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大尺寸触屏的交互意义
放大和缩小的屏幕

放大和缩小的屏幕一、屏幕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放大和缩小屏幕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屏幕上的图像或文字进行扩大或缩小的处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屏幕放大和缩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用户更好地观看和操作。
二、屏幕放大的作用1.提高视觉效果:放大屏幕上的图像或文字,使内容更加清晰、易于观看。
2.方便操作:对于触摸屏设备,放大屏幕可以提高手指触摸的准确度,降低操作失误。
3.适应不同场景:在集体观看或投影时,放大屏幕可以使得后排观众也能清晰地看到内容。
4.满足特殊需求:对于视力不佳的用户,放大屏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操作设备。
三、屏幕缩小的作用1.提高工作效率:缩小屏幕,将重要信息集中在较小范围内,有助于用户快速浏览和处理信息。
2.适应多任务操作:通过缩小屏幕,用户可以同时查看多个应用或窗口,提高多任务处理能力。
3.节省空间:缩小屏幕,使得显示器或设备显示更多内容,节省空间。
4.降低视觉疲劳:适度缩小屏幕,减少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的疲劳感。
四、屏幕放大和缩小的技术实现1.软件方法:通过操作系统或第三方软件,实现屏幕放大和缩小。
例如,Windows系统中的“ Magnifier”(放大镜)功能,macOS中的“Zoom”(缩放)功能。
2.硬件方法:采用具有放大和缩小功能的显示设备,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3.投影技术:利用投影仪等设备,将图像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实现放大效果。
五、屏幕放大和缩小的应用场景1.教育领域:教室里的投影仪可以将教学内容放大显示,方便学生观看。
2.商务领域:会议室里的投影仪或大屏幕显示器,可以将演示文稿或报告内容放大,让所有参与者都能清晰地看到。
3.医疗领域:医生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病历或医学影像,提高诊断准确性。
4.日常生活:手机、平板等设备的屏幕放大功能,帮助视力不佳的用户更好地阅读和操作。
六、注意事项1.合理使用: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屏幕的放大和缩小比例,避免过度放大或缩小。
2.适应环境:在不同的观看环境和设备上,调整屏幕放大和缩小的效果,以达到最佳观看体验。
5个理由告诉你 iPad Pro为什么越大越好

5个理由告诉你 iPad Pro为什么越大越好今年,苹果发布了一款大屏幕iPad——iPad Pro,这是苹果迄今为止最大的iPad,屏幕尺寸达到12.9英寸,分辨率为2732 x2048。
为什么大家都开始往大屏的方向走,即使iPad 原本的屏幕尺寸并不小。
今天我们来看看iPad Pro尺寸为什么越大越好。
第一个原因:笔记本级别的屏幕尺寸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喜欢把iPad 当做笔记本使用,那么,拥有一块笔记本尺寸的屏幕可以让你工作更加便利。
在小屏幕iPad 上,即便只是编辑一封邮件,你都会觉得有点小气。
iPad Pro 比12 英寸的MacBook Retina 大,尺寸几乎和13 英寸的Macbook Air 以及13 英寸的Macbook Pro 一样。
不好么?第二个原因:笔记本尺寸的键盘在普通iPad 上,我们只能使用窄小的虚拟iOS 键盘,当你文思泉涌的时候,或者参与网络骂战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大尺寸键盘有多好。
iPad Pro 由于屏幕比较大,因此它的虚拟按键也比较大,比iPad Air 2 的还大。
而且,大家别忘了,它还配备Smart Keyboard,这是一个全尺寸的实体键盘,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iPad Air 2 配备的是罗技的Easy-Switch Keyboard (K811) ,这也是一款全尺寸键盘,支持背光。
今天,罗技宣布为iPad Pro 打造了一款专用外接键盘保护套Create Keyboard Case,也是全尺寸键盘。
这款Create Keyboard Case 是市面上首款iPad Pro 的第三方键盘,并且支持iPad Pro自带的Smart Connector功能,因此这就意味着Create Keyboard Case 本身无需电源供电,因此它也成为了与其他罗技类似产品的最大区别。
而Create Keyboard Case 与官方的Smart Keyboard 一样能够为用户提供物理键盘的输入体验,同时还可以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提供输入角度,而不用像蓝牙外接键盘一样总是要调整位置。
iPad Pro将上市 哪些亮点惹人爱?

