联表明自己 终老山林的隐逸情怀和秋暮吟望时的闲适 心情,而后三联则表明作者虽然想终老山林, 但是悲秋的伤感之情始终难于消除和释怀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 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 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 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
• 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可能性确实不少, 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
• 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 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 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 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 变化。(4分)
•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
• 14.(8分) • (1)(4分)
•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 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 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 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 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 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 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 “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 有浓郁的诗昧。
• 宋代周紫芝曾在《竹被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 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
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 起。 • 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 气。 • 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 花丛里。 • 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 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
• (1)“江回两崖斗,隐群峰攒”中的“斗”“攒” 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 简要分析。(4分)
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
切,显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
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
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 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 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 途的忧虑和烦闷。然而“树梢帆初落,峰 头月正圆”,却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 晚泊图。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 优美。“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形 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 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 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 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 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 终老山林的惆怅。
• [赏析]
• 标题中“秋暮”点明季节和时间,由此联想到 古人的“悲秋”情怀。
•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 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 “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 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 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 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 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 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 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一二年之久。
秋暮吟望 赵执信
•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 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 [注]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 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 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 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 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 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 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 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 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 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 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