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每章要点(ppt精简)

合集下载

免疫学(全套课件475P)

免疫学(全套课件475P)
防御功能过强(亢进): 变态反应
异常 ??
防御功能低下或缺失: 反复感染
14
2020/3/11
2、自身稳定(Homeostasis) 指机体具有清除衰老和破坏的组织细胞的
一种功能。 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保证机体组织
细胞进行正常生理活动。
自身稳定功能失调或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
15
2020/3/11
——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及其 有害产物(毒素)的侵入所引起的发病,具 有抵抗力。(Jenner and Pasteur)
—5 5—
2020/3/11
•现代的“免疫”概念
机体识别(区分)自身成分和异己物质, 产生一系列特定的应答过程,最后排除异 物,对自身组织形成耐受,以维持内环 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20—
(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在动物长生活过程中,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或接种过某种疫苗后,由于机体与病原体的直接的相互作 用,使其产生一种具有明显针对性的免疫,这种免疫称为 特异性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功能是 识别非自身和自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它们产生免疫应答, 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四、免疫的分类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自动免疫 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特异性免疫
天然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凡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 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 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也称先天免疫、固有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任何动物都有,受遗传基因控制, 非常稳定。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 课件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免疫学概述 • 抗原与抗体 • 固有免疫系统 • 适应性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 免疫学应用与展望
2
01
免疫学概述
2024/1/30
3
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30
免疫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的识别、应答 及排除的科学。
细胞因子在适应性免疫中作用
03
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效应功能的调节,对固有免
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均有重要作用。
19
05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2024/1/30
20
免疫应答调节机制
2024/1/30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并 通过正反馈机制放大应答。
旁路途径
又称替代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援异物直接激活, 不依赖于抗体。
凝集素途径
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等糖类分子而激活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早期阶段。
2024/1/30
14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和效应
溶解作用
直接溶解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的 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激 活。
01
02
调理作用
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 清除。
03
04
炎症介质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吸引和激活炎症 细胞。
2024/1/30
15
04
适应性免疫系统
2024/1/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Day 3
Day 5
Day 7
三.免疫学科逐渐形成(20世纪中叶至今):
㈠ 对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逐步完善 免疫系统分为:
天然免疫系统(natural immune system), 又称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或 非特异性免疫系统(non-specific immune System)
一.根据抗原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二.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
胞辅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 Ag):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 毛素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ecity): 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
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如:蛋
寡糖重复单位。
G+ 菌细胞壁结构
磷壁酸 肽聚糖 磷脂(细胞膜)
G- 菌细胞壁结构
脂多糖(LPS)
磷脂(外膜) 脂蛋白 肽聚糖
磷脂(内膜,细 胞膜)
脂 多 糖 的 结 构
脂类A
特异性多糖 (O抗原)
核心多糖 聚二糖
脂肪酸
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细胞浆外侧 构成成分:脂类、蛋白质和多糖
细胞浆(细胞质): 内含有质粒、核糖 体、胞浆颗粒。

四.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 antigen,又称 Forssman抗原)

免疫学PPT课件

免疫学PPT课件
--髓质区:主要为B细胞,浆细胞.
淋巴结结构示意图
2、功能:
1) T细胞和B细胞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滤过和清除异物。 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 脾脏
1、结构
•白髓: 胸腺依赖区: 沿中央小动脉
分布(淋巴鞘) 非胸腺依赖区:白髓内的淋巴
小结和生发中心 •红髓:内有大量B细胞、浆细 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二级免疫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及产生 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 脾脏 粘膜免疫系统(MIS)
(一)淋巴结
1、结构:
--浅皮质区:B细胞定居处(非胸腺依赖区)
淋巴小结 (初级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 (次级淋巴滤泡)
--深皮质区: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 定居(胸腺依赖区)。
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
• 免疫分子: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细胞(T,B, NK) •抗原递呈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炎性细胞(粒细胞等)
•分泌型/游离的免疫分子: =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结合型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三)胸腺(thymus)
1. 结构:
被膜 浅皮质区 深皮质区 髓质区
2.细胞组成:
胸腺细胞 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3.功能:ຫໍສະໝຸດ (1)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
(2)产生胸腺激素,构成胸腺微环境
• 种类:胸腺血清因子、胸腺素、胸腺生成素、胸 腺体液因子等。
• 作用:使胸腺细胞分化成熟.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特异性免疫。
2. 组成 (1)屏障结构 皮肤和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2)吞噬细胞 吞噬、分解生物大分子,杀灭病原体。 (3)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抗体、补体、溶菌酶等
(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1. 特征 (1)个体出生后,由于接触抗原而获得。 (2)针对性强(特异性强),也称特异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免疫学(Immunology):
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有害生物 及其成分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
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 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
是研究免疫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 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1. 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研究
减毒疫苗(鸡霍乱杆菌、炭疽杆菌、狂
犬病毒)
Pasteur
抗毒素血清(白喉杆菌外毒素、破伤风 杆菌外毒素)
2. 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
细胞学说: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
体液学说:体液中产生了针对各种病原 微生物的相应抗体,并发现在试管中这 些抗体能与相应的病原微生物发生凝集、 沉淀等现象。
抗原籍表位结合
相应淋巴细胞 表面受体
相应抗体
表位是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 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种类 分两类 (1)构象表位(决定簇)
①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 构象形成的;
②一般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
③易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 应答,称为功能性表位。
子物质。如药物、多糖、类脂等。
载体 赋予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分子,
即为载体。 半抗原 结合 某些蛋白质 抗原(完全抗原)

