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 风-沪教版【小学学科网】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池上》教案 沪教版

古诗两首池上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咏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策略】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课题,解题。
2.全班齐读课题。
3.(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4.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
(板书:贺知章)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3.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图片)(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成的一样。
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
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
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
“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
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一年级下册《风》教学设计

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9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资源与支持 •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基础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风的特点和形成 原理。
学会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能够有感情 地朗读。
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处理。
处理突发状况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火灾、地震等突发状况制定 应急预案,明确紧急疏散路线和 集合地点,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
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学生。
培训教师
对教师进行安全培训,提高教师的 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确保在发生意外时能够迅速采取有 效措施。
与家长沟通
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安全情况,让 家长了解学校的安全防范措施,共 同关注学生安全。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风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风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 兴趣,让他们对风有直观的认识。
课文讲解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形成、特点以及风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
总结词:实践应用
PPT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工具
实物模型、图片、音频、视频
软件与工具使用方法
利用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通过电子白板进行互动教学,使用实物 模型、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师培训与进修
01
02
03
教师培训
参加学校组织的语文教师 培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和方法。
进修机会
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语文 教师进修班,提升教学水 平。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风_沪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风_沪教版教学内容:《风》唐.李峤降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会借助拼音识字读文,并有初步的古诗学习方法,比如:联系图画了解古诗意思,借助故情况节了解古诗意思等。
一年级学生对古诗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
一年级学生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爱好,喜爱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本节课交流“风”奠定了基础。
古诗词作为经典文化的一部分,吟诵教学对体会作者感情、体会诗中意境有专门大关心。
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感爱好,还需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体会、揣摩。
教学目标:熟读至诵《风》。
(重点)初步吟诵古诗。
了解“三秋”“二月”的实指,“千尺”“万竿”的虚指。
(重点)简单明白得古诗意思。
多途径、多方位了解风。
通过通俗易明白、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风有整体印象,感受风的变化无常以及风的力量。
(难点)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那个地点有一则谜语,请大伙儿帮帮老师,猜一猜谜底是啥。
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学生交流谜底。
(风)什么缘故说是风呢?(预设:风儿吹过,云彩就散开了。
风儿吹过,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看起来在招手。
风儿吹过,地里的庄稼被吹得连绵起伏。
风儿吹过,花儿也轻轻摇动着脑袋。
)小朋友们猜谜语真有方法,会在脑海中想画面,真了不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风”。
(板书课题)二:互动交流,初步感知:你们说说,风是啥颜色的呀?风是啥形状的呀?(预设:没有颜色,没有形状。
看不到、摸不着。
)对风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的,这无形的自然现象,我们却能够感受得到。
你什么时候感受到风的存在了呢?说说看。
(预设:下雨了,我打着伞回家,突然刮来一阵风,把伞都吹跑了。
那天,我在溜冰,溜得专门快的时候,就感到有风了。
天气预报说有台风“海鸥”袭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风 沪教版