iPad Pro将上市哪些亮点惹人爱?从苹果发布会上iPad Pro横空出世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iPad Pro即将正式上市,那么,这款前所未有的大屏iPad都有哪些令人爱不释手的亮点呢?这些亮点是否能吸引你呢?一.大屏大屏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最大亮点。
iPad Pro 的12.9 英寸Retina 屏幕的分辨率为2732x2048,264ppi。
其实用大屏来形容ipad Pro并不十分恰当,巨屏可能更恰如其分。
如此庞大的屏幕加上分屏功能,iPad Pro的视觉体验可能会非常震撼。
二.更强劲的处理器iPad Air 2 上的A8X 其实已经非常强了,而在iPad Pro 上苹果公司更是给它配备了A9X 芯片,这回设备的性能大概是要逆天了吧。
这颗强大的处理器除了要给屏幕上多出来的那些像素提供支持外,它主要还是给各种应用提供支持,比如同时处理3 个4K 流,操控复杂的3D 模型,还有就是让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平板上体验游戏。
如果你想要在平板上处理一些此前平板根本没法处理的任务,那么iPad Pro可能会满足你的需求。
三.超大亮点Apple Pencil压敏功能,可通过Lighting 接口来充电。
这款触控笔可以说是iPad Pro的大杀器。
如果你一直都想要在这种设备上涂涂画画,练练书法,或者需要画技术图纸,或者只是想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体现你的创造力的话,那么iPad Pro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Smart Connector + Smart Keyboard苹果为iPad Pro 开发了Smart Keyboard 键盘,但更重要的是其Smart Connector 连接功能,它可以通过专门的磁力接口来提供电能及数据传输。
Smart Connector 看上去有三个触点,除了可以连接苹果官方的Smart Keyboard 之外,还可以允许罗技等第三方厂商的配件。
Smart Connector 让Smart Keyboard 和未来的键盘都不再需要蓝牙,电池或者是单独进行充电等。
ipad作用

ipad作用iPad是由苹果公司研发的一款平板电脑,它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对现代人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下是iPad的主要作用。
1. 轻便携带:iPad采用平板设计,重量轻、体积小,非常适合携带。
无论是在旅途中、办公场所还是在家庭中,用户可以随时携带iPad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 网络浏览:iPad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进行网络浏览。
通过内置的Safari浏览器,用户可以浏览各种网页、新闻、论坛等,获取各种信息。
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下载各种应用程序,进一步拓展其网上活动。
3. 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iPad内置了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功能,用户可以随时收发电子邮件、进行语音或视频通话。
这方面的功能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与朋友、家人或商业伙伴保持联系。
4. 电子书阅读:iPad具备优秀的屏幕显示效果,用户可以通过下载阅读类的应用程序,在iPad上阅读电子书。
用户可以通过调整屏幕亮度、字体大小和背景颜色等参数,以适应自己的阅读习惯,提供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5. 游戏娱乐:iPad内置了各种游戏应用程序和图形处理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并安装这些游戏来进行娱乐。
iPad的大屏幕和触控操作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直观地体验游戏的乐趣,不仅可以在家中放松娱乐,还可以在外出时打发时间。
6. 多媒体娱乐:iPad内置了音乐和视频播放器,用户可以通过下载音乐和视频应用程序,随时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和电影。
此外,iPad还具备照片浏览和摄像功能,用户可以随时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
7. 办公工具:iPad可通过下载和安装各种办公应用程序,如文字、表格和幻灯片处理软件,用户可以随时进行办公工作。
此外,iPad还支持云存储服务,用户可以随时存储和访问自己的文件和数据。
