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教育对于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作用
医学生物学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本身造不出个人行 为的道德 基础 , 但是 逻辑 思维和经 验知 识却能使伦理准则 合乎理 性” C 显然 , 类在追 求科 学技 。 8 人
术高度发展的同时 , 必须 充分重 视情感 、 审美 、 德等方 面 道
的发展 。
医学生物学课程在人 文精 神的培养方面具有独 特的价 值 。医学生物学 研究 对象 是 活生 生 的人 , 具有 人 文性 。 更 人类基因组 研究及其 应用前 景 、 管婴 儿、 隆技术 等 , 试 克 已 经对人 类社会现 有 的伦 理道德 体系产 生 了冲击 , 也对在本 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精 神教 育产生 了更为迫 切 的需求 , 而 且医学生物学课 程与教学 内容本 身也 为这种教育教学提 供 了更 为丰富的素材 。此外 , 生物 课程在美育 、 可持续发展 观 念教 育等方 面也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 用。根据本人 的教学 实 践, 笔者认为医学生物 学课 程可通过 以下 几个方 面进行人 文精 神的培养 。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5期
2 06年 10月 0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6 No 5 12 , .
Oc . 0 6 t2 0
J u n lo a n n l c o r a fXin i g Co l t e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的实质是真 与善的关系 。真与善 的
关系具体化为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想 的关 系问题 。尽管科 学 与道德是独立 的, 在一 定 条件 下两 者总 是相 互 影响 的 。 但 当涉及历史的和心理 的动力 时 , 科学需 要 以道德标准 为基 础; 而当涉及规范 的现实时 , 德就不得不依赖 科学 了。虽 道 然, 事实 和关 系的科学陈述不能产生 伦理的准则 , 科学理论
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
信息, 知识量之多, 信息量之广, 知识的代谢率之高, 均达到前
所未有的程度 。 但他们的道德水平却并未随之得到提高 , 社会 责任感 降低 , 个人 的成就感畸形发展 , 酗酒 、 吸毒 、 性乱等等恶 习屡见不鲜 。大 中学生的 自杀 、 凶杀案件也层 出不穷 , 而且在 选择谋害对象上却越来越丧失人道 , 有的甚至残害双亲 , 作案 的方 法越来越“ 高明” 运用了现代化科技知识手段 。 , 许多学生 的精神无所皈依 , 人生的 目标模糊不清 , 自己的价值不能正 对 确估 量 , 这些 日益严 重的的人文危机 , 导致人性的异化 、 会 物 化 和兽化 , 进而导致社会的危机 、 民族 的危机 。 究 其根源 , 在于人们对 科学知识 的缺乏 , 不在 于人 不 也 们 的科学 知识结构 的缺陷 , 而在 于人文精神 的滑坡 , 而这 恰 恰与现行教学 中的一些片面追求有关 。 现行 的中学教 育不仅在教学 目标上 , 而且在具体实施 中 都存在着人文教育方面的重大缺陷。由于学科教学 目标 的偏 颇, 表现在具体 的教 学内容上 , 注重逻辑化 、 系统化 的科学 知 识编 排 , 教学过程 中, 在 重视科 学知识 、 技能 的培养 , 在教 学 方式上 , 尚理性 , 崇 追求规范化 、 一化。但却极大地忽视 了 划 人 的精神发展 、 神需求 , 精 也严 重地忽视 了科学技术 的研究 和应用的方 向性问题。 其实 , 学技术无 论发展 到多高程度 , 类无论 发展 到 科 人 多高水平 , 都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健康走 向。 人文精神 ,主要指 执着 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 , 高 扬人 的价值 , 追求 人 自身 的完善 , 求个 性解 放 , 谋 并坚 持理 性, 反对迷信 和盲从 。 中华 民族 曾经是一个富有 人文精神的民族 。儒 家的人文 关怀 、道家的人与 自然和谐以及礼仪典籍之盛 ,诗词歌赋之 雅, 铸造 了历史的辉煌 。但是 , 近些年来 , 人文主义衰落 了, 现 代的科学 主义取而代之。 市场经济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念 , 而新 的价值观 尚未建立起来 , 出现了价值空 白。于是 , 拜金主义盛 行、 道德 滑坡 、 信仰淡 薄 、 人际关 系商 品化 、 社会文化低俗化 。 同时 , 出现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局面 。这一切 , 给我们 也 都 敲响了警钟 : 在树立科学主义权威 的同时 , 还必须加强人文精 神建设 。 科学主义可 以改善人的物质生存条件 , 但不能解脱人 的精 神负担 , 它要靠人文环境的建设和人文教育来解决 。 二、 培养人文精神是 中学生物教 学应 有的价值定位 在生物教 学 中, 确立 人文精神 的 目标 的真谛 , 于使每 在 个学生在学 习阶段就 学会 对科 技成果的正确选择 、 舍取和 使用 。应教育学生正确对 待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在于追求纯 科学 的客观性 、 密性和精确性 。它既有求真 、 严 求实 , 敢于对 世界 的利用和改造 ,由此增加人类 的幸福 和力 量的一面 ; 又 有排 除一切人情世故 , 甚至冷漠地 、 残酷 地对待人类 , 格按 严 照科 学的规律运行 的一面 。如果在人生 的范畴内 , 摒弃 了人 性而追求 纯粹 的科 学规律 , 势必造成人性的扭 曲和社会 的畸 形, 我们 的学生 中将不可 避免地 出现更多 的马加 爵、 周一超 甚至是希特勒 。所 以 , 中学生物 的教 学 目标既要引导学生追 求科 学精神 , 又要让 人文精 神渗透 于科 学精神 , 定地捍卫 坚 人 的感情 、 欲望和生命 的尊严 , 向科学提 出挑 战 , 并 反对理性
生物学教学人文精神的教育

[] 3雷 [] 4朱
琴, 夏敦 岭 , 小林 05 水孔蛋 白与植物 的水分运 输 任 20 水 珠 , 雷.05 植物水孔蛋 白. 胞生物学 杂志 ,7 5 : 郑海 20. 细 2 ( )
土保 持研究 ,2 3 8 —8 1 ( ):1 4
研究—— 爪蟾卵母细胞异 源表达 系统 , 还不 能确定 其 在植物体内的真实 功能 ; 水孔 蛋 白的许 多功能都 是间
随着越来越 多的植物 水孔蛋 白 的发 现 , 生理 功 其 能及活性调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但需要说 明的 是: 水孔蛋 自在植物 体中 的功能研 究还 只停 留在体 外
[] 2 曹志方 , 明, 热 00植物膜水通 道蛋 白 生命 的化学 , 赵南 刘 20.
2 () l O 1 :3~l 6
人 文精 神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我 国生 物学教学近些 年来做了许多人文教学 内容 和方法 的尝试 , 取得 了一 定成果 , 但也存在许 多不足。主要 表现在人 们对 人 文 意识和人文精神认识不 够深刻 , 缺乏 自觉性和深 层反 思, 很多教学还 停留在经验水平 , 乏理 论 的关注 和引 缺 导, 为此 , 对生物学教学人文教育的深刻探讨 已成 为势
基因表达受到激 活 , 而红光 对 Ah 2基 因的表 达无激 t H
常是把科 学技 术与 理性 联 系在一 起 的, 而忽 视 了“ 理 性” 原本 就是作 为“ 人文精神” 的要素而存在 的。科 学
解决。
主 耍 参 考 文 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活作用。
4 小 结
[] 1邢
勇.03 水通 道与水孔蛋 白 生物学教学 ,81)4 20 2( : 0 9