《风》教学内容:《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会借助拼音识字读文,并有初步的古诗学习方法,比如:联系图画了解古诗意思,借助故事情节了解古诗意思等。
一年级学生对古诗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一年级学生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本节课交流“风”奠定了基础。
古诗词作为经典文化的一部分,吟诵教学对体会作者感情、体会诗中意境有很大帮助。
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感兴趣,还需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体会、揣摩。
教学目标:1、熟读至诵《风》。
2、初步吟诵古诗。
3、了解“三秋”“二月”的实指,“千尺”“万竿”的虚指。
4、简单理解古诗意思。
5、多途径、多方位了解风。
6、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风有整体印象,感受风的变化无常以及风的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这里有一则谜语,请大家帮帮老师,猜一猜谜底是啥。
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学生交流谜底。
(风)为什么说是风呢?(预设:风儿吹过,云彩就散开了。
风儿吹过,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好像在招手。
风儿吹过,地里的庄稼被吹得连绵起伏。
风儿吹过,花儿也轻轻摇晃着脑袋。
)小朋友们猜谜语真有办法,会在脑海中想画面,真了不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风”。
(板书课题)二:互动交流,初步感知:你们说说,风是啥颜色的呀?风是啥形状的呀?(预设:没有颜色,没有形状。
看不到、摸不着。
)对风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的,这无形的自然现象,我们却可以感受得到。
你什么时候感受到风的存在了呢?说说看。
(预设:下雨了,我打着伞回家,忽然刮来一阵风,把伞都吹跑了。
那天,我在溜冰,溜得很快的时候,就感到有风了。
天气预报说有台风“海鸥”袭来。
我打羽毛球的时候,起风了,羽毛球偏要往旁边飞…… )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知道得多,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情感,落实感情朗读,练习背诵课文。
3.续编小诗,初步感知风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风虽然看不到,却能通过身边的事物感受到风的存在。
2.续编小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感知风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小草见它弯腰,小花见它摇头,小树见它招手,云儿见它就跑。
它是什么?〔出示课题〕风就在你我身边,可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
大家想知道它在哪,在干什么吗?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跟老师一起走进诗中,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请同学们小耳朵认真听,小眼睛认真看,找一找风在哪儿。
〔课件播放风吹叶动的情景,并配有风声的悠扬音乐,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看画面倾听〕想自己走入文中去了解风吗?〔自己认真地把诗歌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
〕〔字卡贴在黑板上:颤动、点头、起波、游戏〕2.检查字词〔颤动、起波、游戏〕看大家专注的神情,我就知道你们读书非常认真。
和文中的生字交上朋友了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字卡〕〔懂得的就大声地读出来。
开火车读〕真棒,下面咱们加大难度,谁有勇气起来读读课文?〔指名三人接读诗歌。
〕表扬读得好的同学,纠正存在的读音问题。
三、感知课文,体会风就在我们身边〔一〕勾画描写风的句子同学们,你们读得又响亮又好听。
风娃娃说,你们一定能在文中找到我藏在什么地方。
请大家拿起笔,看一看,课文哪些句子,让我们知道风就在我们的身边,请用“——〞画出来。
〔画一画,反馈。
〕〔二〕师生合作读,找风。
1.老师也想和你们读读课文,我一边读一边提出问题,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我。
2.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风在哪儿呢?3.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2024年小学一年级语文《风》教案

3、一个小朋友在欣赏了风娃娃的画展后,被风娃娃的画迷住了,情不自禁用优美的语言把风娃娃的画描绘了出来。孩子们想不想读一下?(想)告诉你们,其实这篇文章就收在我们的语文书中。
4、读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风画了哪些画?为什么说风是一位画家?)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教学难点:
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习惯。
五、教学准备:
能感知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引出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出示课件(或几幅能展现风景色图片)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风吹旗子的图)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风吹雨丝斜的图)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风车转动图)
③美读这一段。
3、读课文最后一段。
(1)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色,都很美。这是谁的功劳?(风)一起读读最后一段。
(2)此时此刻,你想对风画家说点什么?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孩子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发现一年四季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呢?(美丽)。那就让我们用眼睛去观察四季的美,用小嘴去朗诵四季的美,用小手去画出四季的美,用心去感悟四季的美,老师相信,你们也会越来越美!
1、你们想知道的内容好多都在课文里写着呢!在读课文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2、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来做游戏:丰收的季节。
3、生字宝宝带上他的好朋友,咱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卡片全班齐读。)
2024年一年级语文《风》教案(通用