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详细描述
免疫学作为一门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古代 ,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免疫接种技术预防传染病。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免疫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免疫学已经 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如疫苗的研 发、肿瘤免疫疗法和免疫细胞治疗等。同时,随着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免疫学的研 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细胞免疫治疗等。这 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6 免疫学研究展望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免疫相关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 质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杀伤。
固有免疫分子
补体、激肽、溶菌酶等,参与病 原体的溶解和杀伤。
适应性免疫应答
抗原识别
T细胞和B细胞通过其受体识别特异性抗原。
细胞增殖与分化
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细胞。
产生免疫记忆
部分淋巴细胞成为记忆细胞,在再次接触相同抗 原时迅速增殖分化。
免疫应答的调节
自身调节
免疫系统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如抑制性受体等。
亲合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亲和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强度和稳定性。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
多个抗体分子与多个抗原分子结合形成网状 结构,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04 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皮肤、黏膜等屏障结构,阻止病 原微生物侵入。
固有免疫细胞

医学免疫学课件ppt完整版

医学免疫学课件ppt完整版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分子的结构、功能及 其在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 用。
免疫应答类型及特点
1 2 3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屏障结构、吞噬细胞、 NK细胞等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的应答过程、特点及调控机 制。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抗体结构与功能特点
抗体结构
由四条多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 在一起。每条重链和轻链又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功能特点
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通过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来清除抗原 。此外,抗体还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和介导ADCC等作用。
接种疫苗前需了解疫苗种类、接 种对象、禁忌症等相关信息。
接种疫苗后需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局部感染。
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 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一级预防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 致癌物质等措施,降低肿瘤发 生风险。
二级预防
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 期治疗,提高肿瘤治愈率。
识别病原体后,固有免疫细胞被激活,开始发挥免疫效应 。
效应阶段
固有免疫细胞通过吞噬、杀伤、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清除 病原体,同时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产生长期免疫记忆。
04
适应性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机制
T淋巴细胞发育和分化过程
01
胸腺内的发育
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迁移到胸腺后开始发育和分
化。在胸腺中,T细胞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以确保其既能识别外
来抗原,又不对自身抗原产生反应。
02

免疫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免疫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编辑版ppt
32
五 免疫性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
①由 IgE 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局部 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快; ③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几乎 不发生严重组织损伤;④具有明显 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编辑版ppt
33
五 免疫性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类型
药物过敏性休克 ➢ 全身过敏性反应 血清过敏性休克
➢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 调理吞噬作用 ➢ 免疫粘附作用 ➢ 炎症介质作用
编辑版ppt
26
四 免疫分子
补体激活三条途径
编辑版ppt
27
四 免疫分子
3. 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分泌的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 ➢ 白介素:白细胞产生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 ➢ 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 ➢ 生长因子: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 ➢ 趋化因子家族:对多种细胞有不同趋化作用 ➢ 肿瘤坏死因子:调节免疫应答、杀伤靶细胞、诱导细胞凋亡 ➢ 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
编辑版ppt
45
THANK YOU.
谢谢
编辑版ppt
46
2.外周免疫器官: B细胞成熟及免疫应答的发生部位 脾脏 淋巴结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编辑版ppt
7
二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
•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 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编辑版ppt
8
二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 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 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编辑版ppt
22
四 免疫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免疫球蛋白本章要点:1. Ig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2. 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3. 小分子抗体的特点4. 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嵌合抗体、改型抗体,CDR、ADCC等概念一、Ig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一) 基本结构1、组成:由一对较长的和一对较短的多肽链组成四条多肽链长链:重链(Heavy Chain,H链),450-550aa,55-57KD短链:轻链(Light Chain,L链),214aa,24KD二硫键:H链和L链之间,两条H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呈Y型2、命名H链:分五类δ、μ、γ、ε、α链,IgD 、IgM、IgG、IgE、IgAL链:分两型,κ型和λ型3、分区N端:aa序列变化(110个残基),C端:则相对稳定可变区(V ariable region,V区)近N端:V区= 1/2 L链+ 1/4(1/5)H链VL+VH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近C端:C区= 1/2 L链+ 3/4(4/5)H链CL+CH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aa,富有弹性,可自由折叠意义:能使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结合、补体结合位点易于暴露,IgM和IgE 无铰链区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HVR):可变区中某些区域的aa组成和排列特别易变化或具更高的变易性CDR(互补决定区):Ig的抗原结合部位和抗原表位互补结合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由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血清,含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多克隆抗体(二)功能1、Ig 功能区L链:VL 、CLH链:IgG、IgA、IgD:VH、CH1、CH2、CH3IgM、IgE:VH、CH1、CH2、CH3、CH42、功能区的作用VL、VH:抗原结合部位HVR(CDR)与抗原表位结合CH1、CL:遗传标志所在IgG-- CH2:补体结合位点,通过胎盘部位CH3:与各种组织表面IgG Fc受体(FcγR)结合部位IgM:CH3 :补体结合位点IgE:CH2、CH3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IgEFc受体FcεR)结合部位Ig的其他片段:J链(Joining Chain):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Ig单体作用。

