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以大理洱源县乔后镇为例

合集下载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剑川县金和村、 永丰村、 新生村ꎬ 鹤庆县东登村、
化丧失等问题不同程度显现ꎬ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
护与整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ꎮ
实地调查、 现场测量和居民访谈后ꎬ 尝试梳理保
大理白族民居ꎬ 作为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代表
形式ꎬ 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
士庄村、 下营村、 化龙村和彭屯村 8 个传统村落的
寓意和季相景观营造ꎬ 通过植物多样化组合ꎬ 营造
生动灵韵的氛围ꎬ 表现 “ 天人合一” 思想观念ꎮ
2. 民居建筑细部造型与装饰
白族民居建筑内外部常飞檐高翘、 斗拱别致、
镂空花枋ꎬ 重视门楼、 照壁和门窗雕刻等细部装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民居
传统民居按建筑价值分为历史文化建筑、 传
所占比例 / %
89 320 05
20 64
237 950 42
传统风貌民居
落的基本资料ꎬ 并从建筑价值、 建筑风貌和建筑
占地面积 / m2
54 98
105 537 54
24 38
432 808 01
100 00
统建筑与其他建筑ꎬ 调查的 8 个传统村落中ꎬ 属历
villagesꎬ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measures for Bai traditional dwellings are proposed.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in 8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qing County and

以教育促进贫困农村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为例

以教育促进贫困农村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为例
20 0 9年 第 4期 第2 0卷 总第 9 3期
No. 2 0 4, 0 9
民族教 育研 究
J u n lo e e r h o d c t n frE h i Mioi e o r a f s ac n E u ai tnc n r is R o o t
V0 . O 12 Ge rlNo. 3 nea 9
和社 会发 展 的过 程 中, 文化 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为 了探 索云南 贫 困少数 民族地 区教 育改革 发展 的思
教育。
孙 亚 娟 (99 , , 南 大 理 人 , 理 学 院教 育 科 学 学 院 助 教 , 究 方 向 为 民族 教 育 、 儿 教 育 。 17 一)女 云 大 研 幼 十 规 以 [ 金 项 目 】 本 文 系 全 国教 育 科学 “ 一 五 ” 划 项 目“ 教 育 促 进 贫 困 农 村 社 区和 谐 发 展— — 云南 省 寻 甸 县 六 哨 基 乡 个 案 研 究 ”项 目编 号 :M 008 ) 美 国福 特 基 金 会 项 目“ 教 育 促 进 云 南 省 民族 贫 困 农 村 地 区 经 ( F B7 2 ; 4 以
指构成教 育 的各个 组 成 部 分 、 种 要 素处 于一 种 各 互相协 调 的状 态 。它应该 包括教 育发 展的 区域 和 谐和教 育发展 的城 乡和 谐 ; 括优 质 学 校 与薄 弱 包
学校校 际间发 展 的 和谐 , 民办 学校 与 公 办学 校 的
和谐 , 基础教 育与 高等教 育发展 的和谐 , 职业 教育 与普 通教育 发展 的和谐 ; …包 括学校 教育 、 家庭 教
教育相 对发达 , 村 ( 其是 民族 贫 困农 村 ) 教 农 尤 的
育相对 落后 。造成 这一状 况 的主要 原 因是 我 国经 济发展 的不 平衡 。经济落 后和教 育滞后 的恶性循 环 , 西部少 数 民族 贫 困农 村 地 区社 会发 展 的瓶 是

大理洱源西山白族调探析

大理洱源西山白族调探析

National folk music大理洱源西山白族调探析■杨盈川(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而山乡位于洱源县西南部,地处西罗坪山脉, 凸距县城92公里,东起黑濾江,南与漾滇县毗邻,西与云龙县接壤,北隔乔后镇与剑川县相望,处在洱源、剑川、云龙三县结合部。

西山乡不仅是洱源县域内最为偏僻的地区,也是开发最迟的山乡。

最早进入西山乡居住并进 行开发的先民,现已无古籍可考,目前仅存的文字依据是当地发现的墓碑上刻有“洪武皇帝”“洪武十三年”等字样以及道光、同治、光绪等年 号。

西山白族的族源虽无文字可考,但据当地老 人说,他们是从大理坝、邓川坝、凤羽坝搬迁而来的。

据推断,明朝在云南实行屯田制度,大批 汉族将士进入云南,土著民族则进入高寒山区,西山白族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这一地区的。

因此,西山白族人称坝区汉族人住的地方为“开 孟”(意为客人住的地方)。

由于西山乡位于奔流不息的黑漓江和延绵不 断的西罗坪山之间,一度与世隔绝,再加上地广 人稀的村落分布状况,构成了西山白族人赖以生 存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长期的劳动生息中,他们积累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