2024年一年级语文《风》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自然现象》中的《风》。
详细内容包括:风的定义、特点、作用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风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风的定义、特点及作用,学会运用形容词描述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变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风的定义、特点及作用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会用形容词描述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如气球、风车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关于风的谜语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风的特点。
2. 新课导入:展示课件,讲解风的定义、特点及作用,让学生了解风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活动:分发气球、风车等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风的力量,观察风的作用。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用形容词描述风,如“温柔的风”、“狂风暴雨”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形容词描述不同场景下的风,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风》2. 板书内容:风的定义:空气流动的现象风的特点:无形、无色、无味;速度快慢不一风的作用:吹动物体、调节气温、传播种子等描述风的形容词:温柔、狂风暴雨、和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三个形容词描述一下你喜欢的风。
(2)举例说明风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示例:温暖的风、清爽的风、柔和的风(2)示例:风可以吹动帆船,让船行驶;风可以帮助飞机起飞;风可以传播花粉、种子,促进植物繁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风的定义、特点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
教学内容: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会借助拼音识字读文,并有初步的古诗学习方法,比如:联系图画了解古诗意思,借助故事情节了解古诗意思等。
一年级学生对古诗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一年级学生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本节课交流“风”奠定了基础。
古诗词作为经典文化的一部分,吟诵教学对体会作者感情、体会诗中意境有很大帮助。
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感兴趣,还需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体会、揣摩。
教学目标:
1、熟读至诵《风》。
(重点)
2、初步吟诵古诗。
3、了解“三秋”“二月”的实指,“千尺”“万竿”的虚指。
(重点)
4、简单理解古诗意思。
5、多途径、多方位了解风。
6、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风有整体印象,感受风的变化无常以及风的力量。
(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里有一则谜语,请大家帮帮老师,猜一猜谜底是啥。
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学生交流谜底。
(风)
为什么说是风呢?
(预设:风儿吹过,云彩就散开了。
风儿吹过,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好像在招手。
风儿吹过,地里的庄稼被吹得连绵起伏。
风儿吹过,花儿也轻轻摇晃着脑袋。
)
小朋友们猜谜语真有办法,会在脑海中想画面,真了不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风”。
(板书课题)
二:互动交流,初步感知:
你们说说,风是啥颜色的呀?风是啥形状的呀?
(预设:没有颜色,没有形状。
看不到、摸不着。
)
对风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的,这无形的自然现象,我们却可以感受得到。
你什么时候感受到风的存在了呢?说说看。
(预设:下雨了,我打着伞回家,忽然刮来一阵风,把伞都吹跑了。
那天,我在溜冰,溜得很快的时候,就感到有风了。
天气预报说有台风“海鸥”袭来。
我打羽毛球的时候,起风了,羽毛球偏要往旁边飞……)
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知道得多,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风,有时是温柔的,有时却是强烈的,有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有时又让人感到害怕,真是变化多端啊!
三:读吟背解,学习古诗。
同学们,唐代诗人李峤也写过一首关于风的古诗,很受大家的赞叹,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古诗内容。
2、借助拼音读一读。
注意解(jiě)斜(xiá)的读音。
3、去掉拼音读一读。
4、古诗要读好还要讲究节奏美,诗句中的停顿很重要,你试着来停顿一下。
(交流停顿)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带着节奏读一读。
6、老师今天要求大家把每个字的声调都读出来,你能行吗?
(字正腔圆读古诗。
)
7、其实在古时候,人们都不会朗读,“自古读书皆吟诵”。
诗词是要和着音乐唱出来的,叫
吟诵。
古人吟诵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平长则短入声急。
”平就是平声,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
仄就是仄声,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三声和四声。
平声字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
还有一些字呢有特殊的规定,它们叫入声字,要读得短促有力,比如“落”、“叶”“月”“尺”“入”“竹”。
老师来示范一下。
8、请你也像老师这样把这首诗吟唱一下。
学得真带劲,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能联系上诗句描绘的情境就更好了。
第一句:解落三秋叶。
风的力量在哪里?
(把叶子都吹落了)
“三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秋天。
秋风起,落叶潇潇而下。
落是入声字,读音短促,那么落叶潇潇而下的感觉便出来了。
注意“秋”字拉长,是风把整整一个秋天的叶子都吹落了。
第二句:能开二月花。
风的力量在哪里?
(把二月的花吹开了)
二月是指农历二月。
“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是春风吹来的日子。
你知道什么花开了呢?
是呀,这么多花都开了,你能让大家体会到么?
注意把“开”字拉得再长些。
一定要把“花”拉长,这时候你的眼中一定充满了盛开的鲜花。
第三句:过江千尺浪。
风可是难以琢磨的,刚才还是温柔的,立刻就变得凶猛起来。
大家一起把凶猛的风表现出来。
注意把“江”字拉长,不长不足以说明江面的宽广,如何掀起千尺浪?
第四句:入竹万竿斜(xia——)。
斜在这里不读xie, 古时候的文读,如《论语》的论不读四声一样,这里做押韵。
现在感受一下“入竹”两个入声字,读快以后什么感觉呢?”入竹读快以后,我们应该感觉到了
风速。
风速快,那么风力一定很大,“竿”和“斜”拉长念,那么万竿翠竹都被大风压得直不起腰了。
这首诗讲完了,你们都感觉到风的厉害了吧。
9、集体吟诵,男女PK。
四:拓展阅读,开阔思路。
同学们,风真是让人捉摸不透,但细致的观察会让你对风了解得更透彻。
说不定你也可以写出优秀的诗文呢。
你来看看我们现代的小朋友是怎样写风的:
出示风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写一写风。
板书:风
唐.李峤
平长仄短入声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