染和深 刻的人生实践体验 等。这一教育 既重 视 由外而 内的文化 生成 , 更强 调 自我 体悟 与心 灵 觉解 , 归根 结 底, 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 的意义 , 给社 会多一份人 并 文关怀 , 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是人 与理 想。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思考与探索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通过对生物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总结了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原则有:以人为本原则、情感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并且从生命伦理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素养的教育三方面介绍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生物;人文素养;教育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17-02一、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学生培养的目标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而对于“人才”来讲,他首先要是“人”,而后才能是“才”,现阶段“人才”已不仅仅是高分数、高学历的代名词了。
“人才”不仅要懂得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基本的合作共赢意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品质、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
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才”要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渗透人文科学、人文精神。
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深入到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甚至深入到品质、人生观、社会观等深层次层面上来,不仅仅重视“教”,更重视“育”。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目前,在我省使用的人教版四册八个单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其他生物以及生物圈的构成、关系以及和谐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教材内容中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人文精神的素材,自然会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载体与媒介。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一节中,在讲解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社会的影响时就可以加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科学,并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人文素质培养。
生物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生物学中的人文教育基础教育中应加强人文精神培养,这是世界基础教育培养现代人的发展趋势,也是基础教育价值的重要取向。
从素质教育的视野来看,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性课题。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应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重视对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自然科学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从而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克隆”、“转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令人瞩目的成就紧紧抓住了大众。
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科学知识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
可以说,当前的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却是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差、精神无所皈依,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
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与人文精神的滑坡,在传播学生科学和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需求,忽视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在学科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学科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他们很多时间都花在各门学科学习中,生命科学又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至生物学教育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1.教师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它不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可见人文精神强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相应的教学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突出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可让学生的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的同时理解别人的重要性和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以科技促人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

以科技促人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社会,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如人口、粮食、环境、贫困等,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科技的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科技欠发达的人口大国,科技的振兴尤其具有特殊的紧迫性,“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基本国策。
因此,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高科技意识,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武装他们,无疑是21世纪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许多重大课题都与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世界的理解,涉及多门学科。
因此,现代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文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其实质是育人,是培养合格的人才,蕴涵着培养人文精神的要求。
然而,现实的教育又怎样呢?长期以来,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的影响,在家长的要求和就业的压力下,素质教育在宏观上没有得到恰当的社会定位,在微观上,学校对素质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科技知识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还大有存在。