8. 教育与学习:iPad在教育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它可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电子书、教学视频和应用程序等。
学生可以通过iPad进行在线学习,进行课堂互动和思维导图,在学习和知识获取方面提供更多可能性。
平板电脑的触控屏幕技术

平板电脑的触控屏幕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比传统的电脑和手机,平板电脑拥有更大的屏幕,更强的移动性以及更多的应用程序。
而平板电脑的触控屏幕技术则是实现这一便携性和易用性的关键。
触控屏幕技术的出现让人们能够直接通过触摸屏幕来操控设备,无需使用键盘或鼠标。
这种直观的交互方式极大地简化了人机交互过程,使得平板电脑的使用更加便捷和自然。
那么,平板电脑的触控屏幕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一、电阻式触控屏幕技术电阻式触控屏幕技术是最早应用于平板电脑的触控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在屏幕的上下两层玻璃片之间放置透明导电薄膜,上层薄膜上分布有纵横两组导电条,形成一个网格。
当用户触摸屏幕时,导电物体(如手指)会使两层薄膜接触,导电条会在触摸点形成连通,从而形成电流。
电阻式触控屏幕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触摸点精确度高,对触摸物体没有特殊要求。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屏幕需要额外压力才能激活触摸、触摸精准度受限等。
因此,虽然电阻式触控屏幕技术在早期的平板电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先进的技术逐渐取代了它。
二、电容式触控屏幕技术电容式触控屏幕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脑的主流技术。
与电阻式触控屏幕技术不同,电容式触控屏幕技术通过在屏幕上布置导电玻璃或薄膜电极来实现触摸的识别。
电容式触控屏幕技术的优势包括触摸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以及支持多点触控等。
这使得用户可以使用手指进行缩放、旋转等复杂操作,提供了更丰富的交互方式。
同时,电容式触控屏幕技术还具有更好的透明度和光传递性能,提供了更清晰、更明亮的显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电容式触控屏幕技术根据不同的实现方式又可分为电阻式-投影电容式触控技术和电容式-投影电容式触控技术。
前者基于电阻式的原理,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触摸屏幕,而后者则采用了电容式技术,适用于大尺寸的平板电脑屏幕。
三、其他触控屏幕技术除了电阻式和电容式触控屏幕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触控屏幕技术被用于平板电脑。
大尺寸交互式智能平板的教学应用

大尺寸交互式智能平板的教学应用作者:庄小云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第01期采用液晶屏触摸技术,集成投影机、传统电子白板、液晶电视、音响等诸多设备功能的大尺寸交互智能平板开始量化进入教育领域。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大尺寸交互智能平板的教学应用进行了实验、分析、总结,形成了有效的应用策略。
自2010年4月苹果公司iPad面世以来,采用触摸界面进行人机交互的各类智能平板设备,受到大众的欢迎。
伴随着产品的不断成熟,近年来,大尺寸交互式智能平板开始量化进入教育领域,既为打造数字化课堂教学环境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探索开辟新的方向。
1 大尺寸交互式智能平板的特点交互式智能平板是指采用屏幕触摸技术,集电脑、电子白板、电视、音响、中控于一体的设备。
它内置计算机模块,信息处理能力强大,广泛应用于教学、培训、企业会议、商业展示等领域,可有效改善沟通环境,提升群体沟通效率。
为了实现课堂的教学展示功能,教室使用的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可视面积一般大于55寸,可称之为大尺寸交互式智能平板(超级iPad)。
随着硬件技术的提高,应用软件的丰富以及价格的不断下降,大尺寸交互智能平板已经逐步取代之前的投影和电子白板,逐步成为中小学多媒体电教平台的主体设备。
当前,主流的大尺寸交互式智能平板呈现以下特点。
大尺寸当前主流的大尺寸交互式智能平板具有从55寸到82寸的多种规格,学校可以根据课室面积大小进行选配。
高精度采用LED液晶屏,显示的图像达到以下规格:分辨率1920×1080P;对比度,5000:1;亮度,500尼特;可视角度,176°。
完全满足数字全高清要求,色彩渐变呈现平滑顺畅,饱满生动。
多功能通过计算机模块结合自带互动教学软件,可以实现屏幕书写、屏幕录制、屏幕漫游、文档批注、WIFI上网,视听娱乐等多种功能。
高集成集成了投影仪、传统电子白板、液晶电视、音响等诸多设备的功能,PC部分采用模块化的抽屉式设计。
大尺寸触摸屏如何实现触摸互动?