西山白族调因流传在洱源县西山乡的白族居住地区而得名,是高寒山区白族人民最主要的一 种民歌形式。

当地白语称为“白枯”,把唱这种民歌称为“几枯”。

其起源以及调子特别多的原因, 有许多很有诗意的传说。

据说天上有一个歌仙, 看到人们劳动十分辛苦,为了减轻人们的劳苦,使人们欢乐,他从天上背下三升调子,到人间来 撒播歌种。

因为刮风的缘故,撒得不均匀,有的地方撒稀了、有的地方撒密了,所以撒稀的地方 调子就少,撒密的地方调子就多。

最后,歌仙来到西山,还有一升调子沒有撒完就死了,因此,西山调子特别多。

还有一个传说是:古时候,从 天上吹下来3个本子:一本是歌本、一本是戏本、 一本是曲本。

歌本指的是“打歌”,落在西山乡团结村,因此这一带“打歌”最多;戏本,指的是 “吹吹腔戏”,落在凤羽镇,因此,这一带“吹吹腔戏”最多;曲本,指的是“西山白族调”,落在西山乡和云龙县关坪、团结一带,因此这一地区 西山白族调最多。

云南少数民族继承制度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继承制度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继承制度研究——以摩梭人、普米族、纳西族、彝族的继承制度为视角内容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继承制度是财产法律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巩固社会经济制度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承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财产继承制度再一次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话题。

生活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的摩梭人、普米族、纳西族、彝族的继承制度有着怎样的特点。

摩梭人、普米族、纳西族、彝族之间的继承制度又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他们的继承制度与汉族的继承制度有怎样的区别。

摩梭人、普米族、纳西族、彝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继承制度有些什么样的优点与弊端,以及少数民族的继承制度与我国的继承法存在什么样的冲突。

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当如何去保护他们优秀的继承传统,怎样才能既发展完善的本民族的继承制度有不丢失哪些实用的优秀的继承传统。

关键词:婚姻家庭民族继承制度正文:一、云南少数民族的继承制度的特点继承制度,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它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消亡。

继承作为一种财产转移的手段,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存在,但那时的财产继承还未形成法律制度,调整继承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根据氏族内部的社会习惯、社会的舆论以及氏族中长者的威信等。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的产生,特别是男子在社会生活和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得到提高,继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摩梭人的母系家庭的财产以女性继承为主,父系家庭的财产继承以儿子继承为主,双系家庭以子女继承为主。

普米族、纳西族、苗族、傈僳族财产继承以男性继承为主,父母的遗产主要由幼子继承。

彝族在父母过世后财产由儿子继承,父母的正房与部分生活资料一般由幼子继承,其他财物和土地由诸兄弟平分。

洱源乔后杨家大院简介

洱源乔后杨家大院简介

洱源乔后杨家大院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洱源乔后杨家大院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在历史上曾是杨氏家族的宅第,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处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旅游体验的热门景点。

洱源杨家大院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占地约8000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白族建筑群落。

整个大院的布局规整,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院内有主楼、东西厢房、后花园等建筑结构,每一处都展现出其厚重的历史底蕴。

主楼是整个大院的核心建筑,是由数百年前的青砖灰瓦搭建而成。

主楼内部陈设古色古香,布局精致有序,展示了当时白族传统家庭生活的场景。

在主楼的正厅,可以看到文物展示架上摆放的各种古董珍宝,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王府之中。

在主楼的两侧是东西厢房,这里曾是杨家族人通风避寒、起居生活的地方。

东西厢房的建筑结构简约明快,窗棂、门楣等装饰性部件都带有精美的雕刻。

走进这些厢房内部,可以感受到那种家庭团聚温暖的氛围,仿佛一切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大院的后花园是一处静谧幽雅的场所,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静心放松的氛围。

后花园内有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岸边种植着各色各样的花草,沁人心脾。

在这里漫步,仿佛置身于世外仙境,远离尘世喧嚣。

洱源杨家大院不仅仅是一处传统建筑群落,更是一座承载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精神殿堂。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白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杨家族人生活的情景,体验到纯朴和温暖。

洱源杨家大院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洱源杨家大院是一处值得一访的景点,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了白族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体验到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洱源杨家大院,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人留连忘返的胜地。

欢迎您的到来,共同领略这处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第二篇示例:洱源乔后杨家大院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乔后乡,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传统白族建筑群,也是打开大理白族文化的一扇窗户。

