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9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一、复习目标:1.复习课文《出师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三、复习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悉以咨.之裨补..阙漏行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愿.陛下亲之信之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后值.倾覆夙.夜忧叹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以彰.其咎.咨诹善.道临表涕.零2.辨析词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诚.宜开张圣听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先帝不以.臣卑鄙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临.表涕零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深追先帝遗.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深入不毛.兵甲已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不求闻.达于诸侯3.划分停顿。
今天下三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盖追先帝之殊遇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第一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文言文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的阅读能力,作好备考的准备。
二、教学设想:以学生间的互相解答、教师的辅助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复习旧的文言文段中的知识点,以旧带新,总结出文言文学习与记忆的规律,以指导初中会考的复习。
三、教学步骤:1、导入(师生明确复习课的目标、以及共同选点进行文言文的评析)投影文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问题设计:在文段中找出所学的文言知识点。
文段中没出现的其他文言知识点。
(学生讨论、师生分析)3、总结规律:初中文言学习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文言实词,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品味其中的变化;一是文言虚词,则需从它们的大致用法、用途着眼。
4、初中会考文言知识点的切入:A、熟读并背诵名篇中有关资料,了解常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名句B、掌握有关文言字句的基本常识:文言实词: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别、注意辨析一词多义多音的现象、通假字的现象、词性活用的现象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乎”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式;留、补、删、换、调5、练习引入吾欲之南海顷之,烟炎张天操蛇之神闻之宋何罪之有?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其真无马耶?以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扶苏以数谏故悉以咨之黑质而白章得而腊之吾恂恂而起人不知而不愠然足下卜之鬼乎?在乎山水之间6、文言虚词的规律的整理。
7、总结。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点。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关于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关于评价。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如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明确]①.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
“顾召”即回头招呼。
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
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会”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
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
鲁教版高三文言文复习(必修四)课件

三、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1暴霜露 2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 四、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不能独完 2以地事秦 3义不赂秦 4李牧连却之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并力西向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日削月割
五、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和今义) 1其实百倍 2 思厥先祖父 3 至于颠覆 4 可谓智力孤危 5刺客不行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文言实词 (红色字,意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此言得之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始速祸焉 6或未易量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七、文言虚词(红色字,意义和用法)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率赂秦耶 3秦以攻取之外 4固不在战矣 5理固宜然 6 始速祸焉 7洎牧以谗诛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苟以天下之大 11苟以天下之大
八、文言句式(红色字标志) 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斯用兵之效也 3洎牧以谗(于)诛 4赵尝五战于秦 5齐人勿附于秦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其势弱于秦 9苟以天下之大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 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 来为人传诵之作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水龙 吟· 登建康赏心亭》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 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 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 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 水 调歌头· 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 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 村居》 《鹧鸪天· 戏题村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浣溪 沙· 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 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 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 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 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2022年高中语文必修四: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句知识,进一步巩固文言词语使动用法和文言被动句、定语后置
句方面的知识。
在积累巩固文言词句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质疑总结,提高思维、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寻找知识的联系,学会总结归纳,探寻适合自己的记忆知识的
方法,点燃学习的激情,使文言文学习不再机械、枯燥。
二、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重点强调“拜、徒、亡、谢”等实词常用文言意义积累。
2、进一步巩固文言词语使动用法和文言被动句、定语后置句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四册文言文复习教案第一课时目标:陈情表祭十二郎文1、掌握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2、背会相关的句子(不背单句,背句群)3、划出并记住发人深省的句子教学过程;一、课文读三遍,划出发人深省的句子二、让学生读出发现的句子,并讲明原因1、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人生若无感情维系,活着究有何趣?春天的玫瑰发芽,不是亏了太阳的照拂,怎能露出娇艳的色泽?人类生活,若缺乏了情感的点缀,便要常沦到干枯的境地了。
)三、解释阴影中的词,熟记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以:由于,因为。
险衅:指命运不好。
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凶:不幸。
见背:离开我。
背,背离、离开。
)2.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改变。
)3.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到了。
成立:成人。
)4.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祚:福分。
薄:浅薄。
息:子。
)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6.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夙:早时。
婴:绕。
蓐:通“褥”草席。
废:废止。
)7.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沐浴:蒙受。
)8.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以:因为。
主:主持,做。
辞;辞谢。
拜,授予官职,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9.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以:凭----身份。
当:任,充当。
陨首:头落地。
具;详尽。
以:用。
闻,使动用法)10.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学法引导】【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9、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11、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13、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16、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二、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高考复习语文教材必修四文言文学案

(3)试用此法做高考题(无需上下文)。判断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何以.报为
妻卧草中以.号
2012 年北京卷第 7 题 D 项
②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
2011 年江西卷第 11 题 A 项
③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③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传主宋清)不以怠遇其人 2 下列不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的一项是
2010 年北京卷第 7 题 B 项
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侣 鱼虾而友麋鹿
D.吾从而师之
3 下列不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
B.其达士,洁国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译文:
②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
③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译文:
二、重点突破
1.“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辨析、点拨。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并试归纳其规律。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②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④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⑤初淅沥以. 萧飒
⑥是谓为连词。
点拨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兼类虚词,可作连词可作介词。如何辨别这两种用法呢?最简便的办法是:
除去表原因的,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是介词。在表原因时,“以”的用法最难辨析。
这时,表原因的“以”,后面是分句,它是连词;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是介词。
三、随堂训练
1.下列三组均为高考题,你能在不顾及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判断其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尔是过与?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吾恐季孙之忧,,。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剑阁峥嵘而崔嵬,,。
(注:5、6为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2)盖均无贫()
(3)则修文德以来之()
(4)河内凶()
(5)邻国之民不加少()
(6)数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A.是社稷之臣也这
B.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指孔子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主祭蒙山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后世必为子孙忧何以伐为
C.而在萧墙之内也是社稷之臣也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②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④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课题
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改、备注
第一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名句默写】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5)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7)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8)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
(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
6.也
(1)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
(2)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
7.以
(1)介词,用。何以伐为
(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则修文德以来之
8.于
(1)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介词,从。虎兕出于押
(3)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非我也,岁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4.且
(1)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
(2)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
5.为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何”与“也”连用,表疑问)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省主语:
(3)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4)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既来之,则安之。()
(2)省宾语: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省代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