中学生为逃避教育压力而自杀的现象在全国每年都有发生,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发生了一起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
这些现象的发生,在本质上就是独尊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这种失去人文精神的教育怎么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呢?因此,在狠抓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已是教育界当务之急的大问题,科学技术教育具有工具价值,而人文教育更重于精神价值,两者不能偏废。
基于此,我校充分发挥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大胆的尝试,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人文学科的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琢磨、体会人文精神,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旨在以科技促人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武进礼嘉中学章吉摘要:本文探讨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它不仅是生物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时代和社会的呼唤。
在文中重点阐述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人文教育生物教学哲学美育科学精神创新教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而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
如果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课程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里的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人文价值的判断。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作为文理交叉学科的生物教学,是当前社会开展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分子。
因为生物教学关系到人类的发展方向和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
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只要我们处处留心,把握每一个关键时机,就能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把生物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更加接近生物学习的本来面目——认识和发现世界,欣赏和保护世界,创造和开发世界,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辩证的思考——生物教学中的哲学教育在哲学中,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两个方面。
能够使生物体内生命物质运动及其变化发展的内部矛盾,就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是物质合成和能量储存的过程,异化作用是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的过程,二者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
生物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1 4・ 4
第一 , 营造 良好的家庭培养氛围
以家 长 学校 为 载 体 ,将 学 科 学 习 的理 念 以家 长学 习内容 的形式 传 递 给家 长 ,帮助 他 们 树 立新 的人 才 观 ,转 变孩 子 学 习成 绩 衡 量标 准 的传 统 观 念 ,为 进 一步 实现 学 生 生物 课 学 习方 式 的转 变 打 好家庭 氛 围基础 。 生物 课 的新 课 程 实施 中 , 生 依 旧是 受 众 , 学 是 接受 的主体 , 师 承 担 主导 教学 的作 用 , 确 理解 教 正 两 者 的分 工与 协作 关 系 ,决 定 着 学 生人 文 精 神 培 养 的成 效 。所 以 , 在学 生 的头 脑 中树立 起 “ 生 要 对 物课 学 习有 新 要 求 ” 的具 体 认 识 , 彻底 改 变 “ 物 生
在 生物 课 堂教 学 中 ,有 意 识地 加 强 学科 知 识
识体系建构 , 形成 健康 、 科学的生态观和 自然 观 ,
这 就是 生 物教 学 要完 成 的 “ 物学 科 素 养 ” 生 。作 为
教学 与人文精神教育理念 的有机融合 ,是提升学
生 生 物学 科素 养 的有 效 途径 。学 生作 为 未来 社 会 的担 当者 , 仅应 具 备 丰富 的科 学 文 化知 识 , 不 了解
一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 的价值取 向,这就是所 说 的 “ 科 边 缘 性 联 系 ” 实 际 上 是 拓展 了教 学 内 学 ,
容 和 意 义空 间 ,不 仅 强调 学 生掌 握 必 要 的生 物 学 基 础 知识 和 基本 技 能 ,还 引 导和 强 化 了学 生 的思
辨能力 , 在人文领域站高位 、 眼界 的洞察能力 , 放 以及 今 后在 实 践 中 的团结 协 作 能力 、践行 能 力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史教育对于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摘要:人文精神培养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史教育可以增加生物教学中的趣味性,并可以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树立优秀品德,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要遵守客观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技史生物教学人文精神
the role of history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biology in the human spirit
liu jinxia
second high school of shangqiu
abstract: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en education can increase biological interest in the teaching,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to inherit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 establish good moral character, but in specific operations should obey the objective law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methods.keywords: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iology teaching;humanistic spirit 生物学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生物教学对于学生生态观、环境意识的树立,以及生物学科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的重要地位,我们就不能不对生物教学加以足够的重视。
