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识等
中药的知识

中药的知识中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的药物,它源于中国古代草药学的积累和传统医学理论。
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康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按照其来源、性质和用途等进行分类。
一般分为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其他药物,如菌类和海洋药物等。
2.中草药的功效: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可以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理气安神等。
每种草药都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3.中药的制备方法: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饮片加工、煎煮、浸泡、提取、干燥和研磨等。
不同种类的中草药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方法。
4.中药的处方和用法:中药常常以复方的形式使用,即根据病症和体质特点,由医师根据中医草药理论配制而成。
用法包括煎服、冲服、泡服、熏洗、外敷等。
5.中药炮制理论:中药的炮制是指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加工,改变药材的性能、清除有害成分和增加药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炙、制、焙、炒、煨等。
6.中药的安全与合理用药:中药是一种药物,使用时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包括准确诊断、合理选择药材和剂量、注意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同时,购买药材时要注意其质量和来源。
7.中药材的来源和采集:中药材通常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
这些药材可以通过野生采摘或人工种植的方式获取。
采集时需要注意药材的品质和采集的季节。
8.中药的药材鉴别:药材鉴定是确保药材的真实性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观察外形、气味、味道、质地、色泽、断面等特征,以及常规化学分析和指纹图谱等方法,判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
9.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研究趋势将中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包括药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等,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
10.中药的国际认可:中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将中药列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鼓励各国开展中药的研究、保护和合理应用。
中药学必背知识点

中药学必背知识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包括寒、热、温、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
2.中药的归经:指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有选择性的作用,可以分为经络和脏
腑归经。
3.中药的毒性:中药也有毒性,应该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中毒。
4.中药的配伍:中药常常需要搭配使用,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进行配伍。
5.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的煎煮方法很重要,应该注意煎煮时间和火候。
6.常用药材的功效: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枸杞、阿胶、鹿茸等,它们
的功效和作用有所不同。
7.常用药对的功效:如人参配鹿茸、人参配枸杞、当归配川芎等,它们的功效
和作用有所不同。
8.中药的用量:中药的用量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9.中药的储存方法:中药应该储存于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避免受潮、发
霉、变质。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体系,它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来源的药材来调整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
1.药材分类:药药材通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动物药以动物的器官、骨骼、皮毛等为原料。
矿物药则使用天然矿石或矿物质。
2.中药方剂:中医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精确的比例和炮制方法混合制成。
方剂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调配。
3.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处理,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炮制包括晒干、蒸馏、煮炼、研磨等步骤,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中药性味归经:中药通常根据其性味和归经来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而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部位。
这些属性有助于中医师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特定病症。
5.中药应用:中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调理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使用,包括汤剂、药丸、药粉、外用药膏等。
6.中药与现代医学:中药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交叉点。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型来自中药,中药也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安全性。
7.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这些传统医疗技术在中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一、中药的识别1. 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外观特征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器官形态特征和表面特征等。
2. 中药材的内在特征:内在特征主要包括气味、味道、性味、质地、断面、组织构造等。
3. 中药材的药材鉴别方法:鉴别方法包括宏观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色谱鉴别等。
4.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二、中药的分类1. 中药的来源: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归经特点,可以分为寒热、苦甘、归肝肾、归心肺等不同属性的药物。
3. 中药的功能特点:中药根据其功能特点,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润肺止咳等不同类别的药物。