大尺寸触摸屏如何实现触摸互动展示?拼接互动触摸屏是指:将超窄边拼接屏,红外多点触摸屏,拼接钢化玻璃,拼接处理软件,电脑主机集成一体的互动触摸设备。
它可支持多个窄边液晶屏拼接起来,在外面按照拼接出来的长宽尺寸定制钢化玻璃和一套真多点红外触摸整框,再按照工程方案一步步安装好,然后接上电脑控制主机进行测试,最后安装成配套的互动展示软件。
触摸原理:以大尺寸红外多点触摸屏为例,其工作原理是在紧贴屏幕前密布Ⅹ、Y方向上的红外线矩阵,通过不停的扫描是否有红外线被物体阻挡检测并定位用户的触摸。
如下图所示,触摸屏是在显示器的前面安装一个外框,外框里设计有电路板,从而在屏幕四边排布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一一对应形成横竖交叉的红外线矩阵。
每扫描完一圈,如果所有的红外对管通达,表示一切正常并未有触摸。
当有触摸时,手指或其它物就会挡住经过该坐标位置的横竖红外线,X或Y轴触摸屏扫描时发现并确信有一条红外线受阻后,表示可能有触摸,同时立刻换到另一轴坐标再扫描,如果再发现另外一轴也有一条红外线受阻,表示发现触摸,经过计算判断出触摸点在屏幕的位置。
安装原理:大尺寸拼接触摸屏主要通过触摸框达到触控效果,大尺寸红外多点触摸框采用的是拆成4条边的包装运输方法,大大节省运输成本、运输到现场安装施工简单方便,出厂的每一个规格红外框边标好A、B、C、D……字母,相同的字母对应后将排线连接起来,一根USB数据线连接(10米以内用USB延长线,10-20米用USB延长器,20米以下用网络延长器)操作系统即可以使用。
功能特点:大尺寸红外触摸屏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与其所带有的优点密不可分:超窄边、大尺寸(12.1″-600″),真多点,无鬼点,无漂移,无盲区;免驱动,即插即用;卓越的抗环境光能力;绝佳的产品稳定性:红外对管高容错率;边角触控画线平滑流畅;适用于纵向和横向显示屏安装;支持指定区域触摸功能;通过CE,FCC and RoHS 认证和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支持触控唤醒休眠PC。
平板电脑触摸屏技术

平板电脑触摸屏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平板电脑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便携设备。
而其中的核心技术——触摸屏技术更是平板电脑能够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围绕平板电脑触摸屏技术展开讨论,探索其原理、种类以及应用前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平板电脑触摸屏技术的原理。
触摸屏技术是一种以触摸手指或者触摸笔等物理手段,通过感应器和控制器将人体触摸动作转化为电子信号的技术。
目前,主流的触摸屏技术有电容式触摸屏、电阻式触摸屏、表面声波触摸屏和红外线触摸屏等几种。
其次,我们来介绍一下各种触摸屏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电容式触摸屏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脑中的一种技术,其特点是高灵敏度、支持多点触控和手写输入。
电阻式触摸屏技术则通过两层带有微小电流的玻璃屏幕之间的接触来感应触摸动作。
表面声波触摸屏技术则是通过扩散在玻璃表面上的超声波感应触摸动作。
而红外线触摸屏技术则通过感应红外线射向玻璃表面的反射情况来感应触摸动作。
不同的技术在灵敏度、响应速度、耐用性等方面各有千秋,因此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应用需求。
平板电脑触摸屏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平板电脑在教育、娱乐、商务等领域的普及,对触摸屏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教育领域,平板电脑可以实现互动性教学,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在娱乐领域,触摸屏技术可以为游戏、电影等提供更加直观的操控方式。
在商务领域,平板电脑的便携性和触摸屏技术的快速响应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因此,平板电脑触摸屏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结一下,平板电脑触摸屏技术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不同的触摸屏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加直观、方便的操控方式。
