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学自传-李
陆文学自传

古今异义
• 褊躁多用意 • • 豁然不惑 • • 宜野人乘蓄 • 古:指用自己的意思做事 今:指居心、企图 古:指不再疑惑 今:指人四十岁 古:指隐士,山野之人 今:指未开化的人
词类活用
• 常扁舟往来山寺 名词作状语,坐扁舟 • 杖击林木,手弄流水 名词作状语,用杖,用手 • 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名词作动词,用鞭打 • 因倦所役 意动用法,对……感到厌倦
• 1褊躁( bi ǎn ) 10终鲜 (xiǎn) • 2豁然( hu ò) 11后嗣 (sì ) • 3多瞋( chēn ) 12圬墙 (wū)
请为下边生Leabharlann 注音• 4愆 ( qi ān ) (jīn) 13青衿 • 5苕溪 ( tiáo ) 14懵然 (měng)
• 6扁舟( piān ) (xuè ) 15谑谈 • 7短褐( hè ) 16见遗 (wèi) ( dú ) (zhǚ) • 8犊鼻 17属文 • 9接舆( yú ) 18涕泗 (tì sì )
• 1、判断句 • 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此物皆己之所惜也
• 2、倒装句 • 结庐于苕溪之湄 状语后置 于苕溪之湄结庐 • 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状语后置 以佛书出世 之业示
第一段: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 思考: • 按传记的一般写法,开头要介绍人物 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 本文在介绍这些情况的时候,有什么 不同之处?
第二段: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 提问 • 这一段写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生活,与一 般传记有什么不同?
第三段: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 佛儒之辩 • 加入戏班
• 古代,寺院原是传布佛教音乐(佛曲)的主要渠 道。 • 每当佛教节日或民间节日时,寺院就会有乐 舞表演,节目有佛教音乐,世俗音乐(变文), 百戏幻术。表演者为寺院艺僧,官府艺人和 社会上的职业艺人。剧场就设在寺院。 • 陆羽禀性聪慧、诙谐,且从小在寺院中长大, 耳濡目染,自然也受到乐舞熏陶。因此,当 他离开寺院后,便隐于市朝为优人,以乐舞 戏谚为业,又曾作恢谐数千言,时人视之为 “东方曼倩之俦”。 • 天宝(公元742—755年)年间,复州大酺(民间节 日),吏署举陆羽为伶师,其才为太守李齐物 所赏识。
陆文学自传原文及翻译

陆文学自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
貌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
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人或疑之,谓生多嗔。
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諐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䜩永日。
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
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
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
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氏之文可乎?”公执释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
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翦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
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因叹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
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
卷衣诣伶党,以身为伶正。
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
’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少好属文,多所讽谕。
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
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
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
译文:陆先生名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
他相貌丑陋,兼有口吃,但为人多才善辩,气量小而性情急躁,处事多自己做主。
有朋友规劝,就豁然开窍而不再疑惑。
凡是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往往不说一声就离开了。
《陆文学自传》