洱源乔后杨家大院简介

洱源乔后杨家大院简介

洱源乔后杨家大院简介
乔后杨家大院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它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乔后镇。

乔后镇地处洱源县西北部,与周边的茈碧湖镇、炼铁乡、西山乡、云龙县长新乡以及剑川县弥沙乡和沙溪镇相邻,行政区域面积为479.16平方千米。

乔后杨家大院作为该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虽然具体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需要进一步的资料来详细描述,但可以推测,这座大院可能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融合了当地的传统工艺和建筑技艺。

在中国古代,大院通常是由一个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它们不仅是居住空间,也是家族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乔后杨家大院作为一处古建筑,很可能经历了多次修缮和变迁,见证了当地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家族的兴衰。

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建筑艺术以及民俗风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乔后盐矿的记忆

乔后盐矿的记忆

文化·大理记忆乔后盐矿坐落在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洱源县城西部罗坪山西麓。

这里四面环山,黑潓江自北向南从西山脚流过。

发源于罗坪山腰的清水河常年奔流不息,喷珠吐玉,为乔后镇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不竭水源。

这里屋舍俨然、阡陌纵横、气候宜人、风光秀丽。

不愧为祖国西南边陲的一块风水宝地。

据记载,乔后盐矿发现于明末清初的1644年。

经两百多年民间自采,清咸丰八年(1885)大理国时期,杜文秀派兵建设盐灶80座,有规划地建成制盐工厂,迄今已有一百多年。

旧时,乔后一带商贾云集、人气兴旺,街上店铺林立。

白、汉、回、彝各族群众融合而居,成为滇西商业经济重镇,俗称“小上海”。

乔后因盐而兴、因盐而富、因盐而名。

成为滇西茶盐古道的重要驿站,号称“滇西盐都”,为云南省四大盐矿之一,是滇西七地州及部分藏区的重要食盐供应基地。

悠悠岁月,风雨沧桑。

乔后盐矿历经几百年历史烟云,现在仍生机勃勃,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杨发龙责任编辑:彭琼瑶投稿邮箱:***************经历者的讲述见证者的记录回望者的思考一我出生于乔后盐矿工人家庭,自幼在盐矿长大,成年后在盐矿工作二十多年,对盐矿有说不尽的爱恋之情。

退休之后我常常回首往事,将零碎记忆整理成文,以作纪念。

1953年,乔后盐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公私合营小厂收归国有,成为大理州最早的国有企业。

