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一、名词解释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
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
2、戴维营会谈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于1959年9月在美国马里兰州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举行的会晤。
双方就美苏关系、德国及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没有达成实质性的一致。
戴维营会谈是美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开创了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用首脑会议形式调整彼此关系并操纵国际事件的先例。
3、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由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
新东方政策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缔结了相应的条约。
其实质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同时试图改善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
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去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促进了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4、三环外交是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吉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
“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
“三环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
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
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5、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世界现代史考试答案(期末复习)

世界现代史考试答案(期末复习)世界现代史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4分,共32分)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爆发于俄国彼得格勒由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六大”确定了武装起义方针。
11月5日,列宁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
从11月6日深夜到7日凌晨,大约有20万工人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参加了这次起义。
7日凌晨2点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7日晚10时45分全俄苏维埃第2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8日晚9时召开第2次会议。
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了新的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共有委员101名。
大会还组建了新的政府机构——人民委员会,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17年11月至1918年2月至3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契卡俄文Чека的音译,肃反委员会之意。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设立的第一个国家安全机关。
1917年12月7日,根据列宁的提议,全俄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
全称是“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
捷尔任斯基任主席。
内设三个机构:情报局、组织局和行动局。
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一切反革命和怠工的企图和行动,将一切怠工者和反革命分子交付革命法庭审判,制定同这些分子斗争的措施。
全俄各地相继建立了地方肃反委员会。
1922年2月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1934年并入内务人民委员部。
6、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在布列斯特所签订的条约。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第二天,苏维埃政权颁布和平法令,宣告愿与各交战国和谈,以缔结公正、民主的和约,遭协约国反对。
苏俄便与德国奥匈帝国等在布列斯特开始谈判。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含知识结构和精选习题)

世界现代历史一、苏联历史(一)、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四月提纲》内容:①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2、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过去的革命的目的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被看做是世界的现代史开端。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二)、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③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
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③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2、“斯大林模式”经济表现。
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经验教训: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使一向国家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转券;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间的,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大学世界当代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甘地主义:甘地主义属于“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它的基本内容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以经济争议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甘地主义作为印度的政治文化,是从道德上、从个人解放的角度,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基础是把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印度现代政治的基础。
他针对英国的殖民地文化和印度西化派的影响,利用传统宗教形式宣传民族主义。
他注重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这一丰富政治资源的开发,动员他们普遍参与政治,超越了西化派的有限而消极改革和个人恐怖的无益而有害的行动,对印度民族民主运动进程实现了重大突破。
2.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也叫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波兰成为德国“闪击战”的第一个牺牲品。
3.布哈林:生于莫斯科市的一个教师家庭。
1906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期,他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参与领导莫斯科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后, 他先后担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领导成员、党的机关报《真理报》主编、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主要领导人,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主要理论家和苏联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参考

复习参考一、单项选择题(熟看)1.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是1917年3月8日至12日(俄历2月)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彼得格勒工人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举行罢工。
1917年3月12日晚,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以传单形式发表了《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宣告沙皇制度垮台,首都已经转到起义人民手中。
2.20世纪上半叶世界史学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世界史学的发展(详见《史学概论》第六章)特点:①倡导新史学②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不断扩大③历史学分支学科和跨学科史学方法④关注现实和历史研究问题意识意识的加强主要思潮:法国年鉴学派3.一战初期意大利的对策一战前夕,意大利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
故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对奥匈宣战,加入协约国。
4.非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概况:第一阶段:埃及华夫脱运动(1919年)摩洛哥里夫共和国(1921-1925)比属刚果基班古运动(1921年)第二阶段:1928-1939埃及六月起义(1934年)扎伊尔农民抗税斗争(1931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纳粹德国疯狂扩军表明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在中国制造九一八事件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5.国策基准《国策基准》,又称为“基本国策”是日本法西斯势力试图称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纲领性文件。
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召开五相会议(首相、陆相、海相、外相、藏相),通过该纲领。
主要内容为:“外交与国防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的同时,期望向南方海洋发展;巩固日‘满’国防,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并防范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苏、美为目标,扩充陆军和海军军备等。
11月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日德防共协定》,其目的是反苏反共,并与英法美争夺势力范围。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一、材料分析题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三修正案(1865)第一款除非是对已通过正当程序判刑的罪犯的处罚,无论奴隶制还是非自愿劳役,都不得存在联邦境内及其管辖的任何地方。
黑人获得自由第十四修正案(1866)第一款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合众国管辖的人,均为合众国和他所居住的州的公民。
无论何州均不得制定或实施任何剥夺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无论何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亦不得拒绝给予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以同等的法律保护。
黑人享有和其他种族相同的公民权第十五修正案(1870)第一款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
黑人享有选举权大的背景:(1)随着美国的继续扩张,新领土上的奴隶制问题成了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南方州认为奴隶属于财产,因此可以像其它任何一种财产那样从一州移至他州。
(2)南方和北方的紧张局势激化,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成为新的总统。
南方各州在林肯当选几个月后宣布脱离联邦,组建美利坚联盟国,并随即挑起了南北战争。
(3)1863年,林肯利用总统战时所拥有的权力颁布了解放奴隶宣言,宣布南方所有叛乱州的奴隶立即恢复自由,但这并没有对那些选择继续效忠南方邦联州中的奴隶现状产生影响。
(4)1865年2月1日,林肯在修正案上签字,令第十三条修正案成为唯一一条经总统签字并获得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
(5)1865年4月,林肯总统被刺杀,由于国会正在休会,继任林肯总统职位的安德鲁·约翰逊开始了一段史称“总统重建”的时期,第十三修正案依旧是在林肯的影响下继续进行。
二、名词解释1.布朗热危机2.英国工党英国工党,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
英国左翼政党。
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伦敦,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称工党。
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整体化趋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名词解释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 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 4 到 6 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 3 到 4 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利用其军事优势突击进攻协约国的防线右翼。
在战役初期,德军取得较大的军事优势。
但是,在协约国意识到德军的军事意图之后,及时调整了其战略部署,加强了西线右翼的军事布防,德军的军事进攻最终为英法盟军所阻止,施里芬计划所确立的基本军事目标没有达到。
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一线以50多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西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
4.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役。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docx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1859年西方思想家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2.“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实行了特殊的'过渡办法',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
”材料反映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斯大林模式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3.“鉴于日本海上势力的扩展,为维护太平洋地区(尤其中国)的秩序及保证美国利益, 必须通过外交途径采取应对措施。
”和上述应对“措施”相关的是()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四国条约》4.“他们用让步、妥协、牺牲别国人民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的办法来保全自己而坐收渔利。
既未消除侵略者的进攻,也未能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材料评价的是()A.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B.日本偷袭珍珠港C.《慕尼黑协定》D.《北大西洋公约》5.“对古典学派以来奉为神明的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和自由放任提出挑战,即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生活。
”下列哪项是对上述主张的实践()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罗斯福新政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现农业集体化6.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带根本性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该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是()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C.法西斯势力被清除D,欧洲国家普遍衰弱7.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说:“如果美国不尽快援助欧洲,……走向暴政统治不可避免,欧洲复兴关涉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A.推动建立欧共体B.倡导建立欧洲联盟C.帮助欧元流通发行D.实施马歇尔计划8.二战后,日本很快普及义务教育,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形成了由低到高完整的学校教育结构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