SIgA:二聚体IgM:五聚体分泌片SP(Secretory Piece):是SIgA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到黏膜细胞表面作用:具抵抗外分比液中蛋白水解酶的降解作用,稳定SIgA的作用。

(三)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IgG→→→→→→→→→→→2Fab段+ Fc段(抗原结合片段)(可结晶片段)胃蛋白酶IgG→→→→→→→→→→→F(ab’)2段+ pFc’段(抗原结合片段)碎片意义:F(ab’)2段保持了与抗原结合的生物学活性,又减少了Fc段的生物学活性。

可应用于生物制品研究,如精致抗毒素等二、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众多的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众多的V、D、J基因中,重排时每个片段只能取一个,就存在多种组合。

Eg.VH:51个基因片段,编码CDR1、CDR2部分的aaDH:30个基因片段,编码CDR3中的大部分aaJH:6个基因片段,编码其余的CDR3部分的aa和第四个骨架区VH链:51 x 30 x 6 = 9180 种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可插入或丢失数个核苷酸,增加了互补决定区(CDR3)的多样性N-氨基酸插入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成熟的B 细胞重排的V区基因,往往在抗原的刺激下发生点突变,突变的频率非常高(每次细胞分裂,大约每1000个bp中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其他体细胞的突变频率为10-10bp)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1、特异性结合抗原:与Ag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必须是超变区与抗原的空间构象完全吻合与抗原结合后,可介导体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中和病毒、毒素,介导炎症反应),体外可产生凝集、沉淀现象用于检测等2、活化补体:IgM,IgG1,IgG2,IgG3-------经典途径凝聚的IgA,IgG4,IgE --------旁路途径3、结合Fc受体:Ig + Ag Ig的Fc段活化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调理吞噬作用发挥ADCC作用4、通过胎盘:IgG :唯一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母体的IgG CH2 ——滋养层细胞内吞——主动外排——胎儿体内吞噬囊泡中有IgG的Fc受体而无其他Ig受体,且IgG与FcγR结合后得以避免被酶水解四、小分子抗体的特点小分子抗体:Ig---酶解---提取Fv片段(VH+VL)或Fab段:抗原结合特异性不变, 非常适合临床诊断,肿瘤的导向治疗用噬菌体表达技术表达人抗体片段人抗体多肽基因(VL,VH)+ 噬菌体(M13/Fd)外衣壳蛋白III基因的N端融合,转染E.coli,噬菌体表面出现抗体多肽特点:仅含V区结构,免疫原性较弱分子量小,易通过血管壁,可有效克服肿瘤灶组织对抗体的生理阻抗无Fc段,不与非靶细胞的FcR结合,易达肿瘤病灶,适合临床诊断,肿瘤的导向治疗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力较弱半衰期短,影响到达肿瘤局部抗体的浓度五、抗体的异质性-抗体分子的多样性抗原A/B--------机体------抗体A/B(识别不同抗原) Ig-可变区(CDR)差异抗原A--------机体--------抗体A(IgM/IgG):识别同一抗原)Ig-恒定区差异抗体恒定区的异质性--Ig 类型1)类与亚类:类:IgG、IgM 、IgA、IgD、IgE亚类:IgA:IgA1、IgA2(α1、α2)IgG:IgG1—IgG4(γ1、γ4)尚未发现IgM,IgD,IgE有不同亚类2)型与亚型:型:κ和λ,κ:λ=2:1 (人)亚型:λ1-4 四个亚型抗体异质性产生因素:外源性--Ig 多样性内源性--Ig 血清型Ig 多样性: a.自然界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多种不同的特异性抗体b.同一种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相同、类型不同的抗体Ig 血清型:Ig具有双重性:a.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特性b.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原特性类型:同种型:(存在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具种属特异性,为种属型标志,存在IgC区)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因而可在同种异体间诱导免疫反应;为个体型标志,存在IgC区、V区)独特型:(同一个体不同抗体形成细胞所产生的Ig分子的V区的抗原性不同(CDR 序列)六、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1.Ig主要由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内的桨细胞所产生。