而平板电脑触摸屏技术在教育、娱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拓展,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与乐趣。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平板电脑触摸屏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和普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与便利。
(字数:6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我们见到的 iPad app 界面仍然只是保留了最直接、最常用的功能。关于此处,iPad app 开发 准则中还有一条“80%原则”,意思是说 app 界面只允许保留最常用的UI元素,剩余20%不常用的元 素一律推到下一个层级中。另外,比如浏览照片时,单击屏幕的操作会抹去顶部与底部的工具栏, 这属于“突出内容”的范畴,不再赘述。总之,虽然保留了苹果一贯精简的风格,iPad 无疑提供了更 详尽的工具栏。 操作空间: 能想象 iPhone 版本的 iWork 吗? 事实上类似 app 早已出现,但它们有着严重低效率的操作。关于 iPad 版 iWork,ifanr 主站已经有评测,此处略去。iPad 的触屏是苹果迄今为止创造的最大的多点 触控(multitouch)屏幕,可以预见各种标准下的多点触控手势将得以真正施展并丰富内容的交 互性,app store 美国店中的游戏、艺术创作与幼儿教育这三个特色专题就是生动的例证。除此 之外,iPad 的确有多人共用一个大屏幕的能力,比如说用 iPhone 操控、把 iPad 作为显示器的双人 游戏,以及两个人分别从 iPad 两侧玩的对战游戏,或者多人在 iPad 上进行一个小规模的乐团演奏 。抛开朗朗在音乐会上用 iPad 弹奏钢琴曲,关于知名画家在 iPad 上作画的消息也层出不穷,以下 是两幅画作: Untitled-2.png Untitled-1.png
不得不提到 iPad 的虚拟键盘,landscape 模式下的键盘虽然与通常的实体键盘尺寸相同,却仍然不 适合双手高速盲打。我的理解是虚拟键盘失败在物理触感上。在普通的实体键盘上,手指的状态有 三种:(i)静态搁置在按键上、(ii)短暂敲击按键、(iii)长按以激活mode(比如按ctrl键)。 而在 iPad 上,你的左右食指无法像实体键盘上通过 F、J 键上凸块来定位,更令人困扰的是,手指 在虚拟按键上无法静态搁置,只能悬浮在键盘上方。所以 iPad 仅能良好支持轻量化的输入,对于 大量文本的创作者来说,只好通过其他的蓝牙键盘来码字。笔者很好奇带有USB接口的键盘能否 通过 iPad camera connection kit 连接到 iPad 上使用,希望有设备的读者亲自检验。 视觉稳定性: When you perform fewer full-screen transitions, your application has greater visual stability, which helps people keep track of where they are in their task. You can use UI elements such as split view and popover to lessen the need for full-screen transitions. ——Apple iPad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以上两点——内容与操作——无不体现了大尺寸的视觉稳定性(visual stability)。iPad 的页面分 割(split view)或浮动窗口(popover)等 UI 元素能极大地减少全屏切换,保证用户不会因操作本身而 分心,他们在意的内容随时原地待命。反观小屏幕上的全屏切换,不仅会降低用户对内容的关注度 ,还会令用户思考自己所在的定位和层级(hierarchy),导致用户分心,降低工作效率。今天笔者在
4.划分屏幕的导航栏navigation bar in split view
这些 tab bar/segmented control/popover/navigation bar 在大屏幕的环境下已然不再挤压内容,所 以现在能够完整地保留在内容周边,整装待发。 当然,空间与功能的增减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更多空间并不意味着功能的铺陈,单纯堆砌能实现 的功能是不明智的。苹果对 app 开发者说了: 那些iPhone屏幕上塞不下的功能,甭以为就可以 填给 iPad;砍掉不重要的,注意精简!