三、中药的功效1. 药理学作用:中药对人体产生药理学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2. 中药的主要功效:中药的主要功效包括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气养血、理气和中、润燥通窍等。
3. 中药的特殊功效:中药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如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四、中药的应用1. 中药的单方应用: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中药可以单方应用,具有一定疗效。
2. 中药的复方应用:中药可以根据病情配伍应用,形成复方,增加疗效。
3. 中药的治疗范围: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五、中药的炮制及质量控制1. 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包括研磨、浸泡、煎煮、制成丸剂等多个步骤。
2.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质量、加工工艺、成品质量等多个方面。
六、中药材的养生保健1. 中药材的食疗保健:中药材在生活中可以用于食疗保健,起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2. 中药材的按摩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按摩保健,起到通经活络、舒筋活血、健脾益肾的作用。
3. 中药材的汤浴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泡澡、洗浴,起到祛湿化痰、开窍醒神的作用。
100个中药冷知识

100个中药冷知识1. 中药“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2. 中药中的药性可以分为平、寒、凉、热、温五种。
3. “千金”是指人参的别名,寓意非常贵重。
4. 中药中的“脉”不仅可以用来判断病情,还可以用来指导药物的应用。
5. 中药中常用的“脉”有舌脉、脉搏、望诊脉等。
6. 中药中的“通络”指的是通过激活经络系统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药物。
7. 中药中的“化痰”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将体内痰液转化为体液排出。
8. 中药中的“清热”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将体内的病邪清除。
9. 中药中的“祛风”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将体内的风邪驱散。
10. 中药中的“养阴”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滋养体内的阴液。
11. 中药中的“聚气”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聚集体内的气血。
12. 中药中的“活血”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
13. 中药中的“舒筋”指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舒缓肌肉和筋骨。
14. 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等作用。
15. 人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益精补肾等作用。
16. 枸杞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养肝明目、补肾壮阳等作用。
17. 阿胶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滋补肝肾等作用。
18. 人参和鹿茸是中药中最有名的两味“补药”,被誉为“大补双宝”。
19. 维生素C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其实它也是一种中药,中药名字叫“柚子皮”。
20. 金银花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等作用。
21. 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等作用。
22. 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舒筋活血、调经止痛等作用。
23. 苦寒的中药多用于清热解毒,如黄连、大黄等。
24. 辛温的中药多用于发散风寒,如荆芥、薄荷等。
25. 中药中常用的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等作用。
26. 中药中的延胡索具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27. 中药中的白芷具有祛风除湿、止痛解毒等作用。
28. 中药中的补骨脂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等作用。
中药知识宣传

中药知识宣传
一、中药简介
中药,又称中草药,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中药并非只有中国独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草药体系,这是人类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的种类与用途
中药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常见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熟地黄、金银花、黄连等。
它们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失眠、高血压等。
同时,中药还可以用于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三、中药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中药的功效主要取决于其成分和药性。
一般来说,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功效。
使用中药的方法包括煎汤、熬膏、丸剂、散剂等。
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剂量。
四、中药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使用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盲目使用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其次,不要过量使用中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最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中药时应特别谨慎。
此外,有些中药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同时使用。
五、中药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许多中药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的治疗中。
同时,随着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使用中药。
未来,中药将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常识
中医理论要求“虚则补之”,将虚症一般分为气虚、血虚、阴亏、阳衰。
大凡身体疲倦、纳食不佳、大便稀溏的人,偏气虚,可选人参、西洋参、太子参等,成药有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生脉饮等。
面色萎黄、爪甲枯槁、头晕目眩、月经不调等,偏血虚,可选当归、首乌、生熟地、枸杞子,成药如阿胶、当归养血膏、益母草膏、乌鸡白凤丸等。
身体消瘦、睡眠不佳、遗精盗汗、手足心热、头晕腰疼、耳鸣目眩等,偏阴虚,可选熟地、枸杞子、山药、龟板、鳖甲,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平素畏寒怕冷、自汗、易感冒、大便稀溏、阴萎、早泄等,偏阳虚,可选淫羊藿、蛤蚧、人参、鹿茸、肉苁蓉等壮阳药,中成药如肾气丸、右归丸、男宝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选用补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补其所需,“是药三分毒”,溢补容易导致肌体阴阳气血的紊乱。