2、阅读第二段。本段主要内容:续写作者的志趣和行为。或:隐居苕溪的生活。
唐肃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庐, 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 天饮酒。常常驾着一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一 条纱巾、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往往独自 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诵佛经,吟咏古诗,用手杖敲打树 木,用手拨弄流水,流连忘返,从早到晚,至天黑, 游兴尽了,嚎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告说:“陆 先生大概是现代楚狂接舆吧。”
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于学者 得张衡 《南都赋》, 竟陵西湖没有纸用来学习写字,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 写字。有一天,在一位学者那里得到张衡的《南都赋》
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 展卷,口动而 已。 公 知 之,恐 渐渍外典, 去道 日旷, 又束于寺 中, 令芟剪卉莽, 但不认识赋里的字,只得在放牧的地方模仿少年读书 人,端正坐着展开书卷,嘴巴动罢了。积公知道了这 事,唯恐陆羽受到佛经以外书籍的影响,离开佛教教 义一天比一天远,又把他管束在寺院里,叫他修剪寺 院芜杂丛生的草木, 以门人之伯 主焉。 或时 心记 文字,懵然若有所遗, 并让年龄大的徒弟管束他。有时陆羽心里记着书上的 文字,精神恍惚象丢了什么一样,
1)结合第二段,如何看待作者隐居时交游名士、赏阅 书经山水却又“号啕大哭”这种行为? 参考:第三段是追述少年时寄身寺庙的经历,是对形 成“现在”与众不同的性格的原因的解释,或者说是 对造成外表放浪、内心忧闷这种心境的原因的解释。
2)积公对他学儒设了哪些障碍(画出句子并解释)?
参考: 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 蹄。 束于寺中,令芟剪卉莽,以门人之伯主焉。
第二课时
3、阅读第三段,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自九岁学属文,积公示 以佛书出世之业。 才三岁就成孤儿,被收养在竟陵大师积公的寺院里。从九岁始学 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 子答曰:“ 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 号为释氏,使儒 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 可乎?” 他回答说:“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穿僧衣,剃头发,称为和 尚,假如儒家之徒听到这情况,能称为孝么?我将要接受圣人的文 章可以么?” 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 大矣。” 积公说:“好啊,你想当孝子,你根本不懂西方佛门的道理,那 学问可大呢!”
陆文学自传ppt11

隐居苕溪的生活。 寄身寺庙的经历。 交接名流的情形。 勤奋著述的成就。
精读文本,画出 不懂的句子或者 自己觉得重要的 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 不懂的句子,学 习翻译全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鉴赏文本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一段
• 1.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 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 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 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 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第三段
• 1.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写作者经历,并说说作 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 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 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 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 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 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 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 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 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所愿。
• 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 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 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 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 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 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 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陆文学自传1(1)

公追 之曰:“念尔道丧 , 惜哉! 吾本师 有言,我 弟子十二时中, 许 一时 外学, 积公追来对他说:“想你佛道丧失,可惜呀,我们祖师说 过:我的弟子十二个时辰,允许一个时辰学习佛教以外的 知识,让 令 降伏外道也。 以我门人众多, 今 从尔所欲, 可 捐学工书。” 让他们他制服异教邪说。因我的弟子众多,现在顺从你的 愿望,可以抛掉音乐书了。”
为《四悲诗》,刘展窥 江淮, 作《天之未 明赋》, 皆见感激当时, 行哭涕泗。 他写了《四悲诗》;刘展割据江淮地区造反,他 作了《天之未明赋》,都有感于当时社会现实而 心情激动,痛哭流涕。 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 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 官 记 》 三 卷 , 《 湖 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 下三卷,并 贮于 褐布囊。 上元年辛丑岁,子阳 秋二十有九。 (略) 一起收藏于粗布袋 内,上元二年, 先生年方二十九。
公 执 释典 不屈,子执 儒典 不屈, 公因 矫怜 无爱, 积公坚持让陆羽学佛经经典的主意不改变 , 陆羽坚持儒家 经典不动摇。积公用于矫正过去的错爱而毫无恋爱之心, 历试贱务。 扫寺地, 洁僧厕, 践泥污墙 , 负瓦 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用卑贱的工作对他一一进行考验: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 厕所,用脚踩泥用来涂墙壁,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 。 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他 日 于学者 得张衡 《南都赋》, 竟陵西湖没有纸用来学习写字, 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 画着写字。有一天,在一位学者那里的得到张衡的《南都 赋》,
二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稍后 齐读。 三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自己近三十年来的 经历的叙写,展示自己的形貌、性格 与志趣等。
阅读第一段 (思考并讨论)分别画出体现作 者来历、身体缺憾及性格的句子并解释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 来历: 引申:貌似幽默,其实辛酸(命运多桀)
陆文学自传