application. —— Apple iPad User Interface Guidelines 以上在谈论内容时,我一直避免用”文件”来描述内容,这是因为iPad本身淡化了文件的存在与 操作。iPad 没有 Mac O S finder,也没有”文件存放在文件夹中”的概念。这是因为iPad的设计重 心是“师法自然”,而 Mac/PC 的文件属性很多违背了真实物体的使用经验。反观 iPad,内容自动 保存,没有只读,没有地址,你只会在相应的 app 中看到高度实物感的物体(object): 相册就是一 堆堆照片,书就是书架上有封面有形状的书籍,素描本就是画板上真真切切的本本…… 一切物体具 有真实的材质纹理,一眼看去,虚拟与实物毫无二致,操作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实际操作时,我们也看到负面的结果:不同的 app 共享内容不太方便,比如绘画本 应用 penultimate 无法直接使用 Goodreader 中的照片;同时,各种 app 中关于共享内容的标示与 操作只是各自草创,并没有很好地统一,因此导致用户使用时会有一定困扰。 操作工具: 与内容相对应的是工具,尽管 iPhone 的控制键做到了极简,还是有人抱怨玩游戏时虚拟摇杆占据 了小半个屏幕。iWork 等办公软件无法在 iPhone 上施展,也是因为操作工具栏会大大挤压内容的 版面。在 iPad 的大屏幕上,工具按键能伴随内容呈现在同一个界面上,所以绝大多数的全屏切换都 可以被避免。iPad app 的工具与选项常常以四种形式出现: 1.tab bar tab_bar_flatten.png 2.segmented control segmented_flatten.png 3.浮动窗口 popover
当一切越接近真实世界时,用户的学习成本越低,产品的易用性就越好。iPad 的 UI 元素具有以下 特点: 同时模拟实物的静态外观与动态运动 被操作物体的行为与人们的期待一致 不违背物理原理 保留实际用料的质感 极端写实的绘画功底 如下所示,通讯录中央的装订孔清晰可辨,而记事簿被赋予了皮革的外套。在 iPhone O S 上,物 体的行为符合日常生活经验和物理原理。而 iPad 更大的屏幕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更广的多点触控 区域带来更自然的实物操作感,iPad 把 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 图形用户界面) 做到了极致 。 realistic_contacts 通讯录中央的装订孔清晰可辨 rich_texture 记事簿被赋予了皮革的外套 总结 小尺寸上的交互 大尺寸上的交互 原有排版被割裂 原有排版被保留 操作空间局促 操作空间大 全屏切换多 全屏切换少 难以定位所在层级 易定位 从 iPhone、iPod touch 到 iPad ,规格的增大,已经产生质的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在这个大 尺寸的平台上出现更高效、更强大的 app,这也是 Fraser Speirs 回到 app 开发阵营的原因 。同时 ,在 iTunes U 上涌现出不少美国顶尖大学关于 iPad app 开发与交互设计的研讨会与课程。iPad 为 人机交互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平台,并为后来者提供了试验案例与市场反馈,它绝不仅仅是“一台放 大的 iPod touch”,这是毫无争议的。 来源:/11003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Digital Campus podcast 中听到kindle 的使用者抱怨页面定位的问题,原因是他们没有直观快捷的 办法定位自己所在的章节,iPhone、iPod touch 的 Goodreader、Stanza 的用户同样需要激活工 具栏或切换至目录页面才能看到当前页面所在的位置,而 iBook 可以直接在页面下方显示当前页数 ,同时,用户能通过拖动底部虚线上的节点来精确到达指定页面(如下图)。这样的设计保证了跳 转阅读时无需切换至目录页面,响应快捷的同时,再一次体现了良好的视觉稳定性。 