服补药应遵照医嘱。
此外,中医还有“以脏补脏”之说,即以动物脏器来补益人体有关脏腑亏虚损,如中医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若头晕眼花,视物模糊,为肝血亏虚,服食猪肝、羊肝之类,即可补肝之虚,治愈眼疾,又如消渴(糖尿病)是人体胰腺有病,中医也常用猪胰来治疗。
用药小经验
一、掌握服药时间,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均匀的浓度。
每天2次者于上午8点、下午4点给药;每天3次者于上午8点、12点、下午4点给药,每天4次者于上午8点、12点、下午4点、8点给药。
二、服药时注意:一般健胃药宜饭前服;助消化药应于饭后服。
磺胺类及发汗药服后宜多饮水;止咳糖浆服后不宜立刻饮水,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则应最后服止咳糖浆,以免冲淡药物。
对牙齿有腐蚀作用的药物如酸剂、铁剂等,应用饮水管吸入,服药后漱口。
如何煎中药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
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
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者要先煎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
“后下”者要在药煎好以前5~10分钟放入。
“包煎”者要用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同煎。
“溶化”者则置于煎好的药液中稍加文火使其溶解。
“冲服”的药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
煎头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1~2横指,浸泡半小时,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滤渣备用。
煎二煎药时水量要少些,沸后再煎15~2 0分钟。
药品质地坚实者要多煎5~10分钟。
滋补药可煎煮
40~60分钟。
清热解表药应少煎5~10分钟。
头煎和二煎药液的量,以共计一茶杯左右为宜,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服用中药方法
一、服用中药的时间:补养药与健胃药应饭前服用,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率。
辛辣而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驱虫或攻下药适宜在空腹时服用,以增强药效。
治疟疾时宜在发作之前服药,用安神药时应在临睡前服药,急性病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
二、服药的次数:一般每日服药2~3次,维持疗效者改为每日一次,有的一日多次或煎汤代茶,不拘次数。
三、一般中药煎剂以温服者多。
根据病情及治疗的需要也有采用冷服用于热症者,采用热服用于寒症者。
四、药饮选择:一般用白开水送下,因呕吐而服药困难者,可饮姜汁,药液中加白糖或矫味剂。
送服消淤活血剂,增强药效以黄酒为饮。
五、忌口:一般在服药期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等。
家庭的中药剂型有哪些
将药物原料加工制作成各种适宜的形式,我们常称之为“剂型”。
适用于家庭的中药剂型有汤剂、膏滋、酒剂等。
一、汤剂:
①是将药物放在水中煎煮,然后取汁服用。
汤剂既可由单味中药煎煮而成,也可由几味、十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配伍组合的复方煎煮而成。
②水是汤剂的主要溶媒,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可以是井水、泉水或自来水。
煎汤时的加水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
一般认为,水要加到超出药物3~5厘米为宜,煎第二次时应加水到超出药物1~2厘米。
药物加水后,还必须浸泡一段时间,使中药湿润软化,细胞膨胀,以便有效成分的浸出,避免加热煎煮时,药材组织中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有效成分的利用。
一般浸泡时间约为30~6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浸泡时间应缩短。
煎药以陶罐为好,也可用玻璃或搪瓷制品,忌用铁器、铜器和锡器。
一般煎药时先用武火将药品煮开,然后改用文火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约 30分钟即可,滋补保健类药品煎煮时间应略长,可煮一小时左右。
一剂药一般应煎二次,然后把两次煎取的药液合起来分次服下。
③中药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滋补类药物最好在饭后服用,使之同食物混合,延长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并与饮食中的营养成分一并吸收,以利身体保健。
服药后,应少饮茶、少食萝卜,因茶叶、萝卜会降低补益药物特别是参类药物的疗效。
二、膏滋,即膏剂。
①是将中药材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汤,然后经浓缩,再加入糖或练密制成。
在家庭中自制膏滋,需备齐煎药锅、小棉布袋或淘箩、纱布、陶瓷罐、大口玻璃瓶等物品。
②具体的制作过程和操作步骤如下:将处方中的药物洗净,然后置于搪瓷锅内,加入适量的水浸泡6~12小时。
用武火将药物煮沸,然后改用文火微煮三小时,倒出汤汁,加水入锅再煎取汁,连续三次,最后将三次所煎之汤汁混合。
③将药渣倒入小棉布口袋或放入淘箩中榨出剩余药汁,倒入汤汁中。
在陶瓷罐或大口玻璃瓶口上蒙3~4层纱布,将上述汤汁混合液缓缓倒入瓶罐中过滤。
将过滤后的汤汁放入敞口煎锅内,不要盖锅盖,先用武火烧开,捞去浮沫,待汤汁变浓时改用文火保持微沸,并不断搅拌,避免焦化粘锅,直到汤液浓缩到用筷子挑起呈片状落下如薄粥汤时为止。
取上述浓缩液与等量的练制蜂蜜搅拌混匀,用文火再熬片刻,除去浮沫,装入陶罐或大口瓶中即成膏滋。
需要注意的是:在膏滋制作过程中,应做好有关工具和容器的清洁卫生工作,避免遭受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刚熬好的膏滋,可先在其容器口上盖二层清洁纱布,待其冷却后再盖上盖子密封贮存备用,以免水蒸气落在膏滋表面日久霉变。
三、酒剂又名药酒。
①是用白酒浸泡药材而制成,对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等病症较为适用。
酒剂的制作方法简单,具体的方法可分为二类,一为冷浸法;另一为热浸法。
②冷浸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将药物配齐、洗净、晒干、切碎。
然后放入瓷坛或玻璃瓶内,加入白酒或黄酒,密闭浸泡。
每天将瓷坛或玻璃瓶拿起巅倒1~2次,以起搅拌作用。
一周后,每周巅倒搅拌一次。
浸泡30天后,将酒液倒出。
把剩下的药渣压榨一下,榨出液与酒液混合后,加入适量的糖液或蜂蜜,搅拌均匀,再密封静置半月。
取3~4层纱布,将静置液过滤后,酒剂便制成了。
③热浸法制酒,先将药材和酒放入瓷坛或玻璃瓶内,然后将瓷坛或玻璃瓶放入锅中,在锅内加水,然后像蒸鸡蛋一样用武火隔水加热到沸腾,立即将其取出倒入清洁容器中,加糖或蜂蜜,待溶解混合均匀后,密封30天。
最后将酒液与药渣榨出液合并,静置一段时间后,过滤,即成酒剂。
孩子生了病,往往需要吃药治疗,但许多孩子不好好吃药,这时给小儿喂药就要讲究方法。
首先是准备阶段,不要让孩子看见,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以免他预感到要吃“苦药”了而摇头。
可以先给他喝点糖水,然后趁此机会换上药水,将药喂下。
喂药时应注意:
①匙里的药不能顺着舌头直接往里灌,这样很容易呛着,而且药完全倒在舌面上,孩子很快尝到苦味,会一下子把药喷吐出来。
最好可以先将匙从孩子嘴角倒入舌边,稍停一下,等他快要咽下时再将匙撤出。
②喂药前不要加水太多,有的小儿容易呕吐,喂药后可给少许酸味果汁。
有的家长把药放在牛奶中,灌进奶瓶里让孩子吃,这样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药量,而且这样做还容易影响孩子吃奶。
若是孩子不配合或药味过苦时,可以采用果酱夹心的方法,在小匙里先放点果酱,把碾碎的药倒在上面,然后再加上果酱,哄着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