重链和轻链分别合成,然后装配。

2.Ig的合成过程:转录、mRNA剪切、合成重链和轻链;在粗面内织网装配四肽链;转运、加糖基、分泌胞外。

3.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最初只合成IgM,后合成IgG。

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指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区基因不变,而CH基因片段不断发生重排,即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变,但Ig分子的类和亚类发生变化。

Ag →机体→B细胞:先IgM(V—D—J—Cμ)、IgG (V—D—J—Cγ)V区:V-D-J基因不变,识别抗体能力不变C区:Cμ转换为Cγ,从IgM---IgG第二章:补体系统本章要点:补体、补体系统、MAC的概念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一、补体系统由补体的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CR)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补体成分C1--C9,其中C1由C1q,C1r,C1s三个亚单位组成MBL:甘露聚糖结合凝结素丝氨酸蛋白酶B因子:C3激活剂前体D因子:C3激活剂前体转化酶原P因子:备解素2、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C1抑制物I因子(C3b灭活因子):对C3b具强大而迅速的灭活作用H因子:C3b灭活因子促进因子C4bp,C8bp3、补体受体(CR):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CR1------CR5)CR1 (CD35):C3b受体,结合C3b,C4b抑制补体活化促进吞噬、清除免疫复合物---CR2 (CD21) :C3d受体,结合C3d,C3dg,EBV调节B细胞功能介导EBV感染CR2缺陷小鼠B细胞数量减少---CR3 (CD11b/CD18):整合素 2亚家族成员二、补体的理化性质1、对热不稳定,60℃30分钟灭活2、具酶活性(除外C1q),但均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体液中3、C1q带有与抗体结合的位点4、含量相对稳定,约占血清总球蛋白的10%,C3含量最高,病理状态时可升高或降低。

三、补体系统的激活特点1、补体的激活过程,相继依次激活的连锁反应活化的成分以:C3b ,C1 ,B,D 表示,灭活的成分则用:i表示,i C3b 表示。

2、激活过程是补体成分被消耗,裂解过程,产生一大一小两片段, 分别以b,a来表示裂解C3→→→→→→→→→→→→C3b + C3a3、激活可在液相或固相上进行,其片段复合物并非固定在细胞膜上的某一点,而是向前滚动,越移越大,类似滚雪球4、系统中调控因子起控制激活作用,使之维持在适当水平。

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经典补体途径: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五、补体活化的调节1.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C3转化酶,C3b,C5b极易衰变,限制连锁反应的进行。

2.调节因子的调节:C1抑制物(C1INH):可与C1r,C1s结合,使之失去酶的活性。

C4bp:可与C4b结合,抑制C4b与C2b的结合,抑制C3转化酶的形成。

I 因子、H 因子膜辅助蛋白(MCP):表达于白细胞,上皮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的表面,促使I因子裂解C4b,防止形成C3转化酶。

同源限制因子:a.C8bp:干扰C8与C9的结合b.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干扰C7,C8 与C5b6的结合,抑制MAC形成衰变加速因子DAF (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 CD55)::结合C3b,C4b.分布于机体大部分细胞,促进C3和C5转化酶衰变。

DAF缺陷导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六、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解靶细胞:C5---C9参与,形成MAC。

◆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如C3b,C4b,i C3b◆炎症介质作用激肽样作用:C2a----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充血过敏毒素样作用:C3a,C5a,C4a---肥大细胞,嗜硷性粒细胞受体---释放组胺等---毛细血管通透性内脏平滑肌收缩趋化作用:C3a,C5a --- 吸附具C3a,C5a受体的吞噬细胞---游走--- 补体激活部位。

◆免疫黏附和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免疫黏附:Ag + Ab+C--- C3b或C4b ---RBC,血小板(CR1)--- 较大聚合物---运输至肝脏清除,易被吞噬细胞吞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