ipad-ibook-screen.png 使用iBook底部虚线上的节点来精确到达指定页 在《尼尔森诺曼集团关于 iPad 易用性的测试报告》(Apple4us Lawrence Li译)中,雅各·尼尔森 本人谈到了「卡片」与「卷轴」的概念: 用户介面先驱杰夫·拉斯金(Jef Raskin)曾经用「卡片」与「卷轴」来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超文本 模型:卡片的画布尺寸是固定的。你可以在这个二维空间里随意安排信息(可以实现漂亮的布局) ,但你不能扩大该区域的尺寸。用户要看更多的信息,就必须跳去另一张卡片。HyperCard 就是卡 片模型的最著名实例。卷轴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任何数量的信息,因为画布可以随意延展。用户不需 要经常跳转,但卷轴的布局通常不那么精致,因为设计师无法控制用户在任意时间点能够看到哪些 内容。万维网绝对是卷轴派的,尤其是在今天。滚动网页是家常便饭,用户有时会查看长网页底部 很深处的信息。即便是手机软件也经常利用卷轴式介面来呈现小屏幕无法容纳的信息。对比之下, 卡片派设计在早期的 iPad 软件设计中占主导地位。滚动条也会不时出现在屏幕上,但大多数软件都 试图在这块漂亮的屏幕上呈现出一个固定的页面布局。这两种模式如果并存下去并不奇怪:iPad 上 是卡片派主导,桌面电脑上是卷轴派主导(手机则居于两者之间)。但两种模式的融合也有可能 出现,卷轴式交互风格的优势或许会令用户期待 iPad 软件更多地采纳它。 我认为卡片式的界面源于 iPad 对实物感的追求,因为 iPad 是一个捧在手里能够接触的物体,所以 卡片式的内容更接近一块标本、一本手册、一页能翻动的纸张;同时,部分 iPad app 上几近固定的 页面格局能提供更良好的视觉稳定性,易于用户定位,这是其不可忽视的优点。我们以在线游戏 We Rule 为例:
iPad: 大尺寸触屏的交互意义
iPad: 大尺寸触屏的交互意义——大尺寸多点触控会给人机交互带来哪些变化? Ornithopter是我们进行iPad成都漂流活动时遇到的一个很善于思考的Geek,他将为我ifanr【iShout 】系列的组成部分。我们希望有更多善 于思考的读者和手持设备的爱好者把自己的体会通过ifanr“Shout”出来。投稿请联 系fashaola@或者@ifanr。——Streetsmart clip_image001 photo by Daniel.[V] 被遗忘的交互界面: 关于 iPad 的人机交互原则,苹果说: 内容和交互性是王道。 (Content and interactivity are paramount in the iPad user experience. ) 他们认为,好的 UI (User Interface) 应当降低 UI 本身的存在感,从而突出用户真正关心的内容。交 互界面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让用户关注他们想看的内容,UI的存在感被最大程度地降低,以致于 iPad 的 UI 反倒是被用户所忽略的。这是一套返璞归真的思路。的确,开发者的工作重心是功能与 交互界面,然而交互界面承载的内容才是用户真正关心的。下文会讨论iPad的大尺寸是如何推动这 一原则。 浏览内容: 内容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严格依赖排版的,比如科技文献、商业图表和网站;另一类是不依赖排 版的,比如一般的小说。我们不妨称前者为版式依赖型,后者为版式无关型。在手机上,为了适应 手机的小尺寸屏幕,版式无关型的内容可以被转换为纯文本来阅读(影印版的内容除外)。比 如说,iPhone 的 Stanza 和 Goodreader 允许用户以纯文本的形式阅读文章,并且能自定义字号、 字体、文字与背景颜色。因为内容的组织结构并未被破坏,字体也能够适应小的屏幕,此时的阅读 体验尚可接受。然而版式依赖型的数学公式、图表和影印文本却无法得体地转换成纯文本来阅读, 一旦你以原有的版式阅读,你却不得不在手机上不断缩放和拖曳。现在 iPad 以近乎 1:1 的比例完 整地再现了原来的版式,所以你可以直接整页浏览。据 T UAW 报道,已经有 app 利用 iPhone/touch 作为操控器,以 iPad 作为显示器来进行多人游戏,这也是大尺寸带来的新模式。 文件操作的淡化 Downplay File-Handling Operations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view their content as objects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