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进、科学的不断进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成为了广大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在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寻找到对于现代生物教学有所帮助的宝贵资源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科技史教育可以增加生物教育中的趣味性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诗句、谚语、民谣与故事等不仅会使学生有效记忆,同时还可以增加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草本和木本植物时,我们就可以使用《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及《卖炭翁》中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简短的诗句中包含了物候学、植物学以及爱情观等多方面内容,从中学生中朦胧的感情认识入手,对于草本植物以及木本植物的区别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科技教育的兴趣。
在世界科技史上类似的内容也很多,例如如孟德尔发现豌豆的遗传规律、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沃森以及克里克创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讲伴性遗传病时,我们就可以向学生讲道尔顿在圣诞节时想给给母亲买长筒袜,从而最终发现色盲症这一伴性遗传病的故事,把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发现历程转化为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这样学生听了之后便会想知道“色盲症”的发病原因,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欲望就会更加强烈,也就更容易取得较好
的教学效果。
(二)科技史教育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有关生态的优秀传统,例如“天地君亲师”虽然有明显的封建说教色彩,但是它在客观上对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国家立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学生经常使用的“网开一面”、“以时入山林”等词语,我们完全可以从原始的生态保护观形成以及现实的环境污染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环境保护献言献策。
再如在中国的正史中,也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明史·职官志》中就记载:“虞衡典山泽采捕、陶冶之事。
凡鸟兽之肉皮革骨角羽毛,可以供祭祀、宾客膳羞之需,礼器军实之用,岁下诸司采捕:水课禽十八,兽十二;陆课兽十八,禽十二,皆以其时。
冬春之交,网罟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躏,谷登禁焚燎,……”,类似的资料我们可以联系“网开一面”等早期环保政策,强调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对于环境保护的延续性,为学生理解贯彻国策方针提供帮助。
(三)科技史教育有利于高尚品德的塑造
德育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方针的中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教育同样也不例外。
在科技发展历程中包含着许多相关的科学家爱国主义品质、良好道德风范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讲解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就能够使得学生明白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不平道路上勇于攀登的
人,才有可能到达科学的顶峰,生物科学的发展凝结了众多科学家艰苦的劳动,缺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诸多生物科学家的生平简介、重大成就及其影响入手,尤其是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迹,重点突出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的背景,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将这些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在生物教学中运用起来。
并且还可以在讲到一个科学家时,还可以把同期这方面研究和发展都系统地进行讲解,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
应该说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是广大科学家们在崎岖山路中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历史,是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一个个神秘现象被逐步破译的过程。
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完善过程及背景,充分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通过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优秀品德是十分重要也是必要的。
同时广大教育者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利用生物科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四)科技史教育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具体方法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科技史教育也可能会存在着主次不分、条理不清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长处呢?我们如果从内容选取上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入手。
科学史教育的内容去粗取精,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取材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第二、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教育价值应较高,并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迪,避免为强调史而介绍史。
第三、削枝强干,使教材中的科学史线索明确不枝蔓、脉络清晰准确。
(五)小结
学习科学史本身就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科学史作为一种珍贵的科学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本身,还在于提供了学习使用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与背景。
如果在科学课程中能将科学史知识全面有机地融入科学教学过程中,并将其所蕴含的科学理性、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展现给学生,就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思考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科学史的内容融入到科学课程中,也就是将人文精神带入到了自然科学的领域。
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相互补助,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科学探索中形成正确的追求目标。
所以,虽然是科学教育,但是使人文精神的渗透其中是不能被忽视的,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可以架起被视为理性的理科教育与被视为感性的人文教育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