同年,云南盐务管理局滇西分局迁至乔后。

下辖云龙、弥沙、拉鸡三个盐井。

龙绍坤同志任分局局长兼乔后盐厂厂长。

龙局长矮矮的个子,身材胖墩墩的,常穿一件毛呢外套,对人客客气气。

据老人讲,龙局长早年参加革命,是滇贵黔游击纵队八支队的老干部。

记得当时乔后盐厂有一个简易礼堂,常有文艺演出,放电影。

我当时七八岁,有一次和哥哥去看电影,看着看着便睡着了。

电影散场了,我们还呼呼大睡。

龙局长走到我们面前,拔出金星笔在我们每人手上画了一只大手表,见我们还不醒,又在每人的脸上画了小胡子、大眼镜。

等到爸爸来找我们,两个大人哈哈大笑才把我们笑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学院学报
J OURN AL OF D AL I UNI VERS nY
第l 4 卷 第3 期 2 0 1 5 年3 月
V0l _ 1 4 No. 3 1 V I a F . 201 5
[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5 . 0 3 . 0 0 3
传递 。
像 许 多其 他 的贫 困 山区一 样 , 乔 后 的少 数 民族
数5 3 3 1 户, 人 口2 0 6 9 4 人, 其中城镇居民2 4 3 8 人,
占1 1 %。乔 后 镇 以农 业 为 主 , 是全省 5 0 6 个 扶 贫 攻 坚 乡镇 之 一 , 是 典 型 的 民族 贫 困 山 区。世 居 民族 以 白族 为主 , 还有 彝 、 汉、 傈僳 、 回、 纳西 、 普米 等 9 个 民
总第1 3 5 期 社会科学
大 理 学 院学 报
识 和传统价值观念。总之 , 现代化 背景下 , 强势文
明 的快 速进 人正 在 弱化 或消 除其 少 数 民族 特色 , 少 数 民族 文化 正在 以加速 度消 逝 , 民族 文 化 多样 性 的
特征受 到 巨大挑 战 。
福 和希望小学 , 覆盖大树 、 丰乐 、 温坡 、 文开 4 个贫
特 困村委会 , 4 0个 村 民小 组 。 2 0 1 1 —2 0 1 2 学 年 度 该 小 学在 校 学生 2 3 5 人, 其 中住 校 生 1 9 7 人, 父母 外
出务工的家庭有 7 0 多个 , 占1 / 3 ; 其 中两个家长都外
出打 工 的 有 4 0多个 家庭 , 留守 儿 童 的家 庭 教 育 严
[ 基金项 目] 云 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课题 ( 2 0 1 3 Y s K Y B 0 8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 2 9 [ 修 回日期 ] 2 0 1 5 — 0 1 一 l 9 [ 作者简介 ] 诸芳 , 编审, 主要 从事民族文化 和统战理论研 究 7 7
此 同时 , 具 有一 定 知识 和 素养 的少 数 民族 知 识分 子 在经 济利 益 的驱 动 下不 愿 回乡 , 加 之农 村 学 校教 育 的落 后 和对 民族 文 化 的忽 视 , 造成 少 数 民族 文化 不
族, 地理位置偏僻 , 距离省会昆明4 0 0 千米左右 , 来
往 省会 昆 明必 须在 大 理 下关 转 车 , 共需耗时 9 个 多
文化传承过去主要依靠家庭 、 当地社会和学校来实
现 。但 现 在这 三个 民族文 化 传 承场 域 已发 生变 迁 , 它们 原 来所 发 挥 的功 能相 应 弱化 : 一是 家庭 文 化教
育缺失 ; 二是 民族社会教育锐减 ; 三是学校教育的 现状不利于民族文化 的传承 。这使得依靠家庭 、 社 会 和学校三者 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严 重失灵 。与
重缺 失 。 ( 二) 社 会教 育 弱化
少 数 民族 文 化 流 失 不 但 对 当地 群 众 的 日常 生
体n 。 随着 少数 民族 农 村社 会 的现代 化 进 程 , 他 们
民间艺术 、 传统技艺濒临灭绝 。由于少数民族文化 价值无法与现代化 的经济发展要求高度一致 , 少数
民族 文 化越 来 越 被 边 缘 化 。从 地 方领 导 干部 到普
的生产方式 、 生活方式都发生 了改变 , 电视 、 互联 网 等现代传播媒介 的介入 , 更是深刻改变着他们的意
城西部 。南距 大理市 1 2 1 千米 , 东距 洱源县 城 7 2 千米 , 北距剑川 6 2 千米 。全镇辖乔后 、 大集 、 源安
邑、 柴坝 、 大树 、 温坡 、 丰乐 、 文开 、 永新 、 黄花 、 新 坪 1 1 个村委会。l 1 8 个 自然 村 , 2 0 0 6 年 统 计 全镇 总 户
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 —
以大理 洱 源 县乔 后 镇 为例
诸 芳
6 5 0 0 3 1 )
( 云 南省社会 主 义 学院 , 昆明
[ 摘要 ] 大理 洱源县乔后镇是典型 的民族 贫 困山区, 却有着 丰富的民族 文化资源 , 但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 当地传 统文化的传承路
径和场 域—— 家庭、 社会 、 学校发 生重大 变迁 , 民族 文化传承 面临着家庭教育缺 失、 社会教育 弱化 、 大众传媒偏 离、 学校教育难
小 时 。 由于 地处 偏 僻 , 因交 通 和地 理 条 件 的阻 隔 ,
这 里 曾经 长 时 间地 保 持 了各 少数 民族 的原 有文 化 ,
各 民族 文化和谐共处 , 民族文化浓郁 。但是近年
来, 一 些 民族 民俗 风 情 、 道德 理 念濒 临 瓦解 , 优 秀 的
仅 失去 了生产 与传播 的主体 , 更失去 了传 承 的载


问题 的提 出
通少数 民族群众都切身地感受到了这一变化 。在
我们 对 当地 领 导 和 群众 的访 谈 中 , 当问及“ 民族 文 化传承是否重要” 时, 回答 “ 重要” 的占 1 0 0 %, 认 为 民族 文 化传 承关 涉 到本 民族 的发 展 和 文 化 精 神 的
大理 洱 源县 乔后 镇 位 于大 理 州西 北部 , 洱 源县
有作 为、 政府 的文化扶 贫事业 尚在摸索 中、 民族化人才缺乏等 困境 。 当前, 需要从提 高对文化传 承重要性 的认识 、 加强政府
文化职 能、 强化学校 文化传承 功能、 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传 承 四个方面来加强对此类贫困 山区少 数民族 文化的传承 。
[ 关键 词]贫困 山区 ; 少数 民族文化 ; 传承 ; 路径 [ 中图分类号] G1 2 7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5 ) 0 3 — 0 0 1 1 — 0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