【思考】 此词前三句写宴会的场面,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第 课 陆 文 学 自 传
7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褊 躁(biǎn) .
愆 (qiān) . 惸 露(qió nɡ ) 圬 墙(wū) . . 懵 然(měnɡ ) 酺 (pú ) . . 李憕 (ché nɡ ) .
第一段: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追思经历 Nhomakorabea心国事
九、文本对译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 鸿渐:陆羽的名与字, 陆先生名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出自《周易· 浙》:“初 六,鸿渐于干,六二于磐,九三于陆,六四于木,九五于陵,皆以 次而进,渐至高位。至上九鸿渐与逵,其羽可用为仪,则最居上 极。”意思是渐 或 云字羽,名鸿渐,未知 孰 是。 也有人说他字羽,名鸿渐,不知谁说的对。 渐升上高位。 孟阳 之貌陋, 或:有的人。云:说。 有 仲 宣、 他有着像王粲、张载那样丑陋的容貌, 孰:疑问代词,谁。 而有 相如、子云 之 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 褊 也像司马相如、扬雄一样口吃,但为人喜欢辩论,器量狭小 躁 多 自 用 意。 而性情暴躁,处事固执己见。
(2)判断句 不知何许人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未知孰是(否定词“未”表判断) 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以……为”表判断) 陆子盖今之接舆也(“盖……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后句省略主语“陆羽”) 又束于寺中(“束”后省略宾语“之”) 往往独行野中(“独行”后省略介词“于”) (4)倒装句 牧牛一百二十蹄(定语后置)
2.资料链接
《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应皎然 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小传,所以它 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 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
《陆文学自传》课件

第五段 • 本段写了作者勤奋著述的成就,其中 《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 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经意间点明了作者的忧国之心。
• 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 兴趣广泛,才干杰出。
“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 颇为怪异,客观上具 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 用,可以烘托作者的 独特个性。 作者自幼失去双亲 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 知,所以说“不知何 许人也”,貌似幽默, 实为辛酸。
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32陆羽是怎样使积公放弃坚持从尔所欲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人自 间从 相陆 学羽 事生 新人 茶世 。,
返回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 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 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一生咾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 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 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 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 圣”,祀为“茶神”。
• 古代,寺院原是传布佛教音乐(佛曲)的主要渠 道。 • 每当佛教节日或民间节日时,寺院就会有乐 舞表演,节目有佛教音乐,世俗音乐(变文), 百戏幻术。表演者为寺院艺僧,官府艺人和 社会上的职业艺人。剧场就设在寺院。 • 陆羽禀性聪慧、诙谐,且从小在寺院中长大, 耳濡目染,自然也受到乐舞熏陶。因此,当 他离开寺院后,便隐于市朝为优人,以乐舞 戏谚为业,又曾作恢谐数千言,时人视之为 “东方曼倩之俦”。 • 天宝(公元742—755年)年间,复州大酺(民间节 日),吏署举陆羽为伶师,其才为太守李齐物 所赏识。
《陆文学自传》

贰· 这时李公齐物出任河南府太守,见到陆子,以为不平常, 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亲授把自己的诗集授予他。于 是,汉水、沔水地区的民俗也就不同了。 叁· 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肆· 适合隐士骑坐和收藏,所以特地赠送给他。
遥望
翻译
(3)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忠言逆 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做了这样的事;见到别人做 不好的事,像自己做了不好的事而害羞。忠言逆耳,从不回 避,因此俗人大多忌恨他。
墨 韵
积公由于矫正过去的错爱而变得毫无怜爱之心,用卑贱的工 作对他一一进行考验: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厕所,用脚踩 泥用来涂墙壁,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
翻译
(3)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卉莽,以门 人之伯主焉。 唯恐陆羽受到佛经以外书籍的影响,离开佛教教义一天比一 天远,又把他管束在寺院里,叫他修剪寺院芜杂丛生的草木, 并让大徒弟管束他。 (4)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有时陆羽心里记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像丢了什么一样, 心如死灰,如木头站立,长时间不干活。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郢人酺于沧浪 A、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B、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C、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D、吾其何择哉?
选择题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吾门人众多,今从而所欲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B.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蟹六跪而二鳌 C.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 )
反馈精讲一
读完第三段你觉得有哪些细节描写给 人印象深刻?
接受惩罚之痛苦 学小孩读书之状
挑
灯
翻译 (1)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